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這人不僅敢想,還真的敢去做。
在自己的封地上,他根本不使用朝廷頒布的法律,而是自行製定。按
照漢朝的規定,封國僅僅擁有行政權力,而立法權力則屬於朝廷。劉長的這一舉動,說得好聽些,是對劉恆的一種挑戰;說得難聽些,簡直就是謀反。
然而對於這件事情,好大哥劉恆卻顯得異常淡定,選擇視而不見。劉恆都不管,其他人自然更不敢插手。
劉長製定了自己的法律,而劉恆卻無動於衷,劉長似乎感到無趣。
於是,他又想出了一個新花樣:享受隻有好大哥哥才能擁有的待遇——出人警蹕所謂警蹕,就是清道戒嚴,這可是皇帝才有的特權。
當年尉佗居住在黃色屋頂的宮殿裏,使用大旗,劉恆立刻派遣陸賈前去處理,因為他不能容忍有第二個太陽存在。
劉長的這一行為,仿佛是在向全天下的人們宣告:天空之上,存在著兩顆璀璨的太陽!
然而,對於此事,劉恆依舊保持著一貫的冷靜與淡定,他選擇了視而不見,甚至連眼睛都懶得眨一下。
劉恆默默地允許了劉長的“警蹕”行為,而劉長則更進一步,竟然開始“稱製”。
所謂“稱製”,意味著以天子的身份發布號令、施行政令。
此時,劉長已經不再隻是向世人宣揚天空中有兩顆太陽那麽簡單,而是通過實際行動向所有人證明,天空之中,確確實實有兩顆太陽!
劉恆這位兄長,其黃老之學造詣頗深,深知“以靜製動”的道理。
麵對如此挑釁,他依然選擇了沉默和容忍。而劉長也漸漸失去了耐心,他不願再繼續等待,於是直接上書,提出要自行任命官員。
根據當時朝廷的規定,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員,如相國等,必須經過朝廷的正式任命。
但劉長的上書言辭不恭,態度傲慢無禮,所提要求更是毫無道理可言。
令人驚訝的是,劉恆卻選擇了裝傻充愣,裝作什麽都不知道。
迴想當年,周勃功勳卓著,但隻因稍稍表現出一點驕傲自滿的心態,便險些遭到誅殺。
相比之下,劉恆對待劉長的寬容實在是超乎尋常。
劉恆難以重責劉長,便讓舅父薄昭寫了一封勸諫信給劉長。
這封信言辭謙遜委婉,態度平和,但表意明確:首先,薄昭大力稱讚劉長天資聰穎,豪俠果敢,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其次,列舉了一係列劉長任性妄為的事例,如廢除朝廷法令、擅自殺死審食其等,勸說他改正錯誤,向善而行。
再次,追溯劉邦艱難創業的曆程,勸告劉長要守護好漢室江山,成為一名孝子賢孫。
第四,指出劉長在孝道、義行和順從方麵存在的不足,並提及古代有因穩定天下而殺害兄弟的事情,以此警告劉長。
最後,督促劉長向劉恆道歉,共同享受兄弟之間的歡樂。
然而,劉長看完信後,心情十分不悅。
文帝六年(公元前 174 年),淮南王劉長和柴武的長子密謀,派遣了七十多位強壯的刺客埋伏在穀口,企圖進行偷襲。
與此同時,他們還與南越和匈奴勾結,妄圖謀取更大的權力。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最終還是被劉恆得知。劉恆隨即下令召見劉長進京。
令人驚訝的是,劉長竟然毫不畏懼地應召而來,甚至沒有以生病為由推辭行程。顯然,劉長敢於前來,是因為他堅信劉恆不會對他嚴懲。
當劉長進人長安後,丞相張蒼等朝臣和宗室要員紛紛建議斬殺劉長,並將其屍體拋棄在街上示眾,原因是他涉嫌謀反。
謀反是極其嚴重的罪行,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然而,劉恆卻不忍心對劉長處以重刑,隻是將他發配到四川,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消磨掉他的乖戾之氣。
在臨行前,劉恆特意囑咐沿途官員要好好照顧劉長,確保他衣食無憂。
劉長則乘坐著帶有帷幔的檻車,外人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車上還貼著朝廷的封條,未經許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撕下。
剛剛將劉長送走後,袁盎便立刻對劉恆進言:“陛下,劉長之所以有今日這般結局,完全是因為您對他過於嬌縱。他生性剛烈,受不得任何打擊。若是他在路途之中死去,那您將會背上殺弟的罪名啊!”
