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為了依照《紀效新書》練兵,吳懿可謂操碎了心,由於練兵消耗大,所以除了要準備糧食還要輔以肉食,這五千人的消耗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為了保證練兵效率,之前宮內新年宴會後剩下的肉食大部分都被丞相調撥給吳懿所在的軍中。
當然這不是長久之計,好在丞相之前散出去給富戶養的雞鴨如今已經長大,甚至有不少已經開始下蛋,這些蛋被妥善孵化變成雞苗和鴨苗後又被分與成都的普通百姓,讓他們各自飼養,再過兩個月大約就能看到迴頭蛋了。
倒是陛下的皇莊中養的豬有些麻煩——這些豬長的確實比以往快了,不過很快出現了其他問題,比如小黃門們清掃豬圈不及時,導致有的豬生病了,原本正常情況是找大夫看看,能治就治,治不了都扔了,以免傳染給其他牲口。結果丞相不知從哪裏弄來些藥物讓人給豬吃了,豬的病雖然好了,但是知情人都心疼得直抽抽。
畢竟那可是能治病的神藥,一份藥販去曹魏那邊,可以換十倍自重的黃金,就這麽喂給豬吃了!
你把這豬扔了,把藥賣了買豬肉能買好幾倍!
不過丞相還是力排眾議,要求趁著現在有條件,盡量嚐試養殖肉豬,以便將來供應軍中。吳懿也知道要想締造強軍,除了要訓練和配齊軍械外,也要讓他們吃飽,還得隔三差五在飯裏加點肉,就算沒有肉,至少也要弄些蛋和豆子。所以他也明白為什麽丞相如此安排,許些藥物,用了也就用了吧。
何況作為多次見過先帝顯靈的人員之一,吳懿私底下也懷疑,這些神藥會不會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貴?會不會對於先帝的使者而言,這些神藥就是非常普通、隨手可得的藥物呢?
畢竟聽說之前那些雞苗鴨苗也配有治病的藥物,樣子和那些神藥差不多。
吳懿最後晃了晃頭,把這個荒唐的想法拋出腦外,轉而看著自己分做兩組的士兵,大聲唿喊:
“變陣!快快快!”
組成小型鴛鴦陣的士兵們立即根據旗號的指揮變陣。由於紀效新書中提到的許多兵器都是季漢所沒有的,因此吳懿一邊讓人打造一邊想辦法用其他武器替代,比如書中提到的銃手用的火槍,盡管吳懿沒見過,但還是猜測出這是一種遠程武器,所以他用弩來代替,反倒是那種被稱為狼筅的武器,在仔細研究書中描述後,吳懿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
“這不就是竹子麽?”
這種被戚繼光在書中長篇描述的武器最大的作用居然是壯膽,並專門強調了“若精兵風雨之勢,則此器為重贅之物矣”。不過吳懿倒沒有因此就擅做改變,他自問不是什麽兵法大家,也沒本事寫什麽兵書,戚繼光說的精兵怕不是跟自己認知中的精兵也不是一迴事兒,既然現在是練兵,竹子又不難找,那就弄點竹子看看效果吧。
於是吳懿的山寨鴛鴦陣就成了現在這副模樣:兩名持有大型盾牌的士兵在前,持有小型盾牌和環首刀的士兵在側,再然後是兩名身體強壯的手持竹竿的士兵(因為天冷,竹子的葉子都凋零了,但竹子本身還是翠綠色,也有一些殘留的葉子),兩側則是手持長矛的士兵,在他們中央是幾名弩手,由於沒見過八杈棍(其實就是鏜鈀),吳懿最終把它理解成了“四麵八方都有很多叉的棍子”,接到甲方這種含糊不清的要求的蒲元最後硬著頭皮做出來的玩意非常像狼牙棒。
而吳懿讓人演練了一下後居然覺得這玩意似乎很好用,尤其是麵對那些身披重甲的敵人,如果真有敵人靠著身上的鎧甲強行衝開竹竿的幹擾,那麽這狼牙棒肯定能給對麵一個驚喜。
