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後的將近半年時間裏,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被動地處於守勢。兵分數路的日軍攻勢逼人,相繼占領了泰國、香港、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關島和威克島,美、英、荷喪師失地,損失慘重。羅斯福"先歐後亞」的戰略也使得美軍在這期間難有較大作為。1942年3月,羅斯福將太平洋戰場分成兩大戰區,西南太平洋戰區由麥克阿瑟上將任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由切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任總司令。為了提高士氣,表明姿態,美軍隻能使用艦載飛機進行轟炸一陣就飛走的襲擊。1942年4月18日,由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的—25式轟炸機群執行了對東b京的空襲,極大地震動了日本朝野,並促使日本最高統帥部貿然發動攻勢以圖挽迴麵子。很快在20天後,日軍在珊瑚海戰鬥中首遭重創,並被迫推遲入侵莫爾茲比港的計劃,澳大利亞因而得以倖免。6月4日,日美海軍航空兵在珍珠港西北1134英裏處的中途島海域展開激戰。結果日本損失4艘航空母艦、330架飛機,美軍僅損失1艘航空母艦和150架飛機。此戰標誌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轉折:喪失海空優勢的日軍由進攻轉入防禦,美軍則開始由防禦轉入進攻。雙方經過了為期兩個月的預兆不祥的休整後,隨即爆發了一場歷時半年的大血戰——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擁有優勢兵力和火力的美軍取得了完全勝利,日本則充分暴露了其國力有限、戰線過長、海空軍備不如美國力量雄厚等弱點。至此,日美兩國的海軍力量進一步發生了變化,美國完全掌握了製海權和製空權。
阿卡迪亞會議期間,邱吉爾向羅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計劃",羅斯福當即表示贊同,並認為此舉意義有三:(1)在不讓德國控製可能對將來反擊軸心國有意義的外圍基地方麵有評價值;(2)由於該地區隻有德軍駐守,而維希政權可能同意不予抵抗,因此可能為美國對柏林作戰提供旗開得勝的絕好機會;(3)此舉既可提供一個鼓舞美國和盟國士氣的速戰速決的機會,又能以美國的巨大威力挫敗德國人的銳氣。1942年7月25日,羅斯福正式批準這一代號改為"火炬"的行動計劃。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任命艾森豪為盟軍北非遠征軍總司令。11月8日,美英聯軍在卡薩布蘭卡、阿爾及爾、奧蘭三地登陸,其中進攻並占領卡薩布蘭卡的是巴頓將軍。美英聯軍隨即占領整個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直逼突尼西亞城下。次年春夏之交,盟軍與德國"非洲軍團"司令、"沙漠之狐"隆美爾統率的德軍在突尼西亞展開激戰,5月13日,25萬德意軍隊被迫投降。盟軍取得了作戰以來所贏得的最大一場勝利。北非的解放也使地中海上的航路暢通,並可由此經蘇伊士運河直達印度洋,這使得從波斯灣增援蘇聯成為可能。並且,對邱吉爾所稱的"歐洲柔軟的下腹部"施加打擊的道路也敞開了。它還徹底粉碎了德、日期圖在中東和印度會師的狂妄計劃。史達林對北非戰役評價極高,他說:"由於非洲的軍事行動表示主動權轉到我們盟國手中,歐洲的軍事政治狀況從根本上變得有利於英美蘇同盟。它破壞了軸心國體係中的領導力量希特勒德國的威信,從精神上瓦解了希特勒在歐洲的盟國。……它為打垮義大利和孤立希特勒德國創造條件。最後,它為在更靠近德國的要害地區開闢歐洲第二戰線創造了前提,而這對戰勝希特勒暴政將具有決定性意義。"1
-------------------
1《史達林文選》,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6頁。
----
1943年元旦前夜,白宮除夕晚會照例舉行。羅斯福一家人和老朋友們歡聚一堂。午夜鍾聲響平時,羅斯福手執香檳酒杯,提議"為聯合國家的勝利幹杯"。當晚,二樓那間東西向的長方形大廳裏放映了一部新影片,即由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和漢弗萊·伯加特合演的《卡薩布蘭卡》。
1943年1月11日晨,載著羅斯福總統的波音314型飛機從邁阿密空軍基地起飛,前往卡薩布蘭卡與邱吉爾舉行高級會談。會前,羅斯福兩度邀請史達林參加會議,但時值蘇軍將向史達林格勒發起總反攻的前夕,史達林走不開。
會議決定,1943年優先考慮的作戰計劃是:首要目標是攻占西西裏島,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減輕德軍對蘇軍的壓力;消除德國潛艇的威脅,確保大西洋的交通安全;分散德國對俄前線的壓力;加強對德戰略轟炸,繼續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力量,把在法國北部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推遲至1944年執行;執行太平洋和遠東的作戰計劃,以擊退日軍進犯和支持中國。羅斯福強調,竭盡所能援助蘇聯是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他還在會議結束時首次提出了盟國將迫使軸心國軍隊"無條件投降"的原則。
