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頁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快穿] 作者:寒星孤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不知道沈明歡不能用武功,但開始時也擔憂這人遠道而來身體是否能受得住。
不過連親眼看見沈明歡吐血的隨青都漸漸在這人沒事人一樣的表現中卸下心防,無怪謝知非看不出來。
沈明歡又咽下一口粥,「朕就說你們平日太小心了,朕覺得自己好得很。」
謝知非但笑不語。
何太醫看得難受,幹脆眼不見心靜,拿著兩本醫書到門外去。
常人稍微有些不適便沒有食慾,倘若是胃部或腹部絞痛的話吃東西都是一場折磨,可沈明歡五髒六腑都在疼痛,他卻能麵不改色地喝著粥。
何太醫覺得沈明歡喝進去的不是廚師精心熬的軟糯的米粥,而是一枚枚泛著冷光的鋒利刀片,每一口都是鮮血淋漓。
可他又不能不讓沈明歡吃東西,隻有吃飽了才能抵禦病情,才能更好地獲得治療,才有機會活下去。
何太醫嘆了口氣,翻著醫書,思考改良麻沸散的方式。
*
打完仗隻是開始,而不意味著結束,縉國雖然滅了,但還有很多事情等待處理。
大雍的政權初初建立,這還是一個動盪、虛弱、滿目瘡痍的王朝,離眾人嚮往和期待中的盛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趙元誠得知縉國滅亡的那天,很有求生欲地請周老先生見證,他自願退位,要將皇位禪讓給沈明歡。
距離遠,來迴傳信也挺累的,沈明歡也就沒走「三辭三讓」的程序。
既然皇帝都是同一個了,燕國理所當然地併入雍國。
自此,九州重歸一統。
遠在雍都的官員收到信後紛紛向縉都趕來,因為人多,不得不分為了好幾批。
遷都從來都是項大工程,饒是沈明歡下令雍皇宮繼續保留,不方便帶的奇珍異寶可以不帶,這一路還是浩浩蕩蕩,走了數月。
不願離開故土的官員留在了雍都,反正到時那邊也需要安排官員,但更多人激動於這份壯舉,想要參與進新皇朝建設的核心。
說不定他們這「開國第一批臣子」能出現在史書當中。
官員們是拖家帶口而來,其中還有老弱婦孺,行進速度註定快不到哪裏去。
等他們好不容易舟車勞頓到了目的地,還沒來得及休息,立馬就被喪心病狂的沈明歡抓去幹活。
太多事情要做了:律法要重新修訂,製定完還得想辦法傳播給大字不識的百姓,官製也得改良,新皇朝該用什麽樣的官職結構,又應該如何選官,三國之間的差異如何消弭,如何使天下歸心……
雖然這些事情他們早就開始考慮,但真到了這一天,還是不妨礙重臣們吵吵嚷嚷、且互相鄙夷對方的想法。
但當務之急,還有一件事。
卡著這一年的末尾,距離除夕還有十八天的時候,沈明歡舉行了登基大典,年號夏昭。
等著大展身手的朝臣們將這一次登基大典辦成了開國大典,舊雍國已經隨著沈巍與燕縉一同消散,如今建立的是一個全新的、與以往都不同的大雍皇朝。
官員們緊趕慢趕,終於讓百姓過上了屬於夏昭的新年。
即便仍舊窮困,即便一時潦倒,他們可以帶著笑意設想未來。
因為他們正在過的,是夏昭元年的除夕。
而爆竹響完,煙花燃盡,就是夏昭二年。
第166章 送君扶搖上青雲(34) 完結
沈明歡強勢地把縉都改名為雍都, 然後讓大臣們想原來的雍都應該改個什麽名。
陳禦史等人隨意提了兩點建議,見無法達成一致,互相吹捧恭維了一翻, 然後幹脆利落地交給底下的官員。
——不是國都, 有什麽資格讓他們絞盡腦汁取名?他們忙著呢。
既然國都的名字無從爭議,重臣們開始就未來的官製吵架。
大框架是要沿用三公九卿製呢,還是沿用三省六部製?或者是他們自己再創造一個製度出來?
沒等他們發力,沈明歡又獨斷專行地封南懷瑾為右相, 謝知非為左相。
行了, 最關鍵的左右丞相都出來了, 這也沒得吵了,剩下的官職交給丞相去考慮吧,誰讓他們總攬政事。
朝臣們酸溜溜地想。
他們倒不至於不服氣,畢竟這兩人雖然相比起其他重臣算是年少, 但功勞有目共睹。
南懷瑾在陛下不在時將政務處理地井井有條, 這點暫且不論。就說那謝知非,孤身入敵營, 令敵軍內部生亂, 哪怕不幸被擒,受嚴刑拷打也寧死不屈,如此勞苦功高, 誰能比得了?
至於丞相權力過大, 恐皇權旁落?
