當然,如果要給宋金第三次全麵大戰選一個時間點或者說事件點來作為寫史書的基本材料的話。


    那麽靖康三年十月十六,大宋攝政王帶著一支四萬人的大軍兵臨河間府,絕對算是一個重要標誌。


    這支部隊來源駁雜,有幾千個汴河大營剛剛訓練出的新兵。有一萬五千左右李綱李公相收攏的京東路方麵的歸降義軍。


    也有張榮帶著的一支五千多的梁山義軍,還有黃佐帶著的五千多的洞庭湖義軍,乃至於幾千個從各地搜羅而來的想要建功立業的江湖遊俠。


    這夥子人來源駁雜,而且彼此之間也是有著清晰的鄙視鏈的:


    汴河大營的新兵們自然認為自家是正規朝廷大軍,所以目空一切。


    江湖遊俠們散亂慣了,素來不服管束,想要統一指揮從來都是難點。


    而洞庭湖和梁山泊的義軍都是在水上打仗的,到了陸地不免矮了一頭。但是兩位大頭領都是攝政王的嶽父,誰敢小看?


    至於京東路上的那些歸降義軍,雖然爹不疼娘不愛的,但是他們卻是真正經曆過連番大戰的悍卒,反而是最有戰鬥力的一夥子。


    攝政王帶著這群一盤散沙的部隊一路北上,基本上天天都在打架。


    帶著一夥子跟另一夥子打,不準動用真氣,不準用兵器,隻單純憑借基本身體素質用拳頭彼此揍,揍的鼻青臉腫的也沒事,反正喝一碗湯藥第二天就能好。


    士卒們愛惜衣服,怕被打壞,一旦打群架的時候就光膀子上陣。


    好家夥,幾萬個光膀子大漢一旦分批次群毆起來,那場麵,真是看的張榮和黃佐這種人連連搖頭。


    隨軍的侍禦史歐陽澈更是看的眼眶直跳,好在這種群毆的事情,攝政王沒讓他們這幫文臣上場,否則他真的繃不住。


    但是打著打著,彼此的鄙視鏈就打沒了。因為每次打群架都是要分組的,而且攝政王可不管你是水匪還是義軍還是亂兵還是正規軍,反正瞎雞兒分,分到誰算誰。


    真要互毆起來,同組之前自然要共同協助,這種時候哪裏還顧得上彼此的出身?


    打贏了全組都有肉吃!打輸了的組隻能吃幹餅子和菜湯,都看不到油腥的!


    而且每次打群架之前,都會重新分組,各組之間還不固定。


    昨天打群架的時候還能互相協助惺惺相惜,今天再打就得想辦法把這狗東西給盡快撂倒。


    而在這種看似胡鬧的打群架互毆的狀態下,除了攝政王這種有著霸王神體能以一當千的之外,一些人的指揮才能也立馬脫穎而出。


    打群架也是要有指揮的,不能一窩子撲上去亂打。隻要組織起來,便隻是輪著拳頭互毆,也能彼此配合迅速奠定優勢。


    有那麽一些人,隻要他分到哪個組,打完群架之後他們都能帶著本組的軍士贏,從而讓大家吃得上肉,頓時就成了香餑餑。


    比如出身殿前班直、從應天府那邊逃離過來,乃至於家族世代忠烈的楊家將後人楊沂中。


    比如梁山泊上素來最沒遮攔的夯貨蕭恩,比如出身河東義軍,曾經跟著李成廝混一段時間的李逵,比如洞庭湖經年的頭領劉衡、楊華。


    比如出身明教,同時也是攝政王小舅子,明教長老曹成的二兒子曹仲星,同樣還有曹成的義子楊再興。


    這些人後來被任命為統製官,倒是讓全軍上下都服氣的。


    不服氣?不服氣咱們光膀子下場打一架。你帶一千人,他帶一千人,看看誰能贏?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軍中的事情,用實力說話,你有啥不服氣的?至於什麽祖上恩蔭或者將門世家出身之類的東西,攝政王會在乎?


