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蠻夷來犯,北有叛軍侵擾,狼煙四起,臨安的地方官亦是頭疼不已。
更麻煩的是,除卻人禍之外,禍不單行,吳地大旱,河水幹涸,當地種植的秈粳稻米又喜水,缺水則無法種植,如今天不落雨,足以窺見未來時日的顆粒無收。
人心惶惶之下,更糟糕的是,隨著戰火瀰漫,北方餘黨叛軍規模擴大,阻隔了臨安送往望京的信件。
現如今,臨安可謂是孤立無援。
地方官束手無策之際,姚蓁聽著暗衛的匯報,亦是心焦不已。
在這關頭,驪蘭玦的謀士卻悄悄找上她,同她會麵。
那謀士將驪蘭玦的私印、官印給她,說:「大人早先便料到此後會有現今這般局麵,特托小人將這些留給公主。」
驪蘭玦將自己這半年在臨安留下的勢力,留給了姚蓁。
姚蓁便知,這是讓她掌權的意思了。
政事姚蓁並不陌生,甚至稱得上是熟稔,因而她得到官印後,第一時間找上知州府,準備同官員們商議對策。
她一介女子尋上門,雖然通身氣質超脫塵外、矜貴非凡,但到底有人不服她。
國難當頭,姚蓁便也不再遮遮掩掩,拿出鳳印,亮出了自己身為公主的身份。
這下,官員們總算服帖了。
-
戰火持續瀰漫著。
嶺南戰局穩定,垚軍乘勝追擊,將那些被蠻夷侵染吞併的土地一點點收復。
北方戰局有宋濯坐鎮,想來亦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問題。
撫恤過百姓後,局勢漸穩後,現今唯一令姚蓁頭疼的,便是……
秦頌。
處理完政務迴府時,姚蓁坐在馬車上,看向府門前守著的秦頌,愈發頭疼。
早年,她隻知秦頌是江南人士,未曾想到,他母親竟是臨安人。
更沒想到的是,他母親秦氏,乃是於氏的表親。
許是天意弄人,不然,姚蓁亦無法解釋,為何如此巧合。
秦氏逝去已久,此番不知秦頌為何下江南,但他迴鄉無去處,隻得投奔表親,恰好遇見姚蓁,還將她認出。
好不容易度過了一陣閑適日子,秦頌的到來,則是捅破了表麵的平靜,將她靜好的日子打破。
姚蓁不願見到眼熟的人,實在不願同他會麵。
她的身份,除卻一些須得一起處理公務的官員外,知者寥寥,因而還算好掩蓋。
於是,下車後,當秦頌如往常那般圍過來,沉痛哀切地喚她「殿下」時,姚蓁端立著,冷聲道:「公子當是認錯人了,民女姓沈名陶,並不是公子口中的公主。」
她輕飄飄地望了他一眼,輕輕頷首行禮,而後便頭也不迴地走入府中。
對視的一瞬間,秦頌失了一瞬間的神。
——這麽多時日,這是她第一次願意抬眼看他。
旋即他意識到姚蓁快步走開,這才想起來她方才說的話,連忙幾步向追了兩步,低聲道:「公主,事到如今,你還要隱瞞嗎?你當我為何來臨安,於夫人已將你的身份全然告訴我了!」
姚蓁聞言,眉宇間劃過一絲晦色,心道,原是於夫人報信,怨不得秦頌無緣無故來了臨安。
她心中有些惱,實在不想再看見秦頌,抬手命小廝闔上府門。
迴到府中後,姚蓁迴想起秦頌篤定的語氣,越想越不適,如鯁在喉,半宿未睡好。
隔日起來後,她眼下一片烏黑,在白皙的皮膚上,十分顯眼。
驪夫人見到她,大吃一驚:「這……怎麽了這是!」
姚蓁有些沒睡飽,嗚哼一聲,偎在舅母身旁,將自己近日的遭遇言說於她。
驪夫人一聽,皺著眉惱怒不已。
娘倆窩在一處,說了好一陣體己話,合計出個法子來。
原本以為於夫人是親戚,應當是個極好相處的人,同她相處之後,方知她是個舌頭長的。驪夫人同姚蓁一合計,便決定此事由驪夫人散播出去,隻說姚蓁在望京時嗑到了頭,得了失魂症,記憶有些缺失,對望京中的人和事模糊不清,隻記得自己的親眷。
這樣一說,想必能避免許多麻煩。
至於姚蓁,則繼續裝作不認得秦頌。
果然,這個消息散播出去後,於夫人被唬得不輕,感慨好一番,轉頭便「嘖嘖」四處播散。
秦頌自然知道了這個消息,不再煩她,隻會在暗處悄然看她。
偶爾,姚蓁會望見他那雙黯然的眼。
不過,姚蓁早已不是當年的姚蓁了。
他若看,便看了,左右不會影響到她。
姚蓁便不再管他,隻當不認識他,專心顧自己的事。
隻是,她沒有想到,於家人竟這般膽大妄為。
-
姚蓁原以為,自己的身份暴露之後,得知她沒有死,宋濯會極快地趕來捉她。
她惴惴不安了幾日,悄悄寫信給譚歇,詢問望京如今的情況。
信件如石沉大海,始終未有迴音。
姚蓁心中忐忑,過了一段時日,才從旁人口中得知,望京戰事告急。
四王餘黨言明當今皇帝並非先帝所出,打著皇室血脈不純的幌子,多地黨派聯合起來,組成叛軍,圍攻望京。
故而,宋濯應當是被政事絆住腳步,無法前來。
