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山青卷白雲:女翻譯與王維 作者:青溪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發妙聲於丹唇,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沖鬱而熛起。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裏。』古人賦中的嘯聲,大抵如是。」崔顥低低吟道。
我推他:「那阿兄也嘯來聽聽。」長嘯是名士們的必備技能,原理和唿麥類似,沒有固定的旋律,很能用來彰顯個性。
崔顥喟然道:「蒹葭倚玉樹,我不為。」向嘯聲起處走去,我狐疑地跟著,沿著溪水走了裏餘,卻見枝椏掩映之中,現出一抹淺淺的白色,如水底圓石,而那人正倚在樹上,對著溪水發呆。
之前我一直嫌棄王維出來旅遊還穿白衣,而這一刻我理解了。
他是特意為了山們和水們,才穿上白衣的。
崔顥揚聲:「可有新詩?」
那人迴頭,含笑:「有。」折下一根竹枝,蘸著青溪水,在河沙上逐字寫去:
「危徑幾萬轉,數裏將三休。迴環見徒侶,隱映隔林丘。颯颯鬆上雨,潺潺石中流。靜言深溪裏,長嘯高山頭。望見南山陽,白日靄悠悠。青皋麗已淨,綠樹鬱如浮。曾是厭蒙密,曠然消人憂。」
粒粒細沙在他手中翠枝下被劃成安靜的姿態,崔顥和我一時都無話。
「『徒侶』……說的是我和阿兄?」我試探。
「自然。」王維藹然笑了。
你背了好多年的一首詩裏,竟然有你本人的痕跡。我應該感到我此生圓滿了罷?這世上還有更讓人興奮的事情麽?
可是……
「徒侶」之中,本來應該還有一個人的。
瑤姊……
我搖了搖頭,掏出兩個蒸餅遞給他:「不餓嗎?」
「喝這溪水就飽了。」咬了兩口,王維果真掬水在手,就著溪水咽下。
在如此清幽之地吃蒸餅,實是僅次於焚琴煮鶴的不雅事體,而且絕不該是王維所為。可王維這個人啊,不論做什麽,總能做得好像……它就是此時此地最該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可是崔顥做了件沒那麽正常的事。他轉頭走向山外。
「王十三兄,你的詩好。有你作詩,此地我不作了。眼前之景,不能道也。青溪……留給你罷。」
我欲追,王維在背後悠悠道:「坐著。」
我待去追崔顥,並不僅僅是為著他話中那點悵然;也是因為,讓我獨個兒留在王維身邊,此地此景,我手腳都不知往哪裏放了。
俗,我真俗。就像南郭先生,穿著像模像樣的衣裳,梳著古人的髮式,沒臉沒皮地,混在一群大雅之士中間。
我真是唐人嗎?
——可是誰能拒絕王維的命令呢?
他不說話,我也不說,直到他淡淡拋出一句話。
「這首詩,你讀過。」
青溪的潺潺水聲,好像突然變成了雷霆霹靂。
王維望著我的眼,淡然道:「你讀我此詩時,殊無初讀時的新奇之意。你愛它好,卻似早就讀過它。」
我噎住。這是到大唐以來,我第二次麵臨身份危機。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本穿越小說。人們發現女主角不屬於當世,於是認為她是妖物,將她的口鼻覆上一層層濕紙,活活悶死了她。
崔顥、王維或者王昌齡,都不至於這麽野蠻。我隻是,承擔不起「預知未來」的分量。
「你這詩本就不新。」我梗著脖子抗辯,「『靜言深溪裏,長嘯高山頭』學的是陸機《猛虎行》的『靜言幽穀底,長嘯高山岑』;『綠樹鬱如浮』學的是謝朓的『池北樹如浮』。」
王維失笑:「好好,阿妍真是知音者,且又博學之至,將我的矯飾全部拂去了!可是——可是阿妍,你明明知道我所言非指此事。」
「你真的想聽嗎?」我澀然啟齒。「我……」
「隻要你想說。或者……」他把帶著綠葉的竹枝遞給我,「寫在沙上。」
是因為寫完之後,就可以擦掉,當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嗎?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我將那位尚未出世的宋代才子蘇軾的詩寫在河沙之上。青溪飽含水分的甘美空氣,浸潤鼻腔、喉嚨和肌膚,頗能鎮定心神,而我的小臂卻在微微發抖。
寫完這兩句,我問:「看清了?」
他頷首。我足尖輕踢,字跡漸漸淡去,眼淚卻滴落沙上,濺開微塵。
兩年前,在永寧坊的酒肆裏,對著盞中的蘭陵酒,他低頭微笑,笑裏有薄薄的感傷。那感傷是矜持的,可也是真實的。他說:「我對這個時世終究……不死心。」那時,我是多麽想說:「不要死心,不要。」
我是多麽想讓他知道,在他身後,有多少人誇讚著、仰望著他呀。
那日雍福寺一睹他畫壁後,我便總有衝動當麵對他念出這首詩。
