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諸葛瑾沒聽過“窮則擱置爭議,達則自古以來”的說法,他聞言又陷入思考,這提議雖未完全滿足東吳的要求,但也不失為一個轉機。西域香料固然,若能引入東吳,必然會受到歡迎。但更重要的其實是戰馬,南方馬種普遍矮小,不僅奔跑速度不突出,而且馱載和挽曳能力也不強,唯一的優點是勝在能適應山地環境,終究不宜充當戰馬。隨著曹魏一方不斷收緊,從北方走私戰馬已經越來越難,如果蜀漢這邊也不放開口子,那用不了多久,東吳的將軍們也要集體轉職步軍統領了。
雖然至尊也嚐試派人乘船沿海前往遼東試圖聯係公孫家購買馬匹,不過上次派遣使臣的時候使者就被公孫康所殺,前不久有傳聞說公孫淵在遼東掌權,至尊就又想派人前去聯絡。
不過這個計劃目前還停留在紙麵上,不知道何時能夠落實。
他看著諸葛亮,緩緩說道:“孔明,此事重大,我需迴去與至尊商議。但我會將季漢之意如實轉達,希望我們能找到一個妥善之法,避免吳蜀再燃戰火。”
丞相也點了點頭,他知道許些戰馬和“西域香料”並不能讓孫權真正放棄稱帝的念頭,但是可以給對方一個台階,隻要暫緩對方稱帝的腳步,並給予對方一點希望,那麽孫權就不會因為此次的遭遇而自暴自棄倒向曹魏。
於是整理了談判成果後,諸葛瑾派人星夜趕迴武昌匯報工作進展,自己則繼續在成都與弟弟掰扯細節問題,無論是販賣馬匹還是香料,都需要一個章程,另外諸葛瑾還試圖要求蜀軍縮減在公安和武陵的駐軍——既然短時間內拿不迴來這兩地,至少不能讓漢軍屯有重軍,不然再來一次衝突,怕不是蜀軍要打到長沙去了。
畢竟他也聽說了鐵船的事情,並知曉無論是江陵水軍還是長沙水軍,又或者是建鄴派去的樓船援軍,都被打得落花流水,除非至尊打算放棄長江下遊的水上控製權,否則短時間內,東吳是無論如何都沒法再抽出一支水軍支援江陵了。
等忙完這些事情,諸葛瑾才聽到隨從通報,有人前來拜訪——要知道此事已經是半夜,並非合適拜訪的時候,不過他還是問了問來者何人。
隨從答曰是你的侄子諸葛喬。
行吧,諸葛瑾一撫額頭,難怪半夜來訪,白天自己與弟弟為了公事忙了一整天,確實不曾有時間見見自己這個昔日的兒子,不過他還是擺正臉色,告訴隨從不要退下,又整了整衣冠,這才讓人把諸葛喬帶進使館。
諸葛喬一進門,便恭敬地行了個大禮:“伯父,許久不見,侄兒特來問候。”諸葛瑾趕忙扶起他,看著眼前已漸成熟的孩子,與印象中的稚齡兒童的形象逐漸重合,心中感慨:“伯鬆,幾年不見,你已長成這般模樣,真是歲月如梭啊!快快起來吧!”
見諸葛喬起身,諸葛瑾又想起一件事兒:“你來此地,你父親可曾知曉?”
“父親母親均知曉,父親叮囑我拜見伯父的時候莫要讓人迴避,以免伯父為難。”
諸葛瑾看看旁邊的隨從,努力把對方當成透明人,又把諸葛喬扶到一旁坐好:“伯鬆,不必多禮,你我父子一場,何談為難。隻是今日為何如此晚來見我?”
