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
那隻是兩首並不出名的詩啊。
何況藏詩之人並非他,而是與季家毫無關係的十三?
隻有當著所有大臣的麵兒彈劾自己,汗阿瑪為了安撫朝臣,才會下狠手懲罰自己。
——這才是太子擔心的局麵。
幕僚聞言,卻哽住了喉嚨。
好半晌,他道:「太子與皇上父子情深,川寧侯並不一定願意冒險得罪了皇上。」
太子聰慧,被提醒後立刻反應了過來。
但明白後,他卻當場嗤笑一聲:「瞧瞧,連汗阿瑪最最信任的川寧侯,都還以為汗阿瑪對孤一如既往呢。」
可惜,事實如何唯有他知道了。
幕僚不敢置喙太子與皇帝的關係,趕緊轉移了話題。
「若被其他皇子得到信件,尤其是大皇子他們得到,必然藉此生事兒。最可能的,便是當朝揭發。」
「但因為筆跡陌生,信件又非當場披露,故而影響不大。」
說到底,幾位皇子之間的奪嫡朝中無人不知,隻要找不到信件的執筆人,此事到底是事實還是旁人栽贓,就有非常大的轉圜餘地。
太子聞言點頭:「聽起來這信件即便被汗阿瑪知道,也無法造成太大影響?」
幕僚欲言又止。
太子看他:「有話就說!」
幕僚小心勸他:「最好還是不要讓川寧侯將信件送到皇上麵前,皇上對川寧侯的信任無人可比,若他將信件交給皇上……」
「即便太子不會受懲罰,隻怕在皇上心裏的印象也會受到影響。」
太子咬緊牙關,深吸一口氣後點頭。
「放心,我會命人時刻注意宮裏情況,一旦發現川寧侯入宮便會立刻趕過去。」
就算無法趕去……
如今宮中執掌鳳印的可是太子妃,宮裏早不知被他安插了多少耳目,總有機會阻攔對方。
但太子沒想到的是,就在次日散朝結束之後,川寧侯就找到康熙告了狀。
隻是這狀,不是告的太子。
而是告的九皇子。
康熙散朝結束之後,一般還會再叫幾個心腹大臣到幹清宮議事。
川寧侯雖為武將,卻十有八九會去。
今日自然也不例外。
太子見狀,毫不猶豫跟了上去。
一向安靜地跟透明人似的四皇子,也在發現太子動作之後,抬腳跟了過去。
十三皇子與四皇子關係最好,猶豫片刻後,也跟了過去。
他們三個都去了,大皇子等人怎會落後?
一個個對視一眼後,也都跟了過去。
於是一群人浩浩蕩蕩,很快抵達了幹清宮。
康熙掃了諸位皇子一眼:「你們今日有事找朕?方才上朝為何不說?」
太子旁聽議政是常事,不需解釋。
四皇子直接說道:「兒臣旗下有些事務需要請示汗阿瑪。」
康熙親政之後,為了徹底取締八王議政的傳統,打壓滿洲貴族的權勢,直接將原本隸屬於其他親王的八旗分給了自己兒子。
四皇子身為旗主,平日確有不少事務要與康熙匯報。
於是他點點頭,看向其他皇子。
大皇子等人也都說了自己理由,即便實在無事,也都學著四皇子說自己率領的八旗之一有事匯報。
康熙掃了大皇子等人一眼,沉默片刻,到底不曾多說什麽。
主要也是因為,今日所議之事並不緊要。
等到事情說完,四皇子先一步上前,將自己旗下事務拿出徵求康熙意見。
康熙聽完連連點頭,不但給出了不少意見,還額外多誇了一句:「胤禛做事向來親力親為,且細心謹慎,其他人合該多學學才是。」
可惜其餘人不以為意,隻當沒聽見康熙這話。
等到所有皇子匯報過一輪,康熙才道:「可還有其他事情,不然便退下吧,朕還有許多政事需要處理。」
大皇子等人下意識看向太子。
太子的視線,卻落在了季世文的身上。
而季世文也不負眾望,立刻站了出來:「陛下,微臣有事想說。」
康熙看向季世文:「何事?愛卿盡管說來。」
太子幾乎要以為是說自己了,當即繃緊了神經。
卻不想,季世文轉頭看向了九皇子:「此事涉及九皇子,還望陛下將諸位皇子請出宮為好……」
太子:「???」
十三皇子:「???」
四皇子:「???」
太子與十三皇子都是疑惑季世文告狀之人的身份,四皇子雖也有類似疑惑,卻更在意一件事。
這川寧侯府,何時又與老九鬧了矛盾?
好傢夥,這不是將如今風頭正盛的太子與大皇子都得罪了嗎?
九皇子等人表現倒還正常。
他們不知太子陷害季戈一事,一聽到季世文有事要說,便已經有了對方是要告自己狀的準備。
所以,態度還算淡定。
康熙下意識看向了九皇子:「胤禟,你如何冒犯了川寧侯?」
因九皇子喜愛「與民爭利」,康熙即便喜愛宜妃,也不曾對九皇子愛屋及烏,甚至略有嫌棄。
再加上他為做生意鬧出過不少事,康熙下意識便覺得是他犯錯。
事實也如此。
胤禟聞言,立刻出列認錯:「迴汗阿瑪,兒臣聽聞醉香樓生意極好,便生了開一個酒樓賺錢的心思。因眼饞醉香樓大廚的手藝,便派人去挖了牆角。」
那隻是兩首並不出名的詩啊。
何況藏詩之人並非他,而是與季家毫無關係的十三?
