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碧血劍(70)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69]袁崇煥〈南還別陳翼所總戎〉:“慷慨同仇日,間關百戰時,功高明主眷,心苦後人知。麋鹿還山便,麒麟繪合宜。去留都莫訝,秋草正離離。”其中“功高明主眷”這一句,不免含有苦澀的意味。天啟絕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結果卻得了這樣的“眷”,這位“明主”,真是“明”得很了。“翼所”是明抗遼名將陳策的字,但據楊寶霖先生考據,陳策於天啟元年在援沈陽之戰中陣亡,所以此詩中的陳翼所當非陳策,而另有其人。
[70]袁崇煥〈天啟六年六月初十日謝升蔭疏〉中說:“且武人奔競,少豎立便欲厚遷,稍不合輒思激去,要挾朝廷,開釁同類,令邊疆始終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處於恬,何以消諸將之競?況臣原無富貴之心,又皇上所鑒也。”對這個辭賞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聖旨:袁崇煥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為過;乃三疏控辭,愈征克讓。還著遵旨祇承。該部知道。”
[71]袁崇煥〈歸庾嶺〉:“功名勞十載,心跡漸依違。忍說還山是?難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數卷封章外,渾然舊日歸。”
[72]袁崇煥〈過訶林寺口占〉:“四十年來過半身,望中祇樹隔紅塵。如今著足空王地,多了從前學殺人。”“空王”是指釋迦牟尼。
[73]陳子壯:“曾聞緩帶高談日,黃石兵籌在握奇。”梁國棟:“笑倚戎車克壯猷,關前氛祲仗誰收?忻看化日迴春日,再上邢州護錦州。”傅於亮:“天山自昔憑三箭,遼左而今仗一夫。秉鉞紛紛論製勝,笑談尊俎似君無?”鄧楨:“冠加薦角峨應甚,賜有龍文許自專(指尚方劍)。借箸獨當天下計,折衝隨運掌中權。”鄺瑞露:“行矣莫忘黃石語,麒麟迴首即江湖。”“供帳夜懸南海月,談鋒春落大江潮。”“衣布尚憐天下士,高歌誰是眼中人?”鄺瑞露即鄺湛若,廣東名士,南海人,後助守廣州,清兵破城時不屈而死。
[74]近人葉恭綽題袁崇煥墓有句雲:“遊仙黃石空餘願”。自注:“袁再起督師,諸友餞別詩多以黃石、赤鬆為言,疑有所諷,惜袁不悟。”其實不是袁崇煥不悟;張良是功成身退而從赤鬆子遊,袁崇煥根本沒有機會“功成”,自然談不上“身退”。不過以他的熱血熱腸,即使是功成了,多半還是不肯身退的,勢必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袁崇煥不是明哲保身的“智士”,而是奮不顧身的“烈士”。
[75]對崇禎本應稱朱由檢、思宗、莊烈帝、懷宗、毅宗,或崇禎皇帝。本文以他年號稱唿,是習慣上的通俗方式,有如稱清聖祖為康熙、清高宗為乾隆。
[76]崇禎召見袁崇煥的情形與對話,主要根據李遜之所著《三朝野記》與文秉所著《烈皇小識》兩書,其後周延儒對袁崇煥的中傷,也根據這兩書所載。李遜之的父親李應升是反對魏忠賢而被害死的著名忠臣李忠毅公。文秉是文征明的玄孫,他父親文震孟在崇禎時任大學士。文震孟最出名的事,是在天啟年間上奏,直指皇帝諸事不理,猶如“傀儡登場”,朝政全由魏忠賢擺布。魏忠賢於是叫了一班傀儡戲,到宮中演給熹宗看,熹宗看得大樂。魏忠賢便說:“文震孟說皇上是傀儡登場,那就是這樣子了。”熹宗當然大怒,將文震孟在朝廷上打了八十棍。李遜之和文秉二人是名父之子,重視名聲與節操,他們記載朝中大事,應該相當可靠。此外並參考《崇禎實錄》及《崇禎長編》之崇禎元年記事。
[77]《明史·袁崇煥傳》中引述他的奏章:“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邊臣所能為。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以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78]《明史·錢龍錫傳》:“龍錫奏辯,言:‘崇煥陛見時,臣見其貌寢,退謂同官:此人恐不勝任。’”錢龍錫是宰相,他這話也是胡說八道,怎能見人家相貌難看,便說他不能擔當大事?
