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娘終於號啕大哭出來,不知是哭她差點遭了劉潑皮的毒手,還是哭一母同胞的小妹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小怪物。
元大娘清理完,帶著元嬌奴,一瘸一拐地順著牆根,正要離開。
忽然聽到方才的破廟裏有動靜。
元大娘悄悄繞迴去,扒著破牆,往廟裏張望。
看到幾個流民發現了劉潑皮的屍體非常高興,他們歡唿著拆下廟裏的破爛桌椅,準備原地做飯。
元大娘嚇死了,抱起元嬌奴就跑,一個瘸子恐懼之下,跑起來跟正常人的速度差不多。
她邊跑邊哭著跟元嬌奴說,「我們不可以吃人,一定不可以吃人!」
北邊蠻狄入侵,朝廷軍隊在和他們打仗,仗打了幾年沒打完,反而被占領了幾十座城池,緊接著又是幹旱兼蝗災,長年顆粒無收,平民既失了土地又無以維生,成了流民,大批往南方遷徙。
元家也是流民之一,全家十幾口人,先是父親叔伯命喪兵匪刀下,其他老幼婦孺在途中死的死,散的散,走到陰歧郡時,隻剩下元家兩姐妹。
到處在鬧饑荒,連樹皮也被啃光了,流民中已經有人開始吃人了。
元家姐妹一瘸一幼,很容易成為別人下手的目標。
元大娘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也沒拋棄元嬌奴,她剛脫離虎口,就又在擔憂生存問題,「下一頓要吃什麽?」
元嬌奴趴在長姐的肩膀上,看見破廟的上空升起了炊煙。
她說:「我有辦法得到吃的。」
元嬌奴盤腿坐在土堆上,身前的泥沙裏,插著三根從香爐裏拔來的殘香。
幾十個麵黃肌瘦的流民,老女老少穿著破衣爛衫,在她身前圍了個圈,沒有人敢說話。
隻聽元嬌奴念了句什麽咒語,拿著片白色的蛇鱗在香上烘了烘,就有三四隻老鼠聞著線香,搖搖晃晃地從城牆的洞穴裏跑出來,從眾人的腳旁溜過,停到線香麵前。
饑荒年代,曾經令人嫌棄的鼠類也成為了美味佳肴。
流民們眼冒綠光地看著這幾隻肉食,卻沒有人敢搶。
元嬌奴身邊盤著一條筷子粗的白蛇,隻要有人靠近,就會昂起頭吐出毒信,幾天前白蛇剛出現的時候,有人想捕捉它當糧食,毒蛇咬死了好幾個人,暫時沒有人敢再招惹。
蹲在元嬌奴身旁的元大娘,立刻驚喜地提著老鼠的尾巴,扔進破木桶,用舊漁網兜住開口。
眾人開始眼巴巴地等著元大娘做飯,她心善,有時會施捨一點肉湯。
元嬌奴掐斷了香,珍惜地把剩下的線香籠起來塞到懷裏,留到下一次使用。
有幾個婦女小心翼翼地向前,跪在她麵前磕了幾個頭,供奉上撿來的香燭,甚至有人供奉了一把可以果腹的草根。
她雖然還是個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但在近期顯了幾次神通後,已有難民把她當作神明看待。
有人傳說她吹響草葉子,驅使幾隊伍螞蟻從城裏搬出米粒;有人傳說她在大水後站在岸邊滴血,就有魚爭著跳上岸;還有人傳說她驅鬼殺人。
「師父,那就是近期傳得沸沸揚揚的小神女。」
忽然,幾個人高馬大的道士走過來,推開裏三層外三層的流民,分開一條路。
正在燒水的元大娘愣愣地站起來,看到為首的緇衣道士,走到了元嬌奴麵前。
