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偽楚的煎熬
這個大宋,女妖好多啊 作者:一眼萬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偽楚皇後派遣使者這事兒終究莫名其妙沒了結果,對於現在的天下局麵而言,這事兒也翻不起任何的風浪。
了結了這件事兒,趙恆便要趕往川蜀,去會一會那位白菜龍君了。完事兒之後,還得去一趟江南,收拾江南的明教。
而此時的偽楚,也就是以南京應天府為核心的京東兩路,也有了新的變化。
當然,南京這邊的局勢一直在變,而且有個清晰的衍變脈絡。
年初完顏構登基後,著實振奮了一段日子。想要來個勵精圖治,真正重建一番大楚基業,好單開一列家譜,讓東京那夥子人好好瞧瞧他的本事。
甚至於開春之時,還親身主持了春耕禮,並且大赦天下、分封諸臣,折騰了好一陣子。
其他的不說,自從加封兵馬大元帥李成為齊王之後,一口氣封了十幾個王爺,想用這種方式來壓製李成的權柄,免得這廝搞個什麽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楚朝廷王爺多的是,你齊王算老幾?
但是怎麽說呢,名義上黃河以南的地方都是大楚治下,但是除了京東兩路,天下誰能聽大楚的?
雖然有十萬大軍,但是大楚的軍卒一旦出了京東路地界,天上就會出現妖皇空軍往下扔石頭,逼迫的軍士不敢出京東路一步。
而大楚朝廷裏麵的臣僚也根本不敢踏出去,文臣武將全都隻能窩在京東路煎熬。
金兵兩次南下攻宋,京東路都是攻路途徑之一,曆遭兵災,本來便是半殘地步。如今供養著這麽一夥子人,倒是真的艱難。
後來完顏構為了穩定民心,大搞分封。特別是那群被東京城流放到應天府這邊的舊有士大夫貴族們,這群人在完顏構看來是“天下支柱”,是要好好安撫的。
畢竟在輿論層麵,想要應對天下萬夫所指,應對元佑太後-趙氏宗親-靜雪公主-士大夫這個體係的輿論指責,總得有相應的力量來反擊。
他們罵他背宗棄祖,他總得反駁來一句建炎中興。而這種事兒總得有人去做吧?
總得有大儒為我辯經啊!而幹這種活兒,士大夫們是最擅長的。不管是東京那邊的士大夫,還是被流放到南京這邊的士大夫,水平都很高。
在軍事方麵無法伸張,政治能量根本出不了應天府一步的情況下,通過隔空對罵,讓完顏構獲得了某種虛幻的成就感。
而且東京那邊也真的有罵的東西……其他的不說,那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妖皇,毫無根腳,出身不明,根本就是從大衍山區深山老林子裏冒出來的一個山中妖孽。
結果霸占了趙氏女眷,僭篡中樞攝政大位,還他媽到處搜刮女人,在個人道德層麵總是要讓人鄙夷的!
所以兩邊的罵戰倒是成為了靖康三年國內兩京方麵動蕩的主流,不過也就僅僅隻限於罵戰了。
反正不管是東京攝政王還是南京偽楚帝,誰身上都不幹淨!罵一罵總沒錯的!
東京那邊禦史台負責風聞奏事,同時也額外加了引領天下輿論的職銜,負責版印邸報、監管天下郵路、傳訊、物流之事。
算是兼領了宣傳部和物流監管的事兒。
所以是此次罵戰的主流,不過這種事兒,連禦史台的兩位正副台長,也就是禦史中丞陳東和侍禦史歐陽澈都懶得理會的,隻是交給了新的禦史李猷負責。
南京這邊則是內侍省領著一群舊貴族士大夫們主導。內侍省大押班康履更是每天挖空心思引據經典變著花樣帶著一群士大夫們寫文章罵那個攝政王。
畢竟官方層麵的指責和市井罵街還是不一樣,總得講究個文采。而罵人這種事兒,想罵出新意,總是費腦子的。
更何況攝政王除了好色無度、穢亂宮廷、禍害天下少女之外,貌似也並沒有什麽別的黑點。
特別是他領兵打下西夏之後,連僭取大位都不好再罵了……你要是能取了大位,你去把西夏收了啊!
人家就算不在東京當攝政王,跑到西夏當個青天子又如何?有著這番功績在,還怎麽說“僭篡”?
罵戰持續了兩個月後,連完顏構都覺得沒意思了。而開春之後,京東兩路的義軍就變的多了起來,扯旗子造反的一波接一波,怎麽都摁不下去。
很簡單,京東兩路的老百姓過不下去了。而百姓活不下去了,可不就得造反嗎?
至於為何活不下去?那還用說?
京東兩路本來就是半殘,結果還要養著十萬大軍和一個朝廷,還要養著一幫王爺,還有一群最擅長魚肉百姓的士大夫舊貴族們,民力哪堪支撐?
