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郭守敬出使宋營一轉眼就被砍了腦袋,誰還敢再去當這個使者,忽必烈這時候心亂如麻,更是想不出什麽好的主意,能夠解決眼前的困境。


    就在忽必烈屁股冒煙召集官員議事,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之時,宋軍緊鑼密鼓的攻擊突然停止了,土城上的弓箭也不再射擊,守城的元軍壓力一去,頓時輕鬆了很多。


    可是宋軍接下來的動作讓他們更加的緊張,距離城牆幾百步弩箭達不到的位置,宋軍開始測量畫線定點,看似在行找什麽方位。確定完之後大馬車拉來土石,在幾十上百處的位置同時修築高台,隨著工程進度的加快,兩天之後高台成型露出端倪。


    一直沒有用大炮攻城的宋軍,在城外築起了上百處架設大炮的高台,其意不言而喻元軍也都知曉,必然是在為開炮攻城做準備,可是他們早先幹嘛去了?要是從一開始就用大炮,估計這場守衛戰早就結束,該死的早都已經死透了,大家又何必如此天天飽受折磨,。


    宋軍的古怪舉動令人費解,不過等待著高台完工收尾,宋軍的火炮搬到了上邊,火器營的士兵每天在上邊調試瞄準,看的對麵城牆上的守軍整日膽戰心驚。


    這些位置可是經過仔細測量斟酌,由郭守敬親自確定的攻擊點,築起高台的目的是讓炮長可以更加直觀的瞄準,在趙天佑確保這座都城不被損壞的大前提下,發揮出火炮的最大威力,展開初級的精準打擊模式。


    每一條元大都的主要街道,每一座兵營、每一座儲存軍械的倉庫,就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被城外高台上的火炮悄悄瞄準,更別說就在炮口之下的城上守軍。


    在用大炮攻城的許可上,趙天佑被眾人說服,做出了一部分讓步,一些不重要的建築可以放棄,但是要保住這位都城中大多重要建築的思想沒有變。


    郭守敬精心確定這些炮台位置,可是專門為了討好趙天佑,位置選的精準無比,按照預定的方向瞄準,就是炮彈偶有偏差射錯了方位,也不會損毀趙天佑標注的重點建築。


    農曆三月十九,北方的春風已經吹出一片綠色,滿山遍野的綠草叢生,元大都城外的宋軍已經做好了攻城前的準備,就等待趙天佑一聲令下,開始發動最後的總攻。


    忽必烈端坐在高大寶殿之上,堂下圍坐著有一百多名文官武將,個個精神緊張坐立不寧,城外宋軍擺開的陣勢都看的明白,元大都城內人心惶惶,個個都在考慮自己的生路在哪裏。


    “啟稟大汗,老臣願意替大汗出使宋營,甘願冒死前去議和停戰,以解大都眼前之危難。”


    說話的是一位蒙族長者,最近身患重病,這是覺得自己時日無多,想要發揮一下最後的光和熱,可是他說完滿朝群臣無不嗤之以鼻,就是高坐在寶殿之上的忽必烈也撇了撇嘴。


    你真要想替我出使宋營,七天以前你為何不站出來,現在宋軍已經開始要攻城了,你膽子大了?聽說你昨日生病咳血了,今天就來請命出使,你也不怕死在半路上到不了宋營。


    “哎呀,老將軍,按照這個情況,恐怕你走不到城外,宋軍的炮彈就打進來了,就是你到了宋營之後,要說什麽?談什麽?你心中可有腹稿,又有什麽條件打動宋軍,讓他們停止攻城來議和呢?”


    這位老將軍哪有腹稿,他就是想拚得這一條將死之命,留個好聽的名聲而已,腦袋裏空空如也,到了宋營之內他就是想死在那,就是混不到郭守敬的待遇,總必死在家裏炕頭上強。


    “那個、那個……”


    被忽必烈幾句話嗆住,幹張嘴說不出幾句痛快話,心裏一急熱血上湧,嗓子眼一甜張口便噴出一口鮮血,然後一咕嚕倒在地上氣絕身亡。


    “嘿,你這個……哎呀,真是添堵!給我抬下去,快點來人!”


    急匆匆跑上幾個金甲衛士,把倒在地上的老頭抬了下去,此時滿朝文武都在交頭接耳,小聲嘀咕著什麽,那嗡嗡的聲音越來越大,那裏還有四海來朝時的威嚴。


    忽必烈臉上的神色越來越是不悅,剛才這個老將軍就當開個玩笑,用自己的生命活躍了一下朝堂上的氣氛,可是你們別沒完沒了,說的小道消息我可是都聽見了。


    “肅靜、都給我閉嘴!”


    忽必烈啪的一拍身前的桌案,猛地朝著堂下的眾位大臣吼了一嗓子,頓時四下沉寂鴉雀無聲,兩百多隻眼睛瞪得溜圓,齊刷刷的望向暴怒的忽必烈。


    時間好似靜止了一般,忽必烈瞪著眼掃視著一圈瞠目結舌的眾臣,心道我怎麽選的人啊,這都是特麽什麽大臣,高官厚祿都很歡喜,怎麽有事的時候,就出不來幾個像郭守敬那樣的忠君之臣呢。


    “咚咚咚、咚咚咚、咚……”


    元大都四周幾乎是同時響起了沉悶而有力的炮聲,就連在大殿之內的滿朝文武,都聽得清清楚楚,個個都是深色緊張,雙腳在官袍之下踱步,恨不得現在就要逃出這金碧輝煌的大殿。


    忽必烈神色一變,心裏像是打碎了一個東西,喀拉拉的碎裂之後,把一股難受的滋味傳遍了全身,一股萬念俱灰的絕望之色,掛在了臉上。


    “大家都隨我來,所有武將上城頭迎戰宋軍!我要禦駕親征,誓死把宋軍擋在元大都的城外!”


    說完忽必烈雙肩一抖,把名貴華麗的皮裘抖落在地,露出早就穿戴好的一身金甲。


    倉啷一聲拔出了佩刀,大踏步的從寶座之上往下走,身後的眾多金價衛士嘩啦圍攏上去,簇擁著忽必烈走出大殿扳鞍上馬。滿朝的文武官員也不敢再耽誤,各自尋找馬匹和兵刃,跟隨在忽必烈身後向著南城而去。


    其實他們也不是很願意都跟著去,可是那些持刀的金甲衛士,隻聽從忽必烈的命令,眼睛瞪得大大盯著這些官員,恐怕早就接到命令,哪個敢跑定斬不饒。


    郭守敬手持幾張圖紙,在左右的來迴翻動,陣前有數十名負責傳令的小校,正來迴奔波穿梭於各處的炮台,傳遞各處的戰果和敵情。


    “郭大人,辛苦你啦,希望你能夠像你說的一樣,心中沒有蒙漢之分,思慮的是天下耕農百姓。”


    本書來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尉並收藏大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