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上一次在涼州探路時候的畏畏縮縮,這一次的長安商隊可謂輕車熟路,他們先是沿著渭水道抵達上邽,然後又更換了路引,主動用糧食換了青黴素,然後又前往冀縣,上次曾經熱心派人給他們引路的句將軍這次還非常貼心地提醒,說冀縣城東最近起了一個集貿市場,專門用來囤積來自西域的各種商品,無需走遠就能買到各種珍奇。
當然如果長安商隊在那邊販賣自己從長安帶來的各種特產也行,要向當地縣丞交一點稅,當然交完稅後這張稅單還可以當通行證,去其他關隘的時候蓋上章作為憑證,不需要再額外交稅。
領頭的蔣滇謝過了句扶,然後跟著“恰好又要去冀縣送信”的馬隊前往前往冀縣城東的集貿市場。盡管他神經緊繃,可惜商隊裏的其他世家子弟完全沒有緊張感,不少人都在交頭接耳,評判著涼州的事物。
“文昭兄,你看這涼州道路,倒是與我大魏不同,不知是用何種碎石鋪墊,雖然顆粒大小不一卻相互嵌合,馬車通行其上也不曾出現出現路麵凹陷的情況。”
“看起來倒有些像煤餅燒過之後的煤渣,大概是此地焚燒煤炭過多,無處安放,便放在路上充當墊腳之物。”另一名世家子弟迴答,“初看時隻覺頗為粗陋,未料走上去竟有幾分奇妙。往昔偏僻州郡之路或泥濘不堪,或崎嶇難行,馬車行於其上,顛簸搖晃,甚是惱人。然此路雖不及吾等長安城內青石大道規整光潔,卻也平坦堅實許多。”
然後第三個人接口:“文昭賢弟差矣,此涼州之煤渣路,怎可與青石大道相比,實乃偏遠之地粗鄙不堪入目之徑。觀其形貌,灰暗無光,煤渣錯落,全無一絲規整精致之意,不過是就地取材、敷衍了事之作。行走其上,馬車顛簸,哪有絲毫舒適可言?隻覺渾身骨節欲散,真乃苦不堪言。若要與我長安之路相較,真如螢火之光比之皓月,相差不可以道裏計!”
“明達兄所言甚是,但平心而論,此路於商貿益處頗大。車隊往來順暢,貨物周轉加快,吾等長安與涼州之交易,自此可更為頻繁,獲利亦當水漲船高。隻望日後,能以磚石修砌,加以美化——”
正所謂人的悲喜並不相通,蔣滇隻覺得他們吵鬧,他也注意到了這些道路,上一次他來涼州的時候,這裏的道路還是尋常的土路,很顯然蜀軍在短短兩個月的功夫就完成了這條道路的修建。而且從他的觀察上看,這種路相較於傳統的土路有顯著提升。哪怕是商隊載有貨物的馬車走在上麵都不會輕易留下車轍,還能夠較為平穩地行駛,一路上都不曾出現過車輪陷入土坑需要眾人推動的情況。
而且前麵有馬匹行進,後麵又有商隊跟隨,這條道路上卻沒有塵土飛揚,常年不離長安的世家子弟或者沒感覺,但是有著野外行軍經驗的蔣滇卻覺得這樣的道路不僅可以供商隊行進,也可以供軍隊行進所用,有那麽一瞬間,他懷疑鋪設這種道路的蜀軍很可能要有大的動作。
然後他看到路旁不遠處一塊田地被人用籬笆圍了起來,上麵還寫著“培育重地,閑人免進,違者軍法從事”的字樣,雖然看不清裏麵種的是什麽,不過應該是某種作物。於是蔣滇又伸直脖子看了看,隱約看到是一些混雜種植的作物,不少他都沒見過。
應該是某些野菜吧,看來蜀軍果然缺糧,都開始嚐試培育野菜了。
相比那個培育園,路兩邊的田地看起來倒是正常一些,種的好像是些粟子,隻不過看起來涼州被蜀軍占領後當地民眾生活受到了影響,這些禾稈都比較矮,顯然是晚春補種的,而且外形看起來有點怪,如今已經是五月將近六月,若是按這個速度,不知道能不能趕上秋天的收割。
