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誰的存在,讓她不得不對著一個,她到了廢帝旨意的最後,都要保住他的齊王爵位,在他要被送走離開皇宮的時候,都要和對方執手相對淚眼的孩子,說出「恭孝日虧」這樣的話呢?
郭太後不好說啊,她沒辦法說出真正的實話啊,又怎麽可以,把這樣沉重而龐大的,延續一個社稷的壓力,全部押注在她一個人的肩上呢!
她做的其實已經很好了。
當司馬師向她提出,要立彭城王曹據為新帝的時候,她拒絕了。
她弄不明白為什麽司馬師要選定這樣一個人選。可是她清楚,敵人想要得到的,總不能讓他得逞。
所以她說,彭城王是文帝的弟弟,明帝的叔叔,如果立他為帝,我何當處?
藉由自己唯一可以操控住的身份上的大義,她要求更換帝位的人選,要求自己親手把璽節交託到對方本人的手中。
唯名與器不可假人,要是真的將璽節交付到司馬家的人手中,他真的還會選擇隻冊立新的魏帝嗎?
她不敢賭的。哪怕此刻的司馬師也許真的還沒準備足夠,可是但凡有著那麽哪怕一絲的可能,她都不敢賭的。
所以她說:「我見過小時候的高貴鄉公,等到他來的時候,我自會親手將璽節交給他的手中。」
她為什麽要選擇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呢?
恐怕,隻是因為對方是她在曹家子侄輩中為數不多真正見過的選項吧。】
曹操看著天幕。
那份酸澀在不斷放大。
【萬幸,她選對人了。
最起碼,曹髦給了曹魏,最體麵血性的落幕。】!
第103章
曹,髦。
曹操將這個名字停留在舌尖,先前那份沒來由的苦澀一瞬間找到了著落。
原來到他了啊,是啊,是該到他了。
那份酸澀終於觸動了那被隱藏很深了的文學家的神經,終於打動了他的眼眶,麵無表情著,一抹水色溢出了他的眼角。
用鮮血染紅了兩個王朝更迭的,那個試圖反抗,最後卻當眾被人殺害的孩子。
【司馬師對於這個要求妥協地很從容。
因為在他看來,奪位的大勢已定,無論帝位上坐著哪一個人,他都有著自己可以掌控局勢的自信。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正確性,哪怕他意外身死,曹魏也沒在接任的司馬昭對麵反敗為勝。
曹髦就是在這個時候登上帝位的。】
曹操正對上了那張帶著點稚氣的臉。
這份稚氣與心性全無關係,隻是出於持有者的年幼。比起懵懂的赤子,正相反,曹操看見了一雙足夠通透的眼睛,同樣透著天生的聰穎和靈氣,讓他恍惚想起了曹沖的眼睛。
隻是曹髦的眼中,比起因為早慧而為他寵愛的倉舒,少了幾分少年氣的輕快,反添了幾分世俗的沉重和被迫的成熟。
曹操突然更想落淚了。
【他是曹叡的侄子,雖然在曹叡無子的前提下,具有繼承大宗的資格,卻不像曹芳自小養在曹叡膝下,盡管不是親生兒子,但也能得到曹叡稱帝之前的齊王位置,和親生兒子沒什麽兩樣的待遇。
他是一個如果不是郭太後因為見過他幾麵所以特意點出,和其他皇位備選人拉不出差距的選擇。
而他登基的時候,其實才不過十三歲。】
孫權手一抖。
有些恍惚地看著那個歲數,好半晌,他才扭頭,幹幹巴巴地對周瑜開口:「我算是知道,為什麽後世人會說有人覺得那郭氏和司馬家是站在一邊的了。」
盡管他此時對於後世人前麵的論斷還持認可的態度,卻也瞬時和另一派人達成了心神共通:
就算是挑一個自己曾經見過麵的孩子,那你也別挑這麽小的啊!本身就是少主當國造成的皇位不穩了,多少挑個年齡夠大可以承事的吧!
他當年十八歲提領江東都足夠困難了,這邊權臣當道的局麵,你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上位?!
可是這樣的責怪,在想到郭氏當時的處境之後,卻又因著後世人那句「她已經做得足夠好了」而柔軟下來,慢悠悠在他心裏盪了個圈,最後還是沒說得出口。
害,曹魏都快亡了,他勉強保持著基本的尊重,積點口德吧。
【可是在這樣不利於他的局勢麵前,曹髦卻出人意料地,展露了自己堪稱天生的才智。
他在抵達洛陽郊外,來不及進城,於是眾臣請他入住玄武館的前殿的時候,說前殿是先帝的寢殿,他不能逾越,說自己入住西廂房就行了。
這樣是在表示,自己雖然不是明帝的親兒子,卻也願意用侍奉父親的禮儀與孝道尊重明帝,向此刻決定著他是否真正能夠為帝的太後展現自己的孝順,向朝堂乃至於世人,展現著自己在忠孝上的無缺,能夠承續明帝的宗統。
隨後,他拒絕了被以天子的禮儀迎接,在進入洛陽之後,當群臣向他下拜之時,他甚至選擇了迴拜。
這算是向著群臣表達著自己的謙遜——或者說,結合他的性格,這更像是一出蟄伏。
因為他當時最為擔憂的,其實應該是自己能否真的繼位。
他所展現出來的謙遜和所有的不逾矩,都是為了少犯錯,避免司馬師像霍光廢海昏侯那般抓住了他的把柄,進而成為更換人選的理由。
最後,是群臣的典儀上都將他已然當做皇帝來對待的時候,他卻選擇提到了太後的存在,說自己隻是被太後徵召而來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郭太後不好說啊,她沒辦法說出真正的實話啊,又怎麽可以,把這樣沉重而龐大的,延續一個社稷的壓力,全部押注在她一個人的肩上呢!