開玩笑, 皇帝可是沈明歡啊,就算在座各位集體造反,他也能再建一支軍隊重新打迴來的無所不能的沈明歡。
他在位一日,就沒人敢有異動, 裝都要裝出一幅矢忠不二的樣子來。更別說那兩位丞相對陛下忠心耿耿畢恭畢敬,平日裏恨不得連小廝的工作都搶了。
之後的皇帝壓不住兩位丞相倒有可能,不過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唄,陛下今年才十七歲,離及冠都還有三年,他們連請求開後宮的摺子都還沒上。
更何況,要是按年齡來算,兩位丞相會走得比陛下還早。
思考那麽久遠的事情幹什麽呢?現在還有一堆工作沒做呢。
*
新生的大雍朝如冉冉紅日,綻放著磅礴的生命力,就連沈明歡的身體似乎都比未登基時好了許多。
不過連親眼看見沈明歡吐血的隨青都漸漸在這人沒事人一樣的表現中卸下心防,無怪謝知非看不出來。
沈明歡又咽下一口粥,「朕就說你們平日太小心了,朕覺得自己好得很。」
謝知非但笑不語。
何太醫看得難受,幹脆眼不見心靜,拿著兩本醫書到門外去。
常人稍微有些不適便沒有食慾,倘若是胃部或腹部絞痛的話吃東西都是一場折磨,可沈明歡五髒六腑都在疼痛,他卻能麵不改色地喝著粥。
何太醫覺得沈明歡喝進去的不是廚師精心熬的軟糯的米粥,而是一枚枚泛著冷光的鋒利刀片,每一口都是鮮血淋漓。
可他又不能不讓沈明歡吃東西,隻有吃飽了才能抵禦病情,才能更好地獲得治療,才有機會活下去。
何太醫嘆了口氣,翻著醫書,思考改良麻沸散的方式。
*
打完仗隻是開始,而不意味著結束,縉國雖然滅了,但還有很多事情等待處理。
大雍的政權初初建立,這還是一個動盪、虛弱、滿目瘡痍的王朝,離眾人嚮往和期待中的盛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趙元誠得知縉國滅亡的那天,很有求生欲地請周老先生見證,他自願退位,要將皇位禪讓給沈明歡。
距離遠,來迴傳信也挺累的,沈明歡也就沒走「三辭三讓」的程序。
既然皇帝都是同一個了,燕國理所當然地併入雍國。
自此,九州重歸一統。
遠在雍都的官員收到信後紛紛向縉都趕來,因為人多,不得不分為了好幾批。
遷都從來都是項大工程,饒是沈明歡下令雍皇宮繼續保留,不方便帶的奇珍異寶可以不帶,這一路還是浩浩蕩蕩,走了數月。
不願離開故土的官員留在了雍都,反正到時那邊也需要安排官員,但更多人激動於這份壯舉,想要參與進新皇朝建設的核心。
說不定他們這「開國第一批臣子」能出現在史書當中。
官員們是拖家帶口而來,其中還有老弱婦孺,行進速度註定快不到哪裏去。
等他們好不容易舟車勞頓到了目的地,還沒來得及休息,立馬就被喪心病狂的沈明歡抓去幹活。
太多事情要做了:律法要重新修訂,製定完還得想辦法傳播給大字不識的百姓,官製也得改良,新皇朝該用什麽樣的官職結構,又應該如何選官,三國之間的差異如何消弭,如何使天下歸心……
雖然這些事情他們早就開始考慮,但真到了這一天,還是不妨礙重臣們吵吵嚷嚷、且互相鄙夷對方的想法。
但當務之急,還有一件事。
卡著這一年的末尾,距離除夕還有十八天的時候,沈明歡舉行了登基大典,年號夏昭。
等著大展身手的朝臣們將這一次登基大典辦成了開國大典,舊雍國已經隨著沈巍與燕縉一同消散,如今建立的是一個全新的、與以往都不同的大雍皇朝。
官員們緊趕慢趕,終於讓百姓過上了屬於夏昭的新年。
即便仍舊窮困,即便一時潦倒,他們可以帶著笑意設想未來。
因為他們正在過的,是夏昭元年的除夕。
而爆竹響完,煙花燃盡,就是夏昭二年。
第166章 送君扶搖上青雲(34) 完結
沈明歡強勢地把縉都改名為雍都, 然後讓大臣們想原來的雍都應該改個什麽名。
陳禦史等人隨意提了兩點建議,見無法達成一致,互相吹捧恭維了一翻, 然後幹脆利落地交給底下的官員。
——不是國都, 有什麽資格讓他們絞盡腦汁取名?他們忙著呢。
既然國都的名字無從爭議,重臣們開始就未來的官製吵架。
大框架是要沿用三公九卿製呢,還是沿用三省六部製?或者是他們自己再創造一個製度出來?
沒等他們發力,沈明歡又獨斷專行地封南懷瑾為右相, 謝知非為左相。
行了, 最關鍵的左右丞相都出來了, 這也沒得吵了,剩下的官職交給丞相去考慮吧,誰讓他們總攬政事。
朝臣們酸溜溜地想。
他們倒不至於不服氣,畢竟這兩人雖然相比起其他重臣算是年少, 但功勞有目共睹。
南懷瑾在陛下不在時將政務處理地井井有條, 這點暫且不論。就說那謝知非,孤身入敵營, 令敵軍內部生亂, 哪怕不幸被擒,受嚴刑拷打也寧死不屈,如此勞苦功高, 誰能比得了?
至於丞相權力過大, 恐皇權旁落?
開玩笑, 皇帝可是沈明歡啊,就算在座各位集體造反,他也能再建一支軍隊重新打迴來的無所不能的沈明歡。
他在位一日,就沒人敢有異動, 裝都要裝出一幅矢忠不二的樣子來。更別說那兩位丞相對陛下忠心耿耿畢恭畢敬,平日裏恨不得連小廝的工作都搶了。
之後的皇帝壓不住兩位丞相倒有可能,不過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唄,陛下今年才十七歲,離及冠都還有三年,他們連請求開後宮的摺子都還沒上。
更何況,要是按年齡來算,兩位丞相會走得比陛下還早。
思考那麽久遠的事情幹什麽呢?現在還有一堆工作沒做呢。
*
新生的大雍朝如冉冉紅日,綻放著磅礴的生命力,就連沈明歡的身體似乎都比未登基時好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