    攝政王最喜歡對文官說的就是“一切用功績來說話。”最喜歡對武將說的是“一切用戰果來說話。”


    沒這些,你用什麽名聲或者關係之類的,根本沒資格在攝政王麵前說話的。


    當然,攝政王白天跟一群壯漢打架,晚上迴到玉潔洞天還得跟一群娘子和女妖們“打架”,不免有些辛苦,卻是他自作自受了。


    總之,當這支部隊到達河間府的時候,全軍四萬戰兵,連帶著將近兩萬民夫和輔兵,卻已然如同脫胎換骨一般,跟剛從京東那邊出發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乃至於當攝政王從玉潔洞天裏取出從洞庭湖和梁山泊中帶來的兩千多艘大大小小的戰船的時候,四萬大軍兵分水路兩軍,也顯得秩序井然。


    而當這四萬大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駐守河間府的金國萬戶耶律餘睹就幾乎是頭皮發麻,乃至於想要直接歸順投降了。


    ……


    話說,河間府位於黃河、滹沱河、滱水三條河之間,周邊又有著大大小小的許多其他河流。


    而且其位置扼守河北與渤海交界之處,素來與幽燕互為表裏山河,絕對算是一處戰略要地。


    自宋遼對峙時期河間府就是兩國相爭的重點了,後來金國崛起,渤海人更是將河間府視為自家領地,甚至於不惜與燕雲漢兒大族明搶的。


    靖康三年年初到現在,真定府那邊也派出了不少部隊前來爭奪,卻因為是有著練兵性質的輪戰,所以沒有下死力氣猛打,使得河間府一直歸於金國治下。


    也確實沒必要,在如今的宋金大局中,河間府的重要性當然要遠遠排在真定、太原這種重鎮之後。


    河間與幽州互為表裏,得等到拿下太原,開始正經攻略燕雲的時候,才能往這地方來使力氣。


    而金國方麵也隻留著一個萬戶在此駐守,守將乃是遼國降將耶律餘睹。


    耶律餘睹此人的經曆也堪稱傳奇,本是大遼重臣。而且耶律這個姓氏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他甚至於也算是大遼皇家宗親之一。


    不過在遼國年末的時候,因為朝中政治鬥爭被陷害,從而降了金國。後來帶著金國大軍覆滅大遼,立下了汗馬功勞。


    甚至於當初宋金第一次大戰的時候,宋庭還想著要勸降此人……這家夥畢竟是姓耶律的,跟金國可是有著國破家亡的血海深仇的!


    但是人家耶律餘睹是真的忠於大金,當然,後來宋國這事兒被遼國叛臣蕭仲恭給告密了,也使得宋庭的反間計成了笑話。


    而真的覆滅大遼之後,耶律餘睹在金國內部的政治及軍事體係裏就被當成了過河拆橋的棄子,被剝奪了諸多權力,乃至於有段時間鬱鬱不得誌。


    但是這時候,他得感謝大宋攝政王了。因為這位大宋攝政王帶著奇兵一舉攻下真定府,還把渤海人給打殘了。


    金國內部要極速重建各路大軍,補充編製。現在渤海人被打廢了,就把目光望向了那一批歸順的契丹人。


    耶律餘睹也因此而被重新啟用。


    不過契丹人跟女真人畢竟有著滅國之仇,所以他麾下的契丹兵其實不多,甚至於嚴格說起來,隻有一半契丹兵,還有一半渤海兵,乃至於兩個猛安(千人隊)的女真兵。


    不過一個萬戶駐守河間府到底是有些單薄了,所以金國還給了他相應的征召本地青壯和修行者從軍的權力,協助駐守河間府。


    耶律餘睹到底也是有些本事的,在原本的一個萬戶的編製之外,竟然又征召了一萬漢兒兵。卻是從幽州、河北、渤海各地搜羅而來的。


    而當趙恆帶著京東方麵軍趕來的時候,耶律餘睹也因為軍中的各個階層之間嚴重的身份、地域、文化、風氣之間的衝突而頭疼不已呢!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眼萬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眼萬念並收藏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