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麵是因為連著幾代皇帝都對儒學學術的發展頗為看重。
從光武以柔道治天下,到後麵明章之治褒獎經學,東漢統治者自身參與進了學術修訂之中,使得天下講學之風盛行,甚至有講經奪席這樣的現象發生。
另一方麵更重要的原因是察舉製的完善與運用,士人群體成為了官僚集團的核心,在士族中的名聲地位也就決定了他們在官場上的地位。
這些士族們根植於地方鄉黨,以豪族地主為經濟基礎,再藉由光武復漢這一特殊時機,搭上了開國紅利的快班車,勢力自然蓬勃發展起來。於是東漢自一開始,朝廷依賴士族的現象就比西漢更為明顯。
等到這些士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間朋黨交結,鼓吹名聲,因此世代為官,形成了龐大的族望而在地方上聚集成官僚世家。
士人家族、官僚家族和豪強家族的三位一體,也就構成了我們所知道的士族門閥,其壯大也就逐漸開始侵吞中央皇權。】
曹操眼神平靜地看著這光幕。
宦官養子之後的出身,雖然並不稱得上一句光彩,讓他為不少士人所不齒,卻使得他的起點天然就靠近著權力的中樞,並因為家族的權勢而得以與高門相交。
親眼目睹過袁楊二家顯赫一時場麵的人,心思在議論起相關事情的時候,卻是有些心平氣和般的寧靜。
所以他才要重用寒門之士,而打擊那些世家子弟。
—
孫權的笑意淡了下去,幾個家族的名字自然地隨著天幕的論述而浮現在腦海裏。
江東士族,確實是一群,讓人感到棘手與煩躁的傢夥。
可是他既然將政權定在了江東,不可避免的趨勢就是要接受這些江東世家大族的勢力與人才,繼而才能夠喝北邊的曹操,以及有可能的西邊的劉備相抗衡。
於是一時之間氣壓有些低沉,他沉默著按住了眉心。
「公瑾還認識些什麽人才嗎?」
他最後開口問著,眼神帶著點期望地看向循聲望來的周瑜。
那就隻能堅持壯大他手底下的淮泗勢力——最起碼和江東那群人形成抗衡,好別讓他們給他拖後腿吧!
【但是由於光武復漢導致的皇權神聖化的傾向。這些士人就算爭奪中央權力,卻也不會選擇直接和皇帝發生衝突,一般會選擇皇帝身邊的外戚或者宦官勢力。
他們曾經的鬥爭矛頭是外戚。巔峰依舊是梁妠梁冀兄妹兩手下,因為質帝身死,針對繼承人問題與梁冀爆發了激烈衝突。
最後的結局是反對的代表人物李固和杜橋下獄並被處死,外戚集團運用暴力手段成功解決了他們。
但是隨著外戚勢力的減弱,宦官勢力的崛起。對於自身身份意識頗為看重的士人集團,覺得比起宦官這些無根之人,外戚雖然飛揚跋扈但到底還算地位平等,於是轉而和外戚尋求合作,打擊起宦官的勢力來。
這就是東漢末年政治史上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國演義故事開篇的開篇。
——黨錮之禍】!
第68章
【黨錮之禍大致分為兩次。
第一次自桓帝手中興起,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矛盾激化,政治/局勢黑暗,以太學生為主體,名士為領袖的士人集團,將矛盾的由頭指向當時專權腐敗的宦官集團。
但由於力量較為單薄,且士人內部發生了分裂,相互攻訐,鬥爭的結果是在宦官的慫恿之下,桓帝收係士人代表李膺,並下令郡國大捕「黨人」,牽連兩百多人。
雖然第二年,李膺及這些黨人就最終被赦歸鄉裏,但也禁錮終身不得任用。
等到桓帝死後,靈帝繼位,依舊是皇帝年幼,外戚專權,作為大將軍的竇武和當上了太傅的名士陳蕃聯合,組成了外戚和士人的聯盟,想要趁機誅殺宦官。
可是由於對宦官勢力的趕盡殺絕,引起了其拚死反撲。在流血衝突中,因為中官手握靈帝和太後,把握了詔書,所以最終取得了勝利。】
「?」
劉徹感覺這未來東漢的政治鬥爭水平,已經發展到他逐漸沒辦法理解的水平了。
不是因為太過高深,是細究細節屬實有點離譜,離譜到他都有點懷疑這是正常的皇帝,不,正常的政治家該有的操作嗎?
「都已經皇帝年幼,外戚專權了,」劉徹最後還是忍不住吐槽起來,「那群宦官肯定心裏也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早該低調下去了吧?」
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其權力本質都來源於皇帝。
當新帝繼位而大權掌握在太後手中的時候,權勢依附於前任皇帝的宦官勢力自然會蟄伏起來——要不然之前東漢那所謂的循環與輪迴是怎麽上演的?
就算這一次宦官因為被皇帝封侯了,勢力顯得有些保障了。「那竇武都不知道什麽叫做徐徐圖之嗎?」
最起碼先把那群宦官給調離核心,好把皇帝和太後這兩個他權勢地位的來源給保護好啊!
