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真正對季彤扔出第一叉的場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他扔叉的時候,既沒有喊「陳三娘」,也沒有喊他在結婚證上見過的季彤這個假名,三個人都看見,他隻是將鋼叉作為威懾陳三娘說真話的手段。
到這裏,他們都知道大漢扔叉並不需要叫名字。那方才神像停在他們這裏,又指出「再三個」,是什麽意思呢?
荊白猜測,某種意義上,他們確實是被加入了「待叉」的列表。神像在聽到他們之後,通過這個辦法,給予了他們一個戲裏的「身份」。
已經叉了幾個,紙人們喊「還要叉」「再叉三個」,就是他們三個人也變成了「可以被叉」的角色。
如果貿然打斷紙人們的演出,他們三個大概率就會成為被叉的對象。
這才是前麵白恆一和荊白一直按著羅意,不讓他衝出去的原因。
正是因為他們靜下心來看了這段戲,才得以確認,具備殺傷力、會動鋼叉的,的確隻有台上的幾個大漢。
神像雖然也在,但它行動都還要幾個大漢抬著。就目前它拿迴的五感,至少應該不足以阻礙他們行動。
所以,在白恆一提出「自述」這個可能性之前,荊白一直想的是如何吸引走大漢的注意力,否則他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救下季彤。
可這體格高大威猛的紙人足有五個之多,為首的那個力氣大得扔鋼叉能穿透木板。隻要它們能正常行動,別說現在就三個人,就算他們全員集結,可能除了荊白和白恆一,其他人都隻能起到一個被大漢們隨手扔出去的作用。
除非真能如白恆一所說,屆時劇情走到陳三娘,或者大漢的自述……
羅意和荊白在無聲地溝通時,白恆一正屏聲斂息,專注看著還在上演的戲。
荊白和羅意都去了祭台背後,又被門板擋著,能盯著戲的人隻有他了。
他方才聽戲時想過這個問題。大漢們無論是人數還是力量都不可能是他們能對抗的,那麽,這場戲的生門到底在哪兒?
他和荊白都知道,這齣戲不能隨便打斷。就算聽出來唱陳三娘的那個人不是木板上的季彤,什麽時機去抓人群中的那個陳三娘?
陳三娘在這齣戲裏是個主要角色,哪怕被抓了,也不斷給自己喊冤叫屈。這齣戲原本就是她和大漢的對峙,隻是任憑她如何巧舌如簧推卸責任,大漢都給她悉數駁迴。
等「陳三娘」認罪之前那聲淒絕至極的哀哭聲出來,她叫苦,說「苦煞我也」,白恆一才覺得摸到了點端倪。
她不服,又覺得自己命苦,在「死」之前,白恆一認為,她大概率會自述自己的生平有多麽悽慘。
如果存在這段自述,那就隻是屬於「陳三娘」這個角色的心理活動;但作為舞台表演,必須要用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種表演的形式在戲劇中是很常見的,但它的設定,對此時此刻的他們來說非常關鍵!
因為這種自述經常會出現在劇情的關鍵時刻,助推角色的情緒,必定濃墨重彩。角色要把頃刻間的心潮湧動乃至心路歷程單獨唱一段,劇情的時間肯定不允許,因此在這種「心理活動」的自述中,「戲台」的時間就是靜止的。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設定上的時間靜止。
這種戲份,同場的演員要麽不在台上,要麽在台上配合演出,但不能繼續走劇情,用以表示這都是該角色的心理活動,在戲中並沒有時間流逝。
這場戲裏,他們需要戒備的同場演員,顯然就是這幾個威武的紙人大漢。
白恆一當時叮囑荊白,如果陳三娘真的要唱那段自述,荊白等人必須搶住這個戲中時間靜止的空檔。
哪怕荊白等人穿過舞台,走進紙人群中去找陳三娘,紙人大漢們如果想要把戲演完,對季彤正常行刑,就不能立刻對荊白等人有處置。
如果他們不繼續唱這齣戲,那季彤明擺著就是一個「演員」,就更沒有理由處決她了。
大漢將認罪書雙手捧在掌中,呈到頭頂,在神像跟前恭恭敬敬地站了數息。
神像背對白恆一,有什麽反應,他也瞧不見,但他知道他們肯定是一邊的。果然,片刻後,大漢喜滋滋地將這張紙拿了下來,宣布道:「陳三娘,你所犯罪狀,已一一列在紙上。神明在上,已做了見證,再沒有冤枉了你去的。當著神明的麵,你速速簽字畫押,莫再拖延!」
陳三娘泣道:「畫便畫罷——我早知我生來命苦,神明何曾憐我!」
「生來命苦」咬得很重,很慢,白恆一判斷,這應該就是她自述的前奏。
站在陰影中的青年雙目灼然,如果目光真的能照出光線,恐怕他的眼睛會亮如晨星。
他沒有猶豫,立刻從小巷中走了出來。
戲台前,大漢也往前走了幾步,白恆一人已經走出巷子一段路,在他現在的位置,大漢幾乎已經被木板擋住,但更遠的還能瞧見。
大漢應該是示意了一下。因為後麵被奪了叉的一個紙人迅速小跑上前,送上什麽東西,白恆一猜測應該是印泥之類的工具。看來陳三娘確實要畫押了。
等押畫完,就算是紙麵上的正式認罪,屆時再處決陳三娘,就是順理成章、正當無比。
這就是最關鍵的時刻了。
白恆一雖然有些把握,此時心也提了起來。
到這裏,他們都知道大漢扔叉並不需要叫名字。那方才神像停在他們這裏,又指出「再三個」,是什麽意思呢?
