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寧笑了,湖上輕風拂開了少女額角的碎發,也吹動了她眼底瀲灩的水紋,赤色髮帶在風中輕搖,她耀眼得像夜空的月。
蕭且隨微微恍惚了一瞬,有些分不清此情此景究竟是夢是幻,他喉結輕動,鼓起勇氣開口道,「李宣寧,咱們十月就要成親,我可不可以…」
宣寧微微歪著腦袋,纖白的手指在綢帶上細細摩挲,「可不可以什麽?」
蕭且隨想問她可不可以改口喊她作「珠珠」,縱使他在夢中喚過她千百遍,可到了此刻,他依舊不敢半分逾越。
話說了一半,他驟然失了勇氣,罷了,隻剩兩個月而已,他何必著急再惹她氣惱。
「說呀!」
他有些頹然地搖了搖頭,說道,「沒什麽。」
宣寧橫他一眼,霍然起身,間色衣裙蹁躚紛飛,小船猛地搖晃起來,少年慌忙張手把住了船沿,半靠在矮椅上不解地看向她。
下一刻,少女傾身而下撲進了他的懷中,花香滿懷,少年失了重心,下意識摟住了她,神情緊張地探頭去看傾斜的小舟。
「宣寧——」
還未等他再言語,微涼的手觸在右臉,少女獻祭式地闔上了眼,薄唇相接,少年怔忪地看著她。
宣寧耳根通紅,臉上的驕矜卻不減,她鬆開了他,聲音輕顫,「駙馬都尉,賞你的,夠了沒有?」
少年總算迴過神來,他唇角揚起微笑,低聲說道,「遠遠不夠。」
蕭且隨伸手按在她後腦,垂首抵住了她微汗的鼻尖,他從未如此清晰地看見她晶亮的眸子中映照著的身影,這一刻他離她這樣近。
就算是夢他也認了,劇烈跳動的心跳如鼓擂,少年閉上眼,傾身小心地吻了過去。
不是攫取,亦非侵入。碾轉中傳遞的珍重,就像他虛虛搭在她腰間的那雙顫抖的手掌,就像他眼角緩緩凝結的濕潤水珠,就像前世今生鬱鬱等待中那些難眠的夜。
他何其有幸。
風吹蓮動,篾篷上的羊角燈旁燃著的蘇合香滅了,裊裊的白煙繞進灰濛濛的天際,綿綿悠長。
第71章 何妨放肆
八月十五中秋夜, 長安城不設宵禁。長存河上滿月光華,彩燈千盞。
官船在河中央落了錨,頂上一盞碩大的玉兔燈,照得此間如白晝敞亮。
為近睹玉兔彩燈, 長存橋上擠滿了人, 拱橋橫柱旁走過幾個紅毛長須的大竺人, 彩船上的兩個小兒伸長脖子張望著。
突厥、吐蕃、大竺本為異族, 與大魏在邊境時有摩擦, 然大魏朝地負海涵, 不僅百姓喜穿胡服, 朝廷亦不禁三族通商,各色人種來往長安均一視同仁, 乃大國兼容並包也。
待到那些異人走到光亮處停下來賞彩燈,嘰裏呱啦地說起話來, 李翠微才迴首小小地驚唿一聲,說道, 「大竺人果然連眉毛、鬍鬚都是赤色的。」
李冊和謝方行學過大竺話, 可此刻卻依然如聽天書,他側過身昂首去看身旁的男子, 疑惑地說道, 「謝先生, 他們說的分明就是大竺話, 可為何我一句也聽不懂?」
謝方行側耳聽了片刻,而後說道,「三十年前大竺北域分裂, 稱作北竺, 北竺人靠近南境, 多與大魏往來,口音上逐漸貼近嶺南方言,較大竺語層次更鮮明些,其實隻要放低語調,世子可以聽出——」
他突然頓了頓,李冊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卻見謝先生的目光微微恍惚,盯著拱橋,半晌才喃喃繼續補全,「…可以聽出大概來。」
