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謝首輔君子外衣掉了嗎 作者:而是虛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臣們眼紅謝晏把所有好處都占了,忍不住要給謝晏找些不痛快。
有人道:「陛下之前已經與西域王子月扶結親,如今您再納謝首輔入宮,恐怕也不能把皇夫之位給他吧。」
這人故意用了個「納」字,就是想讓謝晏覺得屈辱。娶妻納妾,他是在說謝晏即便是入贅於帝王家,也隻能為側。
可謝晏不在意,他甚至還笑了笑,能和阿音在一起,是什麽身份很重要嗎?
蕭泠音看向提出疑問的大臣,「當初朕與西域王子成親,是為了交換一些東西。朕和他之間,既無夫妻之名,也無夫妻之實。」
前段時間她曾寫信給月扶,月扶隻說想在洛城再留一段時間。等一年之期至,他便迴西域。
在一年之期到之前,還有約莫半年的時間。而這半年,用來準備她和謝晏婚禮,應當也是很倉促的。
謝晏笑著看陛下,他想過千遍萬遍、放在心上的人,在今日走向了他,為他排除萬難。
眾人知道女帝的心意不可逆轉,隻得聽從。
蕭泠音把婚禮諸事布置下去,自己卻像沒事人一樣,又開始忙於政事。
先前她和謝晏說過想要改革選官製度,如今已經在慢慢著手了。
朝中職位大多是父死子繼或是官員推舉,蕭泠音一下子不敢變化太大,因此依舊保留官員推舉合適人選的權力,但她在此權力上加了一項限製。
那便是,他們推舉的每五個人中至少要有一個不是出身於世家。
政策推行下去,百姓們也有了做官的機會,口中直說女帝英明。
新的一批官員來到殿上,這一批人有十個,其中一人商賈出身,其餘人依舊是世家子弟。蕭泠音給他們各自安排了職位,便讓人帶著去熟悉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看著那些人出去,蕭泠音揉了揉眉心。
謝晏知道她在為什麽發愁。雖然新的選官製度已經在運行,可百姓平日受到的教育與世家子弟相差甚遠。
甚至可以說,世家子弟中最頑劣的一個,識的字、讀的書、會的東西都比出生在農戶的孩子多的多。
她已經在大周各地辦了書院。
即便是不收費,很多百姓也不願讓自家孩子去讀書。在他們眼中,讓孩子去讀書,還不如在家裏多幹些活。
蕭泠音問謝晏:「你說我怎麽做,才能讓他們願意把孩子送到書院去讀書?」
她有些鬱悶,多學些東西總是好的,可是百姓為生活所迫,更願意孩子留在家中幫忙也無可厚非。
如今國庫並不充裕,她不可能因為這件事再撥錢了。
謝晏說:「百姓不願意去,還有一方麵的原因。」
「他們不知道孩子讀了書以後能做什麽?他們自己世世代代就是靠耕作為生,怕孩子讀過書,認了字,卻拿不起養活自己的農具。」
蕭泠音若有所思,她手指交握,偏頭看著謝晏,「你是說,我得明確讓他們知道,讀書的好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若是做一件事情沒有好處,他們憑什麽花時間去做?
謝晏微笑點頭,「不錯。」
蕭泠音思考著她該怎麽做,她托著下巴,右手拿筆,卻始終沒有落在紙上。
片刻,她說:「農戶的孩子們即便讀過書,一兩年之內也追不上世家子弟。但我們可以在其中擇優錄取,讓他們自己選擇,留在原籍教書或是繼續讀書。」
開設書院需要先生的數量很大,而今識字的人多是世家子弟。他們並不願意被派到偏遠的地方去教書。
而農戶大多是靠天吃飯,若是能得到朝廷俸祿,想來也是願意的。
謝晏贊同道:「是個好辦法。」
蕭泠音還在想。
她得讓至少三分之一的讀書人出來是有生計的。
隻有利益夠大,大多數人都相信他們能夠在讀書後過的比原來好,百姓才會願意讓他們的孩子去讀書。
這時謝晏提醒了一句,「讓百姓識字固然重要,陛下也需記得,耕織為國之根本。」
他在提醒蕭泠音,不能隻把心思放在讓更多人讀書認字進而入朝為官這個方向。若是因為朝廷給出的待遇太好,所有人都不願意安於耕織,大周也將混亂。
蕭泠音笑著點頭,「嗯。我得考慮怎麽把握中間的度。」
在朝堂上將此事又議了幾次,才總算得到一個還算妥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並且推行了下去。
在快要入冬時,月扶從洛城迴西域,途經玉京,和蕭泠音見了一麵。月扶沒有停留很久,他知道蕭泠音心有所屬,他再強求也沒有用。眼下已經很好了,西域和大周交好,受大周庇護。
蕭泠音派了些人護送月扶迴國。
月扶前腳離開,謝晏後腳就求見女帝。
蕭泠音自然沒有不見的道理。
謝晏進宮後沒有像往常一樣行禮,他走到女帝身邊,一把抱住她。
他也不說話,隻輕輕抱著她。
蕭泠音猜想大概是因為月扶的緣故,她尤記得之前在洛城,月扶每次故意與她示好,接近她時,謝晏都會不高興。
她手放在謝晏腰上,仰頭看著他,鼻尖動了下,調笑道:「我怎麽聞到股酸味?」
謝晏知道她是在打趣自己,卻也不爭辯。反而把手放在女子腰上,用力往起一帶,吻上了他肖想已久的唇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有人道:「陛下之前已經與西域王子月扶結親,如今您再納謝首輔入宮,恐怕也不能把皇夫之位給他吧。」
這人故意用了個「納」字,就是想讓謝晏覺得屈辱。娶妻納妾,他是在說謝晏即便是入贅於帝王家,也隻能為側。
可謝晏不在意,他甚至還笑了笑,能和阿音在一起,是什麽身份很重要嗎?
