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繡做著艱難的心理鬥爭,他的手依舊在不斷地顫抖,最終張繡慢慢的抽迴了手,獨立城頭,看著城牆之下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曹營,聲音微微發顫的問:“我且問你……我殺曹大將,殺曹長子,害曹駿馬,他如何肯容我!你是如何說服他收納我的?”
賈詡聽到張繡在問問題,心中已知一二,張繡已經動搖了。
“其實曹操曆經大小戰爭數百場,知道戰爭的本質,所有戰爭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而不是單純的感情驅使,曹操是個理性的人,雖然曹操損失了愛將典韋,但是如若典韋的死能換來宛城一座城以及西涼軍的投靠,那麽損失一個典韋不過是九牛一毛,曹操肯定會更想要後者,至於愛馬‘絕影’,西涼軍本就是世間最優秀的訓馬軍,一旦西涼軍投靠,那就會出現無數匹‘絕影’,自然曹操也就不會在意了。”賈詡曾經從過商,對於交易買賣可謂相當清楚了。
我這麽一算,真便宜曹操你小子了!
“那長子呢?我殺了他的兒子!”張繡並不認為曹操會原諒自己,自己雖說損失的是個嬸嬸,可曹操失去的是曹家正統繼承人!這喪子之仇不會不報的!
“其實,曹操長子曹昂並沒死,現正在鄙人的保護下,正是因為曹昂的存在,曹操才下定決心配合我們演出這場戲,寧可勞民傷財動用全軍也要再給宛城一個效忠的機會。”
曹昂這顆早就被賈詡救下來的棋子,終於發揮了他應有的作用,在當初宛城之戰時,賈詡本可以置曹操於死地,但卻放過了他,第一怕袁紹在曹操死後立刻揮師南下,到那時別說張繡了,就連張繡劉表聯軍也絕非對手;第二,賈詡想給曹操放條生路賣個人情,所以在知道曹昂要替父去死的時候,立刻轉變了策略,放棄曹操改救曹昂,因為沒有什麽是比這個更有利用價值的了。
聽到曹昂沒死以後,張繡很是吃驚,叛氐們為什麽沒探出曹昂活著的消息呢?隨即張繡就想通了,叛氐可以幫他探出賈詡的下落,可以幫他探出司馬懿的身份,全是因為這些情報是賈詡允許的,叛氐本來就是賈詡的手下!
賈詡一開始就安排好了一切!
看著張繡的眼神轉變,賈詡知道張繡正在慢慢看清這一切。
“那為何我們不效忠更強大的袁紹,而選擇曹操?”張繡能預感到就在不久的將來曹操和袁紹必定有一場大戰。不管從士兵數量,糧草充沛都是袁紹有著碾壓的優勢,為何賈詡要勸自己投效曹操?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此其一也,袁紹生性多疑,有謀無斷,手下謀士各自拉幫結派,計出有遲,不一定獲勝,此其二也,最主要的……”賈詡故意頓了頓,張繡注視著他,他繼續說,“曹操勢弱,得我如得江河,袁紹勢大,得我如得杯水,曹操更需要我們,所以定會不計前嫌,重用張將軍,而袁紹手下能人居多,將軍投靠必不為重用,落魄後半生。”
張繡知道這是賈詡故意說給自己聽,從自己角度幫忙考慮的,有刻意討好的嫌疑,可是句句在理,投降曹操比投降袁紹,自己會過得更好。
現在還能有什麽疑問嗎?張繡找不出來了,問題又迴到了原點,到底是為了那份執念,還是應該為了眼下的當前?張繡看了看身後,一片祥和的宛城,又看了看城外,泛光的寒甲。
看似是在征求的我意見,可是賈詡啊!你真的給我選擇的餘地了嗎!?
雖然手段有些毒辣,但是張繡知道賈詡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保留下西涼軍,這和叔叔張濟乃至嬸嬸鄒氏的遺願完全一致!保留西涼軍的願望張濟沒有做到,鄒氏也沒有做到,而如今賈詡做到了,果然是叔叔托付的人!無論途徑有著怎樣的迥異,結果卻是完全一致的!
