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時起,朕便知道凡事隻能依靠自己,任何人都是不中用的。」楚源的兩手平攤在膝蓋上,在燭光映照下,眼底似乎有幾許落寞。
原來皇帝的成長環境這樣缺愛……連喬有些意外的想著,也就怪不得皇帝性子冷淡了,從小就沒人教他溫厚待人,也無人溫厚待他,難怪他對於什麽都多疑,什麽都不相信。
連喬總不能當他的麵說死人的不是,想了想便道:「臣妾倒不這樣認為,太後對您固然失之慈愛,但同樣也對您嚴加管束,若非如此,陛下焉能磨礪心誌,最終登上萬人之上的至尊之位?」
「你又焉知太後不是為了孫家的榮耀不倒,才來扶持一個背景薄弱的皇子?」楚源道,「若非清弟實在不成器,太後大約也不會將心思放到朕身上。」
他一定這麽說,連喬也無言以對了,由此可見皇帝對孫太後積怨甚深——倒不如說他一直渴望從孫太後處得到母親的溫暖,而孫太後從未按照他想要的方式給予過他。
也許皇帝的所思所想是對的,孫太後本就是這麽一個自私自利的婦人,但是連喬始終不能相信,哪怕撫養一條狗十幾年也會產生感情,何況還是個人?
她隻能幹巴巴的勸道:「臣妾不曾見過年輕時的太後娘娘,但是臣妾始終相信,沒有人天生冷血寡情,即便是尊貴至極的太後,也一定有她的苦衷。隻是這種苦衷,陛下您不一定知道……」
楚源見她這樣笨嘴拙舌的解釋,且因為談論自己的婆母有些不自在的紅暈,他反而微笑起來,輕輕執起連喬的手,「今夜是朕多話了,太後剛剛過身,朕一時追懷往事才情不自禁,本來不該和你說這些的。」
「沒事,臣妾很願意聽著。」連喬嬌柔的說道,她依依注視著皇帝的眼,「無論太後娘娘在教子方麵有無過錯,您所感受到的缺憾,臣妾都會在咱們的孩子身上一一補足迴來,至少對於臣妾的孩子,臣妾都會盡全力愛護他們,決不讓他們受到一絲委屈和驚嚇。」
「是,朕也會如此。」楚源眼中泛起溫柔笑意,似乎依稀看到兒女們漸漸長大的模樣,在皇帝眼中,他們當然是天底下最活潑可愛的孩子。
*
人間四月芳菲盡,春天已過,禦花園的熱鬧便少了許多。加之淑妃和太後先後過身,後宮便越發顯得冷清寥落。宮人們每每從福寧宮合歡殿這兩處經過,無不縮起頸子快步離開,仿佛裏頭藏著多少噬人的妖魔鬼怪。
連喬協同穆皇貴妃料理完太後喪事,餘下的時光便得安閑度日。孫淑妃過世後,後宮的日子安寧許多,穆氏本就是個省事的,又有連喬這位性子溫柔的幫手,除了略感無聊之外,一切倒顯得井然有序。
穆氏也曾向皇帝提起,是否該納幾位美人充實後宮,眼下雖不宜大選,小選也是可行的,再不然,可讓各宗室進獻,正好他們也都有此想法。
皇帝卻隻淡然說道:「太後剛剛離世,朕無心另納新人,此事容後再議吧。」
穆氏本就是存心試探,見皇帝這麽說,她也就順理成章的不再提起。雖說已經釋服,但依照悲戚為孝的理念,皇帝連後宮都少踏入,更別說另覓新歡;而對穆氏而言,她也不希望已經穩定的後宮再多出意外變數。
這一點,她和連喬的想法不謀而合。
