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份不屑,當他看見李斯的眼中竟然多出了幾分複雜的明悟,下意識的躲閃後,卻轉化了驚愕。
因為這代表著,李斯承認了後世人這句話的真實性,他確實會滿懷著這樣不足為外人道的隱憂。
於是,這份憂慮便足以被有心之人利用,成為作亂的把柄。
所以嬴政皺起了眉:
「為什麽?」
他第一次這麽真切地困惑。
【——「地位決定命運,人生在於選擇。」
在那個看著廁中之鼠四處奔竄,迴想著倉中碩鼠安逸姿態的夜晚,李斯悟了。
他第一次在內心深處認清了自己的欲望和渴求,明白了自己並不是一個甘於平凡,能夠忍耐作為楚國胥吏默默無聞平靜度日的性格。
大爭之世,一切都在風雲變幻中激盪,一切舊秩序都在戰火中被摧毀。
道家追求貫通普世天地的原理大道;儒家致力重建道德倫理的秩序架構;墨家懷揣著尚賢節用兼愛非攻的理想走進民間;法家呈現上法術勢規範政治建立強權的理念步入朝堂……
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覺醒,百家爭鳴,思想震盪。士人們流動於各國之間,遊說諸侯,出仕從政,享譽天下,出人頭地——在此之前從沒有如此躁動不安,意欲將所有有才之士悉數突顯的歲月。
既如此,李斯對自己如是說道,何不去風尖浪口上走一遭?
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他既有超越平庸的才華,便當掙脫束縛的樊籠,意欲壓倒蓋世的英才。】
……
李斯一時之間竟有些恍然。
這樣鋒利的進取之心,這樣直白的功利渴求,如此將自己的昭昭野心公諸於世的意氣風發……
這些都是李斯已然告別多年的情緒。
他用謹慎小心翼翼維繫著君臣之間的默契,用沉默冷眼旁觀著一切不值得他牽連其中的風波,不多說一句不該說的話,不多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恪守著自己作為臣子應有的分寸。
因為他知道,嬴政不需要旁人太有「想法」。如果說大秦是一艘大船,那麽皇帝心中早就有了最完美的路線圖,容不下別人分毫的置喙,掌舵的手也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嬴政隻需要合適的副手。
所以他已然太慣於內斂,以至於此刻,竟然不熟悉自己那時的心境。
【而當李斯下定了這樣的決心之後,正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仿佛上天註定他要成就一番不可輕視的偉業,他的麵前剛好擺著一個最合適的機遇。
當時,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聖哲級別的人物,集戰國後期各家學派之大成,貫通道、儒、墨、法、名辯、陰陽各家,著眼於當世而與時應變,繼而達到了道、禮、法相通相生境界的著名學者荀子,正好身在楚國。
他此前受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縣的縣令,冀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等到春申君死後,他就棄官定居蘭陵,從此一心著述教學。
對於想要學到足夠的學問,繼而以客卿身份出仕各國的青年人而言,荀子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李斯自然也不例外,經過慎重的思考,他辭掉了官職,拜入了荀子門下。】
儒生:……
啊這。
荀子的思想很多被他們批判為激進,以至於個人也經常被他們嘴這件事是可以說的嗎?
好像每朝每代都不缺什麽人黑他來著……?
結果後世人的誇讚就跟不要錢一樣朝著荀聖撒去——很好,他們已經習慣這樣被打臉了。
隻是、
儒生們一臉委屈:這個人自認為是孔子的繼承人,也應該歸屬於儒家學派。但你看他教出來的都是些什麽法家人啊!
——他們覺得荀某人畫風不對不是很正常嗎!
【在荀子的眾多門生之中,最為出名的大概就是兩位:一個當然是李斯,另一個就是後來被我們稱為集法家之大成者的韓非。】
「韓?」
嬴稷眯起了眼。
後世已然不像春秋戰國,對於姓和氏的劃分不是很敏感。這是嬴稷光靠聽人名就能發現的事實,而今也已經習慣了起來。
「那該不會是韓國的王孫吧?」
並不打算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拐到秦國來的人才,嬴稷琢磨著這個姓氏,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那可不太好操作……」
這年頭,遊士們是不會在乎什麽國籍出身的,他們隻關注一個君主的賢明與否,關注對方是否願意禮賢下士,給予他們一展身手的機會,在乎的是與君主個人之間的恩義。
所以衛人商鞅給秦國帶來了變法,魏人張儀為秦王遊說連橫,最終均以秦相的身份為大秦鞠躬盡瘁,也不見有人質問兩人為何不為自己的國家服務。
——但王族出身,一般都不會這麽從容。
他們身上流淌著和君主一樣的血,他們個人是國家最大的宗族的一支。在分封製尚未完全瓦解的年代,家國一體的構建,使得他們天然被捆綁在自己國家的一方,因為那不僅僅是他們的國,更是他們的家。
「如果真的是韓國公子……」嬴稷帶著點可惜地說道:「就怕他入秦後,還對韓國念念不忘。」
因為他想讓人參與的戰鬥,已經不再是留有一線的互相對峙,而是徹徹底底的亡人國家了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因為這代表著,李斯承認了後世人這句話的真實性,他確實會滿懷著這樣不足為外人道的隱憂。
於是,這份憂慮便足以被有心之人利用,成為作亂的把柄。
所以嬴政皺起了眉:
「為什麽?」
他第一次這麽真切地困惑。
【——「地位決定命運,人生在於選擇。」
在那個看著廁中之鼠四處奔竄,迴想著倉中碩鼠安逸姿態的夜晚,李斯悟了。
他第一次在內心深處認清了自己的欲望和渴求,明白了自己並不是一個甘於平凡,能夠忍耐作為楚國胥吏默默無聞平靜度日的性格。
大爭之世,一切都在風雲變幻中激盪,一切舊秩序都在戰火中被摧毀。
道家追求貫通普世天地的原理大道;儒家致力重建道德倫理的秩序架構;墨家懷揣著尚賢節用兼愛非攻的理想走進民間;法家呈現上法術勢規範政治建立強權的理念步入朝堂……
中國歷史上千年不遇的理性覺醒,百家爭鳴,思想震盪。士人們流動於各國之間,遊說諸侯,出仕從政,享譽天下,出人頭地——在此之前從沒有如此躁動不安,意欲將所有有才之士悉數突顯的歲月。
既如此,李斯對自己如是說道,何不去風尖浪口上走一遭?