一首崇拜者的詩。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他沒有問我「開元東塔」是哪裏。雖然雍福寺尚未改名開元寺。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王維拊手,輕聲道:「好文字,說盡吳生畫骨。」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我推他:「那阿兄也嘯來聽聽。」長嘯是名士們的必備技能,原理和唿麥類似,沒有固定的旋律,很能用來彰顯個性。
崔顥喟然道:「蒹葭倚玉樹,我不為。」向嘯聲起處走去,我狐疑地跟著,沿著溪水走了裏餘,卻見枝椏掩映之中,現出一抹淺淺的白色,如水底圓石,而那人正倚在樹上,對著溪水發呆。
之前我一直嫌棄王維出來旅遊還穿白衣,而這一刻我理解了。
他是特意為了山們和水們,才穿上白衣的。
崔顥揚聲:「可有新詩?」
那人迴頭,含笑:「有。」折下一根竹枝,蘸著青溪水,在河沙上逐字寫去:
「危徑幾萬轉,數裏將三休。迴環見徒侶,隱映隔林丘。颯颯鬆上雨,潺潺石中流。靜言深溪裏,長嘯高山頭。望見南山陽,白日靄悠悠。青皋麗已淨,綠樹鬱如浮。曾是厭蒙密,曠然消人憂。」
粒粒細沙在他手中翠枝下被劃成安靜的姿態,崔顥和我一時都無話。
「『徒侶』……說的是我和阿兄?」我試探。
「自然。」王維藹然笑了。
你背了好多年的一首詩裏,竟然有你本人的痕跡。我應該感到我此生圓滿了罷?這世上還有更讓人興奮的事情麽?
可是……
「徒侶」之中,本來應該還有一個人的。
瑤姊……
我搖了搖頭,掏出兩個蒸餅遞給他:「不餓嗎?」
「喝這溪水就飽了。」咬了兩口,王維果真掬水在手,就著溪水咽下。
在如此清幽之地吃蒸餅,實是僅次於焚琴煮鶴的不雅事體,而且絕不該是王維所為。可王維這個人啊,不論做什麽,總能做得好像……它就是此時此地最該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
可是崔顥做了件沒那麽正常的事。他轉頭走向山外。
「王十三兄,你的詩好。有你作詩,此地我不作了。眼前之景,不能道也。青溪……留給你罷。」
我欲追,王維在背後悠悠道:「坐著。」
我待去追崔顥,並不僅僅是為著他話中那點悵然;也是因為,讓我獨個兒留在王維身邊,此地此景,我手腳都不知往哪裏放了。
俗,我真俗。就像南郭先生,穿著像模像樣的衣裳,梳著古人的髮式,沒臉沒皮地,混在一群大雅之士中間。
我真是唐人嗎?
——可是誰能拒絕王維的命令呢?
他不說話,我也不說,直到他淡淡拋出一句話。
「這首詩,你讀過。」
青溪的潺潺水聲,好像突然變成了雷霆霹靂。
王維望著我的眼,淡然道:「你讀我此詩時,殊無初讀時的新奇之意。你愛它好,卻似早就讀過它。」
我噎住。這是到大唐以來,我第二次麵臨身份危機。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本穿越小說。人們發現女主角不屬於當世,於是認為她是妖物,將她的口鼻覆上一層層濕紙,活活悶死了她。
崔顥、王維或者王昌齡,都不至於這麽野蠻。我隻是,承擔不起「預知未來」的分量。
「你這詩本就不新。」我梗著脖子抗辯,「『靜言深溪裏,長嘯高山頭』學的是陸機《猛虎行》的『靜言幽穀底,長嘯高山岑』;『綠樹鬱如浮』學的是謝朓的『池北樹如浮』。」
王維失笑:「好好,阿妍真是知音者,且又博學之至,將我的矯飾全部拂去了!可是——可是阿妍,你明明知道我所言非指此事。」
「你真的想聽嗎?」我澀然啟齒。「我……」
「隻要你想說。或者……」他把帶著綠葉的竹枝遞給我,「寫在沙上。」
是因為寫完之後,就可以擦掉,當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嗎?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我將那位尚未出世的宋代才子蘇軾的詩寫在河沙之上。青溪飽含水分的甘美空氣,浸潤鼻腔、喉嚨和肌膚,頗能鎮定心神,而我的小臂卻在微微發抖。
寫完這兩句,我問:「看清了?」
他頷首。我足尖輕踢,字跡漸漸淡去,眼淚卻滴落沙上,濺開微塵。
兩年前,在永寧坊的酒肆裏,對著盞中的蘭陵酒,他低頭微笑,笑裏有薄薄的感傷。那感傷是矜持的,可也是真實的。他說:「我對這個時世終究……不死心。」那時,我是多麽想說:「不要死心,不要。」
我是多麽想讓他知道,在他身後,有多少人誇讚著、仰望著他呀。
那日雍福寺一睹他畫壁後,我便總有衝動當麵對他念出這首詩。
一首崇拜者的詩。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他沒有問我「開元東塔」是哪裏。雖然雍福寺尚未改名開元寺。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王維拊手,輕聲道:「好文字,說盡吳生畫骨。」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