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頁
[西遊] 與貓貓二鳳陛下的奇幻漂流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即使是麵對不知底細的千年後來客,長孫無忌也有信心為《古文尚書》爭上一爭。他堅定不移的相信,無論林貌舉出什麽高明的論點,他都有能力駁斥迴去——
但大手子隻說了一句話。
「考古學家在戰國墓裏挖出真本尚書了。」他道:「現在還在水木大學做分析呢……」
長孫無忌踉蹌後退,哐當撞翻了茶壺。
他揮手讓政事堂的官吏退下,在原地呆呆木楞許久,終於強打精神,站起身來。
「你在此處不要走動。」他一字字叮囑:「我去尋孔穎達孔學士,先看看消息再說……」
林貌呆呆站在原地,隱約覺得自己似乎被占了點便宜。
·
被占了便宜的林長史在政事堂待到了日暮西沉,卻始終沒有見到長孫相公帶著孔學士返迴。他望一望外麵的天氣,打算讓官吏們送一份日常的晚飯,見識見識大唐宰相的夥食。但剛剛邁出門外,便聽到了極為細微的唿喚:
「上仙,上仙!」
林貌愕然迴頭,看到一條批鱗帶角的五色小龍,正蜷縮在堂外樹蔭一角,哀哀出聲:
「求上仙救我等一救!」
--------------------
梅本的《古文尚書》吧,也是筆爛帳。
尚書分為兩個本子,一個是伏生所傳之《今文尚書》,二是魯王修房子時拆了孔子家的牆壁,挖出來的《古文尚書》。兩個都是真的,沒有問題。
但魏晉時文獻離散,古文尚書失落,就有太守梅賾獻上家傳的《古文尚書》——然後對梅本古文尚書的大撕比就開始了。尚書在儒家的地位幾乎與《春秋》齊平,這種東西的真偽論證可以說是整個王朝的意識形態七寸,你可以想像那種瘋狂的程度。
而在這場千年大撕比中,大唐的儒生發揮了很壞的作用——他們堅持認為古文尚書是真的,還列入經傳引用為官方讀物;但給出的理由卻是不堪一駁,純屬臆想。所以也無怪乎宋儒一直噴唐人「不學無術」,這種操作是真丟臉。
到了宋以後,基本就是古文偽造派占主流了。但始終沒辦法捶死——這玩意兒假的很離譜,但有些篇章質量真的很高,實在分辨不出來。
直到清華簡發掘出了戰國時的《尚書》之後,這玩意兒才算告一段落。大家基本確定,梅本《古文》肯定是假的,但其中有些篇目和段落是真貨。換句話說,這人手上肯定有尚書殘篇,還是沒有傳世的殘篇,但坑就坑在,他自己發揮創造了一大堆——簡稱「融梗」。譬如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致敬的是尚書中《五子之歌》,而五子之歌,就是姓梅融梗融出來的。
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歷史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調色盤鑒抄事件了吧。
ps:其實吧,如果古代發現《清華簡》,找到未麵世的《尚書》,那絕對是可以上史傳、告太廟的大事。
第91章 拷問
這樣的聲音淒楚而又尖利, 當然絕不會聽錯。林貌彎下身來,盯著這條古怪的小龍:
「你是……」
五彩的小龍顫巍巍從樹蔭下爬出,語氣又尖又細:
「小龍——小龍是司掌岷江的水神, 受涇水龍王的指點, 求上仙高抬貴手……」
也不知涇河龍王是如何描述的他這位「上仙」, 但小龍神態怯弱,又連連俯首,態度相當之謙遜恭敬, 老老實實行下大禮之後,才小心說出來意:
「小龍及諸位朋友僻居西南,原本不問世事。不料昨日天降火雨、摧枯拉朽, 聲勢之盛大,真有毀天滅地的神通!小龍不知何處得罪了上仙, 因此特來求上仙寬恕……」
林貌愣了一愣, 稍有些不自然的咳嗽一聲。當然這也不算什麽,飛彈又不是一對一精確打擊的武器,隻要發射範圍擴大,必然會存在誤傷的情況。事實上,組織也早有預料, 早就下發了一份內容詳盡的指南,用於為「不可避免」的誤炸善後。
林貌從口袋中摸出了小冊子, 翻開了目錄:
「請問是炸了哪裏?」
或許是見「上仙」的態度溫和,岷江龍王的膽子也大了幾分:
「小龍及幾位朋友的殿閣、廟宇及倉庫,都被天降的火雨燒毀了, 還險些波及家眷。」
林貌翻閱目錄的動作忽然停住了。
「……家眷?」他小聲道:「你居然還在那裏安排了家眷?」
林上仙將手一抖, 小冊子隨之攤開, 展成一張清晰而詳盡的地圖, 密密麻麻標註著飛彈襲擊的目標——即使再如何怒急攻心,組織上也不可能往國土上隨意投擲炸彈;盡管誤炸不可避免,但至少要盡力管控破壞的範圍。因此,飛彈的打擊路線,除了與三江源息息相關的暗河溝渠以外,便是吐蕃駐紮各處的軍事要塞,緊要之至的戰略咽喉。
所以……
「你是怎麽將家眷與財物,安放到吐蕃要塞的?」林貌輕聲細語:「大唐與西南衝突多日,中原水係的水神,居然還能在吐蕃要地安家……我想,吐蕃贊普,似乎沒有這麽樂於助人吧?」
五彩小龍僵在了原地,身體硬得像一根麻繩。
說實話,它千辛萬苦求托涇水龍王從中說和,又壯著膽子親自來懇求「上仙」,其間設想過種種艱難險阻敷衍塞責,卻沒有預料過眼下的情形——神通廣大的仙人,不都是清高飄逸、不問世事麽?為什麽能如此明察秋毫,頃刻間便洞悉大唐與吐蕃那微妙的局勢?