那群義軍也雞賊的很,要是李成帶著麾下的直屬大軍前去平亂,他們就直接跑出了京東路,反正李成也不敢追。
李成這廝是會帶兵的,手底下直屬三萬多大軍是真有戰鬥力的。
而要是劉光世、張俊、王燮這幾個太尉去平亂,那義軍就敢跟官軍對衝一波,衝完了再跑。
這幾個太尉要麽隻會逢迎逃跑,要麽貪財無度,要麽領兵無方,所以義軍是敢打的。
就算打不死幾個人,好歹搶些軍械糧草也是賺的!
就在這種情況下,南京朝廷陷入了經濟、軍事層麵的多層動蕩。
現在連士卒的軍餉都隻有靖康前的一半水平了。
後來到了四月底,金國派遣了燕雲漢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劉家大臣,領恩州防禦使的劉萼帶著一萬燕雲新軍來到京東路,以充實大楚的軍事力量。
這迴李成沒出兵去打,真沒出兵去打。上次覆滅了一萬燕雲新軍是為了成名。現在他已經有了名聲,還成了楚朝的齊王,總不能真的要跟金國硬剛。
不過劉萼一來,李成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本來在應天府這一塊,劉光世、張俊、王燮這群人本來就合夥與李成爭權。
弄得他想補齊本部四萬兵都做不到,麾下精銳大軍還是打了金國新軍後剩下來的那一夥老底子。
而滅了那一萬新軍,到底讓金國高層對他起了忌憚和怒氣的。現在劉萼這位金朝“天使”過來,更是開始全方麵壓製李成的權柄。
李成徹底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地步,軍中、皇帝、內侍都對他有敵意。
金國這個宗主國的使者更是從來不給他好臉色。而以黃潛善為代表的文官群體們從來都不把武將看在眼裏的。
大宋朝曆來是重文輕武的,這幫宋臣幾十年官場生涯養出來的風氣,難道真的會因為你能打仗就高看你一眼??
在這種情況下,李成縱然是有一身武藝,有著卓越的領兵才能,有著敢打敢戰的豪雄氣概,甚至於當了齊王這種大國封王之號。
竟然也莫名的感覺到了一股無與倫比的憋屈感!
總是不得伸張!總是得蜷著手腳,總是被四麵八方莫名其妙不知道打哪兒來的壓力給困著縛著鎖著!
還不知道該怎麽破局!
在這種情況下,某日朝會散去之後,大楚侍禦史,也就是南京禦史台副台長領樞密院都承旨萬俟卨主動來到齊王府,遞上名帖,光明正大的前來拜會齊王。
……
了結了這件事兒,趙恆便要趕往川蜀,去會一會那位白菜龍君了。完事兒之後,還得去一趟江南,收拾江南的明教。
而此時的偽楚,也就是以南京應天府為核心的京東兩路,也有了新的變化。
當然,南京這邊的局勢一直在變,而且有個清晰的衍變脈絡。
年初完顏構登基後,著實振奮了一段日子。想要來個勵精圖治,真正重建一番大楚基業,好單開一列家譜,讓東京那夥子人好好瞧瞧他的本事。
甚至於開春之時,還親身主持了春耕禮,並且大赦天下、分封諸臣,折騰了好一陣子。
其他的不說,自從加封兵馬大元帥李成為齊王之後,一口氣封了十幾個王爺,想用這種方式來壓製李成的權柄,免得這廝搞個什麽挾天子以令諸侯。
大楚朝廷王爺多的是,你齊王算老幾?
但是怎麽說呢,名義上黃河以南的地方都是大楚治下,但是除了京東兩路,天下誰能聽大楚的?
雖然有十萬大軍,但是大楚的軍卒一旦出了京東路地界,天上就會出現妖皇空軍往下扔石頭,逼迫的軍士不敢出京東路一步。
而大楚朝廷裏麵的臣僚也根本不敢踏出去,文臣武將全都隻能窩在京東路煎熬。
金兵兩次南下攻宋,京東路都是攻路途徑之一,曆遭兵災,本來便是半殘地步。如今供養著這麽一夥子人,倒是真的艱難。
後來完顏構為了穩定民心,大搞分封。特別是那群被東京城流放到應天府這邊的舊有士大夫貴族們,這群人在完顏構看來是“天下支柱”,是要好好安撫的。
畢竟在輿論層麵,想要應對天下萬夫所指,應對元佑太後-趙氏宗親-靜雪公主-士大夫這個體係的輿論指責,總得有相應的力量來反擊。
他們罵他背宗棄祖,他總得反駁來一句建炎中興。而這種事兒總得有人去做吧?