劉恆向來以仁愛著稱,自然不願背負這等惡名,於是趕忙派人去追迴劉長。
此刻,坐在檻車中的劉長,對著身邊的侍從歎息道:“世人皆言我勇猛無比,可如今看來,我不過是個無知無畏之人罷了。我自幼受到過分的寵溺,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如此多的過錯,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說完這番話,劉長開始絕食,最終餓死在了檻車上。
負責押送的人員不敢擅自開啟車封,一直到雍郡,當地官員打開車封,發現劉長已經絕食身亡,並將此事上報給了劉恆。
得知這個消息後,劉恆悲痛萬分。
此時,袁盎又向劉恆建言:“陛下,若想洗脫殺弟的惡名,可以斬殺丞相張蒼和禦史大夫馮敬來表明心意。”
皇帝有罪,自古都由臣子擔當;臣子有罪,再由比他的官階更低的人擔當。
由上往下,以此類推,最後斬了檻車經過處的沿途官吏,棄屍鬧市。罪名是:沿途沒給劉長吃好喝好,致使皇子喪身,按理當斬。
劉恆以王侯之禮厚葬劉長,安排三十戶人守塚。
為了洗脫殺弟惡名,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劉恆封劉長的四個兒子為侯。
雖然劉恆斬殺官吏,封賞劉長之子,民間還是說他殺了自己的弟弟。
民間流傳一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這首歌謠如同一把鋒利的劍,深深刺痛了劉恆的心。
他原本以為通過一係列措施可以平息輿論,但沒想到歌謠卻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自己在處理與劉長的關係時犯下了大錯。
劉恆決定親自出馬,試圖挽迴民心。他派遣使者到民間,向百姓解釋事情的真相,並承諾會更加關心民生,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並非無情無義之人。
然而,這些努力並沒有完全消除人們對他的質疑和不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恆逐漸明白,要想真正贏得民心,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實踐。
他開始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減輕農民負擔,改善民生。同時,他也加強了對官員的管理,嚴懲貪汙腐敗現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盡管劉恆最終未能完全擺脫殺弟的惡名,但他通過積極的行動,逐漸贏得了部分民眾的認可。
他的統治也因此得以延續,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那首歌謠,則成為了曆史的見證,提醒著後人要珍惜親情,避免重蹈覆轍。
劉恆聽完後感到非常難受和失落。
他表示自己理解曆史上堯、舜、周公等偉大人物也曾有過殘忍對待親人的行為,但他們依然被世人尊稱為聖賢。
然而,當輪到自己時,因為一時疏忽導致劉長絕食身亡,卻遭到天下人的指責和批評。
劉恆覺得自己的處境很不公平,他認為人們應該看到他的其他成就和貢獻,而不僅僅抓住這一個錯誤不放。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並洗清自己的罪名,劉恆決定采取行動。
他將城陽王劉喜調往淮南地區管理,並追封劉長為厲王。
這樣做既是對劉長的一種補償,也是向外界展示他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和反思。
通過這些舉措,劉恆希望能夠平息外界的爭議,重新樹立起自己的形象。
同時,他也希望借此機會提醒人們,不能僅僅以一件事情來評判一個人的全部。
在曆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關鍵在於如何麵對和糾正這些錯誤,以及如何從中吸取教訓。
……
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牧家的祠堂終於竣工。
這座建築不僅是一座普通的家族祠堂,更是一項令人矚目的工程成就。
它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這座祠堂將成為牧家曆史的見證,也是他們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場所。
這天清晨,沈陽城內的各級官員紛紛接到邀請,前來參觀這座宏偉的祠堂。
他們對這座建築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牧家的實力和底蘊。
當他們踏入祠堂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驚歎不已。
這座建築高大而莊嚴,裝飾華麗且細致入微。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牧家的尊貴與榮耀,讓人不禁感歎其奢華程度。
