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覺得沈萬三生平簡介過於精彩,無關劇情,不想知道的可跳過本章)
元代末年,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鎮沈家漾,有一戶姓沈的殷實人家,誰知突然遭水災,妻子染瘟疫而死。
沈佑用一條漁船載起四個兒子,連夜逃到距南潯百裏外的周莊鎮。
老大老二不幸夭折,隻留下沈富和沈貴。
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辭而別,幾天毫無音訊。
當大家找不到他,他卻興衝衝迴來了。
說是到蘇州城裏去玩了,閶門那裏做生意的人既能賺錢,又能到處玩,太有意思了。
躬耕起家:起初沈家在周莊耕種的是一片低窪地,隻出產蘆葦和茅草。
但他們勤於耕作,使之成了產量頗高的熟地。
周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灌溉方便,曆來是種植糧食和油菜,種桑養蠶的好地方。
沈萬三隨父親來到這裏,主要也是依靠發展農業生產,“躬耕起家”,隨即“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
周莊八景之一“東莊積雪”,描繪的正是沈氏莊園當年的景色。
東莊有著許多巨大的糧倉,每年都儲藏著無以計數的糧食。
陸氏贈財:元代蘇州富室陸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賞沈萬三的聰明才智和經商信用,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也看破了紅塵。
手裏的巨額財產假如不傳給別人,一旦時局動蕩,反而會釀成禍害。
於是全部贈送給沈萬三,自己去澄湖邊的開雲館當了道士,直到壽終。
沈萬三得到了陸德源的這筆巨資,如虎添翼。
出海通番:沈萬三一方麵繼續開辟田宅;
另一方麵把“東走滬瀆,南通浙境”,水路交通發達的周莊。
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海外;
又將海外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運到中國。
開始了“競以求富為目”的對外貿易活動,很快使自己成為江南第一豪富,創造了令世人難以想象的奇跡。
神盆聚寶:民間傳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
放進一隻銀元寶,就能取出一盆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在南京,他為朱元璋修築城牆以及有關設施,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
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
奢侈的宴飲和富麗的服飾,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他的一把瑪瑙酒壺質地透明,類似水晶。
中間有葡萄一株如墨點,稱為月下葡萄,據說可以換取“嘉興一郡鹽鈔”。
女樂宴飲:沈萬三發跡後,也很懂得風雅。
他常常在自己豪華的家裏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
觥觥交錯之餘,女樂們盡情表演音樂歌舞以歡娛嘉賓。
她們既是歌妓,也是樂師,演奏的大都是沈萬三與他的朋友們最愛聽的昆曲音樂。
觀看的人們濟聚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衛、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六十幾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肴,一個晚上要吃掉十甕酒和三十盤紅燒蹄膀。
設館尊師:沈萬三專門延請王行為塾師,來到周莊,設館於銀子浜。
王行教書教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沈萬三給他的報酬是黃金一鎰(在當時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這樣的酬勞很可觀。
沈萬三十分懂得知識的作用,更希望子女們肚子裏都有很高的學問,能夠與外國商人周旋,以繼承自己開拓的家業,使沈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觀前修街: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
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但由於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
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
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麵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
於是他采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
建成後,深得百姓們的讚譽。
