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後山的山穀中,這裏地處偏僻幽靜,林凡正盤坐在一塊岩石上,他的每一寸肌膚似乎都浸透了汗水,他的眼睛緊閉, 雙手上下相疊,拇指相扣,放於肚臍下方,林凡嚐試著用最深沉的冥想來引導體內的靈氣流動。
兩個月過去了,他依然卡在凝氣期第三層的邊緣,無法觸及那一層薄薄的屏障,通往第四層的門檻。每次當林凡他以為自己即將突破時,那股力量就像海市蜃樓般消失不見。
此時,內心的焦慮和挫敗感像是一團火,燒得林凡愈發焦躁不安,憤怒之下,他釋放出一係列的法術,對著不遠處的瀑布狂轟濫炸,仿佛要把所有的不滿都傾瀉在這自然的力量之上。
突然,一個意外的發生打破了這片寧靜。
在林凡又一次猛烈地攻擊瀑布之後,一塊看似普通的岩石突然爆裂開來,從中走出一位老者,他捂著嘴輕咳,眼神中帶著幾分驚訝和不解。
\"小友,戾氣這麽重。\" 老者的語氣平和,像帶著關切,卻又有著一絲激動。
林凡心頭一驚,他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觀察許久而不自知,迴想著這幾年,好像不時有一道目光在注視自己和葉博他們,難道是這老者?
“你是誰?為何在這裏?”
他質問老者身份的同時,內心也在警惕,多年的直覺告訴他,眼前這個人絕非等閑之輩。
老者自稱是學院的一位老師,名叫楊衛,聲稱自己本來就一直在這裏修煉,一個多月前,林凡突然到這裏修煉,既然能來到這裏,按照修真界的說法,就是與自己有緣,因此一直關注著他。今天看到林凡陷入了修煉的瓶頸,特地現身出來指導一番,強調學院的老師們都是出於一片熱忱之心。
林凡心中雖存疑慮,但表麵上並未顯露分毫。他知道,這位自稱楊衛的老者既然願意現身,必然有所圖謀。然而,此時此刻,他更關心的是如何突破自己的瓶頸,至於楊衛的真正目的,隻能等到時機成熟後再行探究。
抱著心中對楊衛的忌憚,林凡還是向楊衛請教自己到底為何遲遲未能突破至凝氣期第四層。
“小友,你可知凝氣期為什麽叫“凝氣期”,而非“煉氣期”,“明明這一境界是修真者煉化外界的靈氣?”
楊衛並未直接地迴答林凡的問題,輕咳了一下,反而向林凡問出這樣一個問題。
其實,這也是林凡一直疑惑的所在,林凡搖了搖頭表示不知。
楊衛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看著林凡,輕咳了一下,緩緩說道:“小友,你的心情太過急躁。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凝氣期’之所以稱為‘凝氣期’,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境界修真者要煉化外界的靈氣,改善體質、開辟氣海,使自身能夠施展法術和產生神識;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了修煉過程中‘凝神屏氣’的重要性,從而強化神識。”
聽到這裏,林凡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的確,近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追求快速提升修為,忽略了內心平和的重要性。
“你本身的潛力其實足夠達到第四層,隻是因為你的心無法平靜下來,所以才遲遲未能突破。” 楊衛的話語如同春風拂麵,溫暖而有力。
接著,楊衛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凝”的含義。
“想象你體內的經脈是一條條河流。而靈氣是河水,河水在寬闊的河道中緩慢流動,突然遇到了一處高地,水流便急速下降,這就是所謂的‘破’。隨後,水流在低窪處迴旋,形成了漩渦,即為‘緩’。這樣的過程反複進行,最終在底部形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潭’,這就是‘凝’的過程。”
楊衛輕咳了一下,進一步解釋道:“在修煉的過程中,每一次的‘破’與‘緩’,不僅僅是氣海的開辟,凝氣期層次的提高,更是對修真者意誌力和耐心的考驗。隻有當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才能夠在修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楊衛又補充道。
“學院所傳授的《開陽凝氣篇》早已說明“凝”的重要性,隻不過你們這些初入修真者沒有真正意義去重視,修煉的本質並不在於單純地積累力量,而在於如何有效地控製和運用這些力量。凝氣期層次的不同,關鍵就在於你能凝聚多少靈氣,以及如何高效地利用它們。”
……
自從那天在瀑布邊得到楊衛的指點後,林凡並沒有急著進行突破凝氣期第四層的嚐試。相反,他重新拿起學院發放的基礎修煉典籍《開陽凝氣篇》,開始了一輪深入的研究和驗證。
每一遍閱讀,林凡都試圖將自己的理解與楊衛的指導相結合。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逐漸意識到,楊衛所說的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開陽凝氣篇》極其深入的理解和實踐。這些見解,顯然是在凝氣期修煉上的積累和探索。
“原來如此。”林凡輕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明悟。
與此同時,林凡也對楊衛保持著警惕心,林凡拜托易銘幫忙查一下學院是否有個老師叫楊衛。
“你說的那個楊衛,我還真聽說過一點。”易銘皺著眉頭迴憶道,“他曾經是我們學院的一位備受尊敬的老師,雖然隻是凝氣期的修為,卻因為其獨特的才能,被破格聘請。不過後來,好像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變得很孤立。”
“發生了什麽事情?”林凡追問。
“具體的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易銘歎了口氣,
“聽說是因為他和他的未婚妻外出後,隻有他一個人迴來了。然後,本來被認為不可能突破築基期的他,突然就成了築基期修士。但著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突然衰老起來,原本英俊瀟灑的年輕模樣,居然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有人說他是中了什麽劇毒。”
“他怎麽突破築基期?”
