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不能支持自己繼續觀看下去的哲宗皇帝,此時正背對著天幕捂著耳朵,安安分分地坐在被搬到門口的椅子上,隻用自己眼睛的餘光關注著他這邊的動向。
畢竟章相公今年也並不年輕了。雖然聽後世人的意思,他老人家身體足夠硬朗,甚至原本最後成功活過了自己年輕的頂頭上司,比趙煦本人都還要後走幾步,但萬一被氣得出了什麽岔子,趙煦也是真的會跟著眼前一黑的:
像章惇這樣和他意氣相投能力一流的頂級打工人,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找到替補的啊!
於是在看見章相公的失態後,饒是以趙煦那和大臣相處向來隨性直率,甚至還有點熱衷於看戲的麵皮,也沒繃得住往日的姿態,隻能尷尬地賠笑幾聲。
他捂著自己耳朵的手一點都不敢鬆:「章相公啊,你得穩住,穩住!」
「大宋的未來此刻就擔負在你的身上了啊,勉力啊!」
以章惇的城府都沒能在天幕畫麵之前保持冷靜,他就真的一點都別聽了吧。
要不然真怕自己會被活生生氣死。
【而在他被迫班師後不久,被他打得丟盔棄甲顏麵盡失的金國,就滿懷憤慨地對趙構提出,若要和談,必須先殺嶽飛。】
趙匡胤聽得是滿臉冷笑:「做他的春秋大夢去吧!」
他一腳踹翻了自己椅子,伸手抽刀,仿若那椅凳是金人亦或是趙構的化身,泄憤似的將其劈爛。
「他媽手下敗將,這個時候想要來和談了?這是他爹的打不過,自己沒本事繼續打下去了,還要扯個勉為其難同意合談的幌子裝裝麵子!」
「殺嶽飛?這個時候把自己手下最能打的殺了或者控製住了,那不就相當於自己親手把刺拔了給對方送菜啊!」
「就該趁這個時候繼續向北,趁其不備直搗中心!」
他罵得撕心裂肺,然而構想的越美好,心頭的火氣就越沉重——他清楚地知道,那個甚至能夠做到為了把將領叫迴來,幹脆連個接手人選都不做準備的傻唄後代絕對沒有那個腦子和膽子。
「——去他的,趙光義那混帳生的好種!」
於是冤有頭債有主,對趙構的無限憤恨,此刻完美地被趙匡胤轉移到了他祖宗頭上,一字一句都帶著咬牙切齒的憎惡。
【迫切渴望宋金和議得以成功推行的趙構,便和秦檜等投降派聯手炮製了一出千古奇冤。
先是萬俟卨、羅汝楫接連的彈劾,汙衊他一個滿心想要收復中原的人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給了趙構廢除嶽飛副樞密使之位的藉口。
等到嶽飛淪落到無兵無權的地步,這些投降派的利齒便愈發囂張起來:他們威逼都統製王貴誣陷嶽飛,收買張憲部副統製王俊讓其出麵首告張憲「謀反」,捏造其口供稱「為收嶽飛處文字謀反」,然後猖狂地將無辜的嶽飛及其長子嶽雲秘密拘捕下獄。
麵對嚴刑拷打,嶽飛隻露出了他背上舊刺「精忠報國」四字,義正詞嚴為自己進行辯護。
而當意識到言語的表達接近蒼白,所有人都隻是想要他的隕落的剎那,他終於沉默,不再抗辯,任憑獄卒的手段在肉身上施展。
但再鮮血淋漓的痛苦,也無法折辱他的意誌;再荒謬的指控,也無法羞辱他高潔的品格。
他麾下的嶽家軍可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可以被金人評價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而作為其領袖的嶽飛本人,自然也不能輕易屈服於謀逆的罪名。
所以最後投降派也無計可施,他們隻能用一句輕飄飄的「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將嶽飛匆匆送上死亡的結局。
哈,「莫須有」。】
範仲淹的麵色冷凝下來。
或許是戍邊西北的經歷,讓文官出身的他,罕見成為了大宋朝廷上對於武將誤解和惡感並不算特別沉重的一員。
他雖然幹出過勸諫張載,讓他棄戎握筆,放棄自己憑滿腔熱血組織民團收復失地的理想,勉力他在儒學上下功夫這樣的事情,但這從來不是他全然瞧不上軍事的佐證。
一人的勇武能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呢?一人的熱情,最終難道真的能夠成就大業嗎?
他會肯定狄青,認定這個此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夥,未來必然能夠成為一位名將——但那是因為狄青已經身在軍中了,他隻能走上這樣一條的道路。
可張載不是。
那個彼時熱血沸騰的青年,他有著比狄青更為寬廣的選擇,他有著比狄青更高一籌的儒學天賦。
那麽比起去賭這個青年在軍事上的才華到底是言之有物還是紙上談兵,他更期望張載可以發揮出他別樣的一重作用:要麽憑儒學入仕輔佐君王推動主戰,要麽開門立派傳播思想。
宋朝畸形的體製,使得張載如果真的想要收復失地,他就隻能去當個文官——這才是範仲淹勸諫最根本的無奈。
而如今,這個會對狄青另眼相看的文官,目睹了另一個時代將星隕落的苦楚。
……他沒有死在戰場上,沒有死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之中,而是死在同室操戈,上位者賣國求安的陰謀之中。
範仲淹心情複雜地閉上了眼,難言地品嚐著這份慢慢流淌於心的苦澀:
他寧願嶽飛是死在滿懷希望收復中原的路上,哪怕功業未成心有遺憾,也總比這般絕望來得痛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畢竟章相公今年也並不年輕了。雖然聽後世人的意思,他老人家身體足夠硬朗,甚至原本最後成功活過了自己年輕的頂頭上司,比趙煦本人都還要後走幾步,但萬一被氣得出了什麽岔子,趙煦也是真的會跟著眼前一黑的:
像章惇這樣和他意氣相投能力一流的頂級打工人,那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找到替補的啊!