荊白猜測,某種意義上,他們確實是被加入了「待叉」的列表。神像在聽到他們之後,通過這個辦法,給予了他們一個戲裏的「身份」。
已經叉了幾個,紙人們喊「還要叉」「再叉三個」,就是他們三個人也變成了「可以被叉」的角色。
如果貿然打斷紙人們的演出,他們三個大概率就會成為被叉的對象。
這才是前麵白恆一和荊白一直按著羅意,不讓他衝出去的原因。
正是因為他們靜下心來看了這段戲,才得以確認,具備殺傷力、會動鋼叉的,的確隻有台上的幾個大漢。
神像雖然也在,但它行動都還要幾個大漢抬著。就目前它拿迴的五感,至少應該不足以阻礙他們行動。
所以,在白恆一提出「自述」這個可能性之前,荊白一直想的是如何吸引走大漢的注意力,否則他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救下季彤。
可這體格高大威猛的紙人足有五個之多,為首的那個力氣大得扔鋼叉能穿透木板。隻要它們能正常行動,別說現在就三個人,就算他們全員集結,可能除了荊白和白恆一,其他人都隻能起到一個被大漢們隨手扔出去的作用。
除非真能如白恆一所說,屆時劇情走到陳三娘,或者大漢的自述……
羅意和荊白在無聲地溝通時,白恆一正屏聲斂息,專注看著還在上演的戲。
荊白和羅意都去了祭台背後,又被門板擋著,能盯著戲的人隻有他了。
他方才聽戲時想過這個問題。大漢們無論是人數還是力量都不可能是他們能對抗的,那麽,這場戲的生門到底在哪兒?
他和荊白都知道,這齣戲不能隨便打斷。就算聽出來唱陳三娘的那個人不是木板上的季彤,什麽時機去抓人群中的那個陳三娘?
陳三娘在這齣戲裏是個主要角色,哪怕被抓了,也不斷給自己喊冤叫屈。這齣戲原本就是她和大漢的對峙,隻是任憑她如何巧舌如簧推卸責任,大漢都給她悉數駁迴。
等「陳三娘」認罪之前那聲淒絕至極的哀哭聲出來,她叫苦,說「苦煞我也」,白恆一才覺得摸到了點端倪。
她不服,又覺得自己命苦,在「死」之前,白恆一認為,她大概率會自述自己的生平有多麽悽慘。
如果存在這段自述,那就隻是屬於「陳三娘」這個角色的心理活動;但作為舞台表演,必須要用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種表演的形式在戲劇中是很常見的,但它的設定,對此時此刻的他們來說非常關鍵!
因為這種自述經常會出現在劇情的關鍵時刻,助推角色的情緒,必定濃墨重彩。角色要把頃刻間的心潮湧動乃至心路歷程單獨唱一段,劇情的時間肯定不允許,因此在這種「心理活動」的自述中,「戲台」的時間就是靜止的。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設定上的時間靜止。
這種戲份,同場的演員要麽不在台上,要麽在台上配合演出,但不能繼續走劇情,用以表示這都是該角色的心理活動,在戲中並沒有時間流逝。
這場戲裏,他們需要戒備的同場演員,顯然就是這幾個威武的紙人大漢。
白恆一當時叮囑荊白,如果陳三娘真的要唱那段自述,荊白等人必須搶住這個戲中時間靜止的空檔。
哪怕荊白等人穿過舞台,走進紙人群中去找陳三娘,紙人大漢們如果想要把戲演完,對季彤正常行刑,就不能立刻對荊白等人有處置。
如果他們不繼續唱這齣戲,那季彤明擺著就是一個「演員」,就更沒有理由處決她了。
大漢將認罪書雙手捧在掌中,呈到頭頂,在神像跟前恭恭敬敬地站了數息。
神像背對白恆一,有什麽反應,他也瞧不見,但他知道他們肯定是一邊的。果然,片刻後,大漢喜滋滋地將這張紙拿了下來,宣布道:「陳三娘,你所犯罪狀,已一一列在紙上。神明在上,已做了見證,再沒有冤枉了你去的。當著神明的麵,你速速簽字畫押,莫再拖延!」
陳三娘泣道:「畫便畫罷——我早知我生來命苦,神明何曾憐我!」
「生來命苦」咬得很重,很慢,白恆一判斷,這應該就是她自述的前奏。
站在陰影中的青年雙目灼然,如果目光真的能照出光線,恐怕他的眼睛會亮如晨星。
他沒有猶豫,立刻從小巷中走了出來。
戲台前,大漢也往前走了幾步,白恆一人已經走出巷子一段路,在他現在的位置,大漢幾乎已經被木板擋住,但更遠的還能瞧見。
大漢應該是示意了一下。因為後麵被奪了叉的一個紙人迅速小跑上前,送上什麽東西,白恆一猜測應該是印泥之類的工具。看來陳三娘確實要畫押了。
等押畫完,就算是紙麵上的正式認罪,屆時再處決陳三娘,就是順理成章、正當無比。
這就是最關鍵的時刻了。
白恆一雖然有些把握,此時心也提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