“起來吧,我投降。”張繡已經下定了決心。
總算是勸動了,我都快跪不下去了,演感情戲真累啊!
賈詡的雙腿已經跪得有些發麻了,他顫顫巍巍的站了起來,又鞠一躬說:“賈某替宛城千萬生靈,感激將軍!”
(注:第二次宛城之戰史書雖有部分記載,但是未能說明全貌,《三國誌·賈詡傳》也沒有提到,隻是有記載說張繡慘敗,所以此內容大部分為杜撰。)
沒過多久,張繡投降曹操的命令傳遍了整個宛城,百姓們知道自己免卻了戰亂之苦,無不對張繡歌功頌德。宛城中原有的徐州逃民,要不妥協接受,要不各自散去,這場沒有打起的戰爭就這麽消失了。
賈詡迴到家中後,第一個來找自己的居然是司馬懿,這點賈詡是沒有想到的。
“看來,單從結果看,這一切都應該是師父的謀劃。”司馬懿佩服地說。
除了幾個相關之人,賈詡並沒有把自己做的一切說給別人,為的就是確保計策的成功性。《亂世伐謀》中記載從結果產生的效應來分析對誰最有利,就很可能誰的計謀。這是身為謀士洞察力的第一步。司馬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能推出施計人已經很了不起,最主要司馬懿還年輕,成長空間很大,賈詡不敢說將來自己麵前的司馬懿會不會超越自己。
“你看出來了?”賈詡反問司馬懿。
司馬懿並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謙遜的說:“還要多向師父學習。”
就在司馬懿即將轉身離開之時,賈詡忽然叫住了他。
“仲達,先留步!”
司馬懿轉過了頭,迴顧著賈詡,賈詡始終不習慣司馬懿迴顧的眼神,鷹視狼顧,這應該是最兇狠人才具備的眼神。
“恐怕這次投降曹操,你我要暫時先分離了。”賈詡說。
司馬懿略微沉思了一會,明白了師父的用意,他點了點頭,繼續走出了房門。
分開先後來效忠曹操,這樣就能隱藏起司馬懿和賈詡的關係,這或許在日後會成為一把利刃。
賈詡一直在等待的並不是司馬懿,是另有其人。這個人直到張繡全軍幾乎收拾妥當之後,才出現在了他的麵前。
賈詡聽到張繡在問問題,心中已知一二,張繡已經動搖了。
“其實曹操曆經大小戰爭數百場,知道戰爭的本質,所有戰爭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而不是單純的感情驅使,曹操是個理性的人,雖然曹操損失了愛將典韋,但是如若典韋的死能換來宛城一座城以及西涼軍的投靠,那麽損失一個典韋不過是九牛一毛,曹操肯定會更想要後者,至於愛馬‘絕影’,西涼軍本就是世間最優秀的訓馬軍,一旦西涼軍投靠,那就會出現無數匹‘絕影’,自然曹操也就不會在意了。”賈詡曾經從過商,對於交易買賣可謂相當清楚了。
我這麽一算,真便宜曹操你小子了!
“那長子呢?我殺了他的兒子!”張繡並不認為曹操會原諒自己,自己雖說損失的是個嬸嬸,可曹操失去的是曹家正統繼承人!這喪子之仇不會不報的!
“其實,曹操長子曹昂並沒死,現正在鄙人的保護下,正是因為曹昂的存在,曹操才下定決心配合我們演出這場戲,寧可勞民傷財動用全軍也要再給宛城一個效忠的機會。”
曹昂這顆早就被賈詡救下來的棋子,終於發揮了他應有的作用,在當初宛城之戰時,賈詡本可以置曹操於死地,但卻放過了他,第一怕袁紹在曹操死後立刻揮師南下,到那時別說張繡了,就連張繡劉表聯軍也絕非對手;第二,賈詡想給曹操放條生路賣個人情,所以在知道曹昂要替父去死的時候,立刻轉變了策略,放棄曹操改救曹昂,因為沒有什麽是比這個更有利用價值的了。
聽到曹昂沒死以後,張繡很是吃驚,叛氐們為什麽沒探出曹昂活著的消息呢?隨即張繡就想通了,叛氐可以幫他探出賈詡的下落,可以幫他探出司馬懿的身份,全是因為這些情報是賈詡允許的,叛氐本來就是賈詡的手下!
