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佶,額,雖然他是個狗東西。但有一說一,結合他剛上台那會幹出來的事情,和一些微妙的發言,我合理懷疑他對他哥有一些奇怪的「偶像」濾鏡(指尖宇宙)。
他會懷念他哥「朕時尚幼,哲宗最友愛,時召至閣中飲食,皆陶器而已」;也會在親哥諡號一開始沒有達到宋朝皇帝十六字標準的時候,下詔為其加諡,並且在詔書中誇誇說:
「哲宗皇帝聰明睿知,天性夙成。嗣服之初,遵養淵默,洎總威柄,發揮強剛,黜除奸迴,修復法度。熙豐之政,燦然再新。十有六年,底於至治。」
大概翻譯一下,就是說:我哥少年天才,繼位初期年紀尚小就養出了良好的涵養,等到總秉大權,更是勵精圖治、掃除奸黨,使得朝堂政治煥然一新,天下接近至高的治世——是個不容置疑的明君賢君!】
趙煦:……
盡管同樣飽讀詩書,並且尤其喜愛唐詩的哲宗皇帝,對於趙佶那時不時冒出來的文人情結,頗不感冒地渾身抖了抖。
富國強兵計劃做多了,對於這種評價聽起來都覺得有點肉麻了(婉拒.jpg)
甚至一想到說這些話的趙佶,未來把他辛辛苦苦試圖往中興上扶的大宋江山全給敗了,他更有一種尷尬的羞恥,越聽越覺得拳頭硬了。
……你知道你哥是個明君,知道你哥留給你的江山還不錯,那你就那樣快樂敗家不心疼了??
【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友弟恭。不過細細想來也挺合理的。
趙佶到底是沒有接受過正統皇家教育而上台的,而他爹對於他來說又死得太早。所以,他對於皇帝這一身份的很大認知,其實都隻能來源並效仿自哲宗。
這也是為什麽他在繼位初期,竟然還能有一些可以被史書誇上幾句的亮眼表現——等我說完大家一定會有微妙的眼熟感的。
他繼位之初皇位不穩,以至於舊黨重新執政,掌握大權,貶黜新黨。元符三年棄鄯州,翌年棄湟州。】
王安石:……
哪怕是一直都沒有對棄邊行為多說些什麽的參知政事,此刻也是真的看不下去了。
他之前不發表評價,從來不代表他支持這樣的行為,隻是出於個人的道德,不願意落井下石而已。
……但舊黨是不是太離譜了一點啊?
元佑棄邊,那位哲宗皇帝好不容易收迴來了——你們元符還能繼續拋棄一波啊?!
真就仗著皇帝死的早放飛自我了嗎??
—
趙煦:殺心漸起.jpg
他一張清秀的臉,此刻都因為森然的寒氣,而顯得有些陰鷙。
什麽叫做打蛇打七寸啊?舊黨在精準惹惱趙煦這一方麵可真是有一手哈!
那拋棄的,都是,他的——功!績!
【等到皇位穩定之後,對內打著熙豐旗號,恢復新法,借棄湟州罪把舊黨貶黜了一波;對外力主開邊進築,恢復神宗、哲宗兩朝的積極拓邊政策。
崇寧二年「收復湟州並管下城寨周圍邊麵地裏共約一千五百餘裏」,復河南三城;崇寧三年克宗哥城,入鄯州,改名為西寧州,正式隸屬其管轄之下。總而言之收復了被元符拋棄的河湟之地,使得該地區的吐蕃政權不復存在。
對於西夏,也是在對方領土上全麵進攻的勢頭。哪怕有遼國跑過來維持國際秩序,要求兩國恢復元符講和時期的地界,趙佶此時竟然還能說出「先帝(哲宗)已畫封疆,今不複議」的話。
雖然他隻想保住他哥當初的勝利成果,崇寧年間進一步侵略的土地竟然還很敗家子的表示可以還,實在是讓人依舊想罵街。
但和靖康之恥那會相比,這時候的趙佶是真的正常的不能更正常了!
——盡管大家一看這雷同度,就知道這人這時候基本上在抄親哥作業(抹淚)。】
【哥啊!你死得太早了啊!弟弟沒有作業好抄了啊!】!