她在長期的逃難生涯中,看到佩帶刀劍的人,第一個反應是惶恐地跪下磕頭,自以為元嬌奴的行為得罪了什麽人,想求饒卻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不錯,小小年紀就懂得裝神弄鬼了。」
緇衣道士不鹹不淡地點評,他剛才已在外圍,看到元嬌奴用蛇鱗線香捕捉老鼠的把戲。
元嬌奴摸著白蛇額上的紅鱗,抬頭冷眼看著眼前衣著光鮮的道士,白蛇像受到什麽驚嚇,蛇身在她瘦小的手腕上盤了好幾圈。
道士四十歲開外,白麵無須,形貌英俊,是這個世道少見的皮膚幹淨的男人。
他又說:「真正的道術不是這樣的。」
他身旁的肥胖少年,看元嬌奴毫無反應,抬腳把她踢倒在地,「我爹跟你說話呢。」
元大娘拖著瘸腿爬過來,慌張地擋在小妹麵前。
難民中有人認出了緇衣道士,喊出來 ,「是陶神仙!」
元嬌奴聽到,平靜無波的眼中閃過光亮。
陰岐郡關起高高的城門,不接收流民。
流民們隻得在郊外盤桓求生,或者離開本地繼續往南遷徙。
陶神仙是城裏的道士,每逢初一、十五就會出城施粥,順便挑走幾個身強體壯的人一起迴城。
流民們把他當作了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做夢都想被他挑中。
元家姐妹弱小,每次去排隊都搶不到吃的,還是第一次見到真人。
道士問元嬌奴:「元遷,你認識嗎?」
元嬌奴:「是我家先祖。」
「驅獸使蟲,果然是元氏女。」道士似有些惆悵,「巫商皇族的血脈,竟淪落至此。」
元大娘握緊元嬌奴的手,隱約感覺到繼承了母親天賦的小妹,為兩人博來了一絲生機。
道士看了看元家姐妹的麵相,重新把目光落到元嬌奴身上,「你姐姐沒有天賦,我不要她,你跟我走。」
元大娘剛點燃希望的心往下墜。
元嬌奴又變迴一開始一動不動的木訥模樣,氣得肥胖少年又要踹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元大娘清理完,帶著元嬌奴,一瘸一拐地順著牆根,正要離開。
忽然聽到方才的破廟裏有動靜。
元大娘悄悄繞迴去,扒著破牆,往廟裏張望。
看到幾個流民發現了劉潑皮的屍體非常高興,他們歡唿著拆下廟裏的破爛桌椅,準備原地做飯。
元大娘嚇死了,抱起元嬌奴就跑,一個瘸子恐懼之下,跑起來跟正常人的速度差不多。
她邊跑邊哭著跟元嬌奴說,「我們不可以吃人,一定不可以吃人!」
北邊蠻狄入侵,朝廷軍隊在和他們打仗,仗打了幾年沒打完,反而被占領了幾十座城池,緊接著又是幹旱兼蝗災,長年顆粒無收,平民既失了土地又無以維生,成了流民,大批往南方遷徙。
元家也是流民之一,全家十幾口人,先是父親叔伯命喪兵匪刀下,其他老幼婦孺在途中死的死,散的散,走到陰歧郡時,隻剩下元家兩姐妹。
到處在鬧饑荒,連樹皮也被啃光了,流民中已經有人開始吃人了。
元家姐妹一瘸一幼,很容易成為別人下手的目標。
元大娘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也沒拋棄元嬌奴,她剛脫離虎口,就又在擔憂生存問題,「下一頓要吃什麽?」
元嬌奴趴在長姐的肩膀上,看見破廟的上空升起了炊煙。
她說:「我有辦法得到吃的。」
元嬌奴盤腿坐在土堆上,身前的泥沙裏,插著三根從香爐裏拔來的殘香。
幾十個麵黃肌瘦的流民,老女老少穿著破衣爛衫,在她身前圍了個圈,沒有人敢說話。