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他既有超越平庸的才華,便當掙脫束縛的樊籠,意欲壓倒蓋世的英才。】
……
李斯一時之間竟有些恍然。
這樣鋒利的進取之心,這樣直白的功利渴求,如此將自己的昭昭野心公諸於世的意氣風發……
這些都是李斯已然告別多年的情緒。
他用謹慎小心翼翼維繫著君臣之間的默契,用沉默冷眼旁觀著一切不值得他牽連其中的風波,不多說一句不該說的話,不多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恪守著自己作為臣子應有的分寸。
因為他知道,嬴政不需要旁人太有「想法」。如果說大秦是一艘大船,那麽皇帝心中早就有了最完美的路線圖,容不下別人分毫的置喙,掌舵的手也不會有絲毫的動搖,嬴政隻需要合適的副手。
所以他已然太慣於內斂,以至於此刻,竟然不熟悉自己那時的心境。
【而當李斯下定了這樣的決心之後,正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仿佛上天註定他要成就一番不可輕視的偉業,他的麵前剛好擺著一個最合適的機遇。
當時,先秦諸子中最後一位聖哲級別的人物,集戰國後期各家學派之大成,貫通道、儒、墨、法、名辯、陰陽各家,著眼於當世而與時應變,繼而達到了道、禮、法相通相生境界的著名學者荀子,正好身在楚國。
他此前受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的賞識,被任命為蘭陵縣的縣令,冀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等到春申君死後,他就棄官定居蘭陵,從此一心著述教學。
對於想要學到足夠的學問,繼而以客卿身份出仕各國的青年人而言,荀子無疑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李斯自然也不例外,經過慎重的思考,他辭掉了官職,拜入了荀子門下。】
儒生:……
啊這。
荀子的思想很多被他們批判為激進,以至於個人也經常被他們嘴這件事是可以說的嗎?
好像每朝每代都不缺什麽人黑他來著……?
結果後世人的誇讚就跟不要錢一樣朝著荀聖撒去——很好,他們已經習慣這樣被打臉了。
隻是、
儒生們一臉委屈:這個人自認為是孔子的繼承人,也應該歸屬於儒家學派。但你看他教出來的都是些什麽法家人啊!
——他們覺得荀某人畫風不對不是很正常嗎!
【在荀子的眾多門生之中,最為出名的大概就是兩位:一個當然是李斯,另一個就是後來被我們稱為集法家之大成者的韓非。】
「韓?」
嬴稷眯起了眼。
後世已然不像春秋戰國,對於姓和氏的劃分不是很敏感。這是嬴稷光靠聽人名就能發現的事實,而今也已經習慣了起來。
「那該不會是韓國的王孫吧?」
並不打算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拐到秦國來的人才,嬴稷琢磨著這個姓氏,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那可不太好操作……」
這年頭,遊士們是不會在乎什麽國籍出身的,他們隻關注一個君主的賢明與否,關注對方是否願意禮賢下士,給予他們一展身手的機會,在乎的是與君主個人之間的恩義。
所以衛人商鞅給秦國帶來了變法,魏人張儀為秦王遊說連橫,最終均以秦相的身份為大秦鞠躬盡瘁,也不見有人質問兩人為何不為自己的國家服務。
——但王族出身,一般都不會這麽從容。
他們身上流淌著和君主一樣的血,他們個人是國家最大的宗族的一支。在分封製尚未完全瓦解的年代,家國一體的構建,使得他們天然被捆綁在自己國家的一方,因為那不僅僅是他們的國,更是他們的家。
「如果真的是韓國公子……」嬴稷帶著點可惜地說道:「就怕他入秦後,還對韓國念念不忘。」
因為他想讓人參與的戰鬥,已經不再是留有一線的互相對峙,而是徹徹底底的亡人國家了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