易銘自言自語道,概因易銘自己本身資質不足,對一個本來被認為不可能突破築基期的人突然成了築基期修士產生了好奇,希望有什麽借鑒的地方。
兩個月過去了,他依然卡在凝氣期第三層的邊緣,無法觸及那一層薄薄的屏障,通往第四層的門檻。每次當林凡他以為自己即將突破時,那股力量就像海市蜃樓般消失不見。
此時,內心的焦慮和挫敗感像是一團火,燒得林凡愈發焦躁不安,憤怒之下,他釋放出一係列的法術,對著不遠處的瀑布狂轟濫炸,仿佛要把所有的不滿都傾瀉在這自然的力量之上。
突然,一個意外的發生打破了這片寧靜。
在林凡又一次猛烈地攻擊瀑布之後,一塊看似普通的岩石突然爆裂開來,從中走出一位老者,他捂著嘴輕咳,眼神中帶著幾分驚訝和不解。
\"小友,戾氣這麽重。\" 老者的語氣平和,像帶著關切,卻又有著一絲激動。
林凡心頭一驚,他意識到自己已經被觀察許久而不自知,迴想著這幾年,好像不時有一道目光在注視自己和葉博他們,難道是這老者?
“你是誰?為何在這裏?”
他質問老者身份的同時,內心也在警惕,多年的直覺告訴他,眼前這個人絕非等閑之輩。
老者自稱是學院的一位老師,名叫楊衛,聲稱自己本來就一直在這裏修煉,一個多月前,林凡突然到這裏修煉,既然能來到這裏,按照修真界的說法,就是與自己有緣,因此一直關注著他。今天看到林凡陷入了修煉的瓶頸,特地現身出來指導一番,強調學院的老師們都是出於一片熱忱之心。
林凡心中雖存疑慮,但表麵上並未顯露分毫。他知道,這位自稱楊衛的老者既然願意現身,必然有所圖謀。然而,此時此刻,他更關心的是如何突破自己的瓶頸,至於楊衛的真正目的,隻能等到時機成熟後再行探究。
抱著心中對楊衛的忌憚,林凡還是向楊衛請教自己到底為何遲遲未能突破至凝氣期第四層。
“小友,你可知凝氣期為什麽叫“凝氣期”,而非“煉氣期”,“明明這一境界是修真者煉化外界的靈氣?”
楊衛並未直接地迴答林凡的問題,輕咳了一下,反而向林凡問出這樣一個問題。
其實,這也是林凡一直疑惑的所在,林凡搖了搖頭表示不知。
楊衛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看著林凡,輕咳了一下,緩緩說道:“小友,你的心情太過急躁。要知道,欲速則不達。‘凝氣期’之所以稱為‘凝氣期’,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境界修真者要煉化外界的靈氣,改善體質、開辟氣海,使自身能夠施展法術和產生神識;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了修煉過程中‘凝神屏氣’的重要性,從而強化神識。”
聽到這裏,林凡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的確,近段時間以來,他一直在追求快速提升修為,忽略了內心平和的重要性。
“你本身的潛力其實足夠達到第四層,隻是因為你的心無法平靜下來,所以才遲遲未能突破。” 楊衛的話語如同春風拂麵,溫暖而有力。
接著,楊衛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解釋“凝”的含義。
“想象你體內的經脈是一條條河流。而靈氣是河水,河水在寬闊的河道中緩慢流動,突然遇到了一處高地,水流便急速下降,這就是所謂的‘破’。隨後,水流在低窪處迴旋,形成了漩渦,即為‘緩’。這樣的過程反複進行,最終在底部形成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潭’,這就是‘凝’的過程。”
楊衛輕咳了一下,進一步解釋道:“在修煉的過程中,每一次的‘破’與‘緩’,不僅僅是氣海的開辟,凝氣期層次的提高,更是對修真者意誌力和耐心的考驗。隻有當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才能夠在修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楊衛又補充道。
“學院所傳授的《開陽凝氣篇》早已說明“凝”的重要性,隻不過你們這些初入修真者沒有真正意義去重視,修煉的本質並不在於單純地積累力量,而在於如何有效地控製和運用這些力量。凝氣期層次的不同,關鍵就在於你能凝聚多少靈氣,以及如何高效地利用它們。”
……
自從那天在瀑布邊得到楊衛的指點後,林凡並沒有急著進行突破凝氣期第四層的嚐試。相反,他重新拿起學院發放的基礎修煉典籍《開陽凝氣篇》,開始了一輪深入的研究和驗證。
每一遍閱讀,林凡都試圖將自己的理解與楊衛的指導相結合。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逐漸意識到,楊衛所說的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開陽凝氣篇》極其深入的理解和實踐。這些見解,顯然是在凝氣期修煉上的積累和探索。
“原來如此。”林凡輕聲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明悟。
與此同時,林凡也對楊衛保持著警惕心,林凡拜托易銘幫忙查一下學院是否有個老師叫楊衛。
“你說的那個楊衛,我還真聽說過一點。”易銘皺著眉頭迴憶道,“他曾經是我們學院的一位備受尊敬的老師,雖然隻是凝氣期的修為,卻因為其獨特的才能,被破格聘請。不過後來,好像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變得很孤立。”
“發生了什麽事情?”林凡追問。
“具體的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易銘歎了口氣,
“聽說是因為他和他的未婚妻外出後,隻有他一個人迴來了。然後,本來被認為不可能突破築基期的他,突然就成了築基期修士。但著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突然衰老起來,原本英俊瀟灑的年輕模樣,居然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有人說他是中了什麽劇毒。”
“他怎麽突破築基期?”
易銘自言自語道,概因易銘自己本身資質不足,對一個本來被認為不可能突破築基期的人突然成了築基期修士產生了好奇,希望有什麽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