眾人在祠堂內轉了一圈後,紛紛表示讚賞。他們認為這座祠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藝術的表達。
它體現了一個字——\"貴\",這種尊貴感貫穿於整個建築的設計和裝飾之中。
無論是牆壁上的雕刻還是屋頂的彩繪,都展示出牧家的財富和地位。
當代家主在參觀完祠堂後,感到非常滿意。
他看著這座精美的建築,心中充滿了自豪。他知道,這座祠堂將會成為牧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
他決定邀請漢朝在明年的五月二十一參加牧家的祭祀大典,向世人展示牧家的輝煌曆史和強大實力。
對於牧家來說,這座祠堂的建成意味著他們的家族榮耀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
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牧家精神的象征。在這裏,他們將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緬懷祖先,感恩天地。
同時,這座祠堂也將成為他們接待貴賓、舉辦重要活動的場所,展現出牧家的好客之道。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牧家祠堂逐漸成為沈陽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人們會對這座建築讚不絕口,紛紛傳頌著牧家的故事。而牧家則繼續發揚家族傳統,不斷創新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這座祠堂見證了牧家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在官員們參觀完祠堂後的第三天,這座神秘而莊嚴的建築正式向公眾開放。
祠堂的日常運作和管理由一群特殊的人員負責,他們都是曾經活躍於秦朝時期的道士。
這些道士們擁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將自己的傳承給了牧家後代。
牧家對這些道士的學識非常重視,於是派遣家族中的成員前來學習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
然而,要成為看守祠堂的道士並非易事,因為牧家設定了極高的門檻。
不僅需要具備卓越的學識,還要求相貌端莊、身材高大。
隻有通過嚴格的考核,才有機會被選中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當牧家開始選拔看守祠堂的道士時,許多人都積極報名參加,但最終能入選的寥寥無幾。
因為牧家對於道士的標準極為苛刻,隻有那些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這種高標準的選拔製度確保了祠堂能夠得到最好的維護和管理,也讓人們對這座古老建築充滿敬畏之情。
“開門了,開門了!大家快看啊,門開了!終於開門了!”站在第一排的一個人興奮地跳了起來,手舞足蹈地喊道。畢竟,他已經等待了一整個晚上。
領頭的道士看到門打開後,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隻見門前人頭攢動,人們緊緊挨在一起。
他急忙對身旁的小道士說:“快去叫幾個嗓門大的人出來,讓前麵的人群排好隊,一個個有序進入,否則會惹出大亂子的。”
小道士聽後,立刻跑進祠堂去唿喊其他人。
不一會兒,一群道士從祠堂裏走了出來,他們開始大聲唿喊著,指揮著人群排隊。然而,人群過於擁擠,很難保持秩序。
一些人為了能盡快進入祠堂,甚至推搡和爭吵起來。
“大家不要擠,慢慢來,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去的。請遵守秩序,否則我們將關閉大門。”一名道士高聲喊道。
聽到這話,人群稍微安靜了一些,但仍然有些混亂。
道士們不得不加大力度維持秩序,努力讓人群排成整齊的隊伍。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有一部分人成功地進入了祠堂,而剩下的人則繼續在外等候。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祠堂,門口的壓力逐漸減輕。道士們也鬆了一口氣,希望接下來的情況能夠更加順利。
在自己的封地上,他根本不使用朝廷頒布的法律,而是自行製定。按
照漢朝的規定,封國僅僅擁有行政權力,而立法權力則屬於朝廷。劉長的這一舉動,說得好聽些,是對劉恆的一種挑戰;說得難聽些,簡直就是謀反。
然而對於這件事情,好大哥劉恆卻顯得異常淡定,選擇視而不見。劉恆都不管,其他人自然更不敢插手。
劉長製定了自己的法律,而劉恆卻無動於衷,劉長似乎感到無趣。
於是,他又想出了一個新花樣:享受隻有好大哥哥才能擁有的待遇——出人警蹕所謂警蹕,就是清道戒嚴,這可是皇帝才有的特權。
當年尉佗居住在黃色屋頂的宮殿裏,使用大旗,劉恆立刻派遣陸賈前去處理,因為他不能容忍有第二個太陽存在。
劉長的這一行為,仿佛是在向全天下的人們宣告:天空之上,存在著兩顆璀璨的太陽!