[79]《烈皇小識》:“時天威震迅,憂形於色。大小臣工皆戰懼不能仰對,而延儒由此荷聖眷矣。”
[80]關於這場交涉,因皇太極稱帝之後再自動除去,又向明朝要求發印而不得,在滿清方麵是受到重大屈辱,所以清方官文書中都無記載,或有記載而後來都刪去了。但清內閣檔案中還留存皇太極天聰四年向中國人民頒示的一道木刊諭文,其中公開承認這件事:“逮至朕躬,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複不允。”
[81]《明清史料》丙篇,皇太極諭諸將士:“爾諸將士臨陣,各自奮勇前往,何必爭取衣物?縱得些破壞衣物,尚不能資一年之用。爾將士如果奮勇直前,敵人力不能支,非與我國講和,必是敗於我們。那時穿吃自然長遠,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豈不美哉?”
[82]《天聰實錄稿》,七年九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鮮國王信:“貴國斷市,不過以我國無衣,因欲困我。我與貴國未市之前,豈曾赤身裸體耶?即飛禽走獸,亦自各有羽毛……滿洲、蒙古固以搶掠為生,貴國固以自守為素。”
[83]《天聰實錄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禎皇帝信:“滿洲國汗謹奏大明國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隻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惱恨,又不得上達……今欲將惱恨備悉上聞,又恐以為小國不解舊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詳陳也。小國下情,皇上若欲垂聽,差一好人來,俾小國盡為申奏。若謂業已講和,何必又提惱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國之人,和好告成時,得些財物,打獵放鷹,便是快樂處。謹奏。”最後這兩句話甚是質樸動人。
[84]崇禎五年,宣府巡撫沈棨和清軍立約互不侵犯,崇禎便把兵部尚書熊明遇革職查辦,沈棨下獄。此後他更下旨給守邊的官員,任何人不得與滿清有片紙隻字的交通。
[85]《明史·食貨誌》:“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乎?”
[86]督師本來比總督略高,但在於謙的時候還沒有設督師,當時總督是地位最高的帶兵文官。見吳:〈明代的軍兵〉。
[87]即今遼寧省丹東市之北的九連城,與朝鮮的義州隔鴨綠江相對。
[88]皮島在朝鮮寫作椵島。這個“椵”字,漢文音“駕”,但朝鮮人讀作pi音,所以中國人就簡稱為皮島。有一本相當流行的講清史的通俗著作說皮島即海洋島,地理弄錯了。海洋島在皮島和大連之間,離皮島約一百海裏。皮島是朝鮮地方,海洋島是中國地方。皮島在黃海中,身彌島之西,大和島之北。麵積不大。
[89]據朝鮮派去皮島的使者記載:毛文龍每天吃五餐,其中三餐有菜肴五六十品,寵妾八九人,珠翠滿身,侍女甚多。
[90]一般書籍(包括《明史》)上記載,都說袁毛的會晤地是在雙島。《荊駝逸史》中輯有〈袁督師計斬毛文龍始末記〉一文,采用的是日記體,從五月廿二日袁崇煥出發到六月十一日迴寧遠,逐日記錄海程、所經島嶼、風勢、船隻、兵員、官員姓名等等,十分詳盡,作者顯然是袁崇煥隨行的幕僚或部屬。他寫作態度異常忠實,對於袁毛密談三日三夜,因他沒有參與或聽到密談,所以隻記兩人“二更後方散”、“密語三更方散”,記錄兩人密談後的神色,卻不記密語內容,全無憑空推測的言辭,合於現代要求最嚴格的報導體。該書記載袁毛相會的地點是在島山,離旅順陸路十八裏,水路四十裏,距雙島有半日水程,中間隔了鬆木島、豬島、蛇島、蝦蟆島等許多島嶼。我比較各種資料,覺得島山的說法似較可信。
[91]〈始末記〉記載當時情形說:“酒敘至終,(袁)方有傲狀,毛帥有不悅意態。”
[92]後來大大有名的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都是毛文龍的義孫,那時叫做毛有德、毛精忠、毛可喜。
[93]袁崇煥奏本:“……臣於是悉其狼子野心終不可製,欲擒之還朝,待皇上處分。然一擒則其下必哄然,事將不測。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法,誅之頃刻,則眾無得為。文龍死,諸冀惡者念便斷矣……但文龍大帥,非臣所得擅誅。便宜專殺,臣不覺身蹈之。然苟利封疆,臣死不避,實萬不得已也。謹據實奏聞,席敝待誅,惟皇上斧鉞之,天下是非之,臣臨奏,不勝戰懼惶悚之至。”