劉徹嫌棄地閉眼。
【宦官重新把握住了大權,於是掀起了第二次轟轟烈烈的黨錮,對士人和外戚進行政治上的追殺,終靈帝一朝,始終對士人都保持著一種壓製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毫無疑問標誌著中央和地方的決裂,標誌著本身就與政治中央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士人階層與中央權力之間幹脆的決裂。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從光武以柔道治天下,到後麵明章之治褒獎經學,東漢統治者自身參與進了學術修訂之中,使得天下講學之風盛行,甚至有講經奪席這樣的現象發生。
另一方麵更重要的原因是察舉製的完善與運用,士人群體成為了官僚集團的核心,在士族中的名聲地位也就決定了他們在官場上的地位。
這些士族們根植於地方鄉黨,以豪族地主為經濟基礎,再藉由光武復漢這一特殊時機,搭上了開國紅利的快班車,勢力自然蓬勃發展起來。於是東漢自一開始,朝廷依賴士族的現象就比西漢更為明顯。
等到這些士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間朋黨交結,鼓吹名聲,因此世代為官,形成了龐大的族望而在地方上聚集成官僚世家。
士人家族、官僚家族和豪強家族的三位一體,也就構成了我們所知道的士族門閥,其壯大也就逐漸開始侵吞中央皇權。】
曹操眼神平靜地看著這光幕。
宦官養子之後的出身,雖然並不稱得上一句光彩,讓他為不少士人所不齒,卻使得他的起點天然就靠近著權力的中樞,並因為家族的權勢而得以與高門相交。
親眼目睹過袁楊二家顯赫一時場麵的人,心思在議論起相關事情的時候,卻是有些心平氣和般的寧靜。
所以他才要重用寒門之士,而打擊那些世家子弟。
—
孫權的笑意淡了下去,幾個家族的名字自然地隨著天幕的論述而浮現在腦海裏。
江東士族,確實是一群,讓人感到棘手與煩躁的傢夥。
可是他既然將政權定在了江東,不可避免的趨勢就是要接受這些江東世家大族的勢力與人才,繼而才能夠喝北邊的曹操,以及有可能的西邊的劉備相抗衡。
於是一時之間氣壓有些低沉,他沉默著按住了眉心。
「公瑾還認識些什麽人才嗎?」
他最後開口問著,眼神帶著點期望地看向循聲望來的周瑜。
那就隻能堅持壯大他手底下的淮泗勢力——最起碼和江東那群人形成抗衡,好別讓他們給他拖後腿吧!
【但是由於光武復漢導致的皇權神聖化的傾向。這些士人就算爭奪中央權力,卻也不會選擇直接和皇帝發生衝突,一般會選擇皇帝身邊的外戚或者宦官勢力。
他們曾經的鬥爭矛頭是外戚。巔峰依舊是梁妠梁冀兄妹兩手下,因為質帝身死,針對繼承人問題與梁冀爆發了激烈衝突。
最後的結局是反對的代表人物李固和杜橋下獄並被處死,外戚集團運用暴力手段成功解決了他們。
但是隨著外戚勢力的減弱,宦官勢力的崛起。對於自身身份意識頗為看重的士人集團,覺得比起宦官這些無根之人,外戚雖然飛揚跋扈但到底還算地位平等,於是轉而和外戚尋求合作,打擊起宦官的勢力來。
這就是東漢末年政治史上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三國演義故事開篇的開篇。
——黨錮之禍】!
第68章
【黨錮之禍大致分為兩次。
第一次自桓帝手中興起,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社會矛盾激化,政治/局勢黑暗,以太學生為主體,名士為領袖的士人集團,將矛盾的由頭指向當時專權腐敗的宦官集團。
但由於力量較為單薄,且士人內部發生了分裂,相互攻訐,鬥爭的結果是在宦官的慫恿之下,桓帝收係士人代表李膺,並下令郡國大捕「黨人」,牽連兩百多人。
雖然第二年,李膺及這些黨人就最終被赦歸鄉裏,但也禁錮終身不得任用。
等到桓帝死後,靈帝繼位,依舊是皇帝年幼,外戚專權,作為大將軍的竇武和當上了太傅的名士陳蕃聯合,組成了外戚和士人的聯盟,想要趁機誅殺宦官。
可是由於對宦官勢力的趕盡殺絕,引起了其拚死反撲。在流血衝突中,因為中官手握靈帝和太後,把握了詔書,所以最終取得了勝利。】
「?」
劉徹感覺這未來東漢的政治鬥爭水平,已經發展到他逐漸沒辦法理解的水平了。
不是因為太過高深,是細究細節屬實有點離譜,離譜到他都有點懷疑這是正常的皇帝,不,正常的政治家該有的操作嗎?
「都已經皇帝年幼,外戚專權了,」劉徹最後還是忍不住吐槽起來,「那群宦官肯定心裏也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早該低調下去了吧?」
不管是外戚還是宦官,其權力本質都來源於皇帝。
當新帝繼位而大權掌握在太後手中的時候,權勢依附於前任皇帝的宦官勢力自然會蟄伏起來——要不然之前東漢那所謂的循環與輪迴是怎麽上演的?
就算這一次宦官因為被皇帝封侯了,勢力顯得有些保障了。「那竇武都不知道什麽叫做徐徐圖之嗎?」
最起碼先把那群宦官給調離核心,好把皇帝和太後這兩個他權勢地位的來源給保護好啊!
劉徹嫌棄地閉眼。
【宦官重新把握住了大權,於是掀起了第二次轟轟烈烈的黨錮,對士人和外戚進行政治上的追殺,終靈帝一朝,始終對士人都保持著一種壓製的態度。
這樣的態度毫無疑問標誌著中央和地方的決裂,標誌著本身就與政治中央保持著相對獨立的士人階層與中央權力之間幹脆的決裂。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