然而,對於此事,劉恆依舊保持著一貫的冷靜與淡定,他選擇了視而不見,甚至連眼睛都懶得眨一下。
劉恆默默地允許了劉長的“警蹕”行為,而劉長則更進一步,竟然開始“稱製”。
所謂“稱製”,意味著以天子的身份發布號令、施行政令。
此時,劉長已經不再隻是向世人宣揚天空中有兩顆太陽那麽簡單,而是通過實際行動向所有人證明,天空之中,確確實實有兩顆太陽!
劉恆這位兄長,其黃老之學造詣頗深,深知“以靜製動”的道理。
麵對如此挑釁,他依然選擇了沉默和容忍。而劉長也漸漸失去了耐心,他不願再繼續等待,於是直接上書,提出要自行任命官員。
根據當時朝廷的規定,兩千石以上的高級官員,如相國等,必須經過朝廷的正式任命。
但劉長的上書言辭不恭,態度傲慢無禮,所提要求更是毫無道理可言。
令人驚訝的是,劉恆卻選擇了裝傻充愣,裝作什麽都不知道。
迴想當年,周勃功勳卓著,但隻因稍稍表現出一點驕傲自滿的心態,便險些遭到誅殺。
相比之下,劉恆對待劉長的寬容實在是超乎尋常。
劉恆難以重責劉長,便讓舅父薄昭寫了一封勸諫信給劉長。
這封信言辭謙遜委婉,態度平和,但表意明確:首先,薄昭大力稱讚劉長天資聰穎,豪俠果敢,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其次,列舉了一係列劉長任性妄為的事例,如廢除朝廷法令、擅自殺死審食其等,勸說他改正錯誤,向善而行。
再次,追溯劉邦艱難創業的曆程,勸告劉長要守護好漢室江山,成為一名孝子賢孫。
第四,指出劉長在孝道、義行和順從方麵存在的不足,並提及古代有因穩定天下而殺害兄弟的事情,以此警告劉長。
最後,督促劉長向劉恆道歉,共同享受兄弟之間的歡樂。
然而,劉長看完信後,心情十分不悅。
文帝六年(公元前 174 年),淮南王劉長和柴武的長子密謀,派遣了七十多位強壯的刺客埋伏在穀口,企圖進行偷襲。
與此同時,他們還與南越和匈奴勾結,妄圖謀取更大的權力。
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最終還是被劉恆得知。劉恆隨即下令召見劉長進京。
令人驚訝的是,劉長竟然毫不畏懼地應召而來,甚至沒有以生病為由推辭行程。顯然,劉長敢於前來,是因為他堅信劉恆不會對他嚴懲。
當劉長進人長安後,丞相張蒼等朝臣和宗室要員紛紛建議斬殺劉長,並將其屍體拋棄在街上示眾,原因是他涉嫌謀反。
謀反是極其嚴重的罪行,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然而,劉恆卻不忍心對劉長處以重刑,隻是將他發配到四川,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消磨掉他的乖戾之氣。
在臨行前,劉恆特意囑咐沿途官員要好好照顧劉長,確保他衣食無憂。
劉長則乘坐著帶有帷幔的檻車,外人無法看到車內的情況。車上還貼著朝廷的封條,未經許可,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撕下。
剛剛將劉長送走後,袁盎便立刻對劉恆進言:“陛下,劉長之所以有今日這般結局,完全是因為您對他過於嬌縱。他生性剛烈,受不得任何打擊。若是他在路途之中死去,那您將會背上殺弟的罪名啊!”