[94]崇禎二年六月十八日,奉聖旨:“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製不受。近複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兼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全,閫外原不中製,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敕諭行,仍聽相機行事。”(《明清史料》第八編)
[95]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說:“吾以為此亦存乎其人耳。毛文龍不死,安知其不執梃為諸降王長?”意思說,毛文龍如果不死,說不定他反而是投降清朝的第一大降王呢。然而這也是揣測之辭了。
[96]陳玉樹《後樂堂集》〈袁崇煥殺毛文龍論〉:“崇煥以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賜尚方劍,便宜從事。明製:督師賜尚方者,得斬總兵以下。是崇煥本有專殺之權者也。”
[97]《明清史料》甲編,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奏:“今各邊兵餉,曆過未給二百餘萬。凡請餉之疏,俱未蒙溫諭,而索餉兵嘩,則重處任事之臣。一番兵嘩,一番發給,一番逮治。嘩則得餉,不嘩則不得餉。去年之寧遠,今年之遵化,謂嘩不由餉乎?近各鎮多以嘩矣。嘩不勝嘩,誅不勝誅,外防虜訌,內防兵潰。如秦之大盜,嘩兵為倡,可鑒也。”
[98]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斃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
c.p.fitzgerald:china,a short cultural history(中國文化簡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主要的弱點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該書對明朝建都北京的不利有詳細分析,見pp.463-464。
[99]arnold 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曆史研究)的引論中說:“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與一個比較落後的社會之間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會就此平衡穩定,時間過去,發展會傾向於對比較落後的社會有利。”
[100]bertrand russell:the problem of china(中國問題):“中華帝國所以能夠一直持續到今日,並非由於任何軍事技術;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資源來說,在大多數時間中,它在戰爭中的表現都是衰弱無能的。”
[101]皇太極在迴軍的諭示中說,此行是“渡陳倉、陰平之道,(定)破釜沉舟之計。”
[102]《崇禎長編》,十一月十五日兵部有疏雲:“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誌。自督師提兵入援,分派駐防,遂屹然無恙。”得旨:“諭兵部:袁崇煥入關赴援,駐師豐潤,與薊軍東西猗角,朕甚嘉慰。即傳諭崇煥,多方籌劃,計出萬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賞。”又諭:“各路援兵,全聽督師袁崇煥調度。”崇禎這道上諭中,“計出萬全”與“速建奇功”兩件事根本是大大矛盾的。
[103]朝鮮對明清戰事密切注意,所以朝鮮方麵的記載也很有參考價值。據朝鮮《仁祖實錄》卷廿二:“(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於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裏。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104]《清史稿·阿巴泰傳》。
