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裏的生活太過於枯燥,所以總有一些人拿宮裏發生的各種事, 當做閑暇時間中用來消遣的談資。
哪怕宮裏的嬤嬤和公公在他們剛剛進宮的時候,就反覆告誡他們不許討論某些事,但架不住有膽子大、還不聽話的人。
但不管怎樣,蘭安宮不能留這種嘴碎的人!
鈴蘭暗自心想,然後蹲了下去,和藺文冶的視線交匯在同一條直線。
「陛下,上次的事發生以後,指揮使大人又增加巡視的侍衛和守門的侍衛,所以奴婢向您保證,君上一定會沒事的。您先跟奴婢迴蘭安宮用午膳吧,君上迴來要是知道您不好好吃飯,怕是要生氣了。」
藺文冶最怕年聽雨生氣了。
到底不是親生父子,所以藺文冶怕年聽雨有朝一日會不再喜歡他,更怕年聽雨因為生氣而不要他。
因此,聽見鈴蘭說「生氣」的時候,藺文冶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手足無措的狀態。
他應該怎麽做?
他又能做什麽?
再仔細一想,他現在這小身板就算找到了人,怕是也幫上什麽忙呢,隻有添亂的份。
站在原地沉默了許久,藺文冶垂下了頭,甕聲甕氣的說:「好吧,先迴去吧......」
鈴蘭鬆了一口氣,牽著藺文冶往蘭安宮的方向走。
至於年聽雨的安危......
鈴蘭完全不擔心。
今早是那位親自送年聽雨上的朝,兩人出門以後又誰都沒有迴來,所以年聽雨遲遲未歸隻有一個可能——應該是被那位纏住了腳步,帶去了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這樣那樣了。
畢竟有些親昵的舉動,不好當著小孩子的麵做,容易帶壞小孩的。
別問鈴蘭是如何知道這些的,畢竟藺阡忍還是皇帝那會,就三天兩頭的宿在蘭安宮。
藺阡忍每次留下,她和何福生都得按照規矩、輪班留在耳房待命,以便能夠及時帶人把熱水送進去。
雖說在耳房裏什麽也聽不見,但帶著小太監往進送水的時候,她總是會臊的麵紅耳赤。
盡管每次藺阡忍都會把年聽雨用被子捂的死死的,不給外人一點偷看的機會,可光看年聽雨露出來的疲倦神色、濕了一片的眼尾、以及被藺阡忍胡亂團起來扔進角落裏的髒床單,她便知道剛剛的一切該有多麽的令人難以啟齒。
而今,藺阡忍有過三年與年聽雨分別的經歷,他怕是隻會比以前更加難以伺候,處處都變本加厲起來。
至於藺阡忍是怎麽活下來的、又是怎麽輾轉迴來的,鈴蘭的並不在乎。
因為這些本就不是她應該去管的事,而她作為僕從,隻需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那便足夠了。
......
......
找了一圈無果,藺文冶已經做好了自己一個人用午膳的準備,可他才踏進蘭安宮的大門,就看見小廚房的人忙碌的往屋裏上菜,而年聽雨已經坐在餐桌旁了。
等菜上好,年聽雨並沒有第一時間拿起筷子,而是抬頭看了一下門口的方向,好像在等什麽人。
看見藺文冶站在門口一動不動,年聽雨笑了一下:「我還以為阿冶不想陪父君一起用膳了呢。」
其實,今早出門的時候,藺文冶是想跟著他一起去上朝的,美名其曰給他撐腰仗勢。
但藺文冶還小,治國理政之策還沒有學完、學透、學精,去了怕是要被人當槍使,最終落個左右為難的地步。
因此年聽雨便以大病初癒為由,叫他好好在蘭安宮休息一天。
起初藺文冶並不想答應,直到年聽雨承諾,今日會陪藺文冶一起用午膳,這小皇帝方才答應。
換做平常人家的孩子,一起吃飯大概是生活中最常見不過的事,沒有什麽值得期待的,但對於藺文冶而言卻是十分的難能可貴。
因為年聽雨的午膳和晚膳時常在處理奏摺的間歇中解決,所以他鮮少有時間陪藺文冶一起用膳。
盡管如此,對於藺文冶喜歡吃什麽、不喜歡吃什麽,年聽雨還是了如指掌。
這一桌子除了年聽雨麵前那碗甜羹,就沒有藺文冶不愛吃的東西。
可惜,藺文冶並沒有將視線放在菜餚上,而是徑直衝向了年聽雨,撞進了年聽雨的懷裏,委屈質問:「兒臣才沒有不想陪父君一起用膳,都怪父君迴來的太慢,害的兒臣擔心,叫兒臣以為父君又被人給擄走了,然後出去找了好大一圈。」
顏左將他帶走的事,年聽雨雖然沒有成功壓下去,但卻沒有向文武百官揭露到底是誰做的。
盡管有人猜到了這件事是顏左的做的,年聽雨也一口咬死不承認,隻是說了一句收尾——歹人而為罷了。而那歹人已被追上去搭救的榮侍臣斬殺了,所以此事不必再追究。
任誰都能聽出年聽雨要保那人,便也沒有人在糾結於此,畢竟以年聽雨的武功,一般的歹人還真近不了他的身。
而這件事年聽雨也沒有任何告知於藺文冶的想法,因為他不想這個小孩擔心。
再者藺文冶已經夠乖、夠懂事的了,別人家七歲的小孩還在滿大街的打鬧瘋跑,他卻已經開始跟著太傅學習那些晦澀難道的大道理,所以年聽雨更加不想藺文冶在七歲這個年紀,就接觸太多的明爭暗鬥、攻心算計。
如今藺文冶知道這些事,指定是蘭安宮中的宮女太監在暗地裏議論此事,又恰巧被藺文冶給聽見了。
哪怕宮裏的嬤嬤和公公在他們剛剛進宮的時候,就反覆告誡他們不許討論某些事,但架不住有膽子大、還不聽話的人。
但不管怎樣,蘭安宮不能留這種嘴碎的人!
