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可,趙將軍咱們身處險地,蒙古騎兵神出鬼沒,什麽時候碰上真的很難說。現在趙將軍你是一軍之主,尤其那些工匠師傅們,都是你一手帶出來的,豈能讓你冒險獨自前往漳州!”杜滸連連擺手,絕不認可趙天佑去冒險,在他心裏趙天佑與朝廷的官員決然不同,與他對文天祥那種服從是完全不同的兩迴事。


    趙天佑是個讓人信服的首領,公正、高尚、愛護手下、性格爽朗、知識淵博等等這些特質,讓在他身邊的人不由自主的對他親近、喜歡他敬仰他,把他當做可以托付生命的領袖。


    而文天祥則是另一種魅力,他為官清廉體貼下屬,喜歡和百姓同甘共苦,以文人之驅行武將之職,麵對任何困難都有毫不畏懼的精神。而對於宋室朝廷的忠義,要大於他對自己的生命珍惜,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宋室皇朝是他最高的信仰,平民百姓的利益要低一些。


    杜滸是被文天祥對於朝廷的忠義所折服,一直從贛州起兵勤王開始,就把自己的命運與文天祥綁在一起。寧願做文天祥身前的最後一名士卒,為他擋刀也在所不惜,不過這個與趙天佑有很多不同點。


    杜滸不會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對文天祥講述,對趙天佑可以,兩個人可以口無遮攔的喝上幾杯,酒桌上談論一些對朝廷的看法、對未來的期望等,可以毫無顧忌的對趙天佑講述,而一點都不會擔心有什麽影響。


    “每個人都會死的,隻是早晚而已,唯一不同的是他怎麽死的,有的人死在病床上、而有的人死在戰場上。再活著的時間裏做過些什麽!會不會有很多人記住他、因為他的死而不開心、流眼淚,取決於他活著是不是為了更多人活的更好,而且為了更多人而死。


    我不想死在病床上,作為一個戰士,他最後的歸宿一定是在戰場,但是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很多人在等我去殺他們,所以啊杜滸將軍請放心!我不會很快就死掉的!”趙天佑有感而發,親曆汀州屠城之後,他的想法簡單多了,首先要強大起來,把董文柄抓住,用所能想到的辦法去折磨他,讓他後悔投降元朝、後悔領兵屠城、甚至後悔出聲在這世界。


    趙天佑堅信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不管到什麽時候,不把心裏的這個創傷治好,很難讓他再去想別的事情,而治療傷口最佳的靈藥就是活捉董文柄。


    傳說在華夏以前的戰爭中,有一位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曾經在緬甸戰區活捉了數百名戰俘,而這些戰俘就是金陵城屠殺老弱病殘的主力部隊。傳說孫將軍曾有如此命令,一經查證凡是到過華夏境內的,一律就地槍斃,以後全都照這樣辦。


    在現代戰爭中,對於戰俘都有相互必要遵守的國際公約,嚴禁殺害戰俘,可是在戰場上完全遵守的又有幾個。趙天佑作為一個職業軍人,支持並且理解這些國際公約,那是處在相對都講法理的時代,而現在雖不是茹毛飲血,但是殺人尤其是屠殺異族戰俘,恐怕是每一個勢力都做過的事情。


    你殺我我就加倍殺還給你,這就是天理循環,也是這個時代所奉行的行為準則,所有的道理都在強者那一方,拳頭大的總是真理的製定者。


    “將軍講的非常有道理,聽得我都有點暈了……等等,我再記一下……”


    趙天佑哈哈大笑:“我隨口瞎說的話,你記什麽記,難道還要給我出書立傳嗎!”


    “當然可以啊,將軍乃是不世之材,一定要出書立傳的,不過我上馬打仗行,著書這些文字功夫就粗淺很多了。不過趙將軍放心,杜滸絕對留意這件事,一定為將軍尋一個好文人,著書立傳流芳百世。”


    “哈哈,行啊,好事好事!如果真的能夠流傳下去,確實是大大的好事啊!”


    派出去的斥候陸續返迴,聽到漳州沒有戰事,元兵已經返迴泉州的消息之後,趙天佑還是決定自己帶人去漳州。杜滸帶著贛兵如果去了漳州,見到文天祥屬於物歸原主,這抗元守城的緊要關頭,趙天佑還能張口要人?


    這些贛兵跟隨趙天佑打了一場一邊倒的戰鬥,早就被新式武器的威能所折服,都巴不得操縱霹靂炮與蒙古騎兵來場對決,哪還願意離開!別說這些普通士兵,就是杜滸本人,繼續跟隨趙天佑拚殺的意願也占了八成。


    所以趙天佑美其名曰給杜滸派了一個差事,嚴陣以待提防過往的船隻,這四條船是我的根基,你可得給我看好了,不得有啥閃失。這樣一來杜滸和這些贛兵不用去漳州麵見舊主,避免了尷尬也能讓文天祥接受,當然了禮物是必不可少,這才是讓文天祥接受的最大的原因。


    不管當時文天祥是出於什麽心理,第一條船是由木成林置換來的,可是兩千多轟天雷原封未動給送了迴來,還附帶了三條戰船八百勇士,這個便宜趙天佑占得太大了,所以這次準備的禮物也算厚重。


    趙天佑將所有火器幾乎分了一半,五餘枚升級版的轟天雷,萬餘隻突火箭,一百多枚弩床發射的霹靂炮,外加三個相對成熟的火藥坊的工匠和幾千斤的成品火藥。雖不說是技術的滿盤托出,但是目前這三位工匠已經能夠獨當一麵,幫助文天祥建立一個小型的火器加工廠沒有問題。


    從附近征集了十幾架馬車,幾十頭毛驢馱貨,趙天佑帶著一百多由海盜和水手組成的馱馬隊,浩浩蕩蕩的從碼頭開往漳州,這一路之上引得無數百姓側目觀看。


    短短幾十裏的土路,讓趙天佑無比的佩服,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戰爭還是生活,馬匹這個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太大了。這些說起來的官道大路,無非就是寬一些闊一些,一場雨後,那泥濘難走的勁頭,並不無荒野裏行軍差多少。


    想到這裏趙天佑也是明白一個道理,成吉思汗所推行的所謂閃電戰,並不是他的騎兵部隊有多麽的快,而是別人的軍隊太慢了!


    漳州城正南門外,一座簡易的布幔圍擋,文天祥與漳州知州鄧懷遠圍桌而坐,正在等待文天祥口中的能人異士趙天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尉並收藏大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