總得有大儒為我辯經啊!而幹這種活兒,士大夫們是最擅長的。不管是東京那邊的士大夫,還是被流放到南京這邊的士大夫,水平都很高。
在軍事方麵無法伸張,政治能量根本出不了應天府一步的情況下,通過隔空對罵,讓完顏構獲得了某種虛幻的成就感。
而且東京那邊也真的有罵的東西……其他的不說,那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妖皇,毫無根腳,出身不明,根本就是從大衍山區深山老林子裏冒出來的一個山中妖孽。
結果霸占了趙氏女眷,僭篡中樞攝政大位,還他媽到處搜刮女人,在個人道德層麵總是要讓人鄙夷的!
所以兩邊的罵戰倒是成為了靖康三年國內兩京方麵動蕩的主流,不過也就僅僅隻限於罵戰了。
反正不管是東京攝政王還是南京偽楚帝,誰身上都不幹淨!罵一罵總沒錯的!
東京那邊禦史台負責風聞奏事,同時也額外加了引領天下輿論的職銜,負責版印邸報、監管天下郵路、傳訊、物流之事。
算是兼領了宣傳部和物流監管的事兒。
所以是此次罵戰的主流,不過這種事兒,連禦史台的兩位正副台長,也就是禦史中丞陳東和侍禦史歐陽澈都懶得理會的,隻是交給了新的禦史李猷負責。
南京這邊則是內侍省領著一群舊貴族士大夫們主導。內侍省大押班康履更是每天挖空心思引據經典變著花樣帶著一群士大夫們寫文章罵那個攝政王。
畢竟官方層麵的指責和市井罵街還是不一樣,總得講究個文采。而罵人這種事兒,想罵出新意,總是費腦子的。
更何況攝政王除了好色無度、穢亂宮廷、禍害天下少女之外,貌似也並沒有什麽別的黑點。
特別是他領兵打下西夏之後,連僭取大位都不好再罵了……你要是能取了大位,你去把西夏收了啊!
人家就算不在東京當攝政王,跑到西夏當個青天子又如何?有著這番功績在,還怎麽說“僭篡”?
罵戰持續了兩個月後,連完顏構都覺得沒意思了。而開春之後,京東兩路的義軍就變的多了起來,扯旗子造反的一波接一波,怎麽都摁不下去。
很簡單,京東兩路的老百姓過不下去了。而百姓活不下去了,可不就得造反嗎?
至於為何活不下去?那還用說?
京東兩路本來就是半殘,結果還要養著十萬大軍和一個朝廷,還要養著一幫王爺,還有一群最擅長魚肉百姓的士大夫舊貴族們,民力哪堪支撐?
那群義軍也雞賊的很,要是李成帶著麾下的直屬大軍前去平亂,他們就直接跑出了京東路,反正李成也不敢追。
李成這廝是會帶兵的,手底下直屬三萬多大軍是真有戰鬥力的。
而要是劉光世、張俊、王燮這幾個太尉去平亂,那義軍就敢跟官軍對衝一波,衝完了再跑。
這幾個太尉要麽隻會逢迎逃跑,要麽貪財無度,要麽領兵無方,所以義軍是敢打的。
就算打不死幾個人,好歹搶些軍械糧草也是賺的!
就在這種情況下,南京朝廷陷入了經濟、軍事層麵的多層動蕩。
現在連士卒的軍餉都隻有靖康前的一半水平了。
後來到了四月底,金國派遣了燕雲漢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劉家大臣,領恩州防禦使的劉萼帶著一萬燕雲新軍來到京東路,以充實大楚的軍事力量。
這迴李成沒出兵去打,真沒出兵去打。上次覆滅了一萬燕雲新軍是為了成名。現在他已經有了名聲,還成了楚朝的齊王,總不能真的要跟金國硬剛。
不過劉萼一來,李成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本來在應天府這一塊,劉光世、張俊、王燮這群人本來就合夥與李成爭權。
弄得他想補齊本部四萬兵都做不到,麾下精銳大軍還是打了金國新軍後剩下來的那一夥老底子。
而滅了那一萬新軍,到底讓金國高層對他起了忌憚和怒氣的。現在劉萼這位金朝“天使”過來,更是開始全方麵壓製李成的權柄。
李成徹底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地步,軍中、皇帝、內侍都對他有敵意。
金國這個宗主國的使者更是從來不給他好臉色。而以黃潛善為代表的文官群體們從來都不把武將看在眼裏的。
大宋朝曆來是重文輕武的,這幫宋臣幾十年官場生涯養出來的風氣,難道真的會因為你能打仗就高看你一眼??
在這種情況下,李成縱然是有一身武藝,有著卓越的領兵才能,有著敢打敢戰的豪雄氣概,甚至於當了齊王這種大國封王之號。
竟然也莫名的感覺到了一股無與倫比的憋屈感!
總是不得伸張!總是得蜷著手腳,總是被四麵八方莫名其妙不知道打哪兒來的壓力給困著縛著鎖著!
還不知道該怎麽破局!
在這種情況下,某日朝會散去之後,大楚侍禦史,也就是南京禦史台副台長領樞密院都承旨萬俟卨主動來到齊王府,遞上名帖,光明正大的前來拜會齊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