姚蓁心中便不再那麽忐忑,但她心中始終沉甸甸的壓著塊石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更麻煩的是,除卻人禍之外,禍不單行,吳地大旱,河水幹涸,當地種植的秈粳稻米又喜水,缺水則無法種植,如今天不落雨,足以窺見未來時日的顆粒無收。
人心惶惶之下,更糟糕的是,隨著戰火瀰漫,北方餘黨叛軍規模擴大,阻隔了臨安送往望京的信件。
現如今,臨安可謂是孤立無援。
地方官束手無策之際,姚蓁聽著暗衛的匯報,亦是心焦不已。
在這關頭,驪蘭玦的謀士卻悄悄找上她,同她會麵。
那謀士將驪蘭玦的私印、官印給她,說:「大人早先便料到此後會有現今這般局麵,特托小人將這些留給公主。」
驪蘭玦將自己這半年在臨安留下的勢力,留給了姚蓁。
姚蓁便知,這是讓她掌權的意思了。
政事姚蓁並不陌生,甚至稱得上是熟稔,因而她得到官印後,第一時間找上知州府,準備同官員們商議對策。
她一介女子尋上門,雖然通身氣質超脫塵外、矜貴非凡,但到底有人不服她。
國難當頭,姚蓁便也不再遮遮掩掩,拿出鳳印,亮出了自己身為公主的身份。
這下,官員們總算服帖了。
-
戰火持續瀰漫著。
嶺南戰局穩定,垚軍乘勝追擊,將那些被蠻夷侵染吞併的土地一點點收復。
北方戰局有宋濯坐鎮,想來亦不會有什麽太大的問題。
撫恤過百姓後,局勢漸穩後,現今唯一令姚蓁頭疼的,便是……
秦頌。
處理完政務迴府時,姚蓁坐在馬車上,看向府門前守著的秦頌,愈發頭疼。
早年,她隻知秦頌是江南人士,未曾想到,他母親竟是臨安人。
更沒想到的是,他母親秦氏,乃是於氏的表親。
許是天意弄人,不然,姚蓁亦無法解釋,為何如此巧合。
秦氏逝去已久,此番不知秦頌為何下江南,但他迴鄉無去處,隻得投奔表親,恰好遇見姚蓁,還將她認出。
好不容易度過了一陣閑適日子,秦頌的到來,則是捅破了表麵的平靜,將她靜好的日子打破。
姚蓁不願見到眼熟的人,實在不願同他會麵。
她的身份,除卻一些須得一起處理公務的官員外,知者寥寥,因而還算好掩蓋。
於是,下車後,當秦頌如往常那般圍過來,沉痛哀切地喚她「殿下」時,姚蓁端立著,冷聲道:「公子當是認錯人了,民女姓沈名陶,並不是公子口中的公主。」
她輕飄飄地望了他一眼,輕輕頷首行禮,而後便頭也不迴地走入府中。
對視的一瞬間,秦頌失了一瞬間的神。
——這麽多時日,這是她第一次願意抬眼看他。
旋即他意識到姚蓁快步走開,這才想起來她方才說的話,連忙幾步向追了兩步,低聲道:「公主,事到如今,你還要隱瞞嗎?你當我為何來臨安,於夫人已將你的身份全然告訴我了!」
姚蓁聞言,眉宇間劃過一絲晦色,心道,原是於夫人報信,怨不得秦頌無緣無故來了臨安。
她心中有些惱,實在不想再看見秦頌,抬手命小廝闔上府門。
迴到府中後,姚蓁迴想起秦頌篤定的語氣,越想越不適,如鯁在喉,半宿未睡好。
隔日起來後,她眼下一片烏黑,在白皙的皮膚上,十分顯眼。
驪夫人見到她,大吃一驚:「這……怎麽了這是!」
姚蓁有些沒睡飽,嗚哼一聲,偎在舅母身旁,將自己近日的遭遇言說於她。
驪夫人一聽,皺著眉惱怒不已。
娘倆窩在一處,說了好一陣體己話,合計出個法子來。
原本以為於夫人是親戚,應當是個極好相處的人,同她相處之後,方知她是個舌頭長的。驪夫人同姚蓁一合計,便決定此事由驪夫人散播出去,隻說姚蓁在望京時嗑到了頭,得了失魂症,記憶有些缺失,對望京中的人和事模糊不清,隻記得自己的親眷。
這樣一說,想必能避免許多麻煩。
至於姚蓁,則繼續裝作不認得秦頌。
果然,這個消息散播出去後,於夫人被唬得不輕,感慨好一番,轉頭便「嘖嘖」四處播散。
秦頌自然知道了這個消息,不再煩她,隻會在暗處悄然看她。
偶爾,姚蓁會望見他那雙黯然的眼。
不過,姚蓁早已不是當年的姚蓁了。
他若看,便看了,左右不會影響到她。
姚蓁便不再管他,隻當不認識他,專心顧自己的事。
隻是,她沒有想到,於家人竟這般膽大妄為。
-
姚蓁原以為,自己的身份暴露之後,得知她沒有死,宋濯會極快地趕來捉她。
她惴惴不安了幾日,悄悄寫信給譚歇,詢問望京如今的情況。
信件如石沉大海,始終未有迴音。
姚蓁心中忐忑,過了一段時日,才從旁人口中得知,望京戰事告急。
四王餘黨言明當今皇帝並非先帝所出,打著皇室血脈不純的幌子,多地黨派聯合起來,組成叛軍,圍攻望京。
故而,宋濯應當是被政事絆住腳步,無法前來。
姚蓁心中便不再那麽忐忑,但她心中始終沉甸甸的壓著塊石頭。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