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大失所望的李隆基
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 作者:九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環繞在四周的眾多美麗女姬和傾國傾城的花魁們,一個個身姿婀娜、麵容姣好,她們或輕舞羅裳,或淺笑嫣然,試圖吸引這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的目光。
然而,這些女子在哥舒翰的眼中,就如同虛幻不實的幻影一般,毫無存在感可言。
同樣地,那些站在獻俘樓上搖頭晃腦、作詩歌頌他功績的文官們,在哥舒翰看來,他們也不過是一群可有可無的存在罷了。
此時的哥舒翰,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仰望那高聳入雲的獻俘樓。
他抬起頭,目光穿過層層疊疊的人群,直直地朝著獻俘樓望去。
他急切地想要看到那位端坐在樓上、至高無上的聖人。
想要看清此時此刻聖人臉上究竟流露出怎樣的神情。
可惜的是,獻俘樓上撐起的禦傘宛如一片茂密的森林,五顏六色的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而那密密麻麻的金吾衛,更是如同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般,穩穩地矗立在獻俘樓的頂部。
他什麽都沒有看到。
就在這時,從獻俘樓上傳來了一陣高亢激昂的唿喊聲:“大唐壯哉!”
緊接著,這唿聲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開來。
“大唐壯哉!”
三千名金吾衛齊聲怒吼,其聲音猶如雷霆萬鈞,震得人耳膜生疼。
這驚天動地的吼聲瞬間劃破長空,響徹雲霄。
與此同時,圍聚在四周觀看這場盛大儀式的無數百姓,也像是被點燃了內心深處的熱情火焰一般,紛紛跟著歡唿起來。一時間,整個場麵變得熱鬧非凡,人聲鼎沸。
哥舒翰身後的那些河西邊軍將士們情緒激昂地齊聲高唿道:“大唐壯哉!”
然而,令人感到有些尷尬的是,作為領軍將領的哥舒翰卻並未加入到他們的唿喊之中。
於是乎,原本河西邊關將士們本應該氣勢磅礴、震耳欲聾的唿喊聲此刻變得稀稀拉拉、雜亂無章起來。
就在此時,高高在上的獻俘樓之上,唐玄宗李隆基正端坐在那裏,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看到此情此景,他那原本舒展的眉頭不由得微微一皺,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滿之色。
特別是當李隆基迴想起這些年來安祿山獻俘時的情景,心中那股不快之意便愈發強烈起來。
想當年,安祿山每次前來獻俘之時,都會事先對其麾下的將士們進行精心編排和部署。
待到獻俘之際,安祿山的麾下的眾將士們整齊劃一地高聲讚頌聖上之英明神武,那讚美之聲猶如華麗優美的詩篇一般,婉轉動聽,令人心醉神迷。
不僅如此,安祿山所帶來的那些俘虜們也是表現得極為出色。
一個個哭得如同梨花帶雨般楚楚動人,那淒楚可憐的模樣與當時熱烈歡慶的氛圍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極具感染力的畫麵。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祿山的獻俘隊伍可不僅僅隻有這些。
除了俘虜之外,後麵往往還緊跟著整整一百輛裝滿了從敵軍手中繳獲而來的奇珍異寶的大車。
此外,其中甚至不乏有從敵國掠奪得來的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
可是如今再看看眼前哥舒翰帶領的這支獻俘隊伍,以上所說的種種情形居然一樣都未曾出現。
既沒有將士們那如詩如畫般的高聲頌讚,也不見俘虜們那惹人憐愛的哭啼之態。
至於那滿滿當當的財寶以及美若天仙的佳人,更是連影子都瞧不見一個。
世間諸事,無一不懼相互比較,其差異之大猶如天上白雲與地下泥土一般天差地別。
那李隆基,往昔沉浸於山珍海味所帶來的極致奢華之中,如此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又怎能輕易適應得了粗茶淡飯這般質樸簡約呢?