南京築城: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並決定擴建應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氣派。
但由於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城牆。
豪富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築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梁、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
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
盡管一些“檢校”常去工地製造事端,撈取油水,沈萬三卻依然比皇家修築的城牆提前三天完成。
可這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麵子。
隨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賞三軍。
這終於讓明太祖龍顏大怒,於是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雲南充軍:沈家在周莊已沒有了後裔。
據南京中華門沈萬三展覽館的《展稿》說,沈萬三當年發配到麗江,帶去了昆曲。
如今的納西古樂,細膩綿長,雍容華貴,《一江風》、《山坡羊》、《一封書》簡直非昆曲莫屬。
那個時候,玉龍雪山下,恐怕隻有昆曲才是江南的小橋流水。
當年沈萬三被充軍時,據說身邊帶著金、銀、銅、鐵、錫五個兒子。
人們遠遠看去,總覺得一路上他們的身邊金光閃閃。
於是有人奏報皇帝,說沈萬三去雲南時,把江南的財氣也帶走了。
皇帝連忙下了一道聖旨,不準他們繼續前行,要將沈萬三的五個兒子就地賜死。
小兒子阿錫正好在個舊那兒,接到聖旨後在高山上跳崖自殺,很快化成錫礦。
其他四個兄弟的鮮血流進雲南的土地,都化為銅礦。
茶馬古道:沈萬三遭受不測以後,不少朋友紛紛從江浙一帶到雲南大理來看望他。
他們發現走茶馬古道將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運往滇西北,乃至進藏,不失為一條求富的新路。
雖然那兒天氣高寒,路途坎坷,充滿艱難困苦,卻很有開發的餘地。
具有豐富經驗的沈萬三,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茶馬古道,將江南一帶的絲綢等特產運到雲南,甚至進入西藏和緬甸、印度……
在茶馬古道重操舊業,繼續經商,是沈萬三無可選擇的選擇。
誰也沒有想到,這使他重新獲得生機。
歸葬故裏:福泉山下沈萬三墓在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中最後的歲月。
沈萬三於1392年追隨張三豐到福泉山修道,後逝於平越。
1393年,沈萬三仙逝後安葬於福泉山(貴州省福泉市福泉山下,現如今福泉山下仍有沈萬三墓)。
明弘治11年(1498年)由其五世孫沈延禮(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瓊蓮將沈萬三遺骨從福泉山遷葬江蘇周莊銀子浜,名水底墓。
民間傳說,銀子浜的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歲不枯。
水下有一個古墓,非常堅固,裏麵埋葬著沈萬三的靈柩,它使今天的人們引發很多思索和啟迪。
沈萬三出生前父輩已經擁有千畝良田,並經營有米店,酒莊等作坊,在當時當地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富人家。
沈萬三出生後取名號為沈仲榮,小名(乳名)沈富,在為其擺滿月酒時,其父命人取來文房四寶和金銀珠寶讓其抓取,沈萬三抓起一把翡翠雕刻的小算盤。
沈氏的管家即斷定此子將來經濟成就遠遠超出父輩。
但沈父並不高興,沈父作為外鄉人在與人交往中的人情際遇使其更希望其子將來勤讀詩書,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沈萬三在學堂調皮搗蛋無心向學,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小萬三特別親近其乳娘和管家。
管家特別喜歡逗他玩,也在玩的時候教他算術知識,管家並從酒莊取來一空酒壇(陶瓷質),讓小萬三將零錢放入其中,並建立賬本凡存取均需記賬,此事小萬三做的特別認真,沈萬三的理財意識由此形成。
管家笑將酒壇取名為聚寶盆,此後沈家人都叫它為聚寶盆。
誰也想不到“聚寶盆”這三個字竟影響了沈萬三的一生。
無論日後沈萬三發跡遷居蘇州城還是應朱元璋詔令搬遷南京城,此聚寶盆都一直跟隨沈萬三,雖不像民間傳說那樣神奇,但據傳沈萬三對著聚寶盆就有用不完的生意點子,或叫靈感。
後來朱元璋要征用聚寶盆來建南京城,沈萬三隻好以需要擇吉日並齋戒七七四十九天後呈獻皇上此盆才靈為由,暗裏召集能工巧匠用黃金鑽石打造一個聚寶盆,上麵采用各種吉祥的圖案,總算過了這一關。
事後沈萬三感言,世間原本就沒有聚寶盆,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財神沈萬三屍骨埋在廣東省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委會境內的百冊山頂上。
埋葬沈萬三之前,風水大師賴布衣將該寶地命名為“七星伴月”。
埋葬沈萬三後,風水大師曾福揚命名該寶地為“百足護珠”。
山腳下的村民流傳叫“百足含珠”。
沈萬三的後人稱先人墳山為“百足吐珠”。
沈萬三後人居住德慶縣武壟鎮,因避朱洪武追殺而大部分改姓為潘,改其他姓的則不詳。