兩人就這麽坐下,諸葛喬看著諸葛瑾,眼中滿是複雜之色:“伯父,此次您前來議和,侄兒也知曉一二。如今局勢,實非東吳與季漢相鬥之時,伯父想必也明白其中利害。”
諸葛瑾微微點頭:“伯鬆,你自幼聰慧,這些道理自是懂得。隻是東吳與季漢之間,雖為盟友,但過去積怨已久,無論荊州之爭、彝陵之戰還是此次至尊稱帝引發的衝突,都不是朝夕間可以平息的。此次議和,困難重重,南郡和武陵之地更是難以協商。你尚且年幼,勿要沾染此事。”
諸葛喬輕歎了一聲:“伯父,我來此處,並非為議和之事,隻是父親念我與伯父長期分離,不曾見麵,故讓我來拜見,以免伯父日理萬機,過幾日急於返迴武昌,錯失機會。”
諸葛瑾看著諸葛喬,麵上露出笑容,但很快又想起什麽,目光中也帶著一絲審視:“伯鬆,你父還說什麽?他怎麽會料定我過幾日急於返迴武昌?”
“隻是以防萬一。”諸葛喬立即把腦袋搖成了撥浪鼓,“父親說這議和條件定然不能讓吳主滿意,但是大漢也不會退讓,無非是雙方僵持幾日後東吳組織力量奮力一搏,試圖奪迴公安,遭遇挫折後便會再度議和,到時候北有曹魏壓境,自然不會再計較議和的條件。”
諸葛瑾隻感覺腦袋“嗡”的一下,就這麽站起身來:“這可是孔明的計策?!”
“並非計策。”諸葛喬再次否認,“漢軍不會主動挑釁,但是吳軍的動向就不是我們能知曉的了,不過是依靠常理推算。父親是真心希望吳蜀修好,共抗曹魏。如今魏軍壓境,我們若繼續內耗,隻會讓親者痛、仇者快。”
諸葛瑾長歎了一口氣:“伯鬆,你的話我會慎重考慮。隻是東吳內部,主戰派勢力也不容小覷,此次議和之路,怕是布滿荊棘。”
於是諸葛喬拜別了諸葛瑾,而諸葛瑾在送走自己的好大兒後立刻囑咐另一批隨從星夜趕迴江陵,阻止可能存在的軍事冒險行動。
不過可惜還是晚了。
“這是什麽?”
正在用無人機巡視公安城附近情況的張苞在多日觀察後已經有些懈怠,不過今天,他終於發現了吳軍水寨的異常。
明明已經是晚上,江陵水寨卻人來人往,要知道這其實不太符合這個時候人們的作息時間——在不交戰的時候,即使是軍隊也隻是日吃兩餐,吃完夕食後為了減少損耗,大部分人都會早早睡覺,而不是摸黑打著火把亂折騰。
於是他連忙把這個情況派人告知了李嚴,並請對方來自己的營房。
雖然至尊也嚐試派人乘船沿海前往遼東試圖聯係公孫家購買馬匹,不過上次派遣使臣的時候使者就被公孫康所殺,前不久有傳聞說公孫淵在遼東掌權,至尊就又想派人前去聯絡。
不過這個計劃目前還停留在紙麵上,不知道何時能夠落實。
他看著諸葛亮,緩緩說道:“孔明,此事重大,我需迴去與至尊商議。但我會將季漢之意如實轉達,希望我們能找到一個妥善之法,避免吳蜀再燃戰火。”
丞相也點了點頭,他知道許些戰馬和“西域香料”並不能讓孫權真正放棄稱帝的念頭,但是可以給對方一個台階,隻要暫緩對方稱帝的腳步,並給予對方一點希望,那麽孫權就不會因為此次的遭遇而自暴自棄倒向曹魏。
於是整理了談判成果後,諸葛瑾派人星夜趕迴武昌匯報工作進展,自己則繼續在成都與弟弟掰扯細節問題,無論是販賣馬匹還是香料,都需要一個章程,另外諸葛瑾還試圖要求蜀軍縮減在公安和武陵的駐軍——既然短時間內拿不迴來這兩地,至少不能讓漢軍屯有重軍,不然再來一次衝突,怕不是蜀軍要打到長沙去了。
畢竟他也聽說了鐵船的事情,並知曉無論是江陵水軍還是長沙水軍,又或者是建鄴派去的樓船援軍,都被打得落花流水,除非至尊打算放棄長江下遊的水上控製權,否則短時間內,東吳是無論如何都沒法再抽出一支水軍支援江陵了。
等忙完這些事情,諸葛瑾才聽到隨從通報,有人前來拜訪——要知道此事已經是半夜,並非合適拜訪的時候,不過他還是問了問來者何人。
隨從答曰是你的侄子諸葛喬。
行吧,諸葛瑾一撫額頭,難怪半夜來訪,白天自己與弟弟為了公事忙了一整天,確實不曾有時間見見自己這個昔日的兒子,不過他還是擺正臉色,告訴隨從不要退下,又整了整衣冠,這才讓人把諸葛喬帶進使館。
諸葛喬一進門,便恭敬地行了個大禮:“伯父,許久不見,侄兒特來問候。”諸葛瑾趕忙扶起他,看著眼前已漸成熟的孩子,與印象中的稚齡兒童的形象逐漸重合,心中感慨:“伯鬆,幾年不見,你已長成這般模樣,真是歲月如梭啊!快快起來吧!”
