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幹飯是一種具有悠久曆史的四川特色食物,其製作方法獨特,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


    孔幹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西漢年間,當時成都人揚雄在《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就有關於“孔幹飯”的記載。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鞏幹飯”,後來演變為“孔幹飯”。


    四川方言中,“孔”有後造字“?火孔”表示。但《康熙字典》未見此字。


    “?”表示左右結構,由“火孔”分居左右而成。很多輸入法不顯示“?火孔”字,故下文用“火孔”代替。


    《漢典》收錄了“火孔”一字,釋義如下:


    〈方〉類似燜煮的烹飪方法。西南官話。〈方〉氣候悶熱。西南官話。〈方〉為人精明。冀魯官話。


    “火孔”,一種烹調法,加少量水,用微火把食物燜熟。發音為kong,同“孔”,為川渝地區的方言,通過煮、瀝、衝洗、“火孔”這幾道工序做的幹飯,就叫“火孔”幹飯。


    民國三十六年《新繁縣誌》卷四禮俗方言篇:“今飯不蒸而煎熟者曰鞏,音如孔”。《四川方言詞典》記為【?火孔】字。


    “火孔”幹飯具體步驟:將大米煮至半熟(包漿飯),然後與各種蔬菜如土豆、胡蘿卜、杏鮑菇等和肉類如臘肉、香腸等一起燜煮,熟後將飯菜和勻,形成獨特的口感和風味。


    ———分——隔——符———


    近日,在西北地區的涼州方言中看到了“焪”字,從字義看,四川方言的“火孔”字,本字應該就是“焪”字。


    《康熙字典》收錄有“焪”字。


    【巳集中】【火字部】 【廣韻】【集韻】??去仲切,音?。【玉篇】盡也,幹也。【廣韻】火幹物也。


    又【廣韻】去宮切【集韻】丘弓切,??音穹。【廣韻】幹也。


    王念孫《疏證》: 《玉篇》: “焪,幹也。”《廣韻》雲: “火幹物也。”


    《方言》: 鞏,火幹也。凡有汁而幹,東齊謂之鞏。“鞏”與 “焪”,聲近義同。


    從上述內容看,“焪”的字義與四川方言的“火孔”基本一致,而且,它倆還有一個共同的紐帶字“鞏”。把四川方言和涼州方言都帶“鞏”字的複述如下:


    民國三十六年《新繁縣誌》卷四禮俗方言篇:“今飯不蒸而煎熟者曰鞏,音如孔”。


    《方言》: 鞏,火幹也。凡有汁而幹,東齊謂之鞏。“鞏”與 “焪”,聲近義同。” 注:焪,也作熍。熍與鞏,看起來發音就更近了。


    “焪”字在甘肅與青海地區方言中,也有指文火慢燒,用接近於煨卻又少著水的方式加熱使食物成熟。外型一般上部焪至幹裂,鍋底飄出焦香,水分已化為無形,如:焪洋芋、焪疙瘩、焪饃饃等。這些食物在西北各地屢見不鮮。


    例如把馬鈴薯、葫蘿卜、甜菜等切成小塊下鍋,加適量水,用適量麵粉撒在上麵,蓋鍋加熱至熟,使其濕而不稀,攪拌均勻,這種烹飪方法在西北地區青海、甘肅等地就叫“焪”。用這種方法做的食物,當地也叫焪焪子。


    涼州賢孝《小姑賢》:山藥(即馬鈴薯)胡蘿卜加黑麵,鍋裏加水來燜上,清油煉滾來澆上,那就叫個焪焪子飯。歇後語: 貓鬼神不吃焪撥拉——慣下的病。


    還有一個佐證:和“火孔”在西南官話也指氣候悶熱一樣,“焪”在涼州方言也有悶熱義,指天氣悶熱。


    最後說說發音。


    焪,普通話發音qiong。今聲母q由k顎化而來,所以“焪”在古漢語中聲母也是k,當和“孔”發音相近。


    考慮到四川曆史上的移民來源,不僅有湖廣等南方省份,也有不少來源於西北地區。所以,今四川方言“火孔”字,或就是“焪”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