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半夏和附子這兩味藥本來就有毒性,而且毒性不小,半夏和附子一起用,無非就是毒性疊加起來了,


    但其實隻要通過配伍和煎煮去減毒,是可以避免的,這個不必說非要遵守古人的經驗,半夏和附子這兩味藥用起來效果是不錯的。


    葛洪和陶弘景都說過“中半夏毒,以生薑汁幹薑汁並解之”。還有甘草,也是能調和的。


    然後煎煮時間長一點,就不會出問題了。”


    王利說道:“那你的意思是說,其實古人說錯了,半夏其實不反附子?”


    “倒也不算完全錯了,隻是說……要謹慎罷了。”


    肌肉關節疼痛加高燒,惡寒無汗,舌苔薄白,是風寒束表證。


    “所以你就用了麻杏石甘湯?”張言正問道。


    老道點點頭:“有問題嗎?我覺得沒問題啊。”


    張言正:“那你這個方子病人吃了也沒什麽用啊,症狀依舊很嚴重。”


    老道說道:“那我就不知道怎麽迴事了,這個很明顯的就是風寒束表嘛。”


    林北一直在來迴踱步,手摸著下巴在思考。


    “中醫四診一定要詳盡,有的時候會忽視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信息,反倒是最關鍵的。”


    張言正一拍腦袋:“對了,有沒有問二便?”


    “沒。”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頻灼。伴有口幹口渴。


    “這就是寒熱辨錯了吧。”張言正說道。


    “當時光想著退燒了,就沒有診察那麽詳細……”


    小便短赤頻灼,是熱證。口幹口渴,大便秘結,是熱久生燥,燥邪傷陰。


    老道說道:“那就用清熱解毒藥就行了。”


    葛根三十克,黃芩三十克,白芍十五克,升麻十克。


    林北一看就說:“你這個就是套用的芍藥解肌四物湯嘛。葛根解肌退熱,黃芩解毒清熱,升麻發散風熱,白芍斂陰……其實我覺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這是很明顯的裏有濕熱。應該加點……瀉下清熱的,還能祛濕的。”


    葛根三十克,黃芩三十克,梔子三十克,白芍十五克,車前子十五克,升麻十克,大黃八克。


    張言正說道:“梔子清熱利濕,車前子也是祛濕的,但是大黃瀉下必定傷陰,用白芍也斂不住的,幹脆換成赤芍清熱涼血,加個大劑補陰藥。”


    玄參六十克,葛根三十克,黃芩三十克,梔子三十克,麥冬二十克,赤芍十五克,車前子十五克,升麻十克,大黃八克,甘草五克。


    一天服用三次,到晚上才得大便一次,便後高燒漸退,四肢肌肉關節疼痛亦減。


    效不更方繼續服用。


    再服用一天,已經徹底退燒,四肢疼痛消失。大便恢複正常,但小便頻灼依舊,甚至出現了尿血。


    “尿道灼熱,會不會是有濕熱?”老道說道。


    林北搖搖頭:“不對,如果是濕熱的話,黃芩,梔子都是清熱兼清濕的,車前子也是祛濕的,都沒效果。我覺得還是熱邪盛大,迫血妄行,是血熱壅盛證,主要還是清熱涼血。”


    張言正接著說道:“這也不對啊,大便已經恢複正常了,不像是有實熱啊,更像是虛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中醫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陌清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陌清歡並收藏我的中醫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