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大朝會之改稅製(上)
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 作者:孤不是玄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稟陛下”
“諸位同僚”
“以老臣的經驗”
“這個稅製,對田主而言,是重了一點”
“但是,朝廷當前的困難,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滿清都殺到跟前了,沒錢沒糧,就沒有軍隊”
“沒了軍隊,咱們的大明朝廷,現在都不知道在哪裏呢”
“至於,諸位在殿的同僚們,能不能站在這裏,也是個未知數”
皇極殿,站在最中央的龔彝,謹小慎微,老老實實,迴答了朱皇帝的問話。
龔彝,大明的戶部尚書,也是雲南的大地主,更是朝廷的重臣之一。
所以,說到最後的時候,這個老狐狸龔彝,又開始左右搖擺了,實話實說,想兩邊不得罪。
如果,同意朝廷減稅,支持大部分重臣,地主的觀點。
那到了明年,朝廷的田賦,必然大幅度降低,甚至是腰斬。
到時候,軍隊肯定缺糧餉,朱皇帝肯定要發飆,龔彝也就跟著掉腦袋了。
如果,不同意朝廷減稅,不支持重臣和地主。
大明朝廷,繼續缽滿盆滿,朱皇帝肯定是開懷大笑。
但是,龔彝也要倒黴,失去了朝臣的支持,徹底淪為一個孤臣。
“哦”
龍座上的朱皇帝,聽完後,眉頭都沒抬一下,哦的一聲,繼續癱著臉。
心中大罵,這個龔彝,以前的鐵頭娃,現在的老狐狸,風吹兩邊倒啊。
但是,朱皇帝也拿他沒辦法,不能砍了啊。
很簡單,這個世道,是皇權和士大夫共享的天下。
砍了一個龔彝,還有千千萬萬個龔彝,都會聯合站起來,一起對抗大明皇權。
“鄔禦史”
“問題,既然是你提出來的,說說看吧”
“你們應該知道”
“朝廷的50萬大軍,是足糧足餉的”
“他們都是百戰雄獅,少一個子,都會抄刀子砍人”
半晌後,朱皇帝還是冷靜了下來,把這個問題,再次拋了迴去。
很簡單,誰提出了問題,誰就得想出辦法,或說服朝廷的軍隊。
兩世為人的朱皇帝,當然知道,442的營莊製,確實是刮地皮。
但是,沒辦法,大西南那麽窮,不收那麽重的稅收,朝廷拿什麽養兵啊。
更何況,朱皇帝打算東征了,所有的擴軍,都是為了殺韃子,不容有失啊。
“咚咚咚”
“陛下聖明”
“陛下仁德”
“陛下,勤政愛民”
左都禦史鄔昌期,看到臉色不佳的皇帝,也不害怕,先磕了幾個響頭,再吹了幾句馬屁。
沒辦法,這個問題是他惹出來的,肯定要先磕頭請罪了。
“西漢初期,大儒陸賈,就勸過漢高祖皇帝”
“天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陛下的大軍,戰無不克,百戰百勝”
“但,治理天下,還是得靠天下的讀書人,士大夫,士紳豪族”
“賦稅太重的話,時間一長,就容易失去民心的支持”
“去年,滿清入侵大西南的時候”
“四川,貴州,前線的將士,是打了敗仗”
“還有各州府的官員,降的降,逃的逃”
“一潰千裏,毫無抵抗之力,未嚐沒有賦稅過重的因素”
“陛下仁慈,英明神武”
“老臣再次懇請陛下,降低田賦,以安天下田主之心”
說實在的,降田稅這個事情,可不是為了他自己,確實是為了朝廷。
永曆朝廷,大西軍的核心,為何前線一個大敗仗,整個大西南,就兵敗如山倒。
歸根結底,還是有一部分,是民心的問題,各州府縣的士紳,不支持大明朝廷。
這個年代,所謂的民心,是很難把握的,畢竟皇權不下鄉。
當初,大西軍入雲貴,橫掃土司和各路軍閥,一舉奠定根基。
但是,這幫強盜集團,頭子孫可望,為了足糧足餉,直接搞出了營莊製。
這玩意,可是跨世紀的田畝稅製啊,等同於後世的打土豪分田。
所以說,在明末清初的時代,這種做法,肯定會失去民心。
“嗬嗬”
“說話說全了呐”
“沒頭沒尾的,斷斷續續的”
“降田稅,降多少?怎麽個降?”