(其實是因為冬小麥收割月份都是五月,早一些的可以四月底,晚一些的要到六月初。這些禾也不是粟子,而是玉米苗。)
再次對蜀軍的地方治理能力表示鄙夷的蔣滇又把注意力集中在遠處,冀縣的城牆已經出現在他的麵前,相比上一次來,這裏的士兵倒是依然警醒,在查驗過他們的路條後,守城的士兵又對商隊做了簡單的檢查,這才放行進城。
不少世家子弟早已被提前叮囑,在進城的時候也沒有彰顯自己的身份,好在對方士兵從衣著上也看出他們並非販夫走卒,沒有過於冒犯,隻是檢查了車上的貨物看有沒有夾帶兵刃或者其他危險物品,在通過檢查之後,一行人甚至沒有先尋找住店的地方,也不曾與上次接觸過的天水豪強接觸,而是就這麽迫不及待前往傳說中的貿易市場。
剛踏入市場的時候,眾人就吃了一驚,來之前他們原本以為這裏再怎麽繁華也就是個邊陲之地,所謂市場八成是一群聚攏起來的小販就地擺攤。沒想到這市場居然是一整條街,兩側的房屋建設並非土坯房,而是紅色的磚石整齊排列搭建而成。這些紅磚色澤鮮豔而均勻,每一塊都打磨得較為規整,磚與磚之間嚴絲合縫,以細膩的白灰勾縫,遠遠望去,紅白相間,頗具幾分精致韻味。
各房門前皆有木質貨架,是依托著街邊的紅磚房屋而建,呈開放式的長廊布局。每個攤位都有一個齊腰高的紅磚台麵,表麵光滑平坦,顯然是經過精心打磨處理,既能方便擺放各類商品,又能承受一定的重量。攤位上方,以木梁為架,覆蓋著一層由蘆葦編織而成的簡易頂棚,這頂棚微微傾斜,可使雨水順勢滑落,避免淋濕貨物,顯然都是行家設計。
若是在長安、洛陽見到這般景象,眾人倒是不會驚訝,不過涼州土包子能建出這種商業街就是另一迴事兒了,甚至有好事者跑去磚牆旁邊看了看,又用手去摸,這才喊道:
“這磚石本身就是紅色!不是用顏料塗出來的!”
(當時燒製磚石的技術燒出來的主要是青磚,央視三國裏麵諸葛亮在荊州辦公的時候背景牆就是土色的。根據考古,仰韶文化時期就有紅陶磚片,不過國內開始使用紅磚要等到清朝洋務運動的時候了)
當然如果長安商隊在那邊販賣自己從長安帶來的各種特產也行,要向當地縣丞交一點稅,當然交完稅後這張稅單還可以當通行證,去其他關隘的時候蓋上章作為憑證,不需要再額外交稅。
領頭的蔣滇謝過了句扶,然後跟著“恰好又要去冀縣送信”的馬隊前往前往冀縣城東的集貿市場。盡管他神經緊繃,可惜商隊裏的其他世家子弟完全沒有緊張感,不少人都在交頭接耳,評判著涼州的事物。
“文昭兄,你看這涼州道路,倒是與我大魏不同,不知是用何種碎石鋪墊,雖然顆粒大小不一卻相互嵌合,馬車通行其上也不曾出現出現路麵凹陷的情況。”
“看起來倒有些像煤餅燒過之後的煤渣,大概是此地焚燒煤炭過多,無處安放,便放在路上充當墊腳之物。”另一名世家子弟迴答,“初看時隻覺頗為粗陋,未料走上去竟有幾分奇妙。往昔偏僻州郡之路或泥濘不堪,或崎嶇難行,馬車行於其上,顛簸搖晃,甚是惱人。然此路雖不及吾等長安城內青石大道規整光潔,卻也平坦堅實許多。”
然後第三個人接口:“文昭賢弟差矣,此涼州之煤渣路,怎可與青石大道相比,實乃偏遠之地粗鄙不堪入目之徑。觀其形貌,灰暗無光,煤渣錯落,全無一絲規整精致之意,不過是就地取材、敷衍了事之作。行走其上,馬車顛簸,哪有絲毫舒適可言?隻覺渾身骨節欲散,真乃苦不堪言。若要與我長安之路相較,真如螢火之光比之皓月,相差不可以道裏計!”