於是在看見章相公的失態後,饒是以趙煦那和大臣相處向來隨性直率,甚至還有點熱衷於看戲的麵皮,也沒繃得住往日的姿態,隻能尷尬地賠笑幾聲。
他捂著自己耳朵的手一點都不敢鬆:「章相公啊,你得穩住,穩住!」
「大宋的未來此刻就擔負在你的身上了啊,勉力啊!」
以章惇的城府都沒能在天幕畫麵之前保持冷靜,他就真的一點都別聽了吧。
要不然真怕自己會被活生生氣死。
【而在他被迫班師後不久,被他打得丟盔棄甲顏麵盡失的金國,就滿懷憤慨地對趙構提出,若要和談,必須先殺嶽飛。】
趙匡胤聽得是滿臉冷笑:「做他的春秋大夢去吧!」
他一腳踹翻了自己椅子,伸手抽刀,仿若那椅凳是金人亦或是趙構的化身,泄憤似的將其劈爛。
「他媽手下敗將,這個時候想要來和談了?這是他爹的打不過,自己沒本事繼續打下去了,還要扯個勉為其難同意合談的幌子裝裝麵子!」
「殺嶽飛?這個時候把自己手下最能打的殺了或者控製住了,那不就相當於自己親手把刺拔了給對方送菜啊!」
「就該趁這個時候繼續向北,趁其不備直搗中心!」
他罵得撕心裂肺,然而構想的越美好,心頭的火氣就越沉重——他清楚地知道,那個甚至能夠做到為了把將領叫迴來,幹脆連個接手人選都不做準備的傻唄後代絕對沒有那個腦子和膽子。
「——去他的,趙光義那混帳生的好種!」
於是冤有頭債有主,對趙構的無限憤恨,此刻完美地被趙匡胤轉移到了他祖宗頭上,一字一句都帶著咬牙切齒的憎惡。
【迫切渴望宋金和議得以成功推行的趙構,便和秦檜等投降派聯手炮製了一出千古奇冤。
先是萬俟卨、羅汝楫接連的彈劾,汙衊他一個滿心想要收復中原的人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給了趙構廢除嶽飛副樞密使之位的藉口。
等到嶽飛淪落到無兵無權的地步,這些投降派的利齒便愈發囂張起來:他們威逼都統製王貴誣陷嶽飛,收買張憲部副統製王俊讓其出麵首告張憲「謀反」,捏造其口供稱「為收嶽飛處文字謀反」,然後猖狂地將無辜的嶽飛及其長子嶽雲秘密拘捕下獄。
麵對嚴刑拷打,嶽飛隻露出了他背上舊刺「精忠報國」四字,義正詞嚴為自己進行辯護。
而當意識到言語的表達接近蒼白,所有人都隻是想要他的隕落的剎那,他終於沉默,不再抗辯,任憑獄卒的手段在肉身上施展。
但再鮮血淋漓的痛苦,也無法折辱他的意誌;再荒謬的指控,也無法羞辱他高潔的品格。
他麾下的嶽家軍可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可以被金人評價為「撼山易,撼嶽家軍難」,而作為其領袖的嶽飛本人,自然也不能輕易屈服於謀逆的罪名。
所以最後投降派也無計可施,他們隻能用一句輕飄飄的「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將嶽飛匆匆送上死亡的結局。
哈,「莫須有」。】
範仲淹的麵色冷凝下來。
或許是戍邊西北的經歷,讓文官出身的他,罕見成為了大宋朝廷上對於武將誤解和惡感並不算特別沉重的一員。
他雖然幹出過勸諫張載,讓他棄戎握筆,放棄自己憑滿腔熱血組織民團收復失地的理想,勉力他在儒學上下功夫這樣的事情,但這從來不是他全然瞧不上軍事的佐證。
一人的勇武能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呢?一人的熱情,最終難道真的能夠成就大業嗎?
他會肯定狄青,認定這個此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夥,未來必然能夠成為一位名將——但那是因為狄青已經身在軍中了,他隻能走上這樣一條的道路。
可張載不是。
那個彼時熱血沸騰的青年,他有著比狄青更為寬廣的選擇,他有著比狄青更高一籌的儒學天賦。
那麽比起去賭這個青年在軍事上的才華到底是言之有物還是紙上談兵,他更期望張載可以發揮出他別樣的一重作用:要麽憑儒學入仕輔佐君王推動主戰,要麽開門立派傳播思想。
宋朝畸形的體製,使得張載如果真的想要收復失地,他就隻能去當個文官——這才是範仲淹勸諫最根本的無奈。
而如今,這個會對狄青另眼相看的文官,目睹了另一個時代將星隕落的苦楚。
……他沒有死在戰場上,沒有死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之中,而是死在同室操戈,上位者賣國求安的陰謀之中。
範仲淹心情複雜地閉上了眼,難言地品嚐著這份慢慢流淌於心的苦澀:
他寧願嶽飛是死在滿懷希望收復中原的路上,哪怕功業未成心有遺憾,也總比這般絕望來得痛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