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聲為哭,在誌為憂。還有哪種樂器,比胡笳更哀切、更悽厲呢?


    大唐崇尚土德,而安祿山——伯禽想起在路上聽見的傳言——正是宣揚自己承天之命,以金代土。


    他不是胡人麽?為何也要用漢人的這些讖緯之學呢?


    作者的話:


    昨晚改這章時看到李醫生逝世的消息,受到了很大衝擊,睡了沒幾個小時,這章改得有點亂,以後緩過來了會再努力修改的。李醫生是遼寧錦州人,我為我們山海關外的土地養育了這樣的男兒而驕傲,也為他的逝世感到深深的悲傷。


    這章又是過渡章,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一周因為在首頁推薦上,會努力更新的,明天還有一章,是阿妍那邊的情節。如果大家喜歡,就留個言吧~


    注釋:


    [1]天行病是中古時期對很多傳染病的統稱,民間也叫「天行溫疫」。溫疫並非瘟疫的異寫,而是具有溫熱病性質的傳染病,包括但不限於鼠疫、斑疹傷寒、傳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等等,見於賡哲,《<新菩薩經>、<勸善經>背後的疾病恐慌——試論唐五代主要疾病種類》,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2]這一章對常山郡軍情和河北形勢的討論,主要參照李碧妍《危機與重構》第3章 。


    [3]pulleynk擬「窣幹」古音為*suet-kan,吐魯番出土摩尼教中古波斯文《沙卜拉幹》殘卷(m506、m7981)中,有swc』gyn一詞,意為「燃燒,發光」(見m.hutter,manis kosmogonische sābuhra幹-e,wiesbaden,1992,pp.61,63,65,162),很可能是「窣幹」的原語。以上轉引自榮新江《安祿山叛亂的種族與宗教背景》,黃正建主編《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一輯,2011年。


    第90章 芍藥花開出舊欄


    我不是個優秀的穿越者。我終究未能阻止這場改變了整個中古中國的戰亂。


    但我又是個幸運的穿越者。我熟讀這段歷史,對戰亂中幾個關鍵的轉折點記得清楚,這讓我至少能夠帶著自己所愛之人遁走,遠離禍事。


    六月九日,潼關陷落。哥舒翰為部將火拔歸仁等人所執,被迫投降安祿山。


    六月十二日,京城亂象愈烈,百官如常上朝者十中無一。皇帝登勤政樓,聲稱將親征安祿山。


    六月十三日,皇帝帶領一眾親眷及宦官、宮人,在清晨的微雨中,從禁苑西側的延秋門出逃。


    ――而今天,正是六月九日。


    這一日,潼關的平安火,將不會燃起。


    才剛過午,太陽就隱入了黑沉沉的雲層,天色暗得像是黃昏。空氣潮濕,濃濃的水意無處不在,無形中使人們的動作滯澀起來,連唿吸都顯得有些困難。偶爾掠過的一陣風,並不足以廓清這種潮濕,反而令人更加焦灼疲倦。


    「一時半刻之間不會落雨。」王維看著天空輕聲說。


    山居經驗豐富的人,多半懂得判斷天氣。我用冰涼的手指按了按眉心,稍稍紓解頭部的隱痛,再次環顧整個院落。


    家中貴重而難以攜帶的物件,都已被藏入房後的窖中。隨身帶的包裹,早幾日就已收拾妥當:除了幹肉等食物和錢銀,還有研磨成粉的幾副家常藥劑,下雨時穿的油衣等等,所有的東西都經我一再篩選,風雅而不實用的物件盡數被剔除。一切的犧牲和準備,皆是為了順利跟上皇帝出逃。唯一不會在這次出行中降低生活水準的,是我們即將乘坐的馬匹。它們一直吃著上好的菽豆,養得十分肥壯。


    我反覆在腦海中演練六月十三日的計劃,幾乎到了神經質的地步。


    我已和安重璋通過書信,他會派遣一些軍士,趕來長安,護送我們。但是,首先,王維得去上朝。萬一歷史悄然發生了改變――或者是史籍記載有誤――李隆基並未在這一日逃出長安,那麽王維自行出逃便是大罪了。


    然後,我和幾個僕婢帶上馬匹包袱,跟在他後麵不遠處,去往皇城附近。隻要能夠確認皇帝已經離開,我們就立刻向西,去追皇帝一行。若是渭水便橋已斷,道路不通,那就改換路線,循著皇帝必然經過的幾個地方去追:十三日,皇帝先後經過鹹陽望賢宮和金城縣,十四日就到了馬嵬驛。


    而若是到了馬嵬驛還沒有追上……


    那就轉而向北,去靈武!


    離開馬嵬驛時,太子李亨被皇帝李隆基留下,宣慰後方的父老。經廣平王李俶、建寧王李倓和宦官李輔國勸諫,李亨決定就此前往朔方,收西北邊兵,召郭子儀等大將,討伐河北叛軍。下個月的十二日,李亨將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


    追不上老皇帝,還不如及時追隨新帝,反而能為王維增添些許籌碼。不過,他到了這個年紀,早已失去了追求仕進的動力,餘生所求不過一「安」字而已。


    我要他平安。


    我的目光掃過院中的每一個角落,落在堂前的花叢上。王維像是知道我心中所想,開口道:「這些花……開得真好。」


    這些芍藥有紅有白,紅者熾烈明艷,勝似初夏榴花,白者潔淨高逸,皎如南山皓月,美得有幾分虛幻,儼然獨立於此刻陰沉而壓抑的天地之外。


    當年我初次踏入王維家門時,堂前就有一叢芍藥,正是崔瑤親手所植。後來王維官職漸高,換了一處更寬敞的宅院,那些芍藥也被移了過來,算來已經二十餘載春露秋霜。偶爾有一株死去,我們就立刻喚人補上新的,如今一眼看去,這叢花簡直好像與當年無甚分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青卷白雲:女翻譯與王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溪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溪客並收藏山青卷白雲:女翻譯與王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