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牌麵和後世惦念來看,成功擊敗了後麵被以三個皇帝命名的西晉東晉劉宋政權展廳。】


    孫權:……


    有點想笑,又有點扭曲。


    他建設江東為的壓根就不是他後麵那些朝代啊!要是後麵能沒那六朝,全是東吳的時間,他覺得他笑得能比現在開心多了。


    以及,「南京是哪?」


    他的「建業」嗎?可是建業又在哪裏?是京口嗎?但是京口的位置做作戰前線很不錯,做國都難免有點危險……


    —


    劉秀倒是發現了奇妙的華點。


    「劉宋政權?」


    別怪他對於姓氏實在有些敏感,但是在經歷過了他本人再興炎漢,後麵劉備三興季漢這樣的事情之後,光武皇帝的心還是不免因為劉這個姓氏,而有些忐忑起隻是巧合而已呢?


    劉秀不知道,但他的心到底死灰復燃起一線希望。


    第94章


    【東吳的發家過程說起來很短,也就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兄弟兩代三個人而已。


    雖然吳國人陸機在他的《辯亡論》中,說的是「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也就是孫策用武力為東吳奠定了基業,而孫權用德義成就了大業。


    但是從後世人的角度來看,他這話說得就太籠統了,並且可能出於行文需要,忽視了其中孫堅的作用。】


    「桓王?」


    曹操挑起了眉:結合下文來看,這個諡號很明顯贈與的是孫策孫伯符,江對岸吳主的兄長,昔日的江東小霸王。


    「隻封王而不曾上帝號嗎——孫權那小子,心果然夠狠。」


    他這般辛辣地點評著對麵的做法,可是言語之間卻不由流露出了幾l分欣賞。


    從感情的角度出來,孫權稱得上是接近刻薄了。他分明是從孫策的手上接過了江東的事業,繼而才能登上東吳的帝位,卻吝嗇給予自己的兄長一個足夠顯赫的封號。


    然而從政治大局的角度來看,他又是多麽得清醒啊——孫策若是被追諡皇帝,那麽孫策的遺腹子又當何處呢?作為追隨過孫策的淮泗勢力,他們又該支持哪一方上位呢?


    在亂世中自己分裂自己?如果孫權真的這麽幹了,曹操感覺自己肯定會笑納對方送上門來的把柄。


    就算不論政治上的利益,曹操也尚且還記得先前後世人對於東吳混亂的繼承局麵的剖析:孫權的親兒子之間甚至還鬥爭不止,掀起了陣陣風波,刀光劍影之間滿是陰謀陽謀的過招。


    哪怕不曾言說孫和孫霸兄弟兩最後的下場,他簡單代入一番,也能夠心領神會孫權肯定會做出的決策:


    局勢既然都緊張成那種地步了,不流血,又如何能安定下來呢?


    在這樣稍有不慎,可能一步踏錯就萬劫不復的危險場合之中,若是孫策的遺腹子名義上也是「皇帝的兒子」,對於東吳的皇位有了繼承的序列。


    那麽孫權那些個野心勃勃又手腕狠辣的子嗣們,到底是會先內鬥,還是聯手將「局外人」絞殺出局呢?


    ——要是那樣的結局真的發生,孫權又該怎麽麵對自己兄長的血脈可能斷絕的局麵呢?


    所以是桓王,也隻能是王啊。


    曹操輕輕合了下掌,權當對自己年輕對手的惺惺相惜。


    能夠不為自己一時的感情所動搖,果斷實行被稱之以冷酷也並非沒有理由的決策。這樣的意誌力,不能成就一番事業,那才叫做奇怪吧。


    【孫家最早的發家當然還是要從孫堅說起,或者說,從孫堅一輩的孫家宗室們開始說起。


    在三國勢力之中,東吳作為一個最稱得上白手起家的政權,其最初的成立,就是以孫堅為首的孫家一輩人的聯合創業。


    比如孫堅的大侄子孫賁,在他長沙起兵的時候就選擇辭去官職跟著他征戰輾轉;他的三弟孫靜,也在鄉裏集合了五六百人作為他的隊伍保障。


    這就是孫家宗室始終在東吳政治和軍事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麵能夠成為孫權託孤的重臣,一方麵又成為了東吳政治不安定因素的一大原因:


    他們本身就是「開國功臣」一樣,跟著孫堅從戰火裏走出來的東吳元老,而不是隻憑藉血緣關係就得以占據高位,於是隨手就能輕易「削藩」的對象。】


    孫權的表情很平靜,甚至稱得上有點冷淡。


    他早就對此心知肚明,還不需要後世人來一語道破才恍然大悟似的驚醒。


    要不然他為什麽要在接過兄長位置之後不久,就完全顧及不上什麽血緣和輩分的問題,向著自己的姑表兄求娶自己寡居的侄女?


    當然是因為他要拉攏徐琨,拉攏這個曾經跟著自己的父親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手下勢力一度讓他兄長都忌憚三分的親戚。


    而你說有不有趣,徐琨這樣的存在,宗室裏起碼還有著另外兩支,甚至還都和他成功結下了不小的梁子。


    【這樣兄弟叔侄之間相對平等的關係,隨著孫堅鎮壓黃巾、討伐董卓、追隨袁術等擴大自身威信和實力的舉措,逐漸向著孫堅為核心的集團模式發展,孫堅一脈的話語權得到了加強。


    可以說,如果孫堅沒有在36歲時就早早戰死,那麽孫家宗室的勢力理當是會被進一步削弱,進而使得東吳的開國更加「正常」的。


    但是事情沒有如果,孫堅早逝,孫策作為他的長子和正統繼承人,當時都年僅十六歲,稱得上一句年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笙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笙閑並收藏歷史觀影從景帝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