賈詡一開始就安排好了一切!
看著張繡的眼神轉變,賈詡知道張繡正在慢慢看清這一切。
“那為何我們不效忠更強大的袁紹,而選擇曹操?”張繡能預感到就在不久的將來曹操和袁紹必定有一場大戰。不管從士兵數量,糧草充沛都是袁紹有著碾壓的優勢,為何賈詡要勸自己投效曹操?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名正言順,此其一也,袁紹生性多疑,有謀無斷,手下謀士各自拉幫結派,計出有遲,不一定獲勝,此其二也,最主要的……”賈詡故意頓了頓,張繡注視著他,他繼續說,“曹操勢弱,得我如得江河,袁紹勢大,得我如得杯水,曹操更需要我們,所以定會不計前嫌,重用張將軍,而袁紹手下能人居多,將軍投靠必不為重用,落魄後半生。”
張繡知道這是賈詡故意說給自己聽,從自己角度幫忙考慮的,有刻意討好的嫌疑,可是句句在理,投降曹操比投降袁紹,自己會過得更好。
現在還能有什麽疑問嗎?張繡找不出來了,問題又迴到了原點,到底是為了那份執念,還是應該為了眼下的當前?張繡看了看身後,一片祥和的宛城,又看了看城外,泛光的寒甲。
看似是在征求的我意見,可是賈詡啊!你真的給我選擇的餘地了嗎!?
雖然手段有些毒辣,但是張繡知道賈詡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保留下西涼軍,這和叔叔張濟乃至嬸嬸鄒氏的遺願完全一致!保留西涼軍的願望張濟沒有做到,鄒氏也沒有做到,而如今賈詡做到了,果然是叔叔托付的人!無論途徑有著怎樣的迥異,結果卻是完全一致的!
“起來吧,我投降。”張繡已經下定了決心。
總算是勸動了,我都快跪不下去了,演感情戲真累啊!
賈詡的雙腿已經跪得有些發麻了,他顫顫巍巍的站了起來,又鞠一躬說:“賈某替宛城千萬生靈,感激將軍!”
(注:第二次宛城之戰史書雖有部分記載,但是未能說明全貌,《三國誌·賈詡傳》也沒有提到,隻是有記載說張繡慘敗,所以此內容大部分為杜撰。)
沒過多久,張繡投降曹操的命令傳遍了整個宛城,百姓們知道自己免卻了戰亂之苦,無不對張繡歌功頌德。宛城中原有的徐州逃民,要不妥協接受,要不各自散去,這場沒有打起的戰爭就這麽消失了。
賈詡迴到家中後,第一個來找自己的居然是司馬懿,這點賈詡是沒有想到的。
“看來,單從結果看,這一切都應該是師父的謀劃。”司馬懿佩服地說。
除了幾個相關之人,賈詡並沒有把自己做的一切說給別人,為的就是確保計策的成功性。《亂世伐謀》中記載從結果產生的效應來分析對誰最有利,就很可能誰的計謀。這是身為謀士洞察力的第一步。司馬懿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能推出施計人已經很了不起,最主要司馬懿還年輕,成長空間很大,賈詡不敢說將來自己麵前的司馬懿會不會超越自己。
“你看出來了?”賈詡反問司馬懿。
司馬懿並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謙遜的說:“還要多向師父學習。”
就在司馬懿即將轉身離開之時,賈詡忽然叫住了他。
“仲達,先留步!”
司馬懿轉過了頭,迴顧著賈詡,賈詡始終不習慣司馬懿迴顧的眼神,鷹視狼顧,這應該是最兇狠人才具備的眼神。
“恐怕這次投降曹操,你我要暫時先分離了。”賈詡說。
司馬懿略微沉思了一會,明白了師父的用意,他點了點頭,繼續走出了房門。
分開先後來效忠曹操,這樣就能隱藏起司馬懿和賈詡的關係,這或許在日後會成為一把利刃。
賈詡一直在等待的並不是司馬懿,是另有其人。這個人直到張繡全軍幾乎收拾妥當之後,才出現在了他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