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頂著李敘一臉莫測而費解的——很難形容的表情,謝琇和高韶歡把韞王李稚可能要造反之事對他和盤托出。
李敘聽了卻顯得並不多麽驚訝。
他嘆口氣說:「本王這位韞王伯父一直都心氣很高,想當初他年輕時也是才華出眾之人,奈何受限於出身,怎麽也越不過如今的皇上……想必他心裏早就生出許多妄念了吧。現下皇上龍體有恙,他怕是快要等不得了……」
他們三人在密室中密談了大半夜,最後謝琇與高韶歡要告辭時,永王李敘親自送到院子門口,還向他們兩人拱手道:「本王身邊雖然聘請了高手護衛,但並無多少得力的武林豪傑在其它方麵也鼎力相助……若能得高少俠與謝女俠之援手,本王感激不盡。還盼高少俠與謝女俠善體本王之誠意,餘則萬事好說……」
謝琇心想,等的就是你這句「萬事好說」。
他們並不打算深入摻和什麽立儲之爭。但是作為正義的江湖豪傑,韞王叛亂的話還是不能坐視不管的。撇去高韶瑛或許牽涉其中、他們倆總得把高大少撈出來的緣由不提,韞王叛亂也是幫助高韶歡登上人生巔峰的關鍵一役。
高韶歡也同樣需要這一役來建立他註定的功勳,在這種陰謀詭計和嚴酷戰鬥中迅速變得成熟、成長壯大起來,直至他最終成為原作裏的那一位能夠擔負起劍南高家、朝廷要務與整個武林的基石。
她不能剝奪他的成長良機,她也不想這樣做。
正好她也想要借著永王李敘與原作中未來的武林盟主高韶歡之力,將高韶瑛從那個黑暗的淵藪之中拉出來。
她希望給他一條退路,給他一個後退,改變,悔棋的機會。
原作裏的許多劇情現在好像都有了一點出入。至少她記得在原著裏,當韞王李稚的反意暴露出來的時候,現在的皇帝已經立了一位皇太子,並且由於皇帝龍體虛弱,宣布由太子監國。
韞王李稚大概也是眼看自己假如再不造反的話,一旦病重的皇帝駕崩,年輕沉穩而充滿銳氣的太子繼位,他自己就一點機會也不可能有了,所以才倉促舉事。
但在原作之中,畢竟已經經歷過了一段時間的暗中籌備,韞王起事時就聲勢浩大,勾連了好幾個藩鎮,因此朝廷花了一年多才最終平定了韞王之亂。
然而,現在連個皇太子都還沒有,韞王的陰謀就已經敗露了。
永王李敘很顯然希望藉此機會把他這位皇伯父一下子釘死在恥辱柱上,讓其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永王需要確切的證據,能夠拿到朝堂之上,說服皇帝、宗室和眾臣的真憑實據。這樣的話才能一石二鳥,不僅能夠徹底打壓下心懷不軌的韞王,而且能夠穩固永王將來成為太子的聲望與地位。
可是,懷安郡王李秧不過是個太平王爺。他們一脈之所以被皇帝看中,也就是因為懷安郡王胸無大誌、才幹平庸、毫無野心,即使他的兒子被皇帝選為繼承人,也不用擔心他的手會伸向朝中,把朝政弄得亂七八糟。
這種形象固然能為他們一家子加分,可是當他的長子真的被召入京中,距離太子之位僅有一步之遙的時候,卻無形中成了一種短板。
未來的皇太子殿下缺人手,更缺人才啊。
高韶歡好像也由此振奮起來了。他前一陣子驟逢家變,原本就背負著對大哥的深深愧疚,一下子又被大哥的設計和離去弄得措手不及。
現在祖母重病臥床,父親嚴重失職,虎符被盜證明了父親的無能,致使父親顏麵盡失……但他才是那個被祖母和父親不惜一切代價拚命捧上高位的受益者,甚至有那麽幾次,他站在庭中,四顧茫然,不知道該怨恨誰、怪責誰才好。
祖母有錯嗎?父親有錯嗎?……有的。
他們都大錯特錯了。
不應該執著於維持劍南高氏武林世家的地位迷思,而眼界狹隘地隻看武學天賦,不計其它。大哥明明就是比他長袖善舞得多的人才,將來也定能率領高家,調停爭端、主持事務、組織盟會,繼續維護高家百年來的風光。
可是他不敢說。因為他才是那個被祖母和父親看好的、維護的人。高家也好、江湖也好,人人皆可非議祖母與父親的錯誤,唯獨他不可以。
是大哥錯了嗎?……是的。
設計圈套,盜走虎符,為西南軍權製造巨大隱患,還有可能與叛賊韞王沆瀣一氣,一點都不給自己留後路……高韶歡現在每次一想到要為大哥脫罪有多困難,都傷腦筋得想拿頭撞牆。
可是,沒有當初的繼承人易位,大哥就還是當初的大哥,是永遠沉穩可靠、謙沖從容的高氏少主。武學方麵不得寸進,也並不是什麽全部,他自可以在其它一切方麵發揮他的優秀。
而作為奪走大哥這一切的人,他也沒有資格說什麽。
親眼看到祖母急怒攻心、中風倒下,父親臉色青白、表情惶恐,大哥神色冷然地當著滿堂賓客,轉身大步離去的那一幕,讓高韶歡痛心,也同樣讓他心痛。
家族的重任和與之並生的負罪感,就像浪潮一樣猛烈地湧上來,幾乎要把這個馬上就要十七歲的少年擊垮。
但是,現在,在高家驚變之後,高韶歡還是第一次感受到,未來亮起了幾點希望的微光。