她做的其實已經很好了。
當司馬師向她提出,要立彭城王曹據為新帝的時候,她拒絕了。
她弄不明白為什麽司馬師要選定這樣一個人選。可是她清楚,敵人想要得到的,總不能讓他得逞。
所以她說,彭城王是文帝的弟弟,明帝的叔叔,如果立他為帝,我何當處?
藉由自己唯一可以操控住的身份上的大義,她要求更換帝位的人選,要求自己親手把璽節交託到對方本人的手中。
唯名與器不可假人,要是真的將璽節交付到司馬家的人手中,他真的還會選擇隻冊立新的魏帝嗎?
她不敢賭的。哪怕此刻的司馬師也許真的還沒準備足夠,可是但凡有著那麽哪怕一絲的可能,她都不敢賭的。
所以她說:「我見過小時候的高貴鄉公,等到他來的時候,我自會親手將璽節交給他的手中。」
她為什麽要選擇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呢?
恐怕,隻是因為對方是她在曹家子侄輩中為數不多真正見過的選項吧。】
曹操看著天幕。
那份酸澀在不斷放大。
【萬幸,她選對人了。
最起碼,曹髦給了曹魏,最體麵血性的落幕。】!
第103章
曹,髦。
曹操將這個名字停留在舌尖,先前那份沒來由的苦澀一瞬間找到了著落。
原來到他了啊,是啊,是該到他了。
那份酸澀終於觸動了那被隱藏很深了的文學家的神經,終於打動了他的眼眶,麵無表情著,一抹水色溢出了他的眼角。
用鮮血染紅了兩個王朝更迭的,那個試圖反抗,最後卻當眾被人殺害的孩子。
【司馬師對於這個要求妥協地很從容。
因為在他看來,奪位的大勢已定,無論帝位上坐著哪一個人,他都有著自己可以掌控局勢的自信。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正確性,哪怕他意外身死,曹魏也沒在接任的司馬昭對麵反敗為勝。
曹髦就是在這個時候登上帝位的。】
曹操正對上了那張帶著點稚氣的臉。
這份稚氣與心性全無關係,隻是出於持有者的年幼。比起懵懂的赤子,正相反,曹操看見了一雙足夠通透的眼睛,同樣透著天生的聰穎和靈氣,讓他恍惚想起了曹沖的眼睛。
隻是曹髦的眼中,比起因為早慧而為他寵愛的倉舒,少了幾分少年氣的輕快,反添了幾分世俗的沉重和被迫的成熟。
曹操突然更想落淚了。
【他是曹叡的侄子,雖然在曹叡無子的前提下,具有繼承大宗的資格,卻不像曹芳自小養在曹叡膝下,盡管不是親生兒子,但也能得到曹叡稱帝之前的齊王位置,和親生兒子沒什麽兩樣的待遇。
他是一個如果不是郭太後因為見過他幾麵所以特意點出,和其他皇位備選人拉不出差距的選擇。
而他登基的時候,其實才不過十三歲。】
孫權手一抖。
有些恍惚地看著那個歲數,好半晌,他才扭頭,幹幹巴巴地對周瑜開口:「我算是知道,為什麽後世人會說有人覺得那郭氏和司馬家是站在一邊的了。」
盡管他此時對於後世人前麵的論斷還持認可的態度,卻也瞬時和另一派人達成了心神共通:
就算是挑一個自己曾經見過麵的孩子,那你也別挑這麽小的啊!本身就是少主當國造成的皇位不穩了,多少挑個年齡夠大可以承事的吧!
他當年十八歲提領江東都足夠困難了,這邊權臣當道的局麵,你讓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上位?!
可是這樣的責怪,在想到郭氏當時的處境之後,卻又因著後世人那句「她已經做得足夠好了」而柔軟下來,慢悠悠在他心裏盪了個圈,最後還是沒說得出口。
害,曹魏都快亡了,他勉強保持著基本的尊重,積點口德吧。
【可是在這樣不利於他的局勢麵前,曹髦卻出人意料地,展露了自己堪稱天生的才智。
他在抵達洛陽郊外,來不及進城,於是眾臣請他入住玄武館的前殿的時候,說前殿是先帝的寢殿,他不能逾越,說自己入住西廂房就行了。
這樣是在表示,自己雖然不是明帝的親兒子,卻也願意用侍奉父親的禮儀與孝道尊重明帝,向此刻決定著他是否真正能夠為帝的太後展現自己的孝順,向朝堂乃至於世人,展現著自己在忠孝上的無缺,能夠承續明帝的宗統。
隨後,他拒絕了被以天子的禮儀迎接,在進入洛陽之後,當群臣向他下拜之時,他甚至選擇了迴拜。
這算是向著群臣表達著自己的謙遜——或者說,結合他的性格,這更像是一出蟄伏。
因為他當時最為擔憂的,其實應該是自己能否真的繼位。
他所展現出來的謙遜和所有的不逾矩,都是為了少犯錯,避免司馬師像霍光廢海昏侯那般抓住了他的把柄,進而成為更換人選的理由。
最後,是群臣的典儀上都將他已然當做皇帝來對待的時候,他卻選擇提到了太後的存在,說自己隻是被太後徵召而來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