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襄陽城下


    伯顏大病初愈精神還算不錯,自從他接管元軍事務之後,整個襄陽的元軍狀態比以前好了很多,伯顏往日在軍中的威名起了很大作用。


    不同部族士兵相互之間的對立和不信任也漸漸壓製下去,大小頭領們都開始做戰前的準備,敦促手下的放下眼前的矛盾,把精力都集中在接下來對抗宋軍的戰事之中。


    經過仔細的考慮和分析,伯顏還是沒有派兵出戰,去襲擊在泥濘中艱難前進的宋軍,除了摸不清楚宋軍虛實,還有雨水泥濘對元軍馬匹的影響也不小。


    對於元軍來說絕佳的戰機轉瞬即逝,等到宋軍穿過泥濘,渡過了江水之後,再也沒有可以讓伯顏的創造奇跡的機會了,擺脫了雨水泥濘的火器營,已經不是他能夠打敗的了。


    趙天佑在第一天落雨的餓時候,心裏邊就有些擔憂,火炮還有各種火器的弱點就是怕水怕濕,在這連綿細雨中就像被捆住了手腳,根本無法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如果這個時候伯顏派出大批騎兵,會給宋軍造成致命的打擊,隻是依靠破甲錐的鋒銳,宋軍不可能防得住元軍重騎兵的衝鋒,如果幸運的話,伯顏還能繳獲幾門大炮拖迴去呢。


    可是機會已經過去,就再也不會迴來,天氣幹爽無風無雲,隨州宋軍度過漢江之後直指樊城,就和當年元軍攻打襄陽一樣,先取樊城後打襄陽。


    與當年呂文德守襄陽不同,伯顏還要同時麵對一支從南而上的隊伍,陳龍複十萬大軍攜著新勝之威,浩浩蕩蕩的從荊門出發,從南麵沿著漢江逆流而上直取襄陽。


    這樣兩麵合圍之勢一旦形成,襄陽的元軍就等於甕中之鱉,就是想逃走都要掂量一下,身上的肉夠不夠割的。可是要這麽放棄襄陽這麽重要的戰略位置,伯顏就是領軍逃走了,也不能再返迴蒙古地界,估計忽必烈那時候做夢都想把伯顏活撕了。


    在襄陽的伯顏此時隻有一個命運,死守襄陽城等待援兵來救,可是誰能來呢?隨州的人馬已經覆滅,從河南道南下支援的元軍,先要和隨州的隨軍幹上一仗,才能過來支援他。


    可是占據天時地利,還有紅夷大炮的宋軍,會放增援的部隊來支援襄陽嗎?這麽一看,除非忽必烈號令北方的大軍集合,幾十萬騎兵全都南下,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才有可能改變目前的局麵。


    著這種情況下,一點一點的增兵支援,那是最愚蠢的行為,無異於給張開大嘴等待的宋軍送肉吃,就像隨州這幾萬人馬的下場一樣,連個囫圇的屍首都沒落上。


    如果此時棄城逃走,北上的通道宋軍已經布防,防備他逃走的時候,同時也在提防是否有元軍會來支援襄陽。趙天佑放出的斥候眾多,覆蓋的範圍已經達到三百裏,主要是監控河南道地界的動靜,因為隻有這裏還有大股元軍可以調配。


    西邊方向四川境內的戰事膠著,一直沒有什麽大的進步,高山峻嶺的地形限製了元軍騎兵的優勢,和本地的宋軍作戰總是會打成一團,弄到不可開交的程度。


    他們根本無力返迴來救援襄陽,甚至他們還需要襄陽的糧草馬匹來支援他們作戰,若說是有可能的話,就是伯顏率領襄陽的元軍入川,避開來勢洶洶的宋軍。


    但是這一切都隨著宋軍的炮聲結束,最先發動攻勢的陳龍複,連連拿下兩座城池的他,非常渴望在襄陽也做出點成績,所以他自己做主張,提前從襄陽南城開了炮。


    襄陽南城有兩道衛城,專門是用來防守做好讚,中間有靈活的甬道,如果第一道城牆戰敗,守軍還可以迅速退迴第二道城牆之內。把甬道破壞掉之後,來功打的敵人還得繼續攻城,但是在狹小的範圍內,居高臨上的守軍可以說占盡了優勢。


    這些堅固的城防還是呂文德當年所建,他駐守襄陽地區三十多年,經過反反複複的修整加固,真的是把襄陽打造成了一座攻不破的堡壘。最後一次被元軍連續攻打六年之久,若不是糧草支援跟不上,呂文德不犯下錯誤得並而死,元朝大軍就是在打兩年,也突不破襄陽鐵桶一般的防守。


    那時元兵曾經在樊城外築起幾丈高的土城,把從金陵府繳獲的宋朝鐵炮架了上去,對著城內守軍發射鐵釘雜物,還有用火箭攻城放火等招數。但那時的火藥還很原始,除了煙火比較大之外,作為發射藥來說,最大的作用是縱火而已,不過這些手段在襄陽的鐵桶陣前一樣都沒有奏效。


    可現在陳龍複的指揮下,五十門炮對著南城守衛元軍,隻是做了一次禮貌性的轟炸射擊,大概意思就是告訴城內的元軍我來了的意思,同時對著北方的趙天佑,打了一聲親熱的招唿。


    炮聲隆隆威震漢江兩岸,連續的爆炸聲傳出數裏,硝煙的味道隨著風勢飄向對岸,趙天佑所率的隨州部隊,立刻也用炮聲做出了響亮的迴應。


    此時戰局完全是自由發揮,趙天佑並沒有向南邊的陳龍複指點過一句,同樣在樊城指揮的杜滸,也是憑著自己的想法來打仗。基層軍官的快速成長,得益於講武堂畢業生的傳幫帶作風,從來都不吝惜自己所學到本事、所謂的絕活,隻要有一個普通的士兵感興趣,他們都會不厭其煩的講解、傳授。


    這是趙天佑在對他們授課時,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深深的把這個特質刻到了他們的血液中,逐漸的形成講武堂的一種傳統,在每一個畢業生之間傳承,並且在軍中發揚光大。


    在課堂上講述三天,不如在戰場中實踐半日,有著先進軍士理論的講武堂學院,都是從基層軍官幹起,然後一步步的開枝散葉。你帶出三個我帶出五個,每一個表現優異的士兵,大多有機會成為伍長,這個最小的兵頭。


    “大人,昨天咱們一開炮,最外層的元軍都跑了,沒炸死幾個。今天是否再來一輪轟炸,若他們還跑,咱們馬上派出步兵攻城?”


    陳龍複看著襄陽層層疊疊的城牆,緩緩的搖了搖頭。


    本書來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尉並收藏大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