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村裏趕集買蜂蜜
重生長白山我靠神眼挖參打獵 作者:石門華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夏蓮搖搖頭:“我這何德何能,無非就是出了點錢。村長出工出力,嘔心瀝血,那才是大功勞,村長來揭。”
村長笑道:“這年頭錢才是硬通貨,八萬塊錢,天大的一筆,我們出點力算啥,你趕緊的。”
劉夏蓮還謙讓,旁邊鑼鼓敲響了,鞭炮也點燃了,婦女主任推了劉夏蓮一把:“別磨嘰了,趕緊的,咱們婦女能頂半邊天,不要像男人一樣磨嘰。”
劉夏蓮一看再謙讓沒意思了,伸手上去揭開了功德碑上的紅綢。
馬車上的秧歌大隊紛紛下車,又開始了唱歌跳舞。
劉夏蓮驚訝的發現自家大棚西邊一裏地外的樺樹裏居然變成了集市,鋼筋鐵藝的門樓,上麵還寫著幾個大字,李家屯百年大集,逢五,逢十就是大集。
李家屯民國時期都有大集,後來停了幾十年。
村長和鎮上領導商議,借著馬路修通的契機,把大集開起來。
李家屯大集不得了,可不僅僅是賣掃把簸箕糞筐子的,還有修馬蹄、交易牲口的功能。
因為牲口交易數額巨大,加上為了避免來路不正的大牲口進行交易,所以是官辦的。
公證處負責過稱立字據,李村長等幾個人為市場管理人員,負責查驗賣家的身份,以及牲口的來源,當然,不白幹。公證合同要收公證費,市場要收管理費,隻是錢不多,三瓜倆棗的,村民們也能接受。
劉夏蓮豎起大拇指稱讚:“村長,你太能幹了,你瞅瞅,這麽好的集市都開起來了。”
“我給你娘她們留了一個最顯眼的攤位,專門收山貨的,以後這山貨生意也越做越大了。”
“多謝村長了。”
“都是自家人,不用客氣。”
劉夏蓮的娘,那也是個善於經營的人,把生意山貨生意越做越大。現在主打收購蘑菇、木耳、藥材、鬆子。每個月收貨高達兩三萬之多,尤其是應季的鬆子成為主流。
作為高端幹果,鬆子價格非常的昂貴,商販收獲價格普遍在一塊二一斤,城裏零售價兩塊五六,劉夏蓮家之所以收這麽多,完全是因為打開了鵬城和港城的市場,南方市場價格高,走量。
今天是一天的熱鬧,估計到晚上都不會散去。
大丫、二丫玩了好一會,跳累了,也餓了,二丫提議:“姐,大集市上有各種好吃的,咱們過去吃咋樣?”
“好啊,走,咱們仨一起去。”劉夏蓮帶著大丫、二丫來到了大集上。
偌大的集市規劃的還是很好的,生鮮蔬菜、零食、百貨、衣服鞋帽等等各種分區。
劉夏蓮帶著大丫二丫直奔零食區,第一家攤位就是賣糖葫蘆的,長長才一串山楂糖葫蘆才賣一毛五。
“來來,老板,來三串。”劉夏蓮掏出五毛錢選了三串。
小販明顯的不想找錢,旁邊有插的小串山藥豆的糖葫蘆。
“五分錢,給你一串小山藥豆的糖葫蘆可以不?”
不等劉夏蓮說話,二丫一把接過去看:“山藥豆的,好吃,好吃。”
“再給來十串。”
山藥豆是山藥藤上長的果子,稱之為山藥豆,口感非常的麵,還是挺好吃的。
大丫二丫拿著糖葫蘆跟著劉夏蓮繼續往前走,賣小車的可真不少,有自行車支起來的攤位,有獨輪車的攤位,還有毛驢拉著架子車的攤位。
油炸糕、棗子糕、大油條、小籠包、水煎包等等,各種都有。
劉夏蓮感慨,變化真快啊,去年敢做生意的鳳毛麟角,當時雖然也改革開放,但是許多人都很害怕,擔心做小生意的會被拉去篩沙子。
但是今年,人們的思想轉變了,各種小生意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都出來了。
沒一會兒,二丫懷裏抱著最少五個品種的零食。
前麵居然還有個廢品做鋁鍋的,收集來的許多鋁製的易拉罐,經過高溫融化,倒入模具,就變成了鋁鍋。
“蜂蜜,蜂蜜,椴樹蜜。”一位六十多歲的老爺子在那大聲喊著,嗓子都有些沙啞了。
二丫嘴巴裏塞著蒸包,說話都說不清了,還是對劉夏蓮說:“姐,我要吃蜂蜜。”
“好好,買買買。”
椴樹蜜辨識度非常的高,槐花蜜清澈如水,棗花蜜深紅色,椴樹蜜采下來不久就變得跟豬油一樣了。
二斤的大玻璃瓶子裏滿滿的蜜,凝固的跟豬油一樣了。
“大伯,怎麽賣的啊?”
