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西遊] 與貓貓二鳳陛下的奇幻漂流 作者:三傻二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和尚抬頭看了他一眼,慢吞吞開口:
「幸得與諸位施主相會。施主是第六個垂詢貧僧的,那貧僧將來便姓盧吧。」
林貌:…………
眼見林長史一臉愕然,太子忍不住開口「將來?你都不知道自己來歷麽?」
「天下又有幾人知道自己的來歷呢?」和尚心平氣和:「姓名本非貧僧的真麵目,知道與否也無關緊要。施主要是不喜歡,貧僧換一個也無妨。」
太子愣了一愣,似乎並不習慣這樣的機鋒:「……誰又管你姓什麽來?和尚,你年紀多大,到此何為?」
而今長安僧道都要靠度牒出入城門,隻要問出年紀來意,很快便能查出這古怪和尚的來歷。
那和尚道:「貧僧排行第六,到此是要見一見某位遠行的故人。他要到西邊求大乘、求解脫,貧僧不能不送他一程。」
聞聽此言,林貌忽的打了個寒噤,頃刻間靈光閃動,所謂「排行第六」,俗家又姓盧;自初唐佛學歷史而觀之,恐怕也就隻有名高千古之禪宗六祖,一花五果的惠能和尚,才符合這種種的痕跡了!
——當然,以史實而言,惠能大師應於貞觀十二年降世,二十餘歲開悟;而今還遠不是證道講法的時機;所以這和尚含糊其辭,才隻能說一句「將來姓盧」!
林貌越想越覺合理,不由心中怦怦直跳——以六祖的地位,能讓他親自來見一見的遠行解脫之人,又該是什麽身份?
他兀自沉思,在旁的長孫沖卻插了一句:
「和尚這話說得也太滑溜了!聽人說你是被人偷了行李,不知偷了些什麽?我們也好替你上稟。」
和尚向長孫沖行禮:「有累公子垂問。小僧本一無所有,隻是蒙師長賜了一件袈裟而已。外物累贅,不過名相;失之得之,無甚差別。小僧為眾人講一講經文,總能乞來吃食。」
他神色平靜,語氣不徐不疾,眾人也不以為意,覺得這破落和尚的袈裟也不是什麽大事。唯有林貌頭皮發麻,不由圓睜了雙眼——
如果他沒有記錯,那六祖隨身攜帶的那「木棉袈裟」,正該是世尊圓寂時託付於摩訶迦葉之正眼法藏、不二衣缽,水火不侵而萬劫不磨,真正意義上的禪宗信物、華夏佛學無上的至寶,其珍貴罕異,莫可比擬。
這樣天下無雙的東西,居然被……偷了?
六祖四大皆空,無餘涅槃,早已視木棉袈裟如無有,大概是真的不在意什麽珍物;但林長史凡夫俗子,卻不能不掛懷在心。他深深吸一口涼氣,小心詢問:
「……敢問大師,尊師所傳的那袈裟,不知又是被何人盜取了?」
和尚晤了一聲:
「或許是某位新羅的高人帶走了吧,貧僧也記不太清了。」
林貌:…………
喔,新羅人呀,那就難怪了。
--------------------
咳咳,這裏捏他了一下六祖的典故——六祖涅槃之後,法身被弟子供養;而新羅人意圖盜取法師遺體,所以收買人用利刃切割頭顱,結果因為早有鐵皮護持,所以沒有成功。
不過嘛,六祖畢竟是真·成佛了,還特意在涅槃前叮囑弟子不要為難這群盜賊,真是慈悲為懷……
第47章 棒喝
對於林貌來說, 這盜取袈裟的人選還真是不出所料,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但太子在旁聽得清清楚楚,難免就有些羞赧了——他倒不在乎新羅人的看法, 卻察覺到了林先生對袈裟的態度;要是讓貴客眼睜睜看著外藩在京城大行偷盜, 就實在有損京兆尹的顏麵了。
因此, 趁林貌不察,太子李承幹悄悄退了一步,將腰間的玉佩交予表兄長孫沖, 命他趕緊通傳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衛,從速將嫌犯緝拿歸案,省得再鬧出什麽笑話。
眼見下車的貴人們不再言語, 衣著襤褸的和尚便理一理緇衣,盤膝趺坐於地, 繼續念誦他的經文, 由「如是知,如是信解」慢慢誦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氣不徐不疾,平和輕緩,偏偏在此熙熙攘攘的大街之上, 卻仍舊清晰可辨,略無含混。
林貌側耳細聽, 心中卻不由微動——這法師並未解經、講經,隻是照本宣科,誦念經文;如此枯燥無味, 本該過耳便忘。但偏偏稍一迴想, 自開口以來讀誦的所有內容, 乃至於語氣起伏、神態變化, 竟都宛然在心,連最細微的痕跡都能記得一清二楚。
他當然沒有這樣的本事,所以便是六祖大師潛移默化的法力了麽?
