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戈寧想不通的,是她主動去攔了人,上趕著要嫁。


    戈寧皺著眉頭,喃喃自語:「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不僅給她下了迷魂湯,連哥哥和嫂嫂都被他籠絡,同意她嫁軍戶。


    衛嘉言聽不清,湊近一步,「您說什麽?」


    戈寧沒接話,仰頭問道:「他是什麽樣的人?」


    衛嘉言不確定的反問,「唔……您是在說義父?」


    話一落音,戈寧愣了愣,她好像問錯了人。


    麵前的活潑少年是夫君收養多年的義子,怎麽會說貶損自己義父的言語,便是誇讚話,也得挑著聽。


    何況,她並不知便宜義子是何品性,嘴裏的話有幾分可信。


    「不,沒事了。」


    方大勇是怎樣的人,與其聽別人的評價,倒不如她切身感受來得真確。


    隻是不等她找到機會多多了解她的夫君,雲州通往京城的必經路便在她醒來的第二日清理完畢。


    因道路中斷耽誤了時日,未免錯過班師迴朝的吉日,大軍不得不急行趕路,方大勇自是要跟隨大將軍。


    衛嘉言擔心戈寧受不住顛簸,稟報過蕭鬆烈後便將她分去傷兵營,墜在軍隊末尾緩慢前行。


    此後六、七日,戈寧都不曾再見到方大勇,連同夫君義子衛嘉言都沒了蹤影。


    戈寧孤零零的守著馬車,隻覺得自己像塘裏的浮萍,無依無靠,隨波逐流,越靠近繁華國都,她越是犯愁。


    到了京城她總不能再跟著鎮北軍了吧,要去哪裏找夫君呢?


    方大勇是洪州人,未聽說有在京城置產,他們要在何處落腳?


    且她失明,尚不能獨立照顧自己,家中一應雜事又該如何處理?


    聽說要請太醫為她治病,方大勇一介軍戶,當真有那麽多銀錢?


    想到未來的日子,戈寧滿心擔憂。


    蕭鬆烈無暇顧及女兒家的心思,得已穩妥安置好戈寧便率先帶人趕路。


    日夜兼程數日,蕭鬆烈率領的鎮北軍總算趕在吉日吉時抵達京城郊外。


    辰時剛過半,大軍成功和前來迎接的年輕帝王在京城的外城門會師。


    城內,聞訊而來的百姓夾道歡迎,攢動的人頭一直綿延到內城門。


    山唿海嘯般的恭賀與歡唿聲中,將士們昂首挺胸,緩慢騎行在通往宮門的官道上,手忙腳亂的接下拋擲來的香囊繡帕。


    豐盛而隆重的接風宴後,百官散盡,延和帝揮退身邊的宮婢太監。


    「烈哥你可瞧見了?方才宴上,那群老傢夥的臉都要掉地上了,真是痛快啊。」


    殿中無旁人,年輕帝王收起架勢,姿態隨意的靠在軟枕上,他不甚講究的斟了一杯茶,遞給蕭鬆烈。


    「先前騰不出手,讓他們安生了許多年,如今外患已除,他們是該著急了。」 蕭鬆烈波瀾不驚的接過茶杯,飲盡茶水。


    延和帝思索片刻,猜測道:「行刺之事,多半與他們脫不開幹係。父親生前一直希望廢除世兵製,將軍戶編入民戶,軍民從此一視同仁,以王氏為首的世家極力反對,父親不得不暫緩,這一緩便緩到了如今。


    怕是烈哥你上奏重提此事激怒了他們,於是對你痛下殺手。」


    蕭鬆烈肯定了延和帝的猜測,「能養得起如此數量的死士,無非那幾家。」


    停頓一會,蕭鬆烈眼眸一厲,「廢除世兵製勢在必行,義父的遺願我必定要完成。」


    延和帝坐直了身子,目光堅毅,「好,有烈哥這句話,我可就放開了手去做。」


    說罷公事,延和帝眉目軟和下來,聊起家事。


    「烈哥既已擊潰外敵,得勝歸來,這下可沒理由再逃避婚事了吧?」


    蕭鬆烈按了按太陽穴,「是不是我娘她又說了什麽?」


    「幹娘心心念念著娶兒媳,一天念叨三迴,恰逢鎮北軍捷報傳迴京,想要我做媒的,一隻手都數不過來。」延和帝昂著頭顱,暢快道:「烈哥可還記得裴侍郎的孫女?當初她瞧不上咱們軍戶,拒絕父親的保媒,如今巴巴的請皇後說和,欲要同蕭家結親。」


    蕭鬆烈早忘了這茬事,麵無表情道:「不記得。」


    延和帝點點頭,「不記得也無礙,這等趨炎附勢之人配不上烈哥。烈哥你且說看上誰家小娘子,我來為你賜婚。」


    蕭鬆烈垂下眼眸,沒吭聲。


    延和帝見他不似之前那般抗拒,避而不談,驚奇道:


    「烈哥這是……有心儀之人了?」


    作者有話說:


    蕭鬆烈:空虛的何止膝下


    第9章


    ◎什麽家境啊,竟能唿奴喚婢◎


    二人聊了許久,從日頭高照聊到星月皎潔,蕭鬆烈趕在宮門落鑰前離開,迴到位於內城平康坊的蕭府時已是深夜。


    蕭管家早得了消息,領著一眾管事候在大門前,腿肚子打顫才把人等到。


    見到多年未歸的一家之主,眾管事心底一下子安定了,連忙迎上去,躬身行禮。


    蕭鬆烈跳下馬,韁繩一丟,自有門房小廝上前牽馬,他環視眾位管事後,微微頷首,大步流星的進了府邸。


    蕭管家微弓著腰緊跟上去,邊走邊挑出緊要事向主人稟報。


    「永壽堂與濟民堂的崔、李二位大夫看完脈案後接下了名帖,答應出診。


    孟院正有了春秋,體力不濟不便接診,陛下體恤,年前就準了孟院正於家中靜養,不過孟院正會派弟子前來診脈,他親自開方。」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認錯夫君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枕鬆蘿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枕鬆蘿眠並收藏認錯夫君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