龍座上的朱皇帝,嗬嗬一笑,瞟了一眼鄔昌期,冷冷的丟出幾句話。
心中腹誹,說話說一半,雞雞短一半啊,這個老家夥,可能用不上雞仔了。
“呃”
這一下子,頭鐵的左都禦史鄔昌期,也有點頭皮發麻了。
左看右看,一個個低頭數螞蟻,孤立無援的他,呃了半天,鋼牙一咬,硬著頭皮,繼續迴道:
“迴稟陛下”
“老,,老臣,,認為”
“是不是,可恢複萬曆年間,朝廷的田畝和稅製”
“各州府的官員,彈劾的奏章裏,他們都打聽了不少”
“滿清韃子,用的就是這個稅製,參考萬年年間,大明會典”
“實在不行的,也可以加一點點的、、、”
“咚咚咚”
說到最後的時候,這個頭鐵的左都禦史,已經說不出話了,直接繼續磕頭,蹦蹦響。
很簡單,他也不是傻子,一邊迴答,一邊瞟著上麵的朱皇帝啊。
不出意外,上麵的朱皇帝,滿臉的黑線啊,目光陰冷,殺氣盈盈。
“不可”
“此舉萬萬不可”
不待朱皇帝有所迴應,老辣的良淵郡王朱企鋘,已經站出來了,大聲反對這個稅製。
這就是他的職責了,不能讓事態惡化下去,兩邊做老好人。
“荒謬”
“這點稅,軍隊吃什麽?”
緊隨其後,兵部尚書鄒簡臣,也緊跟著站出來,眉頭一橫,大力反對鄔昌期的提議。
他可是兵部尚書啊,管兵的啊,沒有糧餉,混個錘子啊。
“無知”
“萬曆稅製”
“整個雲南,也就是十幾萬石的田稅”
“這點賦稅,朝廷怎麽活下去?”
“鄔禦史,這點米糧,你家夠吃嗎?”
這個時候,戶部尚書龔彝,又被炸出來了,直接指著鄔昌期,大聲斥罵。
太狠了啊,按照鄔昌期的提議,他這個戶部尚書,馬上就可以砍頭了,高高掛起城門樓。
按照萬曆年間的稅製,整個雲南的稅收,也就是十四萬石啊。
這一點點米糧,嗬嗬,別說是養軍隊了,在場的官員,都得跟著餓肚子呢。
“陛下”
“不可”
“萬萬不能”
“絕對不可行”
“糧餉,是軍隊的命根子”
“陛下”
“沒糧餉,將士們怎麽打仗?”
“陛下”
“這點錢糧,將士們,喝西北風啊”
、、、
這一下子,右側的武將,剛剛成立的五軍都督府。
驃騎將軍朱禋正,靖國公袁宗第,洞鴿侯秦翼明,華亭伯王維讓,也紛紛站出來,臉色發黑,竭力反對。
這還是在朝堂上,否則的話,更多的將士,得衝出來動手了。
五軍都督府,負責統兵帶兵,沒有糧餉的話,那就嗬嗬了。
不出兩天,這個衙門就會被拆掉,一根毛都剩不下,明末武夫,可不是乖寶寶。
“龔尚書”
“戶部是你在管,財賦的事,還是你來說吧”
龍座上的朱皇帝,手裏捏著小本子,沒有任何的表示,繼續癱著臉,看著下麵的群臣重將。
半晌後,待他們爭吵的差不多了,才點了點頭,再次把龔彝拎出來,示意由他說。
道理很簡單,誰管錢,誰就有責任,把這個事情給圓過去。
搞不定,做不好,說不服朝臣,那就別幹了。
天底下,三隻腿的蛤蟆,確實是不好找,但兩隻腳的會計讀書人,遍地都是的。
“唿哧、、”
再次聽到點名的戶部尚書龔彝,一臉的便秘,深吸一口氣,隻能放下心中的無奈。
沒辦法,朱皇帝的潛台詞,他是聽出來了。
要想繼續做這個戶部尚書,就得搞定稅收,搞定義憤填膺的文臣武將。
“迴稟陛下”
“諸位同僚,將軍們”
“據老臣所知,鄔禦史說的滿清稅製,是有問題的”
“老臣說一組數據吧,通俗易懂的例子”