據說世尊弟子中唯阿難「多聞第一」,能一字不差的背誦佛陀傳授的所有妙諦。想來阿難神通匪夷所思,大概也不過如是。這樣玄秘高明的體驗,即使在西遊世界中也見之甚少,無怪乎觀者如雲,都要來見識一番。
等到法師念完數章,稍作休憩,林貌又上前探問:
「大師說是要到長安見一位遠行的故人,不知又是見誰呢?」
他停了一停,小心試探:
「可是』解脫天『或者』大乘天『麽?」
和尚抬頭看他,卻搖一搖頭。
「貧僧並不認得這位大德,施主若要打聽,還是留待來日吧。」
林貌愣了一愣,大覺失望。他方才再三推斷,自以為魏相公言語中所暗示的那位溝通東西、成就偉業的大德,正該是西遊中反覆渲染的第二位主人公,禦弟唐玄奘。但六祖輕描淡寫,卻無疑是推倒了一切猜想,盡數歸零。
「幸得與諸位施主相會。施主是第六個垂詢貧僧的,那貧僧將來便姓盧吧。」
林貌:…………
眼見林長史一臉愕然,太子忍不住開口「將來?你都不知道自己來歷麽?」
「天下又有幾人知道自己的來歷呢?」和尚心平氣和:「姓名本非貧僧的真麵目,知道與否也無關緊要。施主要是不喜歡,貧僧換一個也無妨。」
太子愣了一愣,似乎並不習慣這樣的機鋒:「……誰又管你姓什麽來?和尚,你年紀多大,到此何為?」
而今長安僧道都要靠度牒出入城門,隻要問出年紀來意,很快便能查出這古怪和尚的來歷。
那和尚道:「貧僧排行第六,到此是要見一見某位遠行的故人。他要到西邊求大乘、求解脫,貧僧不能不送他一程。」
聞聽此言,林貌忽的打了個寒噤,頃刻間靈光閃動,所謂「排行第六」,俗家又姓盧;自初唐佛學歷史而觀之,恐怕也就隻有名高千古之禪宗六祖,一花五果的惠能和尚,才符合這種種的痕跡了!
——當然,以史實而言,惠能大師應於貞觀十二年降世,二十餘歲開悟;而今還遠不是證道講法的時機;所以這和尚含糊其辭,才隻能說一句「將來姓盧」!
林貌越想越覺合理,不由心中怦怦直跳——以六祖的地位,能讓他親自來見一見的遠行解脫之人,又該是什麽身份?