長存橋上人影幢幢,可不知為何,月光似隻偏愛於她一人。周遭黯然失色,獨獨她一人光華滿耀。
紅衣女郎雲鬢華簪,半倚橋欄。清輝潑灑不盡,卻皆收於她的眸底。她似是從書畫中走出來的魏朝女郎,一顰一笑都似演繹魏美人的姿儀。
也許並非是她從畫中來,而是畫者將她臨摹勾勒,魏美人才有了這樣的具像。那十餘年來,他也曾無數次描繪過她的模樣,圓潤皎白的小臉兒,挺拔的鼻,嫣紅的唇,狹長的眼,皆寸寸丈量,刻骨銘心。
她最後一張畫像亦經由他手。
西京三月,長街皆白,百裏慟哭,謝方行閉門數十日,用盡了弘文館三千熟宣,卻再難繪她姿容之萬一。
直至李槐扶棺行到皇陵外,他才拿著畫卷匆匆趕到,想要一同送她進去,卻有人擋住了他。
謝方行迴過神來,抬眼看見了宣寧後邊的少年。
蕭且隨長眉桀驁,一隻手虛虛地搭在宣寧的肩上將她半圈在身前,烏髮上的紅綢綁帶和髮絲一同飛揚著,他低著頭與她說話,唇幾乎貼在了她的鬢邊。
長衛史和青衣們遠遠地綴在橋頭,她身旁隻他一人。
謝方行扯了扯嘴角。
在皇陵前攔住他的那個瘋魔潦倒的寧王與橋上意氣風發的少年漸次重合開來,鋒銳褪去,舉止間滿是溫馴,好似宣寧手上無形的繩索係在了他的脖頸,不斷收緊。
寧王素有狼王之稱,可此時的他溫馴得似某種低賤無腦的蠢物,比如大理寺的那幾隻搜尋犬,隻要主人拉拉繩索,便能任其施為。
錦繡山河,蒼生萬民,從來都不在他的腦中,蕭且隨全然不顧地踏入祭池,原來隻是想在宣寧公主跟前當一條狗,實屬好笑極了。
「姑姑!」李翠微也瞧見了宣寧,兩隻手臂揮舞起來。
少女的目光遊離了幾許,終於定在彩船上的幾人,她倏爾笑了,眸子亮晶晶的,頰邊梨渦深深陷下去,盈盈地望著他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蕭且隨微微恍惚了一瞬,有些分不清此情此景究竟是夢是幻,他喉結輕動,鼓起勇氣開口道,「李宣寧,咱們十月就要成親,我可不可以…」
宣寧微微歪著腦袋,纖白的手指在綢帶上細細摩挲,「可不可以什麽?」
蕭且隨想問她可不可以改口喊她作「珠珠」,縱使他在夢中喚過她千百遍,可到了此刻,他依舊不敢半分逾越。
話說了一半,他驟然失了勇氣,罷了,隻剩兩個月而已,他何必著急再惹她氣惱。
「說呀!」
他有些頹然地搖了搖頭,說道,「沒什麽。」
宣寧橫他一眼,霍然起身,間色衣裙蹁躚紛飛,小船猛地搖晃起來,少年慌忙張手把住了船沿,半靠在矮椅上不解地看向她。
下一刻,少女傾身而下撲進了他的懷中,花香滿懷,少年失了重心,下意識摟住了她,神情緊張地探頭去看傾斜的小舟。
「宣寧——」
還未等他再言語,微涼的手觸在右臉,少女獻祭式地闔上了眼,薄唇相接,少年怔忪地看著她。
宣寧耳根通紅,臉上的驕矜卻不減,她鬆開了他,聲音輕顫,「駙馬都尉,賞你的,夠了沒有?」
少年總算迴過神來,他唇角揚起微笑,低聲說道,「遠遠不夠。」
蕭且隨伸手按在她後腦,垂首抵住了她微汗的鼻尖,他從未如此清晰地看見她晶亮的眸子中映照著的身影,這一刻他離她這樣近。
就算是夢他也認了,劇烈跳動的心跳如鼓擂,少年閉上眼,傾身小心地吻了過去。
不是攫取,亦非侵入。碾轉中傳遞的珍重,就像他虛虛搭在她腰間的那雙顫抖的手掌,就像他眼角緩緩凝結的濕潤水珠,就像前世今生鬱鬱等待中那些難眠的夜。
