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有很多“不”字頭的詞匯,有些是表達與原本詞匯的反義,如:不落教、不識好、不識數等。


    有些則是引申義,如:不關風、不進油鹽等,不能一概而論。


    部分“不”字頭詞匯釋義


    不關風:門齒脫落,說話不清楚。


    不進油鹽:豆類或部分其他蔬菜吸收油鹽的能力較低,鹽諧音“言”,故 “不進油鹽”指聽不進別人的話或毫無收獲。四川方言俗語謂“四季豆不進油鹽”。


    不咍咳:不成器; 不學好。


    不落教:指不遵守規矩、不講義氣、不可信的行為。


    通常來說,能表示反義的詞匯,“不”字頭詞匯使用頻率更高。如“不落教”使用頻率高於“落教”,“不咍咳”使用頻率高於“咍咳”等。不盯對也是如此。


    不盯對,多誤作“不丁對”。


    盯,看。盯對的本義就是看得順眼。比如看對象,男女盯對了,兩人又非常登對,一段婚姻基本就有戲了。所以,盯對容易與登對混淆。


    四川方言中,盯對也引申出“對路、對脾氣、合得來”。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酒逢知己”就是盯對,“話不投機”就是不盯對。


    不盯對的基本意思則是“不對路、不對脾氣、合不來”,已不常用,屬於快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例句:


    1、小丫頭和她表姐不盯對,每次在一起耍,兩個人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每次都會搞得不歡而散。


    2、人事行政部提醒車間:不盯對的工人,盡量不要安排在同一條生產線同一個班,以免影響生產效率。


    “不盯對”容易與“不釘對”相混淆,“不釘對”的意思:不對(可能生病了),還記得小時候,老年人經常說起這個詞。


    例如:這娃兒看起來不釘對,你最好把他帶去醫院看一下。


    再如,作家艾蕪《手》:“一個人上了年紀,眼睛不釘對,針落在地下,都不容易找著,哪還看得見螞蟻子嘛!”


    “不盯對”作“不對路、不對脾氣、合不來”講時,和另一個四川方言詞匯“不對卯”意思差不多。


    “不對卯”還算時不時在用的方言詞匯。


    有成語“卯不對榫”,因“榫”字較生僻,四川方言口語中反而不咋用,一般就說“不對卯”。


    成語:卯不對榫


    基本含義:形容事物不合適,不相符合。


    詳細解釋:卯,指木料上的凸出物,榫,指木料上的凹槽。卯不對榫,比喻事物之間不相配合,不合適。


    使用場景:常用於形容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不協調、不相符合的情況。


    相關書籍文獻又作:不牡;不卯。 牡與卯同音,均發音mǎo,過去一度通用。今川渝仍有部分地區“牡丹”發音卯丹。


    明·李實《蜀語》: “交情不合謂之不牡,言語不合謂之不對牡。牡,簨牡也。凡木石凸為牡, 凹為牝, 以相受。”


    李實謂“簨牡”,今俗作“榫卯”,證明“牡”當時的確發音 mǎo。清·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唿物土名》: “卯丹, 牡丹。”謂“卯丹”即通語“牡丹”。


    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誌》卷十四《禮俗下·方言上》: “不牡, 不合也。”


    明·周祈《名義考》卷四《榫卯》: “楊用修謂榫卯當作簨牡。按……卯固當作牡,榫亦當作牝, 蓋牡與卯, 牝與榫聲相近, 遂訛也。”


    明·陳士元 《俚言解》卷二《卯榫》:“或雲卯榫當作牡簨,蓋俗唿牡丹有訛唿為卯丹者,卯、牡音相近。”


    今四川方言中,“卯”字也用於表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如:他兩個弄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