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霸業方針,中心是由張紘所提出的「桓文霸業」。
桓是齊桓公,文是晉文公,從這兩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在孫家家底實在太薄的前提下,孫策最初提出的爭霸方針其實是相對比較保守的。
他尚且不敢直接跨越到稱帝這一步,所構想的其實是一種類似於春秋時期,周王室勢衰,而以強大的諸侯為主的伯長製。
以之為核心,他最重要的三個謀士分別是張昭、張紘以及虞翻。
唔,對,還沒有周瑜。】
周瑜:……
雖然你說的是實話,但是為什麽說出來就這麽奇怪地讓人手癢?
他臉上原本輕鬆的笑意往迴收了收。
他沒當上核心又不是他比不上三人,而是單純先來後到,孫策對他的感情信任還沒到位,並且實施的政策和他構想的爭霸方針不太相符而已。
自信的青年悄悄撇了一下嘴角:後世人怎麽搞得跟他不行一樣。
「那演義到底說了些什麽啊?!」
孫權的關注點倒是在別的地方,反覆將原文看了幾遍,他有些迷茫地睜大了眼,冥冥之中生出一種不好的預感。
【在這三個人當中,張昭是他手底下公認的第一謀士,與張紘合稱為他的「二張」。
兩個人在孫策出征的時候,必然有一個會陪伴在他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而另一個就留下來坐鎮大營。
他也是孫策眾多升堂拜母對象中的一個,被自認要建立「桓文霸業」的孫策認為是他的管仲(齊桓公和管仲這對君臣大家都懂),「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基本上江東所有的事情他都要經手一遍。
演義裏麵寫孫策託孤這一段,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實際上就很離譜,前後都是槽點。】
孫·終於知道演義說了些什麽·權:……
他無語地摁住了自己的額角,在旁邊周瑜同樣沒繃得住泄出的笑聲中,問出了自己發自內心的疑惑:
「寫的是挺工整的,但為什麽要把他倆主內主外區分得那麽清楚?」
不管是張昭還是周瑜,他們都稱得上文武兼通啊?就算張昭確實打仗沒有周瑜能耐,那也不是完全不摻和軍事啊!
冷知識:江東人才基本上文武兼用,甚至準確來說,沒幾個正統型純「文臣」的存在的。
「還有,」他麵容複雜地深吸一口氣,微妙的百感交集於肺腑,但為了就在旁邊的周瑜考慮,他最後到底沒直接說出口,隻在心裏默然:
他也不覺得那時候的公瑾已經能夠混上託孤大臣的位置了……
【孫策死的時候,周瑜還駐守在外地呢,哪裏來的託孤?
他之所以能和張昭共掌江東大權,實際上是因為在孫策死後,他迴去奔喪的時候,第一個向孫權投誠,行了君臣之間的禮節。
他的權力從一開始就是孫權給的,是孫權決定的「內外不決都問周瑜」。
而孫策隻把自家二弟託付給了張昭,甚至是類似於劉備託孤諸葛亮級別的全然信賴: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對,就是經典的,要是我兒子、啊不是,弟弟幹得不好,子布你就自己上吧這個話術。甚至還直接貼心地給張昭想好了萬一事有不順的退路。】
劉備,劉備此時也是默然的。
大家說的話都差不多,怎麽我這邊出的苗子,確實還不如我家丞相頂替幹活得了。而對麵東吳最後的表現卻跟孫策隻是在意思意思客氣幾句一樣……
【這句話直接把張昭和孫權這對互相看不很順眼的君臣牢牢捆綁了幾十年:
孫權會因為張昭的固執和嚴厲,被煩到直接按著刀大罵「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問出我對你的尊重難道還不夠嗎這樣的誅心之言。
他會因為張昭覺得自己的諫言沒被聽取就不肯上朝,而惱火地把對方的門用土堵上,會因為對方在他需要的時候故意裝病不肯見他,氣到放火燒門要把對方逼出來。
張昭會因為孫策和吳夫人的囑託,直接對孫權暴言「昔太後、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會說自己對孫權的嚴苛完全是因為「太後臨崩,唿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言下之意完全是如果不是你哥你媽,我完全不想管你這樣的暴論。
孫權跟他發火堵門,他就在室內自己也砌土堵門跟主公槓上;孫權放火逼他,他就幹脆安然不動任由他燒,逼得孫權自己焦頭爛額把火滅了,站在張昭門口手足無措沒有台階下。
他倆之間的相處,如果用君臣的定義去看簡直不像話,所以連修史的一些人看了,都忍不住指責張昭倚老賣老,不像個臣子該有的樣子。】
「說的沒錯!」
聽著自己未來和張昭之間的相處,孫權感覺自己的額角青筋鼓鼓直跳。應和著天幕的發言,他心中的邪火也就更盛,於是皺著眉便忍不住破口大罵。
「所有的諫言我難道都要聽取嗎?難道不應該是採取其中合適有益的說法實施嗎?」
「哪有人竟然就因為自己說的話主公沒聽,就幹脆跟主公賭氣的?到底我是君上?還是他張子布是這江東之主啊!」
——看我哥把你給慣的是吧!