在以往分成兩組的內部對抗中,吳懿發現按照紀效新書陣法布置的陣型果然比原本的慣用陣型戰績好一些,甚至還有一些書上沒說的優點——比如由於陣型分散,所以就算遭到遠程攢射也能減少傷亡,若是敵人集中火力打擊其中一隻小隊,即使能對這隻小隊造成嚴重殺傷,其他小隊也能趁機突進接敵,而接敵後,狼筅也確實可以幹擾對方的應對,方便己方的長矛手尋找戰機。弩手在這種環境下可以抵近射擊,命中率也大大提高。
不過這種情況下,什長和伍長的作用也大大凸顯,這種軍陣下,指望將領的命令兼顧到每個士兵的行動已經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了,帶隊的將軍隻能給一個大概的進攻方向,然後就是命令前進和撤退,具體作戰細節全靠小隊發揮,這也意味著小隊有著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軍陣中,士兵們站位密集,相互之間也可以增添勇氣,而這種鴛鴦陣,士兵之間站位相對而言更加分散,視野也更好,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好地觀察戰局,並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袍澤正在承受傷亡——這也是為什麽“戚繼光大家”要強調防止士兵逃跑。
吳懿越照著書中操練,拉著隊伍實戰一下的想法就越強烈,可惜由於地處成都,短期內這支部隊都不可能開往前線,所以吳懿隻能內部操練,連周圍的山賊都沒得剿——成都附近最後一支山賊於兩年前就被剿滅了,想找山賊就要去巴郡、江州之類的地方,而帶著這麽一隻部隊長途跋涉去剿匪無疑是非常不劃算的。
所以吳懿隻能繼續玩內部對抗的把戲,並試著讓工匠們打造一種能跟著馬匹機動的拋石機。馬謖之前在街亭的作戰方法給了漢軍將領們極大的啟發,很顯然在弓箭有射程極限的情況下,一台可以隨軍機動的小型拋石機可以有效打亂敵方部署,再次得到甲方離譜要求的蒲元最近已經有了掉頭發的趨勢,不過依然在努力嚐試打造足夠小而且足夠靈活的拋石機。
他翻了翻那本丞相給他的《投石機設計製作》,然後在裏麵找到一種叫“旋風炮”的器械,據說可以用駱駝馱著到處跑,可惜書中隻是作為一則趣聞簡略記載,並沒有任何結構圖,所以全靠蒲元自己摸索。
當然這不是長久之計,好在丞相之前散出去給富戶養的雞鴨如今已經長大,甚至有不少已經開始下蛋,這些蛋被妥善孵化變成雞苗和鴨苗後又被分與成都的普通百姓,讓他們各自飼養,再過兩個月大約就能看到迴頭蛋了。
倒是陛下的皇莊中養的豬有些麻煩——這些豬長的確實比以往快了,不過很快出現了其他問題,比如小黃門們清掃豬圈不及時,導致有的豬生病了,原本正常情況是找大夫看看,能治就治,治不了都扔了,以免傳染給其他牲口。結果丞相不知從哪裏弄來些藥物讓人給豬吃了,豬的病雖然好了,但是知情人都心疼得直抽抽。
畢竟那可是能治病的神藥,一份藥販去曹魏那邊,可以換十倍自重的黃金,就這麽喂給豬吃了!
你把這豬扔了,把藥賣了買豬肉能買好幾倍!
不過丞相還是力排眾議,要求趁著現在有條件,盡量嚐試養殖肉豬,以便將來供應軍中。吳懿也知道要想締造強軍,除了要訓練和配齊軍械外,也要讓他們吃飽,還得隔三差五在飯裏加點肉,就算沒有肉,至少也要弄些蛋和豆子。所以他也明白為什麽丞相如此安排,許些藥物,用了也就用了吧。
何況作為多次見過先帝顯靈的人員之一,吳懿私底下也懷疑,這些神藥會不會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貴?會不會對於先帝的使者而言,這些神藥就是非常普通、隨手可得的藥物呢?
畢竟聽說之前那些雞苗鴨苗也配有治病的藥物,樣子和那些神藥差不多。
吳懿最後晃了晃頭,把這個荒唐的想法拋出腦外,轉而看著自己分做兩組的士兵,大聲唿喊:
“變陣!快快快!”