他兀自沉思,在旁的長孫沖卻插了一句:
「和尚這話說得也太滑溜了!聽人說你是被人偷了行李,不知偷了些什麽?我們也好替你上稟。」
和尚向長孫沖行禮:「有累公子垂問。小僧本一無所有,隻是蒙師長賜了一件袈裟而已。外物累贅,不過名相;失之得之,無甚差別。小僧為眾人講一講經文,總能乞來吃食。」
他神色平靜,語氣不徐不疾,眾人也不以為意,覺得這破落和尚的袈裟也不是什麽大事。唯有林貌頭皮發麻,不由圓睜了雙眼——
如果他沒有記錯,那六祖隨身攜帶的那「木棉袈裟」,正該是世尊圓寂時託付於摩訶迦葉之正眼法藏、不二衣缽,水火不侵而萬劫不磨,真正意義上的禪宗信物、華夏佛學無上的至寶,其珍貴罕異,莫可比擬。
這樣天下無雙的東西,居然被……偷了?
六祖四大皆空,無餘涅槃,早已視木棉袈裟如無有,大概是真的不在意什麽珍物;但林長史凡夫俗子,卻不能不掛懷在心。他深深吸一口涼氣,小心詢問:
「……敢問大師,尊師所傳的那袈裟,不知又是被何人盜取了?」
和尚晤了一聲:
「或許是某位新羅的高人帶走了吧,貧僧也記不太清了。」
林貌:…………
喔,新羅人呀,那就難怪了。
--------------------
咳咳,這裏捏他了一下六祖的典故——六祖涅槃之後,法身被弟子供養;而新羅人意圖盜取法師遺體,所以收買人用利刃切割頭顱,結果因為早有鐵皮護持,所以沒有成功。
不過嘛,六祖畢竟是真·成佛了,還特意在涅槃前叮囑弟子不要為難這群盜賊,真是慈悲為懷……
第47章 棒喝
對於林貌來說, 這盜取袈裟的人選還真是不出所料,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但太子在旁聽得清清楚楚,難免就有些羞赧了——他倒不在乎新羅人的看法, 卻察覺到了林先生對袈裟的態度;要是讓貴客眼睜睜看著外藩在京城大行偷盜, 就實在有損京兆尹的顏麵了。
因此, 趁林貌不察,太子李承幹悄悄退了一步,將腰間的玉佩交予表兄長孫沖, 命他趕緊通傳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衛,從速將嫌犯緝拿歸案,省得再鬧出什麽笑話。
眼見下車的貴人們不再言語, 衣著襤褸的和尚便理一理緇衣,盤膝趺坐於地, 繼續念誦他的經文, 由「如是知,如是信解」慢慢誦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氣不徐不疾,平和輕緩,偏偏在此熙熙攘攘的大街之上, 卻仍舊清晰可辨,略無含混。
林貌側耳細聽, 心中卻不由微動——這法師並未解經、講經,隻是照本宣科,誦念經文;如此枯燥無味, 本該過耳便忘。但偏偏稍一迴想, 自開口以來讀誦的所有內容, 乃至於語氣起伏、神態變化, 竟都宛然在心,連最細微的痕跡都能記得一清二楚。
他當然沒有這樣的本事,所以便是六祖大師潛移默化的法力了麽?
據說世尊弟子中唯阿難「多聞第一」,能一字不差的背誦佛陀傳授的所有妙諦。想來阿難神通匪夷所思,大概也不過如是。這樣玄秘高明的體驗,即使在西遊世界中也見之甚少,無怪乎觀者如雲,都要來見識一番。
等到法師念完數章,稍作休憩,林貌又上前探問:
「大師說是要到長安見一位遠行的故人,不知又是見誰呢?」
他停了一停,小心試探:
「可是』解脫天『或者』大乘天『麽?」
和尚抬頭看他,卻搖一搖頭。
「貧僧並不認得這位大德,施主若要打聽,還是留待來日吧。」
林貌愣了一愣,大覺失望。他方才再三推斷,自以為魏相公言語中所暗示的那位溝通東西、成就偉業的大德,正該是西遊中反覆渲染的第二位主人公,禦弟唐玄奘。但六祖輕描淡寫,卻無疑是推倒了一切猜想,盡數歸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