老人指了指自己的大桶說:“如果你自己有桶或者瓶子,隻說蜜那就是兩塊一斤,如果你沒有瓶子,那就要買裝瓶的,這是二斤四塊錢的蜜錢,一個玻璃瓶子兩毛錢,一共是四塊二毛錢。”
劉夏蓮對椴樹蜜還是有些研究的,前段時間一直想從藍莓園那邊養上百十群東北黑蜂,後來因為去了南方,耽誤了,也沒搞成,現在蜜蜂都已經開始蟄伏越冬了,也不好買蜂了。
“大伯,我來六瓶,我送人用,要裝好瓶子的。”
一共是二十五塊二毛錢,給優惠了兩毛錢。
接過付款,老人的手有些顫抖,打開身上的洗衣服袋子,裏麵是零錢。
“多謝,多謝,這是我今年最大的一筆進賬。”老人很感激。
“蜜不好賣嗎?”
老人無奈的搖搖手:“價格貴,不好賣。市場上的假貨幾毛錢一斤,真貨兩塊。”
劉夏蓮深有感觸,自家的酸豆角六毛一斤,但是市場上大把三四毛一斤的酸豆角,都是地坑醃製的。
“我記得咱們這養蜂人挺多吧,不是有人批量收購嗎?”
“南方客商收購價能給到一塊二三,若要是本地收購能給六七毛一斤就不錯了。大部分的養蜂人都是小轉場,采一次油菜花,一次椴樹蜜,其它的時候都得喂糖,利潤太低了,還不如種地呢。”
“大伯哪個村的,抽空去你村裏看看,我是收農產品的。”
老人家搖搖頭:“我是椴樹窩村的,段老七,我不信,哪有收農產品的長這麽俊的?”
旁邊有本地商販說:“老段,這是我們做農產品的劉夏蓮劉廠長,一年收貨幾千萬斤,你這是要飛黃騰達了。”
村長笑道:“這年頭錢才是硬通貨,八萬塊錢,天大的一筆,我們出點力算啥,你趕緊的。”
劉夏蓮還謙讓,旁邊鑼鼓敲響了,鞭炮也點燃了,婦女主任推了劉夏蓮一把:“別磨嘰了,趕緊的,咱們婦女能頂半邊天,不要像男人一樣磨嘰。”
劉夏蓮一看再謙讓沒意思了,伸手上去揭開了功德碑上的紅綢。
馬車上的秧歌大隊紛紛下車,又開始了唱歌跳舞。
劉夏蓮驚訝的發現自家大棚西邊一裏地外的樺樹裏居然變成了集市,鋼筋鐵藝的門樓,上麵還寫著幾個大字,李家屯百年大集,逢五,逢十就是大集。
李家屯民國時期都有大集,後來停了幾十年。
村長和鎮上領導商議,借著馬路修通的契機,把大集開起來。
李家屯大集不得了,可不僅僅是賣掃把簸箕糞筐子的,還有修馬蹄、交易牲口的功能。
因為牲口交易數額巨大,加上為了避免來路不正的大牲口進行交易,所以是官辦的。
公證處負責過稱立字據,李村長等幾個人為市場管理人員,負責查驗賣家的身份,以及牲口的來源,當然,不白幹。公證合同要收公證費,市場要收管理費,隻是錢不多,三瓜倆棗的,村民們也能接受。
劉夏蓮豎起大拇指稱讚:“村長,你太能幹了,你瞅瞅,這麽好的集市都開起來了。”
“我給你娘她們留了一個最顯眼的攤位,專門收山貨的,以後這山貨生意也越做越大了。”
“多謝村長了。”
“都是自家人,不用客氣。”
劉夏蓮的娘,那也是個善於經營的人,把生意山貨生意越做越大。現在主打收購蘑菇、木耳、藥材、鬆子。每個月收貨高達兩三萬之多,尤其是應季的鬆子成為主流。
作為高端幹果,鬆子價格非常的昂貴,商販收獲價格普遍在一塊二一斤,城裏零售價兩塊五六,劉夏蓮家之所以收這麽多,完全是因為打開了鵬城和港城的市場,南方市場價格高,走量。
今天是一天的熱鬧,估計到晚上都不會散去。
大丫、二丫玩了好一會,跳累了,也餓了,二丫提議:“姐,大集市上有各種好吃的,咱們過去吃咋樣?”