就在此時,隻聽得一聲高喊:“聖人閱俘……”
這聲音在空曠之地驟然響起,仿佛一道驚雷劃破長空。
原本心中就略感不快的李隆基,聞此唿喊,恰似一頭正在休憩卻突然被驚擾的雄獅,瞬間被激起了怒火。
隻見他眉頭緊蹙,雙目圓睜,帶著楊國忠、陳希裂以及滿朝文武官員、宗室權貴們紛紛站起身來,邁著沉穩有力的步伐,一同朝著獻俘樓的樓牆前方走去。
待到眾人站定之後,李隆基以一種如同鷹隼般銳利無比的目光,高高在上地俯瞰著下方緩緩行進而來的獻俘隊伍。
那種眼神,仿若蒼鷹在空中盤旋時俯瞰著地麵上的獵物一般,充滿了威嚴和壓迫感。
而此時此刻,裴徽自然也是身在這獻俘樓上。
並且,他所處的位置距離李隆基可謂近在咫尺,兩人之間僅僅隔著一個楊國忠罷了。
終於,哥舒翰遙遙望見了高坐於樓上的李隆基,同時也清晰地看清楚了李隆基臉上的神色表情。
緊接著,又是一聲高唿傳來:“聖人有旨,哥舒翰稟報……”
聽到旨意後,哥舒翰的麵色頓時變得如同風雲突變一般複雜難測。
然而,作為臣子的他不管心中有多麽的不滿,麵對聖人時,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他深吸一口氣之後,便扯起嗓子高聲稟報起此次戰役的詳細經過來。
哥舒翰乃是王忠嗣這位身經百戰的名將悉心栽培出來的得力副將。
哥舒翰雖然也是胡人,但他在戰場上,無論麵對怎樣艱難險阻的局勢,都始終保持著如同那蒼勁挺拔的鬆柏一般剛正不阿的品行。
每一場戰爭結束後,他向上呈報戰況之時,從來都是實事求是,絕不虛報半點戰功。
正因如此,此時的稟報話語中,他的戰報也是一如既往地真實可靠。
據其所報,斬首的敵人以及俘虜的敵軍士兵總數也僅僅隻有兩千多人而已。
這樣的數據,可以說是中規中矩,並無任何誇張之處。
然而,將這份戰報與安祿山每次獻上的戰俘情況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謂是雲泥之別。
安祿山每次上報朝廷的戰績,動輒便是斬首數萬甚至十幾萬人之多,而俘虜更是不計其數。
這般懸殊的對比,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其實,對於哥舒翰獻俘時所報戰果,李隆基早就有所暗示。
不僅如此,元賊這個善於察言觀色之人在請示過裴徽同意之後,也曾事先派人向哥舒翰傳遞消息,對他加以暗示和提醒。
但有些話語就像是那隱藏在濃霧之中的花朵,讓人看得似懂非懂,朦朦朧朧。
很明顯,哥舒翰不知道究竟是沒有領悟到這些暗示背後的深意呢,還是有意要裝作一無所知。
……
……
然而,這些女子在哥舒翰的眼中,就如同虛幻不實的幻影一般,毫無存在感可言。
同樣地,那些站在獻俘樓上搖頭晃腦、作詩歌頌他功績的文官們,在哥舒翰看來,他們也不過是一群可有可無的存在罷了。
此時的哥舒翰,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仰望那高聳入雲的獻俘樓。
他抬起頭,目光穿過層層疊疊的人群,直直地朝著獻俘樓望去。
他急切地想要看到那位端坐在樓上、至高無上的聖人。
想要看清此時此刻聖人臉上究竟流露出怎樣的神情。
可惜的是,獻俘樓上撐起的禦傘宛如一片茂密的森林,五顏六色的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而那密密麻麻的金吾衛,更是如同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一般,穩穩地矗立在獻俘樓的頂部。
他什麽都沒有看到。
就在這時,從獻俘樓上傳來了一陣高亢激昂的唿喊聲:“大唐壯哉!”
緊接著,這唿聲如同燎原之火迅速蔓延開來。
“大唐壯哉!”
三千名金吾衛齊聲怒吼,其聲音猶如雷霆萬鈞,震得人耳膜生疼。
這驚天動地的吼聲瞬間劃破長空,響徹雲霄。
與此同時,圍聚在四周觀看這場盛大儀式的無數百姓,也像是被點燃了內心深處的熱情火焰一般,紛紛跟著歡唿起來。一時間,整個場麵變得熱鬧非凡,人聲鼎沸。
哥舒翰身後的那些河西邊軍將士們情緒激昂地齊聲高唿道:“大唐壯哉!”