元代末年,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鎮沈家漾,有一戶姓沈的殷實人家,誰知突然遭水災,妻子染瘟疫而死。
沈佑用一條漁船載起四個兒子,連夜逃到距南潯百裏外的周莊鎮。
老大老二不幸夭折,隻留下沈富和沈貴。
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辭而別,幾天毫無音訊。
當大家找不到他,他卻興衝衝迴來了。
說是到蘇州城裏去玩了,閶門那裏做生意的人既能賺錢,又能到處玩,太有意思了。
躬耕起家:起初沈家在周莊耕種的是一片低窪地,隻出產蘆葦和茅草。
但他們勤於耕作,使之成了產量頗高的熟地。
周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灌溉方便,曆來是種植糧食和油菜,種桑養蠶的好地方。
沈萬三隨父親來到這裏,主要也是依靠發展農業生產,“躬耕起家”,隨即“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資巨萬萬,田產遍於天下”。
周莊八景之一“東莊積雪”,描繪的正是沈氏莊園當年的景色。
東莊有著許多巨大的糧倉,每年都儲藏著無以計數的糧食。
陸氏贈財:元代蘇州富室陸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賞沈萬三的聰明才智和經商信用,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也看破了紅塵。
手裏的巨額財產假如不傳給別人,一旦時局動蕩,反而會釀成禍害。
於是全部贈送給沈萬三,自己去澄湖邊的開雲館當了道士,直到壽終。
沈萬三得到了陸德源的這筆巨資,如虎添翼。
出海通番:沈萬三一方麵繼續開辟田宅;
另一方麵把“東走滬瀆,南通浙境”,水路交通發達的周莊。
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海外;
又將海外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運到中國。
開始了“競以求富為目”的對外貿易活動,很快使自己成為江南第一豪富,創造了令世人難以想象的奇跡。
神盆聚寶:民間傳說,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
放進一隻銀元寶,就能取出一盆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在南京,他為朱元璋修築城牆以及有關設施,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
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
奢侈的宴飲和富麗的服飾,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他的一把瑪瑙酒壺質地透明,類似水晶。
中間有葡萄一株如墨點,稱為月下葡萄,據說可以換取“嘉興一郡鹽鈔”。
女樂宴飲:沈萬三發跡後,也很懂得風雅。
他常常在自己豪華的家裏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
觥觥交錯之餘,女樂們盡情表演音樂歌舞以歡娛嘉賓。
她們既是歌妓,也是樂師,演奏的大都是沈萬三與他的朋友們最愛聽的昆曲音樂。
觀看的人們濟聚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衛、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六十幾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肴,一個晚上要吃掉十甕酒和三十盤紅燒蹄膀。
設館尊師:沈萬三專門延請王行為塾師,來到周莊,設館於銀子浜。
王行教書教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沈萬三給他的報酬是黃金一鎰(在當時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這樣的酬勞很可觀。
沈萬三十分懂得知識的作用,更希望子女們肚子裏都有很高的學問,能夠與外國商人周旋,以繼承自己開拓的家業,使沈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觀前修街: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
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但由於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
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
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麵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
於是他采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
建成後,深得百姓們的讚譽。
南京築城: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並決定擴建應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氣派。