“眾所周知,萬年年間,大明會典,全天下的田畝總數,大概在7萬萬畝左右”
“那時候,全國的田賦,大概在2600萬石左右”
“如今的天下,我朝全占有雲貴兩廣,大部分的四川,少量的湖廣”
“滿清韃子,全占有兩京七省,大部的湖廣,小部分四川”
“再加上,天下紛亂幾十年,人丁流失,土地荒蕪,耕地丟失的更嚴重”
“所以說,滿清的耕地畝數,應該不會超過3萬萬畝”
“按照老夫的推測,滿清的韃子,每年的財政賦稅,應該不低於5千萬”
“低於這個數的話,他們的百萬大軍,就沒辦法養活的,行軍打仗,更是無從談起”
大明的尚書和侍郎,都是進士出身,也就是那時候的學霸了。
琴棋書畫,古今典籍,朝廷的律法,財政收入,基本上都是了如指掌。
剛剛鄔禦史,提起稅製的時候,龔彝就在迴想過往數據。
沒錯,全國的田畝,大概在7億畝左右,稅收在2600石左右。
這個數據,出自明朝中後期的萬曆年間,一直被明清朝廷沿用。
龔彝是老會計了,很容易從兩國的軍隊,控製的省份,推算出滿清的財政收入了。
而且,大家都是老官僚,都知道,天底下的烏鴉一樣黑。
一個國家,有多少田畝丁口,該收多少稅,該花多少錢,都是差不多的。
滿清擁有那麽大的地盤,沒有百萬軍隊,肯定守不住。
要養百萬軍隊,又要攻打大明王朝,沒有5000萬的財政收入,就別想過下去。
要知道,崇禎末年的時候,朝廷的收入,也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諸位同僚”
“以老臣的經驗”
“這個稅製,對田主而言,是重了一點”
“但是,朝廷當前的困難,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滿清都殺到跟前了,沒錢沒糧,就沒有軍隊”
“沒了軍隊,咱們的大明朝廷,現在都不知道在哪裏呢”
“至於,諸位在殿的同僚們,能不能站在這裏,也是個未知數”
皇極殿,站在最中央的龔彝,謹小慎微,老老實實,迴答了朱皇帝的問話。
龔彝,大明的戶部尚書,也是雲南的大地主,更是朝廷的重臣之一。
所以,說到最後的時候,這個老狐狸龔彝,又開始左右搖擺了,實話實說,想兩邊不得罪。
如果,同意朝廷減稅,支持大部分重臣,地主的觀點。
那到了明年,朝廷的田賦,必然大幅度降低,甚至是腰斬。
到時候,軍隊肯定缺糧餉,朱皇帝肯定要發飆,龔彝也就跟著掉腦袋了。
如果,不同意朝廷減稅,不支持重臣和地主。
大明朝廷,繼續缽滿盆滿,朱皇帝肯定是開懷大笑。
但是,龔彝也要倒黴,失去了朝臣的支持,徹底淪為一個孤臣。
“哦”
龍座上的朱皇帝,聽完後,眉頭都沒抬一下,哦的一聲,繼續癱著臉。
心中大罵,這個龔彝,以前的鐵頭娃,現在的老狐狸,風吹兩邊倒啊。
但是,朱皇帝也拿他沒辦法,不能砍了啊。
很簡單,這個世道,是皇權和士大夫共享的天下。
砍了一個龔彝,還有千千萬萬個龔彝,都會聯合站起來,一起對抗大明皇權。
“鄔禦史”
“問題,既然是你提出來的,說說看吧”
“你們應該知道”
“朝廷的50萬大軍,是足糧足餉的”
“他們都是百戰雄獅,少一個子,都會抄刀子砍人”
半晌後,朱皇帝還是冷靜了下來,把這個問題,再次拋了迴去。
很簡單,誰提出了問題,誰就得想出辦法,或說服朝廷的軍隊。