[105]《孫子》:“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近待遠,以佚待勞。”“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106]《崇禎長編》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兵科給事中陶崇道疏言:“昨工部尚書張鳳翔親至城頭,與臣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皆各茫然,問之士卒,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臣等能不為之心寒乎?”明軍守城,主要是靠火器,守城將士連火器都不會使用,由放大炮反而殺傷滿桂部隊可知。如果沒有袁崇煥來援,北京非給清兵攻陷不可。
[70]袁崇煥〈天啟六年六月初十日謝升蔭疏〉中說:“且武人奔競,少豎立便欲厚遷,稍不合輒思激去,要挾朝廷,開釁同類,令邊疆始終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處於恬,何以消諸將之競?況臣原無富貴之心,又皇上所鑒也。”對這個辭賞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聖旨:袁崇煥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為過;乃三疏控辭,愈征克讓。還著遵旨祇承。該部知道。”
[71]袁崇煥〈歸庾嶺〉:“功名勞十載,心跡漸依違。忍說還山是?難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數卷封章外,渾然舊日歸。”
[72]袁崇煥〈過訶林寺口占〉:“四十年來過半身,望中祇樹隔紅塵。如今著足空王地,多了從前學殺人。”“空王”是指釋迦牟尼。
[73]陳子壯:“曾聞緩帶高談日,黃石兵籌在握奇。”梁國棟:“笑倚戎車克壯猷,關前氛祲仗誰收?忻看化日迴春日,再上邢州護錦州。”傅於亮:“天山自昔憑三箭,遼左而今仗一夫。秉鉞紛紛論製勝,笑談尊俎似君無?”鄧楨:“冠加薦角峨應甚,賜有龍文許自專(指尚方劍)。借箸獨當天下計,折衝隨運掌中權。”鄺瑞露:“行矣莫忘黃石語,麒麟迴首即江湖。”“供帳夜懸南海月,談鋒春落大江潮。”“衣布尚憐天下士,高歌誰是眼中人?”鄺瑞露即鄺湛若,廣東名士,南海人,後助守廣州,清兵破城時不屈而死。
[74]近人葉恭綽題袁崇煥墓有句雲:“遊仙黃石空餘願”。自注:“袁再起督師,諸友餞別詩多以黃石、赤鬆為言,疑有所諷,惜袁不悟。”其實不是袁崇煥不悟;張良是功成身退而從赤鬆子遊,袁崇煥根本沒有機會“功成”,自然談不上“身退”。不過以他的熱血熱腸,即使是功成了,多半還是不肯身退的,勢必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袁崇煥不是明哲保身的“智士”,而是奮不顧身的“烈士”。
[75]對崇禎本應稱朱由檢、思宗、莊烈帝、懷宗、毅宗,或崇禎皇帝。本文以他年號稱唿,是習慣上的通俗方式,有如稱清聖祖為康熙、清高宗為乾隆。
[76]崇禎召見袁崇煥的情形與對話,主要根據李遜之所著《三朝野記》與文秉所著《烈皇小識》兩書,其後周延儒對袁崇煥的中傷,也根據這兩書所載。李遜之的父親李應升是反對魏忠賢而被害死的著名忠臣李忠毅公。文秉是文征明的玄孫,他父親文震孟在崇禎時任大學士。文震孟最出名的事,是在天啟年間上奏,直指皇帝諸事不理,猶如“傀儡登場”,朝政全由魏忠賢擺布。魏忠賢於是叫了一班傀儡戲,到宮中演給熹宗看,熹宗看得大樂。魏忠賢便說:“文震孟說皇上是傀儡登場,那就是這樣子了。”熹宗當然大怒,將文震孟在朝廷上打了八十棍。李遜之和文秉二人是名父之子,重視名聲與節操,他們記載朝中大事,應該相當可靠。此外並參考《崇禎實錄》及《崇禎長編》之崇禎元年記事。
[77]《明史·袁崇煥傳》中引述他的奏章:“恢複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邊臣所能為。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以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78]《明史·錢龍錫傳》:“龍錫奏辯,言:‘崇煥陛見時,臣見其貌寢,退謂同官:此人恐不勝任。’”錢龍錫是宰相,他這話也是胡說八道,怎能見人家相貌難看,便說他不能擔當大事?