但由於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城牆。
豪富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築聚寶門至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梁、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
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
盡管一些“檢校”常去工地製造事端,撈取油水,沈萬三卻依然比皇家修築的城牆提前三天完成。
可這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麵子。
隨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賞三軍。
這終於讓明太祖龍顏大怒,於是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雲南充軍:沈家在周莊已沒有了後裔。
據南京中華門沈萬三展覽館的《展稿》說,沈萬三當年發配到麗江,帶去了昆曲。
如今的納西古樂,細膩綿長,雍容華貴,《一江風》、《山坡羊》、《一封書》簡直非昆曲莫屬。
那個時候,玉龍雪山下,恐怕隻有昆曲才是江南的小橋流水。
當年沈萬三被充軍時,據說身邊帶著金、銀、銅、鐵、錫五個兒子。
人們遠遠看去,總覺得一路上他們的身邊金光閃閃。
於是有人奏報皇帝,說沈萬三去雲南時,把江南的財氣也帶走了。
皇帝連忙下了一道聖旨,不準他們繼續前行,要將沈萬三的五個兒子就地賜死。
小兒子阿錫正好在個舊那兒,接到聖旨後在高山上跳崖自殺,很快化成錫礦。
其他四個兄弟的鮮血流進雲南的土地,都化為銅礦。
茶馬古道:沈萬三遭受不測以後,不少朋友紛紛從江浙一帶到雲南大理來看望他。
他們發現走茶馬古道將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運往滇西北,乃至進藏,不失為一條求富的新路。
雖然那兒天氣高寒,路途坎坷,充滿艱難困苦,卻很有開發的餘地。
具有豐富經驗的沈萬三,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茶馬古道,將江南一帶的絲綢等特產運到雲南,甚至進入西藏和緬甸、印度……
在茶馬古道重操舊業,繼續經商,是沈萬三無可選擇的選擇。
誰也沒有想到,這使他重新獲得生機。
歸葬故裏:福泉山下沈萬三墓在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中最後的歲月。
沈萬三於1392年追隨張三豐到福泉山修道,後逝於平越。
1393年,沈萬三仙逝後安葬於福泉山(貴州省福泉市福泉山下,現如今福泉山下仍有沈萬三墓)。
明弘治11年(1498年)由其五世孫沈延禮(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瓊蓮將沈萬三遺骨從福泉山遷葬江蘇周莊銀子浜,名水底墓。
民間傳說,銀子浜的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歲不枯。
水下有一個古墓,非常堅固,裏麵埋葬著沈萬三的靈柩,它使今天的人們引發很多思索和啟迪。
沈萬三出生前父輩已經擁有千畝良田,並經營有米店,酒莊等作坊,在當時當地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富人家。
沈萬三出生後取名號為沈仲榮,小名(乳名)沈富,在為其擺滿月酒時,其父命人取來文房四寶和金銀珠寶讓其抓取,沈萬三抓起一把翡翠雕刻的小算盤。
沈氏的管家即斷定此子將來經濟成就遠遠超出父輩。
但沈父並不高興,沈父作為外鄉人在與人交往中的人情際遇使其更希望其子將來勤讀詩書,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沈萬三在學堂調皮搗蛋無心向學,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小萬三特別親近其乳娘和管家。
管家特別喜歡逗他玩,也在玩的時候教他算術知識,管家並從酒莊取來一空酒壇(陶瓷質),讓小萬三將零錢放入其中,並建立賬本凡存取均需記賬,此事小萬三做的特別認真,沈萬三的理財意識由此形成。
管家笑將酒壇取名為聚寶盆,此後沈家人都叫它為聚寶盆。
誰也想不到“聚寶盆”這三個字竟影響了沈萬三的一生。
無論日後沈萬三發跡遷居蘇州城還是應朱元璋詔令搬遷南京城,此聚寶盆都一直跟隨沈萬三,雖不像民間傳說那樣神奇,但據傳沈萬三對著聚寶盆就有用不完的生意點子,或叫靈感。
後來朱元璋要征用聚寶盆來建南京城,沈萬三隻好以需要擇吉日並齋戒七七四十九天後呈獻皇上此盆才靈為由,暗裏召集能工巧匠用黃金鑽石打造一個聚寶盆,上麵采用各種吉祥的圖案,總算過了這一關。
事後沈萬三感言,世間原本就沒有聚寶盆,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財神沈萬三屍骨埋在廣東省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委會境內的百冊山頂上。
埋葬沈萬三之前,風水大師賴布衣將該寶地命名為“七星伴月”。
埋葬沈萬三後,風水大師曾福揚命名該寶地為“百足護珠”。
山腳下的村民流傳叫“百足含珠”。
沈萬三的後人稱先人墳山為“百足吐珠”。
沈萬三後人居住德慶縣武壟鎮,因避朱洪武追殺而大部分改姓為潘,改其他姓的則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