他罵得很辛辣,甚至在不熟悉的人眼中,完全稱得上暗藏殺意。可是一旁的周瑜卻不以為意,很平靜地任由孫權把心頭第一陣怒火宣洩出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桓是齊桓公,文是晉文公,從這兩個名字也可以看出,在孫家家底實在太薄的前提下,孫策最初提出的爭霸方針其實是相對比較保守的。
他尚且不敢直接跨越到稱帝這一步,所構想的其實是一種類似於春秋時期,周王室勢衰,而以強大的諸侯為主的伯長製。
以之為核心,他最重要的三個謀士分別是張昭、張紘以及虞翻。
唔,對,還沒有周瑜。】
周瑜:……
雖然你說的是實話,但是為什麽說出來就這麽奇怪地讓人手癢?
他臉上原本輕鬆的笑意往迴收了收。
他沒當上核心又不是他比不上三人,而是單純先來後到,孫策對他的感情信任還沒到位,並且實施的政策和他構想的爭霸方針不太相符而已。
自信的青年悄悄撇了一下嘴角:後世人怎麽搞得跟他不行一樣。
「那演義到底說了些什麽啊?!」
孫權的關注點倒是在別的地方,反覆將原文看了幾遍,他有些迷茫地睜大了眼,冥冥之中生出一種不好的預感。
【在這三個人當中,張昭是他手底下公認的第一謀士,與張紘合稱為他的「二張」。
兩個人在孫策出征的時候,必然有一個會陪伴在他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而另一個就留下來坐鎮大營。
他也是孫策眾多升堂拜母對象中的一個,被自認要建立「桓文霸業」的孫策認為是他的管仲(齊桓公和管仲這對君臣大家都懂),「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基本上江東所有的事情他都要經手一遍。
演義裏麵寫孫策託孤這一段,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實際上就很離譜,前後都是槽點。】
孫·終於知道演義說了些什麽·權:……
他無語地摁住了自己的額角,在旁邊周瑜同樣沒繃得住泄出的笑聲中,問出了自己發自內心的疑惑:
「寫的是挺工整的,但為什麽要把他倆主內主外區分得那麽清楚?」
不管是張昭還是周瑜,他們都稱得上文武兼通啊?就算張昭確實打仗沒有周瑜能耐,那也不是完全不摻和軍事啊!
冷知識:江東人才基本上文武兼用,甚至準確來說,沒幾個正統型純「文臣」的存在的。
「還有,」他麵容複雜地深吸一口氣,微妙的百感交集於肺腑,但為了就在旁邊的周瑜考慮,他最後到底沒直接說出口,隻在心裏默然:
他也不覺得那時候的公瑾已經能夠混上託孤大臣的位置了……
【孫策死的時候,周瑜還駐守在外地呢,哪裏來的託孤?
他之所以能和張昭共掌江東大權,實際上是因為在孫策死後,他迴去奔喪的時候,第一個向孫權投誠,行了君臣之間的禮節。
他的權力從一開始就是孫權給的,是孫權決定的「內外不決都問周瑜」。
而孫策隻把自家二弟託付給了張昭,甚至是類似於劉備託孤諸葛亮級別的全然信賴: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對,就是經典的,要是我兒子、啊不是,弟弟幹得不好,子布你就自己上吧這個話術。甚至還直接貼心地給張昭想好了萬一事有不順的退路。】
劉備,劉備此時也是默然的。
大家說的話都差不多,怎麽我這邊出的苗子,確實還不如我家丞相頂替幹活得了。而對麵東吳最後的表現卻跟孫策隻是在意思意思客氣幾句一樣……
【這句話直接把張昭和孫權這對互相看不很順眼的君臣牢牢捆綁了幾十年:
孫權會因為張昭的固執和嚴厲,被煩到直接按著刀大罵「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問出我對你的尊重難道還不夠嗎這樣的誅心之言。
他會因為張昭覺得自己的諫言沒被聽取就不肯上朝,而惱火地把對方的門用土堵上,會因為對方在他需要的時候故意裝病不肯見他,氣到放火燒門要把對方逼出來。
張昭會因為孫策和吳夫人的囑託,直接對孫權暴言「昔太後、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會說自己對孫權的嚴苛完全是因為「太後臨崩,唿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言下之意完全是如果不是你哥你媽,我完全不想管你這樣的暴論。
孫權跟他發火堵門,他就在室內自己也砌土堵門跟主公槓上;孫權放火逼他,他就幹脆安然不動任由他燒,逼得孫權自己焦頭爛額把火滅了,站在張昭門口手足無措沒有台階下。
他倆之間的相處,如果用君臣的定義去看簡直不像話,所以連修史的一些人看了,都忍不住指責張昭倚老賣老,不像個臣子該有的樣子。】
「說的沒錯!」
聽著自己未來和張昭之間的相處,孫權感覺自己的額角青筋鼓鼓直跳。應和著天幕的發言,他心中的邪火也就更盛,於是皺著眉便忍不住破口大罵。
「所有的諫言我難道都要聽取嗎?難道不應該是採取其中合適有益的說法實施嗎?」
「哪有人竟然就因為自己說的話主公沒聽,就幹脆跟主公賭氣的?到底我是君上?還是他張子布是這江東之主啊!」
——看我哥把你給慣的是吧!
他罵得很辛辣,甚至在不熟悉的人眼中,完全稱得上暗藏殺意。可是一旁的周瑜卻不以為意,很平靜地任由孫權把心頭第一陣怒火宣洩出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