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旺為動物血加鹽後凝固而成的食品,常見的血旺為鴨血、雞血、豬血製作而來。


    川渝不少地區過去又稱之為“血豆腐”,可以類比的是稱粗加工後的魔芋為“黑豆腐”。


    血旺,還有“旺子”、“血旺子”等別稱。


    “旺”如果在詞尾,四川方言習慣發兒化音,如“血旺ㄦ”。


    血旺,以其低廉的價格和出色的口感成為了川渝地區廣受歡迎的傳統江湖菜品之一。它不僅美味可口,而且製作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其中一些常見的做法包括:家常酸菜血旺、毛血旺、肥腸血旺、豆花血旺(紅白豆腐)、毛肚血旺以及鱔魚血旺等等。這些美食各具特色,讓人垂涎欲滴。無論你喜歡酸辣還是麻辣口味,都能在血旺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味享受。


    多以麻辣味為主,加以四川泡菜做輔料,麻辣鮮香,是民間下酒佐餐的美食,在川渝地區都是能進入經典川菜的菜品。


    而在川渝農村地區,每到臨近過年的時候,當地人家都會選擇一個合適的日子殺一頭大肥豬來迎接新年的到來,這就是“殺年豬”習俗。在殺完年豬之後,主人家會邀請親朋好友和鄰居們一起享用一頓豐盛的宴席,以此來慶祝豐收、祈求來年的好運和幸福。其中,刨湯血旺更是年豬宴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這種用新鮮豬血製作而成的美食,口感滑嫩,味道鮮美,讓人迴味無窮。就連央視都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可見它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血旺”的“旺”,本字其實是“衁”字。


    因“旺”字通識度高,又隱含“興旺”之義,所以絕大多數人隻曉得“血旺”,不知當寫作“血衁”了。


    衁,普通話拚音huāng ,本義為血。


    《說文·血部》: “衁,唿光切,血也。從血,亡聲。《春秋傳》 曰: ‘土刲羊,亦無衁也。’”


    引文見《左傳·僖公十五年》,杜預注: “衁,血也。”


    唿光切,為今普通話音huāng。“亡”聲,為今四川方言“旺wang4”和贛語“wang5”聲來源,聲調發生了變化。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 “淮西謂豬血曰豬衁子,雞血曰雞衁子。”


    黃侃《蘄春語》: “今吾鄉謂鳥獸血,皆曰衁子,讀類裝潢之潢; 貴州語亦然,讀類潑曂之曂。”


    在中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音韻訓詁學家、國學大師黃侃筆下,湖北蘄春話和貴州話中,“衁”與普通話音同,調不同。


    《昭通方言疏證》: “昭人謂雞豕牛羊凝血曰衁。”又:“豬雞鴨羊之血皆可曰衁子。”


    《隴右方言》四:“今唿凝血可食者曰‘衁子’, 讀如 ‘懵’。”把豬肉和澱粉混合凝結切片的食品,涼州稱衁子。歇後語: 鄉裏人進城吃臘肉——著了衁(蒙)子的禍 了。衁、蒙諧音,意為受了蒙騙。 隴右方言稱謂一樣,但“衁”音“蒙”不知如何演變而來。


    聲明:本文無意糾正通識度相當高的“血旺”一詞,僅是方言愛好者交流探討方言文字的本字寫法,不喜勿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