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梁國的猛攻,周國也有所預料,好在前線兵力足夠。在打了兩場勝仗之後,就幹脆躲在裏麵,靠著一個「拖」字,準備把他們給耗死,耗到他們經濟不行,糧草無法供應,到時候還不是想怎麽樣就怎麽樣。
然而西北戰線很有戰略十分能維持。可是太子跟周帝這邊的兩條戰線卻應付的十分吃力。
這麽大規模的調兵行動,自然是瞞不過北方的眼線的。因此在知道這邊調兵去了西北之後,北方對著他們就是一通猛攻。????
小半年的時間,他們的規模已經增強到了十幾萬,其中不乏山賊匪類,還有獄卒,以及過不下去日子了的流氓、百姓投靠,壯大的速度比雲舒他們正規途徑招集軍隊要容易多了。
靠著一路搜刮百姓的物品,以戰養戰,雖然戰術混亂,然而總是能夠給正規軍隊沉重一擊。
之前增兵不久,夏季增兵秋季還沒到,雲城那邊居然又來要求太子殿下調兵了,並且周帝還斥責了太子殿下一番,說他之前給的兵力不夠強壯。
雲舒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差點兒要冷笑出聲來。
這會兒誰都知道士兵的重要性,好兵要全都給了周帝,那這邊的安全要怎麽維護?
周帝這會兒來要兵,態度好一些,或許擠也要擠出一點兵力給他。
然而他又是這樣指責的態度,太子自然知道,原來他父皇已經對他是怪罪的想法了。
那麽即便再給兵,隻要周帝附近有臣子說他兩句壞話,即便是好心給兵,也不能夠討到什麽好話的。
於是雲舒他們連勸都不用勸,太子直接書信一封,說著急這邊也困難,實在抽調不出兵力,於是就沒有給兵。
其實太子在信上也沒有說什麽謊話,他說的也都是實話。本來就沒有兵能調了,北方猛烈加大攻擊是連帶他們這裏也被猛攻了的。
那一群雖然是烏合之眾,然而因人逐漸多起來,隊伍越發龐大。????
又加上已是叛軍,不弄死皇帝跟太子那也是死路一條,他們都是光腳的,自然不怕穿鞋的,於是打起仗來根本就不要命。
那邊的將領能夠一路打過來,顯然是很有帶兵的頭腦的。有用的人才不止雲舒他們這邊兒有,對方也有很多能戰能謀的。
因此他們這邊應付起來實在困難,隻能等著西北平定,然後再打下去,目前最主要還是以防守為主。
然而西北那邊出來的戰略就是耗著鄭、梁二國,想必等到今年冬天之後,就能見效。
這會兒正是僵持的時刻,又不可能將那邊的軍隊忽然抽調過來。
雲舒他們自己撐著是困難,大家具體也不知道皇帝那邊究竟是什麽情況,甚至有人懷疑是皇帝擔心太子手握太多兵權,故意想要削弱。
畢竟都是一樣的軍隊,皇帝那邊的軍隊必定已經比他們這邊優良了,又數量多,都是打仗,怎麽三個月還不到,那邊才過去兩三萬的兵,這會兒又來要了?
由於消息的閉塞,雲舒他甚至也是這麽認為的。
這日大家一致做出反對調兵的決定後,又討論了一下,皇帝會不會因此廢除太子的事情。
最後給出的結論是,太子殿下如今手裏握著權力,兵在他手裏,如果皇帝真的要廢太子,那麽就走大家最不想走的那一條路就好了。
畢竟大家現在的想法就是江山不能落到二皇子手裏,首先大家站在太子陣營,多少是討厭太二皇子的。
其次現在他們的能力確實能夠跟中央抗衡一下,自然,是在西北地區部隊沒有辦法被調迴來的前提下。
最後,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二皇子即位,那麽他們一定吃不了兜著走,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那麽不如痛快一些,讓兄弟兩個打一架,誰贏了誰做大哥。
自然大家這會兒還是反對父子兵戈相向的,更多的是想著如何做掉不分長幼的二皇子。
談論的時候,也都文鄒鄒的,誰都是這個意思,然而誰都沒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因為長幼有序是儒家所提倡的,然而倫理綱常也是儒家必須遵守的,父父子子,周帝是太子的爹,這一點是事實,太子能反了他弟弟,但是不能反了他爹。
這便是,老學究們的血淚了,自己認的祖師爺,就是死也要捍衛。
大家下好了決定,然後雲舒迴家。每天他們要討論的國事都很多,雲舒今日討論完,迴家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
要入秋了,今年夏季炎熱,下午的街道都悶悶的。雲舒坐在車裏,用寬大的袖子給自己扇風,真希望這會兒來一場及時的雨,將這悶熱一掃而空。
雲舒的家離太子的府邸近,很快便到家了。
這邊從外麵出來,十三四歲的幸恩就從外麵拿著一封信小跑了過來。
雲舒見他沒頭沒腦的,見到了人也不叫喚一聲,便叫住他,「幸恩,傻小子跑什麽呢?」
幸恩聞言,轉過來身子來一瞧,發現是雲舒,這才又跑到雲舒跟前,叫了一句:「二爺。」
雲舒朝他點了點頭,問他:「你手裏拿的什麽?」
幸恩說道:「外頭來的信,官兒叔有事兒走不開,叫我去拿來的。」
幸恩便是之前被林氏收留在家的小乞丐,他家原本也是京都的,一家六口,家境原本還可以,後來逃難途中父母死了,家裏錢花了個精光,哥嫂兩個還有自己的孩子要養,就把他丟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然而西北戰線很有戰略十分能維持。可是太子跟周帝這邊的兩條戰線卻應付的十分吃力。
這麽大規模的調兵行動,自然是瞞不過北方的眼線的。因此在知道這邊調兵去了西北之後,北方對著他們就是一通猛攻。????
