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能攝血, 是指氣能固攝血在脈中運行而不溢出脈外。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脾氣充足,則血行脈中;脾氣虛弱,易致各種出血,即“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氣不攝血證時,常用健脾補氣,益氣攝血的治法。


    由於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故又稱——“氣為血之帥”。


    胃脘隱痛,說明虛且病位在胃,喜溫喜按,說明寒。因此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氣虛不能攝血,脾虛不能統血。


    舌苔淡,苔白,脈虛數無力。也說明是脾虛氣虛。


    張言正說道:“氣能攝血,脾主統血,用健脾益氣藥就行了。”


    黃芪十克,太子參二十克,炒白術十克,茯苓十五克,當歸五克,炒酸棗仁十五克,枳殼十克,荊芥炭六克,白及十五克,白芍十五克,甘草三克,山藥十五克,海螵蛸十五克,浙貝母十五克,黃芩炭十五克。


    水煎,一日兩次。


    黃芪、太子參、炒白術、茯苓、當歸健脾益氣,養血止血,但當歸兼能活血,補氣太過容易生火,因此都小劑量適用。枳殼,調理氣機升降;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白及,止血斂瘡;荊芥炭、黃芩炭,止血;海螵蛸、浙貝母,製酸護胃。


    加奧美拉唑鈉40mg,每日2次,靜脈滴注;鋁鎂加混懸液1袋,每日3次,口服。


    經過一番忙碌之後,不知不覺間太陽已然升起,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了房間裏。此時,又到了該換藥的時候了。


    迴想起之前那令人擔憂的狀況,整個足部都呈現出紅腫不堪的模樣,讓人看了心疼不已。


    然而如今,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所有的紅腫都已經完全消退下去,那種刺骨的疼痛也近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張言正小心翼翼地揭開敷著的藥物,驚喜地發現膿腐早已被清除幹淨,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清晰看見的暗紅色肉芽組織。這意味著新肉正在頑強地生長起來。


    雖然濕熱之邪已經被驅散,但正氣尚未恢複如初。


    所以無論是外用還是內服的藥物,都應當側重於扶助正氣。


    黃芪三十克、當歸三十克、茯苓二十克、白術二十克、玄參十五克、黃芩十克、金銀花十克,甘草三克。


    其中,黃芪與當歸相互配合,可以大大補充人體所需的氣血,為新肉的茁壯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茯苓和白術則能夠進一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加速康複進程;玄參具有清熱滋陰的功效,能有效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黃芩和金銀花攜手合作,將殘留的濕熱徹底清除幹淨。而甘草,則如同一位溫和的使者,巧妙地協調著各種藥材之間的關係,使其發揮出最佳療效。


    既然膿腐已經去除,那麽就絕對不能再使用那些腐蝕性過強的外用藥了,否則新生的嫩肉將會遭到嚴重的破壞。於是,果斷地換了拔毒生肌散和生肌玉紅膏。


    首先,輕輕地將拔毒生肌散均勻地撒布在創麵上,確保每一處都得到充分覆蓋。接著,在外層再細心地塗抹上一層生肌玉紅膏,讓它們共同發揮作用,促進傷口更快更好地愈合。


    小翠則給林北打電話了:“經過治療,患者各種症狀都減輕了,病情也有好轉,但是現在又出現了腹部的不適,是怎麽迴事?”


    林北一聽就知道是那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中醫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陌清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陌清歡並收藏我的中醫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