但大手子隻說了一句話。
「考古學家在戰國墓裏挖出真本尚書了。」他道:「現在還在水木大學做分析呢……」
長孫無忌踉蹌後退,哐當撞翻了茶壺。
他揮手讓政事堂的官吏退下,在原地呆呆木楞許久,終於強打精神,站起身來。
「你在此處不要走動。」他一字字叮囑:「我去尋孔穎達孔學士,先看看消息再說……」
林貌呆呆站在原地,隱約覺得自己似乎被占了點便宜。
·
被占了便宜的林長史在政事堂待到了日暮西沉,卻始終沒有見到長孫相公帶著孔學士返迴。他望一望外麵的天氣,打算讓官吏們送一份日常的晚飯,見識見識大唐宰相的夥食。但剛剛邁出門外,便聽到了極為細微的唿喚:
「上仙,上仙!」
林貌愕然迴頭,看到一條批鱗帶角的五色小龍,正蜷縮在堂外樹蔭一角,哀哀出聲:
「求上仙救我等一救!」
--------------------
梅本的《古文尚書》吧,也是筆爛帳。
尚書分為兩個本子,一個是伏生所傳之《今文尚書》,二是魯王修房子時拆了孔子家的牆壁,挖出來的《古文尚書》。兩個都是真的,沒有問題。
但魏晉時文獻離散,古文尚書失落,就有太守梅賾獻上家傳的《古文尚書》——然後對梅本古文尚書的大撕比就開始了。尚書在儒家的地位幾乎與《春秋》齊平,這種東西的真偽論證可以說是整個王朝的意識形態七寸,你可以想像那種瘋狂的程度。
而在這場千年大撕比中,大唐的儒生發揮了很壞的作用——他們堅持認為古文尚書是真的,還列入經傳引用為官方讀物;但給出的理由卻是不堪一駁,純屬臆想。所以也無怪乎宋儒一直噴唐人「不學無術」,這種操作是真丟臉。
到了宋以後,基本就是古文偽造派占主流了。但始終沒辦法捶死——這玩意兒假的很離譜,但有些篇章質量真的很高,實在分辨不出來。
直到清華簡發掘出了戰國時的《尚書》之後,這玩意兒才算告一段落。大家基本確定,梅本《古文》肯定是假的,但其中有些篇目和段落是真貨。換句話說,這人手上肯定有尚書殘篇,還是沒有傳世的殘篇,但坑就坑在,他自己發揮創造了一大堆——簡稱「融梗」。譬如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致敬的是尚書中《五子之歌》,而五子之歌,就是姓梅融梗融出來的。
某種意義上,這也算是歷史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調色盤鑒抄事件了吧。
ps:其實吧,如果古代發現《清華簡》,找到未麵世的《尚書》,那絕對是可以上史傳、告太廟的大事。
第91章 拷問
這樣的聲音淒楚而又尖利, 當然絕不會聽錯。林貌彎下身來,盯著這條古怪的小龍:
「你是……」
五彩的小龍顫巍巍從樹蔭下爬出,語氣又尖又細:
「小龍——小龍是司掌岷江的水神, 受涇水龍王的指點, 求上仙高抬貴手……」
也不知涇河龍王是如何描述的他這位「上仙」, 但小龍神態怯弱,又連連俯首,態度相當之謙遜恭敬, 老老實實行下大禮之後,才小心說出來意:
「小龍及諸位朋友僻居西南,原本不問世事。不料昨日天降火雨、摧枯拉朽, 聲勢之盛大,真有毀天滅地的神通!小龍不知何處得罪了上仙, 因此特來求上仙寬恕……」
林貌愣了一愣, 稍有些不自然的咳嗽一聲。當然這也不算什麽,飛彈又不是一對一精確打擊的武器,隻要發射範圍擴大,必然會存在誤傷的情況。事實上,組織也早有預料, 早就下發了一份內容詳盡的指南,用於為「不可避免」的誤炸善後。
林貌從口袋中摸出了小冊子, 翻開了目錄:
「請問是炸了哪裏?」
或許是見「上仙」的態度溫和,岷江龍王的膽子也大了幾分:
「小龍及幾位朋友的殿閣、廟宇及倉庫,都被天降的火雨燒毀了, 還險些波及家眷。」
林貌翻閱目錄的動作忽然停住了。
「……家眷?」他小聲道:「你居然還在那裏安排了家眷?」
林上仙將手一抖, 小冊子隨之攤開, 展成一張清晰而詳盡的地圖, 密密麻麻標註著飛彈襲擊的目標——即使再如何怒急攻心,組織上也不可能往國土上隨意投擲炸彈;盡管誤炸不可避免,但至少要盡力管控破壞的範圍。因此,飛彈的打擊路線,除了與三江源息息相關的暗河溝渠以外,便是吐蕃駐紮各處的軍事要塞,緊要之至的戰略咽喉。
所以……
「你是怎麽將家眷與財物,安放到吐蕃要塞的?」林貌輕聲細語:「大唐與西南衝突多日,中原水係的水神,居然還能在吐蕃要地安家……我想,吐蕃贊普,似乎沒有這麽樂於助人吧?」
五彩小龍僵在了原地,身體硬得像一根麻繩。
說實話,它千辛萬苦求托涇水龍王從中說和,又壯著膽子親自來懇求「上仙」,其間設想過種種艱難險阻敷衍塞責,卻沒有預料過眼下的情形——神通廣大的仙人,不都是清高飄逸、不問世事麽?為什麽能如此明察秋毫,頃刻間便洞悉大唐與吐蕃那微妙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