蕭泠音看向提出疑問的大臣,「當初朕與西域王子成親,是為了交換一些東西。朕和他之間,既無夫妻之名,也無夫妻之實。」
前段時間她曾寫信給月扶,月扶隻說想在洛城再留一段時間。等一年之期至,他便迴西域。
在一年之期到之前,還有約莫半年的時間。而這半年,用來準備她和謝晏婚禮,應當也是很倉促的。
謝晏笑著看陛下,他想過千遍萬遍、放在心上的人,在今日走向了他,為他排除萬難。
眾人知道女帝的心意不可逆轉,隻得聽從。
蕭泠音把婚禮諸事布置下去,自己卻像沒事人一樣,又開始忙於政事。
先前她和謝晏說過想要改革選官製度,如今已經在慢慢著手了。
朝中職位大多是父死子繼或是官員推舉,蕭泠音一下子不敢變化太大,因此依舊保留官員推舉合適人選的權力,但她在此權力上加了一項限製。
那便是,他們推舉的每五個人中至少要有一個不是出身於世家。
政策推行下去,百姓們也有了做官的機會,口中直說女帝英明。
新的一批官員來到殿上,這一批人有十個,其中一人商賈出身,其餘人依舊是世家子弟。蕭泠音給他們各自安排了職位,便讓人帶著去熟悉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看著那些人出去,蕭泠音揉了揉眉心。
謝晏知道她在為什麽發愁。雖然新的選官製度已經在運行,可百姓平日受到的教育與世家子弟相差甚遠。
甚至可以說,世家子弟中最頑劣的一個,識的字、讀的書、會的東西都比出生在農戶的孩子多的多。
她已經在大周各地辦了書院。
即便是不收費,很多百姓也不願讓自家孩子去讀書。在他們眼中,讓孩子去讀書,還不如在家裏多幹些活。
蕭泠音問謝晏:「你說我怎麽做,才能讓他們願意把孩子送到書院去讀書?」
她有些鬱悶,多學些東西總是好的,可是百姓為生活所迫,更願意孩子留在家中幫忙也無可厚非。
如今國庫並不充裕,她不可能因為這件事再撥錢了。
謝晏說:「百姓不願意去,還有一方麵的原因。」
「他們不知道孩子讀了書以後能做什麽?他們自己世世代代就是靠耕作為生,怕孩子讀過書,認了字,卻拿不起養活自己的農具。」
蕭泠音若有所思,她手指交握,偏頭看著謝晏,「你是說,我得明確讓他們知道,讀書的好處。」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若是做一件事情沒有好處,他們憑什麽花時間去做?
謝晏微笑點頭,「不錯。」
蕭泠音思考著她該怎麽做,她托著下巴,右手拿筆,卻始終沒有落在紙上。
片刻,她說:「農戶的孩子們即便讀過書,一兩年之內也追不上世家子弟。但我們可以在其中擇優錄取,讓他們自己選擇,留在原籍教書或是繼續讀書。」
開設書院需要先生的數量很大,而今識字的人多是世家子弟。他們並不願意被派到偏遠的地方去教書。
而農戶大多是靠天吃飯,若是能得到朝廷俸祿,想來也是願意的。
謝晏贊同道:「是個好辦法。」
蕭泠音還在想。
她得讓至少三分之一的讀書人出來是有生計的。
隻有利益夠大,大多數人都相信他們能夠在讀書後過的比原來好,百姓才會願意讓他們的孩子去讀書。
這時謝晏提醒了一句,「讓百姓識字固然重要,陛下也需記得,耕織為國之根本。」
他在提醒蕭泠音,不能隻把心思放在讓更多人讀書認字進而入朝為官這個方向。若是因為朝廷給出的待遇太好,所有人都不願意安於耕織,大周也將混亂。
蕭泠音笑著點頭,「嗯。我得考慮怎麽把握中間的度。」
在朝堂上將此事又議了幾次,才總算得到一個還算妥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並且推行了下去。
在快要入冬時,月扶從洛城迴西域,途經玉京,和蕭泠音見了一麵。月扶沒有停留很久,他知道蕭泠音心有所屬,他再強求也沒有用。眼下已經很好了,西域和大周交好,受大周庇護。
蕭泠音派了些人護送月扶迴國。
月扶前腳離開,謝晏後腳就求見女帝。
蕭泠音自然沒有不見的道理。
謝晏進宮後沒有像往常一樣行禮,他走到女帝身邊,一把抱住她。
他也不說話,隻輕輕抱著她。
蕭泠音猜想大概是因為月扶的緣故,她尤記得之前在洛城,月扶每次故意與她示好,接近她時,謝晏都會不高興。
她手放在謝晏腰上,仰頭看著他,鼻尖動了下,調笑道:「我怎麽聞到股酸味?」
謝晏知道她是在打趣自己,卻也不爭辯。反而把手放在女子腰上,用力往起一帶,吻上了他肖想已久的唇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