連喬向來秉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對於穆氏始終執尊者禮,而穆氏對於她也是一貫的溫厚體貼,兩人看似相安無事,隻是近來,這種平衡似乎在被漸漸打破。
起因源自宮內盛傳的一樁流言:據說如今朝內已因立後之事展開紛爭,甚至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黨,一派支持穆皇貴妃,她畢竟資歷占優,祖父又是輔佐先帝的肱股之臣;另一派則是支持連貴妃的,出於子嗣的考量,皇帝僅有的一位皇子和一位公主皆由她所出,說到擔任皇後,連貴妃亦是恰如其分。
楚源對後宮約束甚嚴,向來不許內宮幹政,連喬也無從得知這些消息的真假,即便在皇帝麵前,她也絕口不提此事。想做皇後是後宮每個女子的願望,但若是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那便是在找死。
穆氏大概也是這麽想的,至少她對連喬的態度並無任何變化,甚至比以前更親切一些。為了公主生辰的事,甚至特來怡元殿尋連喬商議。
她逗弄了一會兒繈褓中的楚弘,才笑眯眯的說道:「前幾月因為淑妃有孕之事,弘兒的周歲宴隻能簡而化之,如今事情既已過去,不如借著公主生辰的契機,兩個孩子一併辦理,咱們也能熱鬧熱鬧。」
穆氏的意思似乎想要大操大辦,連喬謝過她的好意,依舊恭謹的道:「孩子們畢竟都小,不必急在一時,況且母後她老人家過世未久,太熱鬧了怕不妥當,嬪妾想著,不如一家子聚在一起安安樂樂吃頓飯便好,聽聞西南那邊又發了水患,正好也能給國庫裏省些銀子。」
穆氏笑容未淡,讚賞的頷首道:「難怪陛下這樣疼你,貴妃妹妹果然比旁人懂事許多,此事若換了淑妃……算了,不提也罷。」
生辰的當兒提起死人似乎有些晦氣,穆氏抱歉的朝連喬一笑,提起裙子小心的走下台階。
紫玉望著她的背影,麵上卻有些疑惑,「皇貴妃娘娘近來說話總是半吐半露的,不知道因為什麽。」
連喬何嚐不知道穆氏那點心思,為了立後之事想來試探,但真要出口的時候,反倒又退縮迴去了——要說世上還有一件事能令穆氏心神不寧,除了皇後之位再沒有別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原來皇帝的成長環境這樣缺愛……連喬有些意外的想著,也就怪不得皇帝性子冷淡了,從小就沒人教他溫厚待人,也無人溫厚待他,難怪他對於什麽都多疑,什麽都不相信。
連喬總不能當他的麵說死人的不是,想了想便道:「臣妾倒不這樣認為,太後對您固然失之慈愛,但同樣也對您嚴加管束,若非如此,陛下焉能磨礪心誌,最終登上萬人之上的至尊之位?」
「你又焉知太後不是為了孫家的榮耀不倒,才來扶持一個背景薄弱的皇子?」楚源道,「若非清弟實在不成器,太後大約也不會將心思放到朕身上。」
他一定這麽說,連喬也無言以對了,由此可見皇帝對孫太後積怨甚深——倒不如說他一直渴望從孫太後處得到母親的溫暖,而孫太後從未按照他想要的方式給予過他。
也許皇帝的所思所想是對的,孫太後本就是這麽一個自私自利的婦人,但是連喬始終不能相信,哪怕撫養一條狗十幾年也會產生感情,何況還是個人?