兩世為人的朱皇帝,當然知道,442的營莊製,確實是刮地皮。
但是,沒辦法,大西南那麽窮,不收那麽重的稅收,朝廷拿什麽養兵啊。
更何況,朱皇帝打算東征了,所有的擴軍,都是為了殺韃子,不容有失啊。
“咚咚咚”
“陛下聖明”
“陛下仁德”
“陛下,勤政愛民”
左都禦史鄔昌期,看到臉色不佳的皇帝,也不害怕,先磕了幾個響頭,再吹了幾句馬屁。
沒辦法,這個問題是他惹出來的,肯定要先磕頭請罪了。
“西漢初期,大儒陸賈,就勸過漢高祖皇帝”
“天下,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陛下的大軍,戰無不克,百戰百勝”
“但,治理天下,還是得靠天下的讀書人,士大夫,士紳豪族”
“賦稅太重的話,時間一長,就容易失去民心的支持”
“去年,滿清入侵大西南的時候”
“四川,貴州,前線的將士,是打了敗仗”
“還有各州府的官員,降的降,逃的逃”
“一潰千裏,毫無抵抗之力,未嚐沒有賦稅過重的因素”
“陛下仁慈,英明神武”
“老臣再次懇請陛下,降低田賦,以安天下田主之心”
說實在的,降田稅這個事情,可不是為了他自己,確實是為了朝廷。
永曆朝廷,大西軍的核心,為何前線一個大敗仗,整個大西南,就兵敗如山倒。
歸根結底,還是有一部分,是民心的問題,各州府縣的士紳,不支持大明朝廷。
這個年代,所謂的民心,是很難把握的,畢竟皇權不下鄉。
當初,大西軍入雲貴,橫掃土司和各路軍閥,一舉奠定根基。
但是,這幫強盜集團,頭子孫可望,為了足糧足餉,直接搞出了營莊製。
這玩意,可是跨世紀的田畝稅製啊,等同於後世的打土豪分田。
所以說,在明末清初的時代,這種做法,肯定會失去民心。
“嗬嗬”
“說話說全了呐”
“沒頭沒尾的,斷斷續續的”
“降田稅,降多少?怎麽個降?”
龍座上的朱皇帝,嗬嗬一笑,瞟了一眼鄔昌期,冷冷的丟出幾句話。
心中腹誹,說話說一半,雞雞短一半啊,這個老家夥,可能用不上雞仔了。
“呃”
這一下子,頭鐵的左都禦史鄔昌期,也有點頭皮發麻了。
左看右看,一個個低頭數螞蟻,孤立無援的他,呃了半天,鋼牙一咬,硬著頭皮,繼續迴道:
“迴稟陛下”
“老,,老臣,,認為”
“是不是,可恢複萬曆年間,朝廷的田畝和稅製”
“各州府的官員,彈劾的奏章裏,他們都打聽了不少”
“滿清韃子,用的就是這個稅製,參考萬年年間,大明會典”
“實在不行的,也可以加一點點的、、、”
“咚咚咚”
說到最後的時候,這個頭鐵的左都禦史,已經說不出話了,直接繼續磕頭,蹦蹦響。
很簡單,他也不是傻子,一邊迴答,一邊瞟著上麵的朱皇帝啊。
不出意外,上麵的朱皇帝,滿臉的黑線啊,目光陰冷,殺氣盈盈。
“不可”
“此舉萬萬不可”
不待朱皇帝有所迴應,老辣的良淵郡王朱企鋘,已經站出來了,大聲反對這個稅製。
這就是他的職責了,不能讓事態惡化下去,兩邊做老好人。
“荒謬”
“這點稅,軍隊吃什麽?”
緊隨其後,兵部尚書鄒簡臣,也緊跟著站出來,眉頭一橫,大力反對鄔昌期的提議。
他可是兵部尚書啊,管兵的啊,沒有糧餉,混個錘子啊。
“無知”
“萬曆稅製”
“整個雲南,也就是十幾萬石的田稅”
“這點賦稅,朝廷怎麽活下去?”