組成小型鴛鴦陣的士兵們立即根據旗號的指揮變陣。由於紀效新書中提到的許多兵器都是季漢所沒有的,因此吳懿一邊讓人打造一邊想辦法用其他武器替代,比如書中提到的銃手用的火槍,盡管吳懿沒見過,但還是猜測出這是一種遠程武器,所以他用弩來代替,反倒是那種被稱為狼筅的武器,在仔細研究書中描述後,吳懿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結論:
“這不就是竹子麽?”
這種被戚繼光在書中長篇描述的武器最大的作用居然是壯膽,並專門強調了“若精兵風雨之勢,則此器為重贅之物矣”。不過吳懿倒沒有因此就擅做改變,他自問不是什麽兵法大家,也沒本事寫什麽兵書,戚繼光說的精兵怕不是跟自己認知中的精兵也不是一迴事兒,既然現在是練兵,竹子又不難找,那就弄點竹子看看效果吧。
於是吳懿的山寨鴛鴦陣就成了現在這副模樣:兩名持有大型盾牌的士兵在前,持有小型盾牌和環首刀的士兵在側,再然後是兩名身體強壯的手持竹竿的士兵(因為天冷,竹子的葉子都凋零了,但竹子本身還是翠綠色,也有一些殘留的葉子),兩側則是手持長矛的士兵,在他們中央是幾名弩手,由於沒見過八杈棍(其實就是鏜鈀),吳懿最終把它理解成了“四麵八方都有很多叉的棍子”,接到甲方這種含糊不清的要求的蒲元最後硬著頭皮做出來的玩意非常像狼牙棒。
而吳懿讓人演練了一下後居然覺得這玩意似乎很好用,尤其是麵對那些身披重甲的敵人,如果真有敵人靠著身上的鎧甲強行衝開竹竿的幹擾,那麽這狼牙棒肯定能給對麵一個驚喜。
在以往分成兩組的內部對抗中,吳懿發現按照紀效新書陣法布置的陣型果然比原本的慣用陣型戰績好一些,甚至還有一些書上沒說的優點——比如由於陣型分散,所以就算遭到遠程攢射也能減少傷亡,若是敵人集中火力打擊其中一隻小隊,即使能對這隻小隊造成嚴重殺傷,其他小隊也能趁機突進接敵,而接敵後,狼筅也確實可以幹擾對方的應對,方便己方的長矛手尋找戰機。弩手在這種環境下可以抵近射擊,命中率也大大提高。
不過這種情況下,什長和伍長的作用也大大凸顯,這種軍陣下,指望將領的命令兼顧到每個士兵的行動已經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了,帶隊的將軍隻能給一個大概的進攻方向,然後就是命令前進和撤退,具體作戰細節全靠小隊發揮,這也意味著小隊有著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軍陣中,士兵們站位密集,相互之間也可以增添勇氣,而這種鴛鴦陣,士兵之間站位相對而言更加分散,視野也更好,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好地觀察戰局,並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袍澤正在承受傷亡——這也是為什麽“戚繼光大家”要強調防止士兵逃跑。
吳懿越照著書中操練,拉著隊伍實戰一下的想法就越強烈,可惜由於地處成都,短期內這支部隊都不可能開往前線,所以吳懿隻能內部操練,連周圍的山賊都沒得剿——成都附近最後一支山賊於兩年前就被剿滅了,想找山賊就要去巴郡、江州之類的地方,而帶著這麽一隻部隊長途跋涉去剿匪無疑是非常不劃算的。
所以吳懿隻能繼續玩內部對抗的把戲,並試著讓工匠們打造一種能跟著馬匹機動的拋石機。馬謖之前在街亭的作戰方法給了漢軍將領們極大的啟發,很顯然在弓箭有射程極限的情況下,一台可以隨軍機動的小型拋石機可以有效打亂敵方部署,再次得到甲方離譜要求的蒲元最近已經有了掉頭發的趨勢,不過依然在努力嚐試打造足夠小而且足夠靈活的拋石機。
他翻了翻那本丞相給他的《投石機設計製作》,然後在裏麵找到一種叫“旋風炮”的器械,據說可以用駱駝馱著到處跑,可惜書中隻是作為一則趣聞簡略記載,並沒有任何結構圖,所以全靠蒲元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