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裏爆發一陣鬧笑聲,可以說虛驚一場。
聽到那句「十三郎」,元邈明白過來這說的是他,仔細看圍堵在馬前的人群,多數是女子,有些甚至不是長安的打扮。
但轉念又想,這些人大抵不是來看他的,估計去見他堂兄卻落了空,才把目光投向他。
他不是他堂兄,生得沒有堂兄儀形奇偉,也自知長安女子待他熱情,多隻拿他當作堂兄的影子。
自小到大,他都活在堂兄的陰影下,堂兄十五歲那年明經擢第,後麵製舉考試都是第一,後麵成為當世文豪,要知道元白的元在前。
而他與堂兄同歲,卻總差他一步。
除了鈴蘭,這世間沒有誰能看到他本人。
一想到鈴蘭,元邈忽而意識到,這或許又是高家的陷阱,想用其他女子迷惑他,讓他放棄鈴蘭。
怎麽可能讓高永如願?他早認定了鈴蘭,即便她今日已經嫁給了高永,他也要把她搶迴來。
隨即,元邈在附近僱傭了兩名隨從,驅散了圍堵的人群,在隨從的幫助下,他駕著馬匹朝著城門口艱難行進。,
忽見城門處停一輛馬車,堵在門口處,城衛不肯令兩人離開。
他即時勒住了馬,走湊近上前,見在前麵交涉之人他是認識的,是堂兄的好友李景儉。
李景儉見元邈近前,未等他詢問,先道:「元十三,你快下來幫個忙,此事也和元九有關。」
元邈將信將疑地下馬,經過那處馬車。
馬車的簾子忽然自內而掀起,一位女子攥著簾子,向外探頭瞧他。
待那女子看清楚他的臉後,便落下側簾。
元邈也在落簾的瞬間看清女子的長相,這女子髮型與衣著與鈴蘭的一致,但他不至於恍惚,兩人相貌與氣質差別極大。
他沒有停步,徑直走向城門的李景儉。
李景儉見他來了,行了一禮。年紀比他年長,但待他極為客氣,畢竟當年在官場上,李景儉受他先丈人韋執誼照顧頗多。
樹倒猢猻散,但有情有義之人依舊還在。
元邈迴禮後,即問道:「是有何事?堂兄遠在江陵,怎會與他有關?」
李景儉聽到這話,驚訝地問:「他沒同你說他要納妾的事?」
「有這事?」元邈不大相信,堂嫂離世尚不足一年,這邊開始忙活起堂兄納妾的事,此事不像堂兄的風格。
堂嫂韋氏雖與堂兄長年在長安與洛陽分居,但感情不算差,也沒聽說堂兄有在「長安看花」的嗜好。
李景儉耐心道出來龍去脈:「元九到江陵後水土不服,直接就病倒床前,家裏麵孩子沒人照顧。正巧我家裏最近才尋迴失散的表妹安氏,她也尚未婚配,便想著做迴紅娘替兩人牽線。」
元邈迴頭看一眼馬車,問道:「那後麵的便是新堂嫂?」
「算是吧。」李景儉嘆了一口氣,「沒人能做主,不能以妻禮入門,隻能做妾。但我信賴元九的為人,定不會虧待我可憐的妹子。」
元邈說道:「我也相信堂兄定會善待她,隻是為何堵在這裏還不啟程?」
「沒有身份文牒唄,長安守衛向來刻板。」
李景儉看著馬車,又是一聲嘆息,「她父母因為戰亂被流寇所殺,她僥倖活命,在長安幾經輾轉,最後穆椋找到了她,通知了李家。」
「穆椋?好久沒聽說這名字。」元邈感慨。
李景儉湊近元邈,小聲在耳邊說道:「聽家妹說,前段時間郭貴妃監視他,他便在家閉關。但最近他出關了,昨日離開了長安,怕是也要去劍南道,你可要多加小心。」