[79]《烈皇小識》:“時天威震迅,憂形於色。大小臣工皆戰懼不能仰對,而延儒由此荷聖眷矣。”
[80]關於這場交涉,因皇太極稱帝之後再自動除去,又向明朝要求發印而不得,在滿清方麵是受到重大屈辱,所以清方官文書中都無記載,或有記載而後來都刪去了。但清內閣檔案中還留存皇太極天聰四年向中國人民頒示的一道木刊諭文,其中公開承認這件事:“逮至朕躬,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複不允。”
[81]《明清史料》丙篇,皇太極諭諸將士:“爾諸將士臨陣,各自奮勇前往,何必爭取衣物?縱得些破壞衣物,尚不能資一年之用。爾將士如果奮勇直前,敵人力不能支,非與我國講和,必是敗於我們。那時穿吃自然長遠,早早解盔卸甲,共享太平,豈不美哉?”
[82]《天聰實錄稿》,七年九月十四日,清太宗致朝鮮國王信:“貴國斷市,不過以我國無衣,因欲困我。我與貴國未市之前,豈曾赤身裸體耶?即飛禽走獸,亦自各有羽毛……滿洲、蒙古固以搶掠為生,貴國固以自守為素。”
[83]《天聰實錄稿》,六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禎皇帝信:“滿洲國汗謹奏大明國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隻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惱恨,又不得上達……今欲將惱恨備悉上聞,又恐以為小國不解舊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詳陳也。小國下情,皇上若欲垂聽,差一好人來,俾小國盡為申奏。若謂業已講和,何必又提惱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國之人,和好告成時,得些財物,打獵放鷹,便是快樂處。謹奏。”最後這兩句話甚是質樸動人。
[84]崇禎五年,宣府巡撫沈棨和清軍立約互不侵犯,崇禎便把兵部尚書熊明遇革職查辦,沈棨下獄。此後他更下旨給守邊的官員,任何人不得與滿清有片紙隻字的交通。
[85]《明史·食貨誌》:“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乎?”
[86]督師本來比總督略高,但在於謙的時候還沒有設督師,當時總督是地位最高的帶兵文官。見吳:〈明代的軍兵〉。
[87]即今遼寧省丹東市之北的九連城,與朝鮮的義州隔鴨綠江相對。
[88]皮島在朝鮮寫作椵島。這個“椵”字,漢文音“駕”,但朝鮮人讀作pi音,所以中國人就簡稱為皮島。有一本相當流行的講清史的通俗著作說皮島即海洋島,地理弄錯了。海洋島在皮島和大連之間,離皮島約一百海裏。皮島是朝鮮地方,海洋島是中國地方。皮島在黃海中,身彌島之西,大和島之北。麵積不大。
[89]據朝鮮派去皮島的使者記載:毛文龍每天吃五餐,其中三餐有菜肴五六十品,寵妾八九人,珠翠滿身,侍女甚多。
[90]一般書籍(包括《明史》)上記載,都說袁毛的會晤地是在雙島。《荊駝逸史》中輯有〈袁督師計斬毛文龍始末記〉一文,采用的是日記體,從五月廿二日袁崇煥出發到六月十一日迴寧遠,逐日記錄海程、所經島嶼、風勢、船隻、兵員、官員姓名等等,十分詳盡,作者顯然是袁崇煥隨行的幕僚或部屬。他寫作態度異常忠實,對於袁毛密談三日三夜,因他沒有參與或聽到密談,所以隻記兩人“二更後方散”、“密語三更方散”,記錄兩人密談後的神色,卻不記密語內容,全無憑空推測的言辭,合於現代要求最嚴格的報導體。該書記載袁毛相會的地點是在島山,離旅順陸路十八裏,水路四十裏,距雙島有半日水程,中間隔了鬆木島、豬島、蛇島、蝦蟆島等許多島嶼。我比較各種資料,覺得島山的說法似較可信。
[91]〈始末記〉記載當時情形說:“酒敘至終,(袁)方有傲狀,毛帥有不悅意態。”
[92]後來大大有名的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都是毛文龍的義孫,那時叫做毛有德、毛精忠、毛可喜。
[93]袁崇煥奏本:“……臣於是悉其狼子野心終不可製,欲擒之還朝,待皇上處分。然一擒則其下必哄然,事將不測。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法,誅之頃刻,則眾無得為。文龍死,諸冀惡者念便斷矣……但文龍大帥,非臣所得擅誅。便宜專殺,臣不覺身蹈之。然苟利封疆,臣死不避,實萬不得已也。謹據實奏聞,席敝待誅,惟皇上斧鉞之,天下是非之,臣臨奏,不勝戰懼惶悚之至。”