隻聽元嬌奴念了句什麽咒語,拿著片白色的蛇鱗在香上烘了烘,就有三四隻老鼠聞著線香,搖搖晃晃地從城牆的洞穴裏跑出來,從眾人的腳旁溜過,停到線香麵前。
饑荒年代,曾經令人嫌棄的鼠類也成為了美味佳肴。
流民們眼冒綠光地看著這幾隻肉食,卻沒有人敢搶。
元嬌奴身邊盤著一條筷子粗的白蛇,隻要有人靠近,就會昂起頭吐出毒信,幾天前白蛇剛出現的時候,有人想捕捉它當糧食,毒蛇咬死了好幾個人,暫時沒有人敢再招惹。
蹲在元嬌奴身旁的元大娘,立刻驚喜地提著老鼠的尾巴,扔進破木桶,用舊漁網兜住開口。
眾人開始眼巴巴地等著元大娘做飯,她心善,有時會施捨一點肉湯。
元嬌奴掐斷了香,珍惜地把剩下的線香籠起來塞到懷裏,留到下一次使用。
有幾個婦女小心翼翼地向前,跪在她麵前磕了幾個頭,供奉上撿來的香燭,甚至有人供奉了一把可以果腹的草根。
她雖然還是個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但在近期顯了幾次神通後,已有難民把她當作神明看待。
有人傳說她吹響草葉子,驅使幾隊伍螞蟻從城裏搬出米粒;有人傳說她在大水後站在岸邊滴血,就有魚爭著跳上岸;還有人傳說她驅鬼殺人。
「師父,那就是近期傳得沸沸揚揚的小神女。」
忽然,幾個人高馬大的道士走過來,推開裏三層外三層的流民,分開一條路。
正在燒水的元大娘愣愣地站起來,看到為首的緇衣道士,走到了元嬌奴麵前。
她在長期的逃難生涯中,看到佩帶刀劍的人,第一個反應是惶恐地跪下磕頭,自以為元嬌奴的行為得罪了什麽人,想求饒卻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不錯,小小年紀就懂得裝神弄鬼了。」
緇衣道士不鹹不淡地點評,他剛才已在外圍,看到元嬌奴用蛇鱗線香捕捉老鼠的把戲。
元嬌奴摸著白蛇額上的紅鱗,抬頭冷眼看著眼前衣著光鮮的道士,白蛇像受到什麽驚嚇,蛇身在她瘦小的手腕上盤了好幾圈。
道士四十歲開外,白麵無須,形貌英俊,是這個世道少見的皮膚幹淨的男人。
他又說:「真正的道術不是這樣的。」
他身旁的肥胖少年,看元嬌奴毫無反應,抬腳把她踢倒在地,「我爹跟你說話呢。」
元大娘拖著瘸腿爬過來,慌張地擋在小妹麵前。
難民中有人認出了緇衣道士,喊出來 ,「是陶神仙!」
元嬌奴聽到,平靜無波的眼中閃過光亮。
陰岐郡關起高高的城門,不接收流民。
流民們隻得在郊外盤桓求生,或者離開本地繼續往南遷徙。
陶神仙是城裏的道士,每逢初一、十五就會出城施粥,順便挑走幾個身強體壯的人一起迴城。
流民們把他當作了救苦救難的活神仙,做夢都想被他挑中。
元家姐妹弱小,每次去排隊都搶不到吃的,還是第一次見到真人。
道士問元嬌奴:「元遷,你認識嗎?」
元嬌奴:「是我家先祖。」
「驅獸使蟲,果然是元氏女。」道士似有些惆悵,「巫商皇族的血脈,竟淪落至此。」
元大娘握緊元嬌奴的手,隱約感覺到繼承了母親天賦的小妹,為兩人博來了一絲生機。
道士看了看元家姐妹的麵相,重新把目光落到元嬌奴身上,「你姐姐沒有天賦,我不要她,你跟我走。」
元大娘剛點燃希望的心往下墜。
元嬌奴又變迴一開始一動不動的木訥模樣,氣得肥胖少年又要踹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