鈴蘭暗自心想,然後蹲了下去,和藺文冶的視線交匯在同一條直線。
「陛下,上次的事發生以後,指揮使大人又增加巡視的侍衛和守門的侍衛,所以奴婢向您保證,君上一定會沒事的。您先跟奴婢迴蘭安宮用午膳吧,君上迴來要是知道您不好好吃飯,怕是要生氣了。」
藺文冶最怕年聽雨生氣了。
到底不是親生父子,所以藺文冶怕年聽雨有朝一日會不再喜歡他,更怕年聽雨因為生氣而不要他。
因此,聽見鈴蘭說「生氣」的時候,藺文冶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手足無措的狀態。
他應該怎麽做?
他又能做什麽?
再仔細一想,他現在這小身板就算找到了人,怕是也幫上什麽忙呢,隻有添亂的份。
站在原地沉默了許久,藺文冶垂下了頭,甕聲甕氣的說:「好吧,先迴去吧......」
鈴蘭鬆了一口氣,牽著藺文冶往蘭安宮的方向走。
至於年聽雨的安危......
鈴蘭完全不擔心。
今早是那位親自送年聽雨上的朝,兩人出門以後又誰都沒有迴來,所以年聽雨遲遲未歸隻有一個可能——應該是被那位纏住了腳步,帶去了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這樣那樣了。
畢竟有些親昵的舉動,不好當著小孩子的麵做,容易帶壞小孩的。
別問鈴蘭是如何知道這些的,畢竟藺阡忍還是皇帝那會,就三天兩頭的宿在蘭安宮。
藺阡忍每次留下,她和何福生都得按照規矩、輪班留在耳房待命,以便能夠及時帶人把熱水送進去。
雖說在耳房裏什麽也聽不見,但帶著小太監往進送水的時候,她總是會臊的麵紅耳赤。
盡管每次藺阡忍都會把年聽雨用被子捂的死死的,不給外人一點偷看的機會,可光看年聽雨露出來的疲倦神色、濕了一片的眼尾、以及被藺阡忍胡亂團起來扔進角落裏的髒床單,她便知道剛剛的一切該有多麽的令人難以啟齒。
而今,藺阡忍有過三年與年聽雨分別的經歷,他怕是隻會比以前更加難以伺候,處處都變本加厲起來。
至於藺阡忍是怎麽活下來的、又是怎麽輾轉迴來的,鈴蘭的並不在乎。
因為這些本就不是她應該去管的事,而她作為僕從,隻需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那便足夠了。
......
......
找了一圈無果,藺文冶已經做好了自己一個人用午膳的準備,可他才踏進蘭安宮的大門,就看見小廚房的人忙碌的往屋裏上菜,而年聽雨已經坐在餐桌旁了。
等菜上好,年聽雨並沒有第一時間拿起筷子,而是抬頭看了一下門口的方向,好像在等什麽人。
看見藺文冶站在門口一動不動,年聽雨笑了一下:「我還以為阿冶不想陪父君一起用膳了呢。」
其實,今早出門的時候,藺文冶是想跟著他一起去上朝的,美名其曰給他撐腰仗勢。
但藺文冶還小,治國理政之策還沒有學完、學透、學精,去了怕是要被人當槍使,最終落個左右為難的地步。
因此年聽雨便以大病初癒為由,叫他好好在蘭安宮休息一天。
起初藺文冶並不想答應,直到年聽雨承諾,今日會陪藺文冶一起用午膳,這小皇帝方才答應。
換做平常人家的孩子,一起吃飯大概是生活中最常見不過的事,沒有什麽值得期待的,但對於藺文冶而言卻是十分的難能可貴。
因為年聽雨的午膳和晚膳時常在處理奏摺的間歇中解決,所以他鮮少有時間陪藺文冶一起用膳。
盡管如此,對於藺文冶喜歡吃什麽、不喜歡吃什麽,年聽雨還是了如指掌。
這一桌子除了年聽雨麵前那碗甜羹,就沒有藺文冶不愛吃的東西。
可惜,藺文冶並沒有將視線放在菜餚上,而是徑直衝向了年聽雨,撞進了年聽雨的懷裏,委屈質問:「兒臣才沒有不想陪父君一起用膳,都怪父君迴來的太慢,害的兒臣擔心,叫兒臣以為父君又被人給擄走了,然後出去找了好大一圈。」
顏左將他帶走的事,年聽雨雖然沒有成功壓下去,但卻沒有向文武百官揭露到底是誰做的。
盡管有人猜到了這件事是顏左的做的,年聽雨也一口咬死不承認,隻是說了一句收尾——歹人而為罷了。而那歹人已被追上去搭救的榮侍臣斬殺了,所以此事不必再追究。
任誰都能聽出年聽雨要保那人,便也沒有人在糾結於此,畢竟以年聽雨的武功,一般的歹人還真近不了他的身。
而這件事年聽雨也沒有任何告知於藺文冶的想法,因為他不想這個小孩擔心。
再者藺文冶已經夠乖、夠懂事的了,別人家七歲的小孩還在滿大街的打鬧瘋跑,他卻已經開始跟著太傅學習那些晦澀難道的大道理,所以年聽雨更加不想藺文冶在七歲這個年紀,就接觸太多的明爭暗鬥、攻心算計。
如今藺文冶知道這些事,指定是蘭安宮中的宮女太監在暗地裏議論此事,又恰巧被藺文冶給聽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