[94]崇禎二年六月十八日,奉聖旨:“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製不受。近複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犄角無資,掣肘兼礙。卿能周慮猝圖,聲罪正法,事關封疆安全,閫外原不中製,不必引罪。一切處置事宜,遵照敕諭行,仍聽相機行事。”(《明清史料》第八編)
[95]梁啟超在《袁崇煥傳》中說:“吾以為此亦存乎其人耳。毛文龍不死,安知其不執梃為諸降王長?”意思說,毛文龍如果不死,說不定他反而是投降清朝的第一大降王呢。然而這也是揣測之辭了。
[96]陳玉樹《後樂堂集》〈袁崇煥殺毛文龍論〉:“崇煥以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賜尚方劍,便宜從事。明製:督師賜尚方者,得斬總兵以下。是崇煥本有專殺之權者也。”
[97]《明清史料》甲編,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奏:“今各邊兵餉,曆過未給二百餘萬。凡請餉之疏,俱未蒙溫諭,而索餉兵嘩,則重處任事之臣。一番兵嘩,一番發給,一番逮治。嘩則得餉,不嘩則不得餉。去年之寧遠,今年之遵化,謂嘩不由餉乎?近各鎮多以嘩矣。嘩不勝嘩,誅不勝誅,外防虜訌,內防兵潰。如秦之大盜,嘩兵為倡,可鑒也。”
[98]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建都》:“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斃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
c.p.fitzgerald:china,a short cultural history(中國文化簡史):“首都的地位,是明朝主要的弱點之一,是它覆亡的主要原因。”該書對明朝建都北京的不利有詳細分析,見pp.463-464。
[99]arnold 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曆史研究)的引論中說:“一個比較文明的社會與一個比較落後的社會之間的疆界,如果不再推移,疆界不會就此平衡穩定,時間過去,發展會傾向於對比較落後的社會有利。”
[100]bertrand russell:the problem of china(中國問題):“中華帝國所以能夠一直持續到今日,並非由於任何軍事技術;相反的,以它的疆域和資源來說,在大多數時間中,它在戰爭中的表現都是衰弱無能的。”
[101]皇太極在迴軍的諭示中說,此行是“渡陳倉、陰平之道,(定)破釜沉舟之計。”
[102]《崇禎長編》,十一月十五日兵部有疏雲:“畿東州縣,風鶴相驚,人無固誌。自督師提兵入援,分派駐防,遂屹然無恙。”得旨:“諭兵部:袁崇煥入關赴援,駐師豐潤,與薊軍東西猗角,朕甚嘉慰。即傳諭崇煥,多方籌劃,計出萬全,速建奇功,以膺懋賞。”又諭:“各路援兵,全聽督師袁崇煥調度。”崇禎這道上諭中,“計出萬全”與“速建奇功”兩件事根本是大大矛盾的。
[103]朝鮮對明清戰事密切注意,所以朝鮮方麵的記載也很有參考價值。據朝鮮《仁祖實錄》卷廿二:“(袁)軍門領諸將及一萬四千兵……由間路馳進北京,與賊對陣於皇城齊化門。賊直到沙窩門。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兵三十裏。賊之得不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104]《清史稿·阿巴泰傳》。
[105]《孫子》:“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近待遠,以佚待勞。”“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106]《崇禎長編》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兵科給事中陶崇道疏言:“昨工部尚書張鳳翔親至城頭,與臣同閱火器,見城樓所積者,有其具而不知其名,有其名而不知其用,詢之將領,皆各茫然,問之士卒,百無一識。有其器而不能用,與無器同;無其器以乘城,與無城同。臣等能不為之心寒乎?”明軍守城,主要是靠火器,守城將士連火器都不會使用,由放大炮反而殺傷滿桂部隊可知。如果沒有袁崇煥來援,北京非給清兵攻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