他何其有幸。
風吹蓮動,篾篷上的羊角燈旁燃著的蘇合香滅了,裊裊的白煙繞進灰濛濛的天際,綿綿悠長。
第71章 何妨放肆
八月十五中秋夜, 長安城不設宵禁。長存河上滿月光華,彩燈千盞。
官船在河中央落了錨,頂上一盞碩大的玉兔燈,照得此間如白晝敞亮。
為近睹玉兔彩燈, 長存橋上擠滿了人, 拱橋橫柱旁走過幾個紅毛長須的大竺人, 彩船上的兩個小兒伸長脖子張望著。
突厥、吐蕃、大竺本為異族, 與大魏在邊境時有摩擦, 然大魏朝地負海涵, 不僅百姓喜穿胡服, 朝廷亦不禁三族通商,各色人種來往長安均一視同仁, 乃大國兼容並包也。
待到那些異人走到光亮處停下來賞彩燈,嘰裏呱啦地說起話來, 李翠微才迴首小小地驚唿一聲,說道, 「大竺人果然連眉毛、鬍鬚都是赤色的。」
李冊和謝方行學過大竺話, 可此刻卻依然如聽天書,他側過身昂首去看身旁的男子, 疑惑地說道, 「謝先生, 他們說的分明就是大竺話, 可為何我一句也聽不懂?」
謝方行側耳聽了片刻,而後說道,「三十年前大竺北域分裂, 稱作北竺, 北竺人靠近南境, 多與大魏往來,口音上逐漸貼近嶺南方言,較大竺語層次更鮮明些,其實隻要放低語調,世子可以聽出——」
他突然頓了頓,李冊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卻見謝先生的目光微微恍惚,盯著拱橋,半晌才喃喃繼續補全,「…可以聽出大概來。」
長存橋上人影幢幢,可不知為何,月光似隻偏愛於她一人。周遭黯然失色,獨獨她一人光華滿耀。
紅衣女郎雲鬢華簪,半倚橋欄。清輝潑灑不盡,卻皆收於她的眸底。她似是從書畫中走出來的魏朝女郎,一顰一笑都似演繹魏美人的姿儀。
也許並非是她從畫中來,而是畫者將她臨摹勾勒,魏美人才有了這樣的具像。那十餘年來,他也曾無數次描繪過她的模樣,圓潤皎白的小臉兒,挺拔的鼻,嫣紅的唇,狹長的眼,皆寸寸丈量,刻骨銘心。
她最後一張畫像亦經由他手。
西京三月,長街皆白,百裏慟哭,謝方行閉門數十日,用盡了弘文館三千熟宣,卻再難繪她姿容之萬一。
直至李槐扶棺行到皇陵外,他才拿著畫卷匆匆趕到,想要一同送她進去,卻有人擋住了他。
謝方行迴過神來,抬眼看見了宣寧後邊的少年。
蕭且隨長眉桀驁,一隻手虛虛地搭在宣寧的肩上將她半圈在身前,烏髮上的紅綢綁帶和髮絲一同飛揚著,他低著頭與她說話,唇幾乎貼在了她的鬢邊。
長衛史和青衣們遠遠地綴在橋頭,她身旁隻他一人。
謝方行扯了扯嘴角。
在皇陵前攔住他的那個瘋魔潦倒的寧王與橋上意氣風發的少年漸次重合開來,鋒銳褪去,舉止間滿是溫馴,好似宣寧手上無形的繩索係在了他的脖頸,不斷收緊。
寧王素有狼王之稱,可此時的他溫馴得似某種低賤無腦的蠢物,比如大理寺的那幾隻搜尋犬,隻要主人拉拉繩索,便能任其施為。
錦繡山河,蒼生萬民,從來都不在他的腦中,蕭且隨全然不顧地踏入祭池,原來隻是想在宣寧公主跟前當一條狗,實屬好笑極了。
「姑姑!」李翠微也瞧見了宣寧,兩隻手臂揮舞起來。
少女的目光遊離了幾許,終於定在彩船上的幾人,她倏爾笑了,眸子亮晶晶的,頰邊梨渦深深陷下去,盈盈地望著他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