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會議的目標之一是要為"法國的困境"找一條出路。所謂納粹占領區的抵抗運動,大體是指對納粹占領者的破壞活動和遊擊戰爭,它意味著建立影子政府和影子政黨為迎接解放之日奠定基礎。不同的歐洲國家對遭受納粹占領的經歷有著不同形式的反應,這種反應往往取決於它們經受的納粹占領下的待遇。抵抗運動與已有的流亡政府的關係錯綜複雜,其背景是英、蘇、美這三個追求各自戰略目的和戰後政治版圖的大同盟國的深刻影響。東歐國家和法國的抵抗運動正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上述特徵。這種情形極大地困擾著英、蘇、美三國首腦的戰略計劃,促使他們不得不付出大量精力和心智在戰時會唔中解決這一難題。並且,抵抗運動與戰後各國重建的關係是如此密切,以致於它從一開始就具有多重意義。
阿卡迪亞會議期間,邱吉爾向羅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計劃",羅斯福當即表示贊同,並認為此舉意義有三:(1)在不讓德國控製可能對將來反擊軸心國有意義的外圍基地方麵有評價值;(2)由於該地區隻有德軍駐守,而維希政權可能同意不予抵抗,因此可能為美國對柏林作戰提供旗開得勝的絕好機會;(3)此舉既可提供一個鼓舞美國和盟國士氣的速戰速決的機會,又能以美國的巨大威力挫敗德國人的銳氣。1942年7月25日,羅斯福正式批準這一代號改為"火炬"的行動計劃。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任命艾森豪為盟軍北非遠征軍總司令。11月8日,美英聯軍在卡薩布蘭卡、阿爾及爾、奧蘭三地登陸,其中進攻並占領卡薩布蘭卡的是巴頓將軍。美英聯軍隨即占領整個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直逼突尼西亞城下。次年春夏之交,盟軍與德國"非洲軍團"司令、"沙漠之狐"隆美爾統率的德軍在突尼西亞展開激戰,5月13日,25萬德意軍隊被迫投降。盟軍取得了作戰以來所贏得的最大一場勝利。北非的解放也使地中海上的航路暢通,並可由此經蘇伊士運河直達印度洋,這使得從波斯灣增援蘇聯成為可能。並且,對邱吉爾所稱的"歐洲柔軟的下腹部"施加打擊的道路也敞開了。它還徹底粉碎了德、日期圖在中東和印度會師的狂妄計劃。史達林對北非戰役評價極高,他說:"由於非洲的軍事行動表示主動權轉到我們盟國手中,歐洲的軍事政治狀況從根本上變得有利於英美蘇同盟。它破壞了軸心國體係中的領導力量希特勒德國的威信,從精神上瓦解了希特勒在歐洲的盟國。……它為打垮義大利和孤立希特勒德國創造條件。最後,它為在更靠近德國的要害地區開闢歐洲第二戰線創造了前提,而這對戰勝希特勒暴政將具有決定性意義。"1
-------------------
1《史達林文選》,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26頁。
----
1943年元旦前夜,白宮除夕晚會照例舉行。羅斯福一家人和老朋友們歡聚一堂。午夜鍾聲響平時,羅斯福手執香檳酒杯,提議"為聯合國家的勝利幹杯"。當晚,二樓那間東西向的長方形大廳裏放映了一部新影片,即由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和漢弗萊·伯加特合演的《卡薩布蘭卡》。
1943年1月11日晨,載著羅斯福總統的波音314型飛機從邁阿密空軍基地起飛,前往卡薩布蘭卡與邱吉爾舉行高級會談。會前,羅斯福兩度邀請史達林參加會議,但時值蘇軍將向史達林格勒發起總反攻的前夕,史達林走不開。
會議決定,1943年優先考慮的作戰計劃是:首要目標是攻占西西裏島,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減輕德軍對蘇軍的壓力;消除德國潛艇的威脅,確保大西洋的交通安全;分散德國對俄前線的壓力;加強對德戰略轟炸,繼續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力量,把在法國北部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的計劃推遲至1944年執行;執行太平洋和遠東的作戰計劃,以擊退日軍進犯和支持中國。羅斯福強調,竭盡所能援助蘇聯是一種"有利可圖的投資"。他還在會議結束時首次提出了盟國將迫使軸心國軍隊"無條件投降"的原則。
羅斯福在卡薩布蘭卡會議的目標之一是要為"法國的困境"找一條出路。所謂納粹占領區的抵抗運動,大體是指對納粹占領者的破壞活動和遊擊戰爭,它意味著建立影子政府和影子政黨為迎接解放之日奠定基礎。不同的歐洲國家對遭受納粹占領的經歷有著不同形式的反應,這種反應往往取決於它們經受的納粹占領下的待遇。抵抗運動與已有的流亡政府的關係錯綜複雜,其背景是英、蘇、美這三個追求各自戰略目的和戰後政治版圖的大同盟國的深刻影響。東歐國家和法國的抵抗運動正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上述特徵。這種情形極大地困擾著英、蘇、美三國首腦的戰略計劃,促使他們不得不付出大量精力和心智在戰時會唔中解決這一難題。並且,抵抗運動與戰後各國重建的關係是如此密切,以致於它從一開始就具有多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