小半年的時間,他們的規模已經增強到了十幾萬,其中不乏山賊匪類,還有獄卒,以及過不下去日子了的流氓、百姓投靠,壯大的速度比雲舒他們正規途徑招集軍隊要容易多了。
靠著一路搜刮百姓的物品,以戰養戰,雖然戰術混亂,然而總是能夠給正規軍隊沉重一擊。
之前增兵不久,夏季增兵秋季還沒到,雲城那邊居然又來要求太子殿下調兵了,並且周帝還斥責了太子殿下一番,說他之前給的兵力不夠強壯。
雲舒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差點兒要冷笑出聲來。
這會兒誰都知道士兵的重要性,好兵要全都給了周帝,那這邊的安全要怎麽維護?
周帝這會兒來要兵,態度好一些,或許擠也要擠出一點兵力給他。
然而他又是這樣指責的態度,太子自然知道,原來他父皇已經對他是怪罪的想法了。
那麽即便再給兵,隻要周帝附近有臣子說他兩句壞話,即便是好心給兵,也不能夠討到什麽好話的。
於是雲舒他們連勸都不用勸,太子直接書信一封,說著急這邊也困難,實在抽調不出兵力,於是就沒有給兵。
其實太子在信上也沒有說什麽謊話,他說的也都是實話。本來就沒有兵能調了,北方猛烈加大攻擊是連帶他們這裏也被猛攻了的。
那一群雖然是烏合之眾,然而因人逐漸多起來,隊伍越發龐大。????
又加上已是叛軍,不弄死皇帝跟太子那也是死路一條,他們都是光腳的,自然不怕穿鞋的,於是打起仗來根本就不要命。
那邊的將領能夠一路打過來,顯然是很有帶兵的頭腦的。有用的人才不止雲舒他們這邊兒有,對方也有很多能戰能謀的。
因此他們這邊應付起來實在困難,隻能等著西北平定,然後再打下去,目前最主要還是以防守為主。
然而西北那邊出來的戰略就是耗著鄭、梁二國,想必等到今年冬天之後,就能見效。
這會兒正是僵持的時刻,又不可能將那邊的軍隊忽然抽調過來。
雲舒他們自己撐著是困難,大家具體也不知道皇帝那邊究竟是什麽情況,甚至有人懷疑是皇帝擔心太子手握太多兵權,故意想要削弱。
畢竟都是一樣的軍隊,皇帝那邊的軍隊必定已經比他們這邊優良了,又數量多,都是打仗,怎麽三個月還不到,那邊才過去兩三萬的兵,這會兒又來要了?
由於消息的閉塞,雲舒他甚至也是這麽認為的。
這日大家一致做出反對調兵的決定後,又討論了一下,皇帝會不會因此廢除太子的事情。
最後給出的結論是,太子殿下如今手裏握著權力,兵在他手裏,如果皇帝真的要廢太子,那麽就走大家最不想走的那一條路就好了。
畢竟大家現在的想法就是江山不能落到二皇子手裏,首先大家站在太子陣營,多少是討厭太二皇子的。
其次現在他們的能力確實能夠跟中央抗衡一下,自然,是在西北地區部隊沒有辦法被調迴來的前提下。
最後,大家都很清楚,如果二皇子即位,那麽他們一定吃不了兜著走,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那麽不如痛快一些,讓兄弟兩個打一架,誰贏了誰做大哥。
自然大家這會兒還是反對父子兵戈相向的,更多的是想著如何做掉不分長幼的二皇子。
談論的時候,也都文鄒鄒的,誰都是這個意思,然而誰都沒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
因為長幼有序是儒家所提倡的,然而倫理綱常也是儒家必須遵守的,父父子子,周帝是太子的爹,這一點是事實,太子能反了他弟弟,但是不能反了他爹。
這便是,老學究們的血淚了,自己認的祖師爺,就是死也要捍衛。
大家下好了決定,然後雲舒迴家。每天他們要討論的國事都很多,雲舒今日討論完,迴家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
要入秋了,今年夏季炎熱,下午的街道都悶悶的。雲舒坐在車裏,用寬大的袖子給自己扇風,真希望這會兒來一場及時的雨,將這悶熱一掃而空。
雲舒的家離太子的府邸近,很快便到家了。
這邊從外麵出來,十三四歲的幸恩就從外麵拿著一封信小跑了過來。
雲舒見他沒頭沒腦的,見到了人也不叫喚一聲,便叫住他,「幸恩,傻小子跑什麽呢?」
幸恩聞言,轉過來身子來一瞧,發現是雲舒,這才又跑到雲舒跟前,叫了一句:「二爺。」
雲舒朝他點了點頭,問他:「你手裏拿的什麽?」
幸恩說道:「外頭來的信,官兒叔有事兒走不開,叫我去拿來的。」
幸恩便是之前被林氏收留在家的小乞丐,他家原本也是京都的,一家六口,家境原本還可以,後來逃難途中父母死了,家裏錢花了個精光,哥嫂兩個還有自己的孩子要養,就把他丟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