劉恆向來以仁愛著稱,自然不願背負這等惡名,於是趕忙派人去追迴劉長。
此刻,坐在檻車中的劉長,對著身邊的侍從歎息道:“世人皆言我勇猛無比,可如今看來,我不過是個無知無畏之人罷了。我自幼受到過分的寵溺,以至於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下如此多的過錯,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說完這番話,劉長開始絕食,最終餓死在了檻車上。
負責押送的人員不敢擅自開啟車封,一直到雍郡,當地官員打開車封,發現劉長已經絕食身亡,並將此事上報給了劉恆。
得知這個消息後,劉恆悲痛萬分。
此時,袁盎又向劉恆建言:“陛下,若想洗脫殺弟的惡名,可以斬殺丞相張蒼和禦史大夫馮敬來表明心意。”
皇帝有罪,自古都由臣子擔當;臣子有罪,再由比他的官階更低的人擔當。
由上往下,以此類推,最後斬了檻車經過處的沿途官吏,棄屍鬧市。罪名是:沿途沒給劉長吃好喝好,致使皇子喪身,按理當斬。
劉恆以王侯之禮厚葬劉長,安排三十戶人守塚。
為了洗脫殺弟惡名,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劉恆封劉長的四個兒子為侯。
雖然劉恆斬殺官吏,封賞劉長之子,民間還是說他殺了自己的弟弟。
民間流傳一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這首歌謠如同一把鋒利的劍,深深刺痛了劉恆的心。
他原本以為通過一係列措施可以平息輿論,但沒想到歌謠卻將他推向了風口浪尖。
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自己在處理與劉長的關係時犯下了大錯。
劉恆決定親自出馬,試圖挽迴民心。他派遣使者到民間,向百姓解釋事情的真相,並承諾會更加關心民生,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並非無情無義之人。
然而,這些努力並沒有完全消除人們對他的質疑和不滿。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恆逐漸明白,要想真正贏得民心,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實踐。
他開始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減輕農民負擔,改善民生。同時,他也加強了對官員的管理,嚴懲貪汙腐敗現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盡管劉恆最終未能完全擺脫殺弟的惡名,但他通過積極的行動,逐漸贏得了部分民眾的認可。
他的統治也因此得以延續,為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那首歌謠,則成為了曆史的見證,提醒著後人要珍惜親情,避免重蹈覆轍。
劉恆聽完後感到非常難受和失落。
他表示自己理解曆史上堯、舜、周公等偉大人物也曾有過殘忍對待親人的行為,但他們依然被世人尊稱為聖賢。
然而,當輪到自己時,因為一時疏忽導致劉長絕食身亡,卻遭到天下人的指責和批評。
劉恆覺得自己的處境很不公平,他認為人們應該看到他的其他成就和貢獻,而不僅僅抓住這一個錯誤不放。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並洗清自己的罪名,劉恆決定采取行動。
他將城陽王劉喜調往淮南地區管理,並追封劉長為厲王。
這樣做既是對劉長的一種補償,也是向外界展示他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和反思。
通過這些舉措,劉恆希望能夠平息外界的爭議,重新樹立起自己的形象。
同時,他也希望借此機會提醒人們,不能僅僅以一件事情來評判一個人的全部。
在曆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會犯錯,但關鍵在於如何麵對和糾正這些錯誤,以及如何從中吸取教訓。
……
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牧家的祠堂終於竣工。
這座建築不僅是一座普通的家族祠堂,更是一項令人矚目的工程成就。
它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這座祠堂將成為牧家曆史的見證,也是他們傳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場所。
這天清晨,沈陽城內的各級官員紛紛接到邀請,前來參觀這座宏偉的祠堂。
他們對這座建築充滿期待,希望能看到牧家的實力和底蘊。