“鄔禦史,這點米糧,你家夠吃嗎?”
這個時候,戶部尚書龔彝,又被炸出來了,直接指著鄔昌期,大聲斥罵。
太狠了啊,按照鄔昌期的提議,他這個戶部尚書,馬上就可以砍頭了,高高掛起城門樓。
按照萬曆年間的稅製,整個雲南的稅收,也就是十四萬石啊。
這一點點米糧,嗬嗬,別說是養軍隊了,在場的官員,都得跟著餓肚子呢。
“陛下”
“不可”
“萬萬不能”
“絕對不可行”
“糧餉,是軍隊的命根子”
“陛下”
“沒糧餉,將士們怎麽打仗?”
“陛下”
“這點錢糧,將士們,喝西北風啊”
、、、
這一下子,右側的武將,剛剛成立的五軍都督府。
驃騎將軍朱禋正,靖國公袁宗第,洞鴿侯秦翼明,華亭伯王維讓,也紛紛站出來,臉色發黑,竭力反對。
這還是在朝堂上,否則的話,更多的將士,得衝出來動手了。
五軍都督府,負責統兵帶兵,沒有糧餉的話,那就嗬嗬了。
不出兩天,這個衙門就會被拆掉,一根毛都剩不下,明末武夫,可不是乖寶寶。
“龔尚書”
“戶部是你在管,財賦的事,還是你來說吧”
龍座上的朱皇帝,手裏捏著小本子,沒有任何的表示,繼續癱著臉,看著下麵的群臣重將。
半晌後,待他們爭吵的差不多了,才點了點頭,再次把龔彝拎出來,示意由他說。
道理很簡單,誰管錢,誰就有責任,把這個事情給圓過去。
搞不定,做不好,說不服朝臣,那就別幹了。
天底下,三隻腿的蛤蟆,確實是不好找,但兩隻腳的會計讀書人,遍地都是的。
“唿哧、、”
再次聽到點名的戶部尚書龔彝,一臉的便秘,深吸一口氣,隻能放下心中的無奈。
沒辦法,朱皇帝的潛台詞,他是聽出來了。
要想繼續做這個戶部尚書,就得搞定稅收,搞定義憤填膺的文臣武將。
“迴稟陛下”
“諸位同僚,將軍們”
“據老臣所知,鄔禦史說的滿清稅製,是有問題的”
“老臣說一組數據吧,通俗易懂的例子”
“眾所周知,萬年年間,大明會典,全天下的田畝總數,大概在7萬萬畝左右”
“那時候,全國的田賦,大概在2600萬石左右”
“如今的天下,我朝全占有雲貴兩廣,大部分的四川,少量的湖廣”
“滿清韃子,全占有兩京七省,大部的湖廣,小部分四川”
“再加上,天下紛亂幾十年,人丁流失,土地荒蕪,耕地丟失的更嚴重”
“所以說,滿清的耕地畝數,應該不會超過3萬萬畝”
“按照老夫的推測,滿清的韃子,每年的財政賦稅,應該不低於5千萬”
“低於這個數的話,他們的百萬大軍,就沒辦法養活的,行軍打仗,更是無從談起”
大明的尚書和侍郎,都是進士出身,也就是那時候的學霸了。
琴棋書畫,古今典籍,朝廷的律法,財政收入,基本上都是了如指掌。
剛剛鄔禦史,提起稅製的時候,龔彝就在迴想過往數據。
沒錯,全國的田畝,大概在7億畝左右,稅收在2600石左右。
這個數據,出自明朝中後期的萬曆年間,一直被明清朝廷沿用。
龔彝是老會計了,很容易從兩國的軍隊,控製的省份,推算出滿清的財政收入了。
而且,大家都是老官僚,都知道,天底下的烏鴉一樣黑。
一個國家,有多少田畝丁口,該收多少稅,該花多少錢,都是差不多的。
滿清擁有那麽大的地盤,沒有百萬軍隊,肯定守不住。
要養百萬軍隊,又要攻打大明王朝,沒有5000萬的財政收入,就別想過下去。
要知道,崇禎末年的時候,朝廷的收入,也不會少於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