“好啊,走,咱們仨一起去。”劉夏蓮帶著大丫、二丫來到了大集上。
偌大的集市規劃的還是很好的,生鮮蔬菜、零食、百貨、衣服鞋帽等等各種分區。
劉夏蓮帶著大丫二丫直奔零食區,第一家攤位就是賣糖葫蘆的,長長才一串山楂糖葫蘆才賣一毛五。
“來來,老板,來三串。”劉夏蓮掏出五毛錢選了三串。
小販明顯的不想找錢,旁邊有插的小串山藥豆的糖葫蘆。
“五分錢,給你一串小山藥豆的糖葫蘆可以不?”
不等劉夏蓮說話,二丫一把接過去看:“山藥豆的,好吃,好吃。”
“再給來十串。”
山藥豆是山藥藤上長的果子,稱之為山藥豆,口感非常的麵,還是挺好吃的。
大丫二丫拿著糖葫蘆跟著劉夏蓮繼續往前走,賣小車的可真不少,有自行車支起來的攤位,有獨輪車的攤位,還有毛驢拉著架子車的攤位。
油炸糕、棗子糕、大油條、小籠包、水煎包等等,各種都有。
劉夏蓮感慨,變化真快啊,去年敢做生意的鳳毛麟角,當時雖然也改革開放,但是許多人都很害怕,擔心做小生意的會被拉去篩沙子。
但是今年,人們的思想轉變了,各種小生意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都出來了。
沒一會兒,二丫懷裏抱著最少五個品種的零食。
前麵居然還有個廢品做鋁鍋的,收集來的許多鋁製的易拉罐,經過高溫融化,倒入模具,就變成了鋁鍋。
“蜂蜜,蜂蜜,椴樹蜜。”一位六十多歲的老爺子在那大聲喊著,嗓子都有些沙啞了。
二丫嘴巴裏塞著蒸包,說話都說不清了,還是對劉夏蓮說:“姐,我要吃蜂蜜。”
“好好,買買買。”
椴樹蜜辨識度非常的高,槐花蜜清澈如水,棗花蜜深紅色,椴樹蜜采下來不久就變得跟豬油一樣了。
二斤的大玻璃瓶子裏滿滿的蜜,凝固的跟豬油一樣了。
“大伯,怎麽賣的啊?”
老人指了指自己的大桶說:“如果你自己有桶或者瓶子,隻說蜜那就是兩塊一斤,如果你沒有瓶子,那就要買裝瓶的,這是二斤四塊錢的蜜錢,一個玻璃瓶子兩毛錢,一共是四塊二毛錢。”
劉夏蓮對椴樹蜜還是有些研究的,前段時間一直想從藍莓園那邊養上百十群東北黑蜂,後來因為去了南方,耽誤了,也沒搞成,現在蜜蜂都已經開始蟄伏越冬了,也不好買蜂了。
“大伯,我來六瓶,我送人用,要裝好瓶子的。”
一共是二十五塊二毛錢,給優惠了兩毛錢。
接過付款,老人的手有些顫抖,打開身上的洗衣服袋子,裏麵是零錢。
“多謝,多謝,這是我今年最大的一筆進賬。”老人很感激。
“蜜不好賣嗎?”
老人無奈的搖搖手:“價格貴,不好賣。市場上的假貨幾毛錢一斤,真貨兩塊。”
劉夏蓮深有感觸,自家的酸豆角六毛一斤,但是市場上大把三四毛一斤的酸豆角,都是地坑醃製的。
“我記得咱們這養蜂人挺多吧,不是有人批量收購嗎?”
“南方客商收購價能給到一塊二三,若要是本地收購能給六七毛一斤就不錯了。大部分的養蜂人都是小轉場,采一次油菜花,一次椴樹蜜,其它的時候都得喂糖,利潤太低了,還不如種地呢。”
“大伯哪個村的,抽空去你村裏看看,我是收農產品的。”
老人家搖搖頭:“我是椴樹窩村的,段老七,我不信,哪有收農產品的長這麽俊的?”
旁邊有本地商販說:“老段,這是我們做農產品的劉夏蓮劉廠長,一年收貨幾千萬斤,你這是要飛黃騰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