當他們踏入祠堂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驚歎不已。
這座建築高大而莊嚴,裝飾華麗且細致入微。每一處細節都展現出牧家的尊貴與榮耀,讓人不禁感歎其奢華程度。
眾人在祠堂內轉了一圈後,紛紛表示讚賞。他們認為這座祠堂不僅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種藝術的表達。
它體現了一個字——\"貴\",這種尊貴感貫穿於整個建築的設計和裝飾之中。
無論是牆壁上的雕刻還是屋頂的彩繪,都展示出牧家的財富和地位。
當代家主在參觀完祠堂後,感到非常滿意。
他看著這座精美的建築,心中充滿了自豪。他知道,這座祠堂將會成為牧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
他決定邀請漢朝在明年的五月二十一參加牧家的祭祀大典,向世人展示牧家的輝煌曆史和強大實力。
對於牧家來說,這座祠堂的建成意味著他們的家族榮耀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
它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牧家精神的象征。在這裏,他們將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緬懷祖先,感恩天地。
同時,這座祠堂也將成為他們接待貴賓、舉辦重要活動的場所,展現出牧家的好客之道。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牧家祠堂逐漸成為沈陽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人們會對這座建築讚不絕口,紛紛傳頌著牧家的故事。而牧家則繼續發揚家族傳統,不斷創新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這座祠堂見證了牧家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在官員們參觀完祠堂後的第三天,這座神秘而莊嚴的建築正式向公眾開放。
祠堂的日常運作和管理由一群特殊的人員負責,他們都是曾經活躍於秦朝時期的道士。
這些道士們擁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將自己的傳承給了牧家後代。
牧家對這些道士的學識非常重視,於是派遣家族中的成員前來學習天文、地理等方麵的知識。
然而,要成為看守祠堂的道士並非易事,因為牧家設定了極高的門檻。
不僅需要具備卓越的學識,還要求相貌端莊、身材高大。
隻有通過嚴格的考核,才有機會被選中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當牧家開始選拔看守祠堂的道士時,許多人都積極報名參加,但最終能入選的寥寥無幾。
因為牧家對於道士的標準極為苛刻,隻有那些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這種高標準的選拔製度確保了祠堂能夠得到最好的維護和管理,也讓人們對這座古老建築充滿敬畏之情。
“開門了,開門了!大家快看啊,門開了!終於開門了!”站在第一排的一個人興奮地跳了起來,手舞足蹈地喊道。畢竟,他已經等待了一整個晚上。
領頭的道士看到門打開後,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隻見門前人頭攢動,人們緊緊挨在一起。
他急忙對身旁的小道士說:“快去叫幾個嗓門大的人出來,讓前麵的人群排好隊,一個個有序進入,否則會惹出大亂子的。”
小道士聽後,立刻跑進祠堂去唿喊其他人。
不一會兒,一群道士從祠堂裏走了出來,他們開始大聲唿喊著,指揮著人群排隊。然而,人群過於擁擠,很難保持秩序。
一些人為了能盡快進入祠堂,甚至推搡和爭吵起來。
“大家不要擠,慢慢來,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去的。請遵守秩序,否則我們將關閉大門。”一名道士高聲喊道。
聽到這話,人群稍微安靜了一些,但仍然有些混亂。
道士們不得不加大力度維持秩序,努力讓人群排成整齊的隊伍。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有一部分人成功地進入了祠堂,而剩下的人則繼續在外等候。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祠堂,門口的壓力逐漸減輕。道士們也鬆了一口氣,希望接下來的情況能夠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