元邈點頭,謹記李景儉的提醒,又問該如何幫他出城。
還沒等李景儉迴答,城門的管事湊上前,朝他擺了擺手,說道:「既然事關元禦史的家事,小人哪有阻攔的道理。」
這就放行了?元邈詫異不已,看了一眼李景儉。
李景儉幹笑一聲,「這你有所不知,如今在大唐,你的身份就是一張行走的通行證,能帶你去大唐任何地方,或許吐蕃、女蠻、大秦也可以。」
守門人隨後吩咐身後兩人抬起閘門,放行他們離去。
*
劍南東川的街道上,轎夫抬著花轎平穩行進著。
轎內鈴蘭雙手抬起帕巾,抿了抿唇,朝左右看了兩眼,攤開緊攥的拳頭。
她離開琴行前,墨琴在她手心藏了一團紙,記錄著今晚參與婚宴的賓客姓名。
每位賓客姓名後麵標記著他們的身份,一半以上的賓客名字後麵標註著「梅蘭竹菊」「琴棋書畫」,他們皆是四時會的人。
鈴蘭看完並記下紙上內容,一條一條地撕碎成粉末,便抬起側簾,正要尋機會向外麵扔掉紙條,卻見花轎旁邊站著高永。
高永騎在馬背上,餘光一直盯著旁邊的花轎,見鈴蘭抬起側簾,目光鬼祟,便牽馬湊近。
「尋人?」高永冷不丁地問了一句。
薰染衣料的龍涎香氣味從他身上飄來,鈴蘭嗆得輕咳一聲,隨口道:「你離遠點。」
高永壓低聲音,在她耳邊吐露:「元邈今早還在長安,況且穆椋前日出關,兩人估計會狹路相逢,一時半刻走不到劍南東。」
鈴蘭瞪了高永一眼,慢慢放下簾子,攥著紙屑的拳頭握得更緊,心裏泛起嘀咕。
她提前知曉歷史,篤定元邈穩拿大男主劇本,所以過去未曾擔憂過元邈的安慰。可問題是萬一這裏會改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聽到那句「十三郎」,元邈明白過來這說的是他,仔細看圍堵在馬前的人群,多數是女子,有些甚至不是長安的打扮。
但轉念又想,這些人大抵不是來看他的,估計去見他堂兄卻落了空,才把目光投向他。
他不是他堂兄,生得沒有堂兄儀形奇偉,也自知長安女子待他熱情,多隻拿他當作堂兄的影子。
自小到大,他都活在堂兄的陰影下,堂兄十五歲那年明經擢第,後麵製舉考試都是第一,後麵成為當世文豪,要知道元白的元在前。
而他與堂兄同歲,卻總差他一步。
除了鈴蘭,這世間沒有誰能看到他本人。
一想到鈴蘭,元邈忽而意識到,這或許又是高家的陷阱,想用其他女子迷惑他,讓他放棄鈴蘭。
怎麽可能讓高永如願?他早認定了鈴蘭,即便她今日已經嫁給了高永,他也要把她搶迴來。
隨即,元邈在附近僱傭了兩名隨從,驅散了圍堵的人群,在隨從的幫助下,他駕著馬匹朝著城門口艱難行進。,
忽見城門處停一輛馬車,堵在門口處,城衛不肯令兩人離開。
他即時勒住了馬,走湊近上前,見在前麵交涉之人他是認識的,是堂兄的好友李景儉。
李景儉見元邈近前,未等他詢問,先道:「元十三,你快下來幫個忙,此事也和元九有關。」
元邈將信將疑地下馬,經過那處馬車。
馬車的簾子忽然自內而掀起,一位女子攥著簾子,向外探頭瞧他。
待那女子看清楚他的臉後,便落下側簾。
元邈也在落簾的瞬間看清女子的長相,這女子髮型與衣著與鈴蘭的一致,但他不至於恍惚,兩人相貌與氣質差別極大。
他沒有停步,徑直走向城門的李景儉。