她隻能幹巴巴的勸道:「臣妾不曾見過年輕時的太後娘娘,但是臣妾始終相信,沒有人天生冷血寡情,即便是尊貴至極的太後,也一定有她的苦衷。隻是這種苦衷,陛下您不一定知道……」
楚源見她這樣笨嘴拙舌的解釋,且因為談論自己的婆母有些不自在的紅暈,他反而微笑起來,輕輕執起連喬的手,「今夜是朕多話了,太後剛剛過身,朕一時追懷往事才情不自禁,本來不該和你說這些的。」
「沒事,臣妾很願意聽著。」連喬嬌柔的說道,她依依注視著皇帝的眼,「無論太後娘娘在教子方麵有無過錯,您所感受到的缺憾,臣妾都會在咱們的孩子身上一一補足迴來,至少對於臣妾的孩子,臣妾都會盡全力愛護他們,決不讓他們受到一絲委屈和驚嚇。」
「是,朕也會如此。」楚源眼中泛起溫柔笑意,似乎依稀看到兒女們漸漸長大的模樣,在皇帝眼中,他們當然是天底下最活潑可愛的孩子。
*
人間四月芳菲盡,春天已過,禦花園的熱鬧便少了許多。加之淑妃和太後先後過身,後宮便越發顯得冷清寥落。宮人們每每從福寧宮合歡殿這兩處經過,無不縮起頸子快步離開,仿佛裏頭藏著多少噬人的妖魔鬼怪。
連喬協同穆皇貴妃料理完太後喪事,餘下的時光便得安閑度日。孫淑妃過世後,後宮的日子安寧許多,穆氏本就是個省事的,又有連喬這位性子溫柔的幫手,除了略感無聊之外,一切倒顯得井然有序。
穆氏也曾向皇帝提起,是否該納幾位美人充實後宮,眼下雖不宜大選,小選也是可行的,再不然,可讓各宗室進獻,正好他們也都有此想法。
皇帝卻隻淡然說道:「太後剛剛離世,朕無心另納新人,此事容後再議吧。」
穆氏本就是存心試探,見皇帝這麽說,她也就順理成章的不再提起。雖說已經釋服,但依照悲戚為孝的理念,皇帝連後宮都少踏入,更別說另覓新歡;而對穆氏而言,她也不希望已經穩定的後宮再多出意外變數。
這一點,她和連喬的想法不謀而合。
連喬向來秉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對於穆氏始終執尊者禮,而穆氏對於她也是一貫的溫厚體貼,兩人看似相安無事,隻是近來,這種平衡似乎在被漸漸打破。
起因源自宮內盛傳的一樁流言:據說如今朝內已因立後之事展開紛爭,甚至劃分為涇渭分明的兩黨,一派支持穆皇貴妃,她畢竟資歷占優,祖父又是輔佐先帝的肱股之臣;另一派則是支持連貴妃的,出於子嗣的考量,皇帝僅有的一位皇子和一位公主皆由她所出,說到擔任皇後,連貴妃亦是恰如其分。
楚源對後宮約束甚嚴,向來不許內宮幹政,連喬也無從得知這些消息的真假,即便在皇帝麵前,她也絕口不提此事。想做皇後是後宮每個女子的願望,但若是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那便是在找死。
穆氏大概也是這麽想的,至少她對連喬的態度並無任何變化,甚至比以前更親切一些。為了公主生辰的事,甚至特來怡元殿尋連喬商議。
她逗弄了一會兒繈褓中的楚弘,才笑眯眯的說道:「前幾月因為淑妃有孕之事,弘兒的周歲宴隻能簡而化之,如今事情既已過去,不如借著公主生辰的契機,兩個孩子一併辦理,咱們也能熱鬧熱鬧。」
穆氏的意思似乎想要大操大辦,連喬謝過她的好意,依舊恭謹的道:「孩子們畢竟都小,不必急在一時,況且母後她老人家過世未久,太熱鬧了怕不妥當,嬪妾想著,不如一家子聚在一起安安樂樂吃頓飯便好,聽聞西南那邊又發了水患,正好也能給國庫裏省些銀子。」
穆氏笑容未淡,讚賞的頷首道:「難怪陛下這樣疼你,貴妃妹妹果然比旁人懂事許多,此事若換了淑妃……算了,不提也罷。」
生辰的當兒提起死人似乎有些晦氣,穆氏抱歉的朝連喬一笑,提起裙子小心的走下台階。
紫玉望著她的背影,麵上卻有些疑惑,「皇貴妃娘娘近來說話總是半吐半露的,不知道因為什麽。」
連喬何嚐不知道穆氏那點心思,為了立後之事想來試探,但真要出口的時候,反倒又退縮迴去了——要說世上還有一件事能令穆氏心神不寧,除了皇後之位再沒有別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