第133章
後世人仿佛模仿著趙佶似的哀嚎出了聲,可表麵含著笑的語氣,到了結尾卻帶出幾分真實的痛苦。
自然有精明人可以分辨出那份真情,結合靖康之恥那句的怒氣,一股難言的忐忑霎時湧入他們心中。
這世上從沒有不滅之國,過往多少英主雄主統治過的朝代,最後不都落得個子孫不肖,國破家亡的地步。
而他們宋朝甚至還從一開始就麵臨著外敵的兵鋒壓力,所以在知道北宋滅亡末路的時候,他們固然痛苦,固然對於亡國之君的存在充滿憎惡,卻始終還存有一種早有預料的平靜。
……但為什麽後世人會如此悲憤,每每念到那個詞彙,它的語氣中就始終含著一份冷意。咬牙切齒將恥辱二字不肯舍離。
心跳如擂鼓。
—
趙煦還保持著那個半躺在榻上的姿勢,兩眼接近放空地望著天幕。
很複雜的情緒縈繞在他的心中,理智和情感此刻仿佛被痛快地撕開成兩半,左右互搏式的爭鬥。
他聽著趙佶對自己稱得上拙劣的模仿,聽著他效仿著他的作為,試圖跟著他的腳步繼續走著,酸澀的苦味瀰漫在他整個的口腔。
……行事可以效仿,但能力天資,早就高下有所判定。
趙煦閉上了眼。
他突然不是很想去聽未來,那註定了血雨腥風的未來。
【甚至更讓人有時痛苦的一點在於什麽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他會懷念他哥「朕時尚幼,哲宗最友愛,時召至閣中飲食,皆陶器而已」;也會在親哥諡號一開始沒有達到宋朝皇帝十六字標準的時候,下詔為其加諡,並且在詔書中誇誇說:
「哲宗皇帝聰明睿知,天性夙成。嗣服之初,遵養淵默,洎總威柄,發揮強剛,黜除奸迴,修復法度。熙豐之政,燦然再新。十有六年,底於至治。」
大概翻譯一下,就是說:我哥少年天才,繼位初期年紀尚小就養出了良好的涵養,等到總秉大權,更是勵精圖治、掃除奸黨,使得朝堂政治煥然一新,天下接近至高的治世——是個不容置疑的明君賢君!】
趙煦:……
盡管同樣飽讀詩書,並且尤其喜愛唐詩的哲宗皇帝,對於趙佶那時不時冒出來的文人情結,頗不感冒地渾身抖了抖。
富國強兵計劃做多了,對於這種評價聽起來都覺得有點肉麻了(婉拒.jpg)
甚至一想到說這些話的趙佶,未來把他辛辛苦苦試圖往中興上扶的大宋江山全給敗了,他更有一種尷尬的羞恥,越聽越覺得拳頭硬了。
……你知道你哥是個明君,知道你哥留給你的江山還不錯,那你就那樣快樂敗家不心疼了??
【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兄友弟恭。不過細細想來也挺合理的。
趙佶到底是沒有接受過正統皇家教育而上台的,而他爹對於他來說又死得太早。所以,他對於皇帝這一身份的很大認知,其實都隻能來源並效仿自哲宗。
這也是為什麽他在繼位初期,竟然還能有一些可以被史書誇上幾句的亮眼表現——等我說完大家一定會有微妙的眼熟感的。
他繼位之初皇位不穩,以至於舊黨重新執政,掌握大權,貶黜新黨。元符三年棄鄯州,翌年棄湟州。】
王安石:……
哪怕是一直都沒有對棄邊行為多說些什麽的參知政事,此刻也是真的看不下去了。
他之前不發表評價,從來不代表他支持這樣的行為,隻是出於個人的道德,不願意落井下石而已。
……但舊黨是不是太離譜了一點啊?
元佑棄邊,那位哲宗皇帝好不容易收迴來了——你們元符還能繼續拋棄一波啊?!
真就仗著皇帝死的早放飛自我了嗎??
—
趙煦:殺心漸起.jpg
他一張清秀的臉,此刻都因為森然的寒氣,而顯得有些陰鷙。
什麽叫做打蛇打七寸啊?舊黨在精準惹惱趙煦這一方麵可真是有一手哈!
那拋棄的,都是,他的——功!績!
【等到皇位穩定之後,對內打著熙豐旗號,恢復新法,借棄湟州罪把舊黨貶黜了一波;對外力主開邊進築,恢復神宗、哲宗兩朝的積極拓邊政策。
崇寧二年「收復湟州並管下城寨周圍邊麵地裏共約一千五百餘裏」,復河南三城;崇寧三年克宗哥城,入鄯州,改名為西寧州,正式隸屬其管轄之下。總而言之收復了被元符拋棄的河湟之地,使得該地區的吐蕃政權不復存在。
對於西夏,也是在對方領土上全麵進攻的勢頭。哪怕有遼國跑過來維持國際秩序,要求兩國恢復元符講和時期的地界,趙佶此時竟然還能說出「先帝(哲宗)已畫封疆,今不複議」的話。
雖然他隻想保住他哥當初的勝利成果,崇寧年間進一步侵略的土地竟然還很敗家子的表示可以還,實在是讓人依舊想罵街。
但和靖康之恥那會相比,這時候的趙佶是真的正常的不能更正常了!
——盡管大家一看這雷同度,就知道這人這時候基本上在抄親哥作業(抹淚)。】
【哥啊!你死得太早了啊!弟弟沒有作業好抄了啊!】!
第133章
後世人仿佛模仿著趙佶似的哀嚎出了聲,可表麵含著笑的語氣,到了結尾卻帶出幾分真實的痛苦。
自然有精明人可以分辨出那份真情,結合靖康之恥那句的怒氣,一股難言的忐忑霎時湧入他們心中。
這世上從沒有不滅之國,過往多少英主雄主統治過的朝代,最後不都落得個子孫不肖,國破家亡的地步。
而他們宋朝甚至還從一開始就麵臨著外敵的兵鋒壓力,所以在知道北宋滅亡末路的時候,他們固然痛苦,固然對於亡國之君的存在充滿憎惡,卻始終還存有一種早有預料的平靜。
……但為什麽後世人會如此悲憤,每每念到那個詞彙,它的語氣中就始終含著一份冷意。咬牙切齒將恥辱二字不肯舍離。
心跳如擂鼓。
—
趙煦還保持著那個半躺在榻上的姿勢,兩眼接近放空地望著天幕。
很複雜的情緒縈繞在他的心中,理智和情感此刻仿佛被痛快地撕開成兩半,左右互搏式的爭鬥。
他聽著趙佶對自己稱得上拙劣的模仿,聽著他效仿著他的作為,試圖跟著他的腳步繼續走著,酸澀的苦味瀰漫在他整個的口腔。
……行事可以效仿,但能力天資,早就高下有所判定。
趙煦閉上了眼。
他突然不是很想去聽未來,那註定了血雨腥風的未來。
【甚至更讓人有時痛苦的一點在於什麽呢?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