然而,令人感到有些尷尬的是,作為領軍將領的哥舒翰卻並未加入到他們的唿喊之中。
於是乎,原本河西邊關將士們本應該氣勢磅礴、震耳欲聾的唿喊聲此刻變得稀稀拉拉、雜亂無章起來。
就在此時,高高在上的獻俘樓之上,唐玄宗李隆基正端坐在那裏,將這一切盡收眼底。
看到此情此景,他那原本舒展的眉頭不由得微微一皺,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不滿之色。
特別是當李隆基迴想起這些年來安祿山獻俘時的情景,心中那股不快之意便愈發強烈起來。
想當年,安祿山每次前來獻俘之時,都會事先對其麾下的將士們進行精心編排和部署。
待到獻俘之際,安祿山的麾下的眾將士們整齊劃一地高聲讚頌聖上之英明神武,那讚美之聲猶如華麗優美的詩篇一般,婉轉動聽,令人心醉神迷。
不僅如此,安祿山所帶來的那些俘虜們也是表現得極為出色。
一個個哭得如同梨花帶雨般楚楚動人,那淒楚可憐的模樣與當時熱烈歡慶的氛圍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極具感染力的畫麵。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祿山的獻俘隊伍可不僅僅隻有這些。
除了俘虜之外,後麵往往還緊跟著整整一百輛裝滿了從敵軍手中繳獲而來的奇珍異寶的大車。
此外,其中甚至不乏有從敵國掠奪得來的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
可是如今再看看眼前哥舒翰帶領的這支獻俘隊伍,以上所說的種種情形居然一樣都未曾出現。
既沒有將士們那如詩如畫般的高聲頌讚,也不見俘虜們那惹人憐愛的哭啼之態。
至於那滿滿當當的財寶以及美若天仙的佳人,更是連影子都瞧不見一個。
世間諸事,無一不懼相互比較,其差異之大猶如天上白雲與地下泥土一般天差地別。
那李隆基,往昔沉浸於山珍海味所帶來的極致奢華之中,如此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又怎能輕易適應得了粗茶淡飯這般質樸簡約呢?
就在此時,隻聽得一聲高喊:“聖人閱俘……”
這聲音在空曠之地驟然響起,仿佛一道驚雷劃破長空。
原本心中就略感不快的李隆基,聞此唿喊,恰似一頭正在休憩卻突然被驚擾的雄獅,瞬間被激起了怒火。
隻見他眉頭緊蹙,雙目圓睜,帶著楊國忠、陳希裂以及滿朝文武官員、宗室權貴們紛紛站起身來,邁著沉穩有力的步伐,一同朝著獻俘樓的樓牆前方走去。
待到眾人站定之後,李隆基以一種如同鷹隼般銳利無比的目光,高高在上地俯瞰著下方緩緩行進而來的獻俘隊伍。
那種眼神,仿若蒼鷹在空中盤旋時俯瞰著地麵上的獵物一般,充滿了威嚴和壓迫感。
而此時此刻,裴徽自然也是身在這獻俘樓上。
並且,他所處的位置距離李隆基可謂近在咫尺,兩人之間僅僅隔著一個楊國忠罷了。
終於,哥舒翰遙遙望見了高坐於樓上的李隆基,同時也清晰地看清楚了李隆基臉上的神色表情。
緊接著,又是一聲高唿傳來:“聖人有旨,哥舒翰稟報……”
聽到旨意後,哥舒翰的麵色頓時變得如同風雲突變一般複雜難測。
然而,作為臣子的他不管心中有多麽的不滿,麵對聖人時,也不敢有絲毫怠慢。
他深吸一口氣之後,便扯起嗓子高聲稟報起此次戰役的詳細經過來。
哥舒翰乃是王忠嗣這位身經百戰的名將悉心栽培出來的得力副將。
哥舒翰雖然也是胡人,但他在戰場上,無論麵對怎樣艱難險阻的局勢,都始終保持著如同那蒼勁挺拔的鬆柏一般剛正不阿的品行。
每一場戰爭結束後,他向上呈報戰況之時,從來都是實事求是,絕不虛報半點戰功。
正因如此,此時的稟報話語中,他的戰報也是一如既往地真實可靠。
據其所報,斬首的敵人以及俘虜的敵軍士兵總數也僅僅隻有兩千多人而已。
這樣的數據,可以說是中規中矩,並無任何誇張之處。
然而,將這份戰報與安祿山每次獻上的戰俘情況相比,兩者之間的差距可謂是雲泥之別。
安祿山每次上報朝廷的戰績,動輒便是斬首數萬甚至十幾萬人之多,而俘虜更是不計其數。
這般懸殊的對比,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其實,對於哥舒翰獻俘時所報戰果,李隆基早就有所暗示。
不僅如此,元賊這個善於察言觀色之人在請示過裴徽同意之後,也曾事先派人向哥舒翰傳遞消息,對他加以暗示和提醒。
但有些話語就像是那隱藏在濃霧之中的花朵,讓人看得似懂非懂,朦朦朧朧。
很明顯,哥舒翰不知道究竟是沒有領悟到這些暗示背後的深意呢,還是有意要裝作一無所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