見諸葛喬起身,諸葛瑾又想起一件事兒:“你來此地,你父親可曾知曉?”
“父親母親均知曉,父親叮囑我拜見伯父的時候莫要讓人迴避,以免伯父為難。”
諸葛瑾看看旁邊的隨從,努力把對方當成透明人,又把諸葛喬扶到一旁坐好:“伯鬆,不必多禮,你我父子一場,何談為難。隻是今日為何如此晚來見我?”
兩人就這麽坐下,諸葛喬看著諸葛瑾,眼中滿是複雜之色:“伯父,此次您前來議和,侄兒也知曉一二。如今局勢,實非東吳與季漢相鬥之時,伯父想必也明白其中利害。”
諸葛瑾微微點頭:“伯鬆,你自幼聰慧,這些道理自是懂得。隻是東吳與季漢之間,雖為盟友,但過去積怨已久,無論荊州之爭、彝陵之戰還是此次至尊稱帝引發的衝突,都不是朝夕間可以平息的。此次議和,困難重重,南郡和武陵之地更是難以協商。你尚且年幼,勿要沾染此事。”
諸葛喬輕歎了一聲:“伯父,我來此處,並非為議和之事,隻是父親念我與伯父長期分離,不曾見麵,故讓我來拜見,以免伯父日理萬機,過幾日急於返迴武昌,錯失機會。”
諸葛瑾看著諸葛喬,麵上露出笑容,但很快又想起什麽,目光中也帶著一絲審視:“伯鬆,你父還說什麽?他怎麽會料定我過幾日急於返迴武昌?”
“隻是以防萬一。”諸葛喬立即把腦袋搖成了撥浪鼓,“父親說這議和條件定然不能讓吳主滿意,但是大漢也不會退讓,無非是雙方僵持幾日後東吳組織力量奮力一搏,試圖奪迴公安,遭遇挫折後便會再度議和,到時候北有曹魏壓境,自然不會再計較議和的條件。”
諸葛瑾隻感覺腦袋“嗡”的一下,就這麽站起身來:“這可是孔明的計策?!”
“並非計策。”諸葛喬再次否認,“漢軍不會主動挑釁,但是吳軍的動向就不是我們能知曉的了,不過是依靠常理推算。父親是真心希望吳蜀修好,共抗曹魏。如今魏軍壓境,我們若繼續內耗,隻會讓親者痛、仇者快。”
諸葛瑾長歎了一口氣:“伯鬆,你的話我會慎重考慮。隻是東吳內部,主戰派勢力也不容小覷,此次議和之路,怕是布滿荊棘。”
於是諸葛喬拜別了諸葛瑾,而諸葛瑾在送走自己的好大兒後立刻囑咐另一批隨從星夜趕迴江陵,阻止可能存在的軍事冒險行動。
不過可惜還是晚了。
“這是什麽?”
正在用無人機巡視公安城附近情況的張苞在多日觀察後已經有些懈怠,不過今天,他終於發現了吳軍水寨的異常。
明明已經是晚上,江陵水寨卻人來人往,要知道這其實不太符合這個時候人們的作息時間——在不交戰的時候,即使是軍隊也隻是日吃兩餐,吃完夕食後為了減少損耗,大部分人都會早早睡覺,而不是摸黑打著火把亂折騰。
於是他連忙把這個情況派人告知了李嚴,並請對方來自己的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