隻有當著所有大臣的麵兒彈劾自己,汗阿瑪為了安撫朝臣,才會下狠手懲罰自己。
——這才是太子擔心的局麵。
幕僚聞言,卻哽住了喉嚨。
好半晌,他道:「太子與皇上父子情深,川寧侯並不一定願意冒險得罪了皇上。」
太子聰慧,被提醒後立刻反應了過來。
但明白後,他卻當場嗤笑一聲:「瞧瞧,連汗阿瑪最最信任的川寧侯,都還以為汗阿瑪對孤一如既往呢。」
可惜,事實如何唯有他知道了。
幕僚不敢置喙太子與皇帝的關係,趕緊轉移了話題。
「若被其他皇子得到信件,尤其是大皇子他們得到,必然藉此生事兒。最可能的,便是當朝揭發。」
「但因為筆跡陌生,信件又非當場披露,故而影響不大。」
說到底,幾位皇子之間的奪嫡朝中無人不知,隻要找不到信件的執筆人,此事到底是事實還是旁人栽贓,就有非常大的轉圜餘地。
太子聞言點頭:「聽起來這信件即便被汗阿瑪知道,也無法造成太大影響?」
幕僚欲言又止。
太子看他:「有話就說!」
幕僚小心勸他:「最好還是不要讓川寧侯將信件送到皇上麵前,皇上對川寧侯的信任無人可比,若他將信件交給皇上……」
「即便太子不會受懲罰,隻怕在皇上心裏的印象也會受到影響。」
太子咬緊牙關,深吸一口氣後點頭。
「放心,我會命人時刻注意宮裏情況,一旦發現川寧侯入宮便會立刻趕過去。」
就算無法趕去……
如今宮中執掌鳳印的可是太子妃,宮裏早不知被他安插了多少耳目,總有機會阻攔對方。
但太子沒想到的是,就在次日散朝結束之後,川寧侯就找到康熙告了狀。
隻是這狀,不是告的太子。
而是告的九皇子。
康熙散朝結束之後,一般還會再叫幾個心腹大臣到幹清宮議事。
川寧侯雖為武將,卻十有八九會去。
今日自然也不例外。
太子見狀,毫不猶豫跟了上去。
一向安靜地跟透明人似的四皇子,也在發現太子動作之後,抬腳跟了過去。
十三皇子與四皇子關係最好,猶豫片刻後,也跟了過去。
他們三個都去了,大皇子等人怎會落後?
一個個對視一眼後,也都跟了過去。
於是一群人浩浩蕩蕩,很快抵達了幹清宮。
康熙掃了諸位皇子一眼:「你們今日有事找朕?方才上朝為何不說?」
太子旁聽議政是常事,不需解釋。
四皇子直接說道:「兒臣旗下有些事務需要請示汗阿瑪。」
康熙親政之後,為了徹底取締八王議政的傳統,打壓滿洲貴族的權勢,直接將原本隸屬於其他親王的八旗分給了自己兒子。
四皇子身為旗主,平日確有不少事務要與康熙匯報。
於是他點點頭,看向其他皇子。
大皇子等人也都說了自己理由,即便實在無事,也都學著四皇子說自己率領的八旗之一有事匯報。
康熙掃了大皇子等人一眼,沉默片刻,到底不曾多說什麽。
主要也是因為,今日所議之事並不緊要。
等到事情說完,四皇子先一步上前,將自己旗下事務拿出徵求康熙意見。
康熙聽完連連點頭,不但給出了不少意見,還額外多誇了一句:「胤禛做事向來親力親為,且細心謹慎,其他人合該多學學才是。」
可惜其餘人不以為意,隻當沒聽見康熙這話。
等到所有皇子匯報過一輪,康熙才道:「可還有其他事情,不然便退下吧,朕還有許多政事需要處理。」
大皇子等人下意識看向太子。
太子的視線,卻落在了季世文的身上。
而季世文也不負眾望,立刻站了出來:「陛下,微臣有事想說。」
康熙看向季世文:「何事?愛卿盡管說來。」
太子幾乎要以為是說自己了,當即繃緊了神經。
卻不想,季世文轉頭看向了九皇子:「此事涉及九皇子,還望陛下將諸位皇子請出宮為好……」
太子:「???」
十三皇子:「???」
四皇子:「???」
太子與十三皇子都是疑惑季世文告狀之人的身份,四皇子雖也有類似疑惑,卻更在意一件事。
這川寧侯府,何時又與老九鬧了矛盾?
好傢夥,這不是將如今風頭正盛的太子與大皇子都得罪了嗎?
九皇子等人表現倒還正常。
他們不知太子陷害季戈一事,一聽到季世文有事要說,便已經有了對方是要告自己狀的準備。
所以,態度還算淡定。
康熙下意識看向了九皇子:「胤禟,你如何冒犯了川寧侯?」
因九皇子喜愛「與民爭利」,康熙即便喜愛宜妃,也不曾對九皇子愛屋及烏,甚至略有嫌棄。
再加上他為做生意鬧出過不少事,康熙下意識便覺得是他犯錯。
事實也如此。
胤禟聞言,立刻出列認錯:「迴汗阿瑪,兒臣聽聞醉香樓生意極好,便生了開一個酒樓賺錢的心思。因眼饞醉香樓大廚的手藝,便派人去挖了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