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好一會兒,雲舒才聽見秦承業感嘆了一句:「這江山,真是無限美麗,叫人如何都看不夠的。」
這話雖然在感慨江山多嬌,然而細細聽去,又仿佛在嘆息著什麽。
雲舒也不敢接話,免得打擾太子殿下的思緒。
之後,隻聽太子問道:「你家裏幾個兄弟?」
雲舒聞言,這才開口說話:「迴殿下,兄弟共有我們兩個,另外一個笙歌算我半個兄弟,還沒有真正認過我爹娘做幹爹幹娘。」
既然殿下問,必然不是問他們這一代有多少兄弟,而是他們家共有多少兄弟,因此沒有將顧雲璟他們算進來。
秦承業點點頭,說道:「哦,那麽你父親更偏愛誰一些?」
雲舒見他這麽問,多少猜出了他問這話的原由。想必是周帝偏心二皇子,太子想在雲舒這裏找些人生的啟迪。
然而雲舒對這些煽情的東西並沒有經驗,也對他們皇家的事情不是很感興趣。
「迴殿下,家父去得早,論偏愛,許是更愛我大姐姐跟妹妹,還有家中的一堆舊時書籍。」
「那你跟弟弟都還相處得好?」
雲舒說道:「相處的來便是了。父親早逝,母親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性子,自然我們兄弟兩個都要懂事。我不在時家裏多靠著弟弟跟叔叔維持,我在家時弟弟便可輕鬆一些。況且我走運些,學問上算是能做弟弟的榜樣,我們兄弟之間倒沒有鬧過什麽矛盾。」
秦承業聞言,眼神看著遠方,嘴角勾著一模自嘲的笑:「兄友弟恭,真是令人羨慕。」
雲舒怕自己說錯話,之後便沒有再說。
太子在一處離士兵們較遠的地方站定,手撫上城牆,眺望著遠方,對雲舒說道:「倘若有得選,我是不願意出生在這帝王家的。」
雲舒一愣,沒想到太子殿下會對自己說這些,他好像還沒有跟太子熟到這種程度吧?
雲舒來不及迴應,甚至可以說,太子殿下本也不為求得他的迴應。
秦承業隻是在那裏自顧自地繼續說著:「雖然金銀無數,不愁吃喝,不知貧苦,卻不如清貧人家。你們這樣父子和諧,兄友弟恭的關係,本宮是難以體會的。父子之間互相猜忌,兄弟之間互相爭奪。慎之你知道麽?自我母後去世,本宮已經許久都沒有睡一個安穩覺了。」
「若生在清貧之家,有個跟你一樣的秀才父親,知書達理的母親,親切的兄弟姐妹,便是一輩子不近皇位,我也甘心了。」
雲舒見他越說越不對頭,出言道:「殿下,萬事已定,若殿下隻是感慨還好,人總有疲憊,嘆一聲氣也就罷了。這會兒正是關鍵時刻,萬不可因此失了本心。
太子殿下不同我們尋常人家,老天生了殿下這樣的千金之體,必然給了您難承受的辛苦。無法體會人間清歡,可萬千百姓都是您的子民。殿下的重任在此,不在清貧和樂。」
雲舒一段話,一下將沉浸在自己思緒裏的秦承業給扯迴了現實。
是啊,他原本隻是準備感嘆一下,吐吐難以與人言的辛苦。結果說著說著,竟然將自己說得鬱悶了。
於是秦承業將自己拉下來的嘴角重新揚了起來,再不是之前那番頹喪的樣子了。
「怪道唐書中說,魏徴去世後,唐太宗皇帝要說出『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樣的感嘆了。慎之便是本宮的一麵鏡子。」
雲舒忙道:「微臣鄙陋,哪敢同先賢比較?」
太子說的是一句古話,唐太宗李世民前期勵精圖治,魏徵本是他政敵一營,後來被李世民所用,一生敢於諫言,據記載,一輩子有兩百多次進諫。
後期魏徵去世後,李世民的政治也開始走下坡,後期安於享樂。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正是出自李世民的話。
太子殿下這麽說雲舒,雲舒聽了真是覺得自己擔當不起。
他雖然也有建議說給太子,並且太子也有採納,然而他的功勞遠不及先賢。
雲舒說自己鄙陋並不是謙虛,而是對先賢的敬畏。
太子殿下見雲舒慌張,這才笑著換了話題:「本宮的弟弟跟本宮不和的事情,想你是知道的。父皇那邊有本宮的人來稟報,父皇沉迷享樂,朝政之事逐漸放權到弟弟那裏。他母家有權,父皇絕不敢動,更何況他母妃又得寵,他更是從小到大都受到我父皇的偏愛。
當初要不是那些臣子諫言,差點兒死了幾個人,皇上隻怕都不願意立本宮這個名正言順的太子。如今他的母妃是皇後了,就更加肆無忌憚起來。皇上想必也有廢太子的想法,到這個時刻,本宮也不想父子兄弟相殘,你說,本宮接下來可怎麽辦才好?」??s?
