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開口,迴復得也很利落:


    「你開創洛學,本質是針砭時弊,對嗎?」


    「那多年之後時過境遷,你的學說不再適應於時代,最終被拋棄。你覺得合理嗎?」


    程顥懵在原地。


    —


    王安石:(暗中觀察)(記小本本)嗯……看起來張載好像比程顥更機靈一點……這兩人既然反對的理由都比較微弱,那確實很有可能被拉過來……


    張載優先,程顥次之!


    【其次,便是以司馬光為代表的朔黨。


    他們是北方派中注重實際的經驗派,主張的是一種緩慢的漸變過程。也就是舊黨中的右翼保守派。所以也就是反對王安石最激烈的勢力。


    他們一般推崇史學——司馬光不還寫了《資治通鑑》嗎——排斥孟子,提倡尊君,卻又宣揚「天變」之說,認為上天災異預示著王朝、皇帝的興衰和道德水準,希望藉此使皇帝的行為有所製約。


    笑死,可謂是集古代儒家政治幾大腐朽之精華(。)


    哲宗聽了說不定想翻白眼:宣揚尊君的人,結果為了自己的政見主張,愣是卡著皇帝親政的年限不肯奉還,光拿臀背給真正當皇帝的人看。


    隻能說大慫文人靈活的道德底線.jpg】


    趙煦:說得好!


    年輕的皇帝眉毛一挑,本來因為講到司馬光一派又有些氣結的脾氣,在後世人這齣夾槍帶棒諷刺意味十足的辛辣中悄然散去。


    唇角露出一個舒心的笑意,他樂得見舊黨黨人的笑話,於是毫不留情地在心裏嘲笑起來。


    說得妙啊後世人,這話是真的講到他心尖尖上去了!


    用力鼓掌.jpg


    —


    趙頊:哲宗?


    神宗皇帝的臉色一下變得鐵青。他到底是在幹出了變法這樣不符合大宋保守派文官立場的事情之後,依舊能被史書評價上幾句天資聰穎的存在。於是簡單的邏輯思考幾乎在唿吸之間就本能地完成。


    ——那是他的子嗣,他的繼承人,他事業與誌向的延續者。


    而他甚至被卡住了親政的權力。


    麵無表情著,一個名字的存在自然而然出現在他的腦海當中。


    他的母親,除了他的母親,還有誰有這樣的力量呢?


    可是這不是他能在明麵上處理的事情,大宋的體製一般也不允許後宮幹政。隻要他能安康地活過政權交接的時刻,他母親對於新舊法的看法,此前在他看來完全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現在不一樣了。


    他的目光輕飄飄地在人群中掃視,還是忍不住落在麵色同樣難堪,甚至雙手都有些顫抖起來的司馬光身上。


    嗯……看起來被後世人銳評集糟粕之精華,就算是以司馬光也沒能端得住啊。


    越想自己兒子可能麵臨了些什麽,趙頊看司馬光的眼神就越微妙,沒了此前刻意想要保持平衡的操盤心態,他現在隻有一種隱晦的快意。


    活該,叫你們欺負小孩。我兒恐怕登基的時候還沒多大吧!


    老趙家祖傳記仇·神宗:(悄悄揣起手)


    【不得不說啊,有的時候我看司馬光就覺得這人真的賊精神分裂(。)


    你說他君子之風嘛,他主政的時候對新黨可壓根沒手軟過。


    宋代官場上其實有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叫做留人一線生機。


    怎麽理解呢,就是你可以黨爭,可以相互攻訐,但是凡事大傢夥都給彼此留有餘地,不要把對方往死路上逼,頂多下台貶謫,甚至原則上不貶過長江。


    所以你看慶曆新政失敗了之後。範仲淹到了邠州(陝西),富弼去了鄆州(山東),杜衍去了兗州(山東),韓琦到了揚州,歐陽修去的滁州(安徽)。


    雖然遠離了中央,但是基本上都是知州的位置,並且沒貶謫過長江,遠遠稱不上荒地。


    神宗年間的時候,新舊黨爭也尚且給彼此留點餘地。


    王安石主政,司馬光就在洛陽養老,甚至養出了洛陽耆老這樣的地標。北方人居多的舊黨也主要在北方分布,在長江邊上都算貶得遠的。


    這個時候司馬光當政,還能讓王安石在金陵養老。】


    【結果這個原則,在元佑更化的時候,卻被舊黨全然打破了。


    他們重新一上台,就把新黨全部貶謫,甚至直接貶過嶺南,開了宋代先河,貶到新州(廣東)、海南、雷州(廣東)這些地方。


    以為誰都是蘇軾那樣的樂天派嗎?古代條件他們這是把新黨往死路上逼,完全不給對方留點餘地,不希望人最後能夠活著迴來啊。


    啊對,蔡確可不是就死了嗎。】!


    第123章


    蔡確?


    蔡確!


    這是第一個被天幕明確點出了名字,宣布在黨爭風波中獻出了淋漓鮮血的存在。


    然而朝堂眾人下意識找尋著對方的身影,卻在麵麵相覷的尷尬局麵中,得出了一個微妙的結論:


    那位名叫蔡確的變法派官員,如今竟然還沒能做到可以上朝的地位?!


    趙頊在茫然中,對於自己未來的命運突然又燃起一線希望。


    這至少說明,變法持續的時間,他還能存活的時日,並不如他一開始出於慶曆新政的短暫而設想的那般緊張。


    這個結論在無聲中成為了在場明眼人的共識,所有在這場鬥爭中尚未選定立場的人,此刻對於兩派又多了點新的認識,心中漾起層層波瀾。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笙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笙閑並收藏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