李景儉見他來了,行了一禮。年紀比他年長,但待他極為客氣,畢竟當年在官場上,李景儉受他先丈人韋執誼照顧頗多。
樹倒猢猻散,但有情有義之人依舊還在。
元邈迴禮後,即問道:「是有何事?堂兄遠在江陵,怎會與他有關?」
李景儉聽到這話,驚訝地問:「他沒同你說他要納妾的事?」
「有這事?」元邈不大相信,堂嫂離世尚不足一年,這邊開始忙活起堂兄納妾的事,此事不像堂兄的風格。
堂嫂韋氏雖與堂兄長年在長安與洛陽分居,但感情不算差,也沒聽說堂兄有在「長安看花」的嗜好。
李景儉耐心道出來龍去脈:「元九到江陵後水土不服,直接就病倒床前,家裏麵孩子沒人照顧。正巧我家裏最近才尋迴失散的表妹安氏,她也尚未婚配,便想著做迴紅娘替兩人牽線。」
元邈迴頭看一眼馬車,問道:「那後麵的便是新堂嫂?」
「算是吧。」李景儉嘆了一口氣,「沒人能做主,不能以妻禮入門,隻能做妾。但我信賴元九的為人,定不會虧待我可憐的妹子。」
元邈說道:「我也相信堂兄定會善待她,隻是為何堵在這裏還不啟程?」
「沒有身份文牒唄,長安守衛向來刻板。」
李景儉看著馬車,又是一聲嘆息,「她父母因為戰亂被流寇所殺,她僥倖活命,在長安幾經輾轉,最後穆椋找到了她,通知了李家。」
「穆椋?好久沒聽說這名字。」元邈感慨。
李景儉湊近元邈,小聲在耳邊說道:「聽家妹說,前段時間郭貴妃監視他,他便在家閉關。但最近他出關了,昨日離開了長安,怕是也要去劍南道,你可要多加小心。」
元邈點頭,謹記李景儉的提醒,又問該如何幫他出城。
還沒等李景儉迴答,城門的管事湊上前,朝他擺了擺手,說道:「既然事關元禦史的家事,小人哪有阻攔的道理。」
這就放行了?元邈詫異不已,看了一眼李景儉。
李景儉幹笑一聲,「這你有所不知,如今在大唐,你的身份就是一張行走的通行證,能帶你去大唐任何地方,或許吐蕃、女蠻、大秦也可以。」
守門人隨後吩咐身後兩人抬起閘門,放行他們離去。
*
劍南東川的街道上,轎夫抬著花轎平穩行進著。
轎內鈴蘭雙手抬起帕巾,抿了抿唇,朝左右看了兩眼,攤開緊攥的拳頭。
她離開琴行前,墨琴在她手心藏了一團紙,記錄著今晚參與婚宴的賓客姓名。
每位賓客姓名後麵標記著他們的身份,一半以上的賓客名字後麵標註著「梅蘭竹菊」「琴棋書畫」,他們皆是四時會的人。
鈴蘭看完並記下紙上內容,一條一條地撕碎成粉末,便抬起側簾,正要尋機會向外麵扔掉紙條,卻見花轎旁邊站著高永。
高永騎在馬背上,餘光一直盯著旁邊的花轎,見鈴蘭抬起側簾,目光鬼祟,便牽馬湊近。
「尋人?」高永冷不丁地問了一句。
薰染衣料的龍涎香氣味從他身上飄來,鈴蘭嗆得輕咳一聲,隨口道:「你離遠點。」
高永壓低聲音,在她耳邊吐露:「元邈今早還在長安,況且穆椋前日出關,兩人估計會狹路相逢,一時半刻走不到劍南東。」
鈴蘭瞪了高永一眼,慢慢放下簾子,攥著紙屑的拳頭握得更緊,心裏泛起嘀咕。
她提前知曉歷史,篤定元邈穩拿大男主劇本,所以過去未曾擔憂過元邈的安慰。可問題是萬一這裏會改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