雲舒想了想,說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臣理解殿下的想法。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殿下不想爭鬥,難道就能夠不爭鬥了麽?殿下身上扣著『太子』的名聲,這便是爭鬥的根源。
若殿下不再爭取,將太子之位拱手相讓,將來能夠保全一家便是幸事了。隻是殿下能夠想到那些支持您站在您這邊的大臣們,他們接下來會是什麽樣的結果嗎?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殿下已經是太子了,若皇位將來落到二皇子手中,這便是將來二皇子心中的一根刺。二皇子生性聰明,然而有些劣根,內行玩樂淫1色。江山交到二皇子手裏,殿下難道放心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話雖然在感慨江山多嬌,然而細細聽去,又仿佛在嘆息著什麽。
雲舒也不敢接話,免得打擾太子殿下的思緒。
之後,隻聽太子問道:「你家裏幾個兄弟?」
雲舒聞言,這才開口說話:「迴殿下,兄弟共有我們兩個,另外一個笙歌算我半個兄弟,還沒有真正認過我爹娘做幹爹幹娘。」
既然殿下問,必然不是問他們這一代有多少兄弟,而是他們家共有多少兄弟,因此沒有將顧雲璟他們算進來。
秦承業點點頭,說道:「哦,那麽你父親更偏愛誰一些?」
雲舒見他這麽問,多少猜出了他問這話的原由。想必是周帝偏心二皇子,太子想在雲舒這裏找些人生的啟迪。
然而雲舒對這些煽情的東西並沒有經驗,也對他們皇家的事情不是很感興趣。
「迴殿下,家父去得早,論偏愛,許是更愛我大姐姐跟妹妹,還有家中的一堆舊時書籍。」
「那你跟弟弟都還相處得好?」
雲舒說道:「相處的來便是了。父親早逝,母親是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性子,自然我們兄弟兩個都要懂事。我不在時家裏多靠著弟弟跟叔叔維持,我在家時弟弟便可輕鬆一些。況且我走運些,學問上算是能做弟弟的榜樣,我們兄弟之間倒沒有鬧過什麽矛盾。」
秦承業聞言,眼神看著遠方,嘴角勾著一模自嘲的笑:「兄友弟恭,真是令人羨慕。」
雲舒怕自己說錯話,之後便沒有再說。
太子在一處離士兵們較遠的地方站定,手撫上城牆,眺望著遠方,對雲舒說道:「倘若有得選,我是不願意出生在這帝王家的。」
雲舒一愣,沒想到太子殿下會對自己說這些,他好像還沒有跟太子熟到這種程度吧?
雲舒來不及迴應,甚至可以說,太子殿下本也不為求得他的迴應。
秦承業隻是在那裏自顧自地繼續說著:「雖然金銀無數,不愁吃喝,不知貧苦,卻不如清貧人家。你們這樣父子和諧,兄友弟恭的關係,本宮是難以體會的。父子之間互相猜忌,兄弟之間互相爭奪。慎之你知道麽?自我母後去世,本宮已經許久都沒有睡一個安穩覺了。」
「若生在清貧之家,有個跟你一樣的秀才父親,知書達理的母親,親切的兄弟姐妹,便是一輩子不近皇位,我也甘心了。」
雲舒見他越說越不對頭,出言道:「殿下,萬事已定,若殿下隻是感慨還好,人總有疲憊,嘆一聲氣也就罷了。這會兒正是關鍵時刻,萬不可因此失了本心。
太子殿下不同我們尋常人家,老天生了殿下這樣的千金之體,必然給了您難承受的辛苦。無法體會人間清歡,可萬千百姓都是您的子民。殿下的重任在此,不在清貧和樂。」
雲舒一段話,一下將沉浸在自己思緒裏的秦承業給扯迴了現實。
是啊,他原本隻是準備感嘆一下,吐吐難以與人言的辛苦。結果說著說著,竟然將自己說得鬱悶了。
於是秦承業將自己拉下來的嘴角重新揚了起來,再不是之前那番頹喪的樣子了。
「怪道唐書中說,魏徴去世後,唐太宗皇帝要說出『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樣的感嘆了。慎之便是本宮的一麵鏡子。」
雲舒忙道:「微臣鄙陋,哪敢同先賢比較?」
太子說的是一句古話,唐太宗李世民前期勵精圖治,魏徵本是他政敵一營,後來被李世民所用,一生敢於諫言,據記載,一輩子有兩百多次進諫。
後期魏徵去世後,李世民的政治也開始走下坡,後期安於享樂。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這正是出自李世民的話。
太子殿下這麽說雲舒,雲舒聽了真是覺得自己擔當不起。
他雖然也有建議說給太子,並且太子也有採納,然而他的功勞遠不及先賢。
雲舒說自己鄙陋並不是謙虛,而是對先賢的敬畏。
太子殿下見雲舒慌張,這才笑著換了話題:「本宮的弟弟跟本宮不和的事情,想你是知道的。父皇那邊有本宮的人來稟報,父皇沉迷享樂,朝政之事逐漸放權到弟弟那裏。他母家有權,父皇絕不敢動,更何況他母妃又得寵,他更是從小到大都受到我父皇的偏愛。
當初要不是那些臣子諫言,差點兒死了幾個人,皇上隻怕都不願意立本宮這個名正言順的太子。如今他的母妃是皇後了,就更加肆無忌憚起來。皇上想必也有廢太子的想法,到這個時刻,本宮也不想父子兄弟相殘,你說,本宮接下來可怎麽辦才好?」??s?
雲舒想了想,說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臣理解殿下的想法。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殿下不想爭鬥,難道就能夠不爭鬥了麽?殿下身上扣著『太子』的名聲,這便是爭鬥的根源。
若殿下不再爭取,將太子之位拱手相讓,將來能夠保全一家便是幸事了。隻是殿下能夠想到那些支持您站在您這邊的大臣們,他們接下來會是什麽樣的結果嗎?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殿下已經是太子了,若皇位將來落到二皇子手中,這便是將來二皇子心中的一根刺。二皇子生性聰明,然而有些劣根,內行玩樂淫1色。江山交到二皇子手裏,殿下難道放心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