他找到了他要做、他也應該去做的事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李敘聽了卻顯得並不多麽驚訝。
他嘆口氣說:「本王這位韞王伯父一直都心氣很高,想當初他年輕時也是才華出眾之人,奈何受限於出身,怎麽也越不過如今的皇上……想必他心裏早就生出許多妄念了吧。現下皇上龍體有恙,他怕是快要等不得了……」
他們三人在密室中密談了大半夜,最後謝琇與高韶歡要告辭時,永王李敘親自送到院子門口,還向他們兩人拱手道:「本王身邊雖然聘請了高手護衛,但並無多少得力的武林豪傑在其它方麵也鼎力相助……若能得高少俠與謝女俠之援手,本王感激不盡。還盼高少俠與謝女俠善體本王之誠意,餘則萬事好說……」
謝琇心想,等的就是你這句「萬事好說」。
他們並不打算深入摻和什麽立儲之爭。但是作為正義的江湖豪傑,韞王叛亂的話還是不能坐視不管的。撇去高韶瑛或許牽涉其中、他們倆總得把高大少撈出來的緣由不提,韞王叛亂也是幫助高韶歡登上人生巔峰的關鍵一役。
高韶歡也同樣需要這一役來建立他註定的功勳,在這種陰謀詭計和嚴酷戰鬥中迅速變得成熟、成長壯大起來,直至他最終成為原作裏的那一位能夠擔負起劍南高家、朝廷要務與整個武林的基石。
她不能剝奪他的成長良機,她也不想這樣做。
正好她也想要借著永王李敘與原作中未來的武林盟主高韶歡之力,將高韶瑛從那個黑暗的淵藪之中拉出來。
她希望給他一條退路,給他一個後退,改變,悔棋的機會。
原作裏的許多劇情現在好像都有了一點出入。至少她記得在原著裏,當韞王李稚的反意暴露出來的時候,現在的皇帝已經立了一位皇太子,並且由於皇帝龍體虛弱,宣布由太子監國。
韞王李稚大概也是眼看自己假如再不造反的話,一旦病重的皇帝駕崩,年輕沉穩而充滿銳氣的太子繼位,他自己就一點機會也不可能有了,所以才倉促舉事。
但在原作之中,畢竟已經經歷過了一段時間的暗中籌備,韞王起事時就聲勢浩大,勾連了好幾個藩鎮,因此朝廷花了一年多才最終平定了韞王之亂。
然而,現在連個皇太子都還沒有,韞王的陰謀就已經敗露了。
永王李敘很顯然希望藉此機會把他這位皇伯父一下子釘死在恥辱柱上,讓其永世不得翻身;所以永王需要確切的證據,能夠拿到朝堂之上,說服皇帝、宗室和眾臣的真憑實據。這樣的話才能一石二鳥,不僅能夠徹底打壓下心懷不軌的韞王,而且能夠穩固永王將來成為太子的聲望與地位。
可是,懷安郡王李秧不過是個太平王爺。他們一脈之所以被皇帝看中,也就是因為懷安郡王胸無大誌、才幹平庸、毫無野心,即使他的兒子被皇帝選為繼承人,也不用擔心他的手會伸向朝中,把朝政弄得亂七八糟。
這種形象固然能為他們一家子加分,可是當他的長子真的被召入京中,距離太子之位僅有一步之遙的時候,卻無形中成了一種短板。
未來的皇太子殿下缺人手,更缺人才啊。
高韶歡好像也由此振奮起來了。他前一陣子驟逢家變,原本就背負著對大哥的深深愧疚,一下子又被大哥的設計和離去弄得措手不及。
現在祖母重病臥床,父親嚴重失職,虎符被盜證明了父親的無能,致使父親顏麵盡失……但他才是那個被祖母和父親不惜一切代價拚命捧上高位的受益者,甚至有那麽幾次,他站在庭中,四顧茫然,不知道該怨恨誰、怪責誰才好。
祖母有錯嗎?父親有錯嗎?……有的。
他們都大錯特錯了。
不應該執著於維持劍南高氏武林世家的地位迷思,而眼界狹隘地隻看武學天賦,不計其它。大哥明明就是比他長袖善舞得多的人才,將來也定能率領高家,調停爭端、主持事務、組織盟會,繼續維護高家百年來的風光。
可是他不敢說。因為他才是那個被祖母和父親看好的、維護的人。高家也好、江湖也好,人人皆可非議祖母與父親的錯誤,唯獨他不可以。
是大哥錯了嗎?……是的。
設計圈套,盜走虎符,為西南軍權製造巨大隱患,還有可能與叛賊韞王沆瀣一氣,一點都不給自己留後路……高韶歡現在每次一想到要為大哥脫罪有多困難,都傷腦筋得想拿頭撞牆。
可是,沒有當初的繼承人易位,大哥就還是當初的大哥,是永遠沉穩可靠、謙沖從容的高氏少主。武學方麵不得寸進,也並不是什麽全部,他自可以在其它一切方麵發揮他的優秀。
而作為奪走大哥這一切的人,他也沒有資格說什麽。
親眼看到祖母急怒攻心、中風倒下,父親臉色青白、表情惶恐,大哥神色冷然地當著滿堂賓客,轉身大步離去的那一幕,讓高韶歡痛心,也同樣讓他心痛。
家族的重任和與之並生的負罪感,就像浪潮一樣猛烈地湧上來,幾乎要把這個馬上就要十七歲的少年擊垮。
但是,現在,在高家驚變之後,高韶歡還是第一次感受到,未來亮起了幾點希望的微光。
他找到了他要做、他也應該去做的事情。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