“明達兄所言甚是,但平心而論,此路於商貿益處頗大。車隊往來順暢,貨物周轉加快,吾等長安與涼州之交易,自此可更為頻繁,獲利亦當水漲船高。隻望日後,能以磚石修砌,加以美化——”
正所謂人的悲喜並不相通,蔣滇隻覺得他們吵鬧,他也注意到了這些道路,上一次他來涼州的時候,這裏的道路還是尋常的土路,很顯然蜀軍在短短兩個月的功夫就完成了這條道路的修建。而且從他的觀察上看,這種路相較於傳統的土路有顯著提升。哪怕是商隊載有貨物的馬車走在上麵都不會輕易留下車轍,還能夠較為平穩地行駛,一路上都不曾出現過車輪陷入土坑需要眾人推動的情況。
而且前麵有馬匹行進,後麵又有商隊跟隨,這條道路上卻沒有塵土飛揚,常年不離長安的世家子弟或者沒感覺,但是有著野外行軍經驗的蔣滇卻覺得這樣的道路不僅可以供商隊行進,也可以供軍隊行進所用,有那麽一瞬間,他懷疑鋪設這種道路的蜀軍很可能要有大的動作。
然後他看到路旁不遠處一塊田地被人用籬笆圍了起來,上麵還寫著“培育重地,閑人免進,違者軍法從事”的字樣,雖然看不清裏麵種的是什麽,不過應該是某種作物。於是蔣滇又伸直脖子看了看,隱約看到是一些混雜種植的作物,不少他都沒見過。
應該是某些野菜吧,看來蜀軍果然缺糧,都開始嚐試培育野菜了。
相比那個培育園,路兩邊的田地看起來倒是正常一些,種的好像是些粟子,隻不過看起來涼州被蜀軍占領後當地民眾生活受到了影響,這些禾稈都比較矮,顯然是晚春補種的,而且外形看起來有點怪,如今已經是五月將近六月,若是按這個速度,不知道能不能趕上秋天的收割。
(其實是因為冬小麥收割月份都是五月,早一些的可以四月底,晚一些的要到六月初。這些禾也不是粟子,而是玉米苗。)
再次對蜀軍的地方治理能力表示鄙夷的蔣滇又把注意力集中在遠處,冀縣的城牆已經出現在他的麵前,相比上一次來,這裏的士兵倒是依然警醒,在查驗過他們的路條後,守城的士兵又對商隊做了簡單的檢查,這才放行進城。
不少世家子弟早已被提前叮囑,在進城的時候也沒有彰顯自己的身份,好在對方士兵從衣著上也看出他們並非販夫走卒,沒有過於冒犯,隻是檢查了車上的貨物看有沒有夾帶兵刃或者其他危險物品,在通過檢查之後,一行人甚至沒有先尋找住店的地方,也不曾與上次接觸過的天水豪強接觸,而是就這麽迫不及待前往傳說中的貿易市場。
剛踏入市場的時候,眾人就吃了一驚,來之前他們原本以為這裏再怎麽繁華也就是個邊陲之地,所謂市場八成是一群聚攏起來的小販就地擺攤。沒想到這市場居然是一整條街,兩側的房屋建設並非土坯房,而是紅色的磚石整齊排列搭建而成。這些紅磚色澤鮮豔而均勻,每一塊都打磨得較為規整,磚與磚之間嚴絲合縫,以細膩的白灰勾縫,遠遠望去,紅白相間,頗具幾分精致韻味。
各房門前皆有木質貨架,是依托著街邊的紅磚房屋而建,呈開放式的長廊布局。每個攤位都有一個齊腰高的紅磚台麵,表麵光滑平坦,顯然是經過精心打磨處理,既能方便擺放各類商品,又能承受一定的重量。攤位上方,以木梁為架,覆蓋著一層由蘆葦編織而成的簡易頂棚,這頂棚微微傾斜,可使雨水順勢滑落,避免淋濕貨物,顯然都是行家設計。
若是在長安、洛陽見到這般景象,眾人倒是不會驚訝,不過涼州土包子能建出這種商業街就是另一迴事兒了,甚至有好事者跑去磚牆旁邊看了看,又用手去摸,這才喊道:
“這磚石本身就是紅色!不是用顏料塗出來的!”
(當時燒製磚石的技術燒出來的主要是青磚,央視三國裏麵諸葛亮在荊州辦公的時候背景牆就是土色的。根據考古,仰韶文化時期就有紅陶磚片,不過國內開始使用紅磚要等到清朝洋務運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