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相:倒黴孩子,這種稀奇古怪的話也是你能隨便說的?
【蕭何的識人眼光向來是有的,他自然能看出韓信的不可多得,而更令他興奮的是韓信出現在漢軍的時機,恰恰好是劉邦最需要他這樣人才的時候。
史書上隻交代了他和韓信進行了數次的交談,卻沒具體記載到底都說了些什麽。可是我們從後來,蕭何在知道韓信東奔之後,毅然決然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韓信的傳奇,其實也不難猜出這些對話到底涉及了什麽。
無非就是擊敗章邯,脫出漢中而已。對手是天下第二的名將又如何呢?韓信說話時的語氣,應該是他向來慣有的輕描淡寫卻自信飛揚的氣派,完全地把蕭何的心神震懾住了。
這哪裏是一般的人物能夠想得出來,能夠幹得出來的事情呢?這不是國士,又有誰能稱得上一句國士無雙呢!
於是他堅定不移地向劉邦多次推薦起韓信,希望他能與韓信見上一麵,並且大膽破格任用他。】
劉季麻了,是真的麻了。
「怎麽之前在項羽手下,他還能有那麽多耐心。」
他不可置信地握住了旁邊蕭何的手,欲哭無淚般的悲憤:「怎麽對我的耐心就那麽稀薄?怎麽就不肯在我手底下多熬幾個月啊?」
蕭何安撫地拍了拍他的肩頭,出聲的語氣是無奈的:「項羽那時候在打仗,隻要跟在項羽身邊,他有仗打,出人頭地的機會也就是有的。」
無情而犀利地,他直指關鍵要點一針見血:「可是你那時候呢?都說了蜀地容易消磨心誌。哪怕你多了漢中,也就是多出了幾條出蜀的道路,對麵卻依舊有著重兵把守。」
「你如果短時間內得以任用韓信,他估計是有本事能在你手下人心沒有散漫的時候帶出蜀地的。可是你如果長時間不任用他——」
蕭何想著之前講蜀地之時的地形圖,又想到後世那諸葛武侯的身影,敘述的言語停頓了半拍,繼而才接了下去:「他不敢賭,時間長了,漢軍還能不能有東出入關的心誌吧。」
這已經不是對於劉邦和項羽兩人誰的信任更高的問題了,而是純粹的,因為當時兩人麵對的形勢不同,韓信為了自身前途的審時度勢。
【我們後來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將目光聚焦在蕭何和韓信兩個人身上。這也不奇怪,畢竟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故事太經典了,經典到讓劉邦在其中隻成了個配角。
可是,如果細思一下,難道劉邦在這件事上所展現出來的魄力還不足夠嗎?
他對於蕭何數次的請求,最先往往敷衍過去,其實倒也不是沒有理由在的:韓信作為一個不久前才從項羽軍中逃亡過來的軍士,沒過多久就被提拔為將領,擔當治粟都尉這樣的重任(後勤保障,誰敢說不是重要地方呢?),再要重用,軍中的元功宿將又要放到哪裏呢?
等到蕭何為了韓信,來不及通知他就跟著跑了,讓他體驗了一把如失左右手的悵惘之後,麵對蕭何又一次發自內心,但對於毫不了解韓信的劉邦來說,無異於天花亂墜的演說時,他所表現出來的信任,就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一個好酒好色,向來喜歡先侮辱一下心高氣傲的人才繼而才好為他所用,甚至落得個傲慢無禮評價的人,竟然在壓根沒和韓信見麵並且交流過未來方針的前提下,完全出於對蕭何眼光的信任,願意選擇吉日、沐浴齋戒、周全禮節、設置將台以登台拜將。
這樣的胸襟,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嗎?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嗎?
——這分明是三個人的絕唱啊。】!
第59章
【而歷史證明,韓信的才能沒辜負蕭何對他的信任,也沒辜負劉邦重用的魄力。
他被拜為大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對他尚且持有保留態度的頂頭上司劉邦交談,並從戰略層麵上進行分析與策劃,提出了以「明出子午,暗度陳倉」的反攻計劃,和按照秦軍的規章製度對漢軍進行大規模整編與訓練為核心的漢中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由於韓信開了個學習效法秦製的頭,為秦人秦軍加入漢軍提供了製度保證和文化歸屬,基本盤在秦朝故地的漢軍,其戰鬥力才得到了可靠且延續性的保障。
日後以關中為核心爭奪天下的漢王,決意學習秦製的時候,估計多半也有嚐到這份甜頭的先例在。】
劉邦:管用能用就行啦,我們大漢特色就是實用主義。
不夠實際就魔改,反正總能拉扯出一套頂用的。
【這邊劉邦集團在積蓄力量,整備軍隊。而在東邊,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後,因為利益不均所爆發出來的好戲正接連上演著。
比如齊國的內亂與統一。田榮、田都、田安、田市這幾個田家人,在齊國打成了一鍋粥,最後以性格最為強硬,且嚴重不滿項羽的田榮取得了齊王之位,公開掀起了反楚的旗幟。
緊接著,陳餘、彭越等人紛紛相隨,一時之間,原本由項羽劃定的分封秩序眼見著就要分崩離析,齊國、舊魏國地區、常山國三地對項羽展開了全麵對抗。
於是趁著項羽被東邊的對抗牽扯住了心神,韓信果斷抓住了這個時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由漢中還定關中的戰例。
也就是後世人所稱唿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唯一一次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蕭何的識人眼光向來是有的,他自然能看出韓信的不可多得,而更令他興奮的是韓信出現在漢軍的時機,恰恰好是劉邦最需要他這樣人才的時候。
史書上隻交代了他和韓信進行了數次的交談,卻沒具體記載到底都說了些什麽。可是我們從後來,蕭何在知道韓信東奔之後,毅然決然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韓信的傳奇,其實也不難猜出這些對話到底涉及了什麽。
無非就是擊敗章邯,脫出漢中而已。對手是天下第二的名將又如何呢?韓信說話時的語氣,應該是他向來慣有的輕描淡寫卻自信飛揚的氣派,完全地把蕭何的心神震懾住了。
這哪裏是一般的人物能夠想得出來,能夠幹得出來的事情呢?這不是國士,又有誰能稱得上一句國士無雙呢!
於是他堅定不移地向劉邦多次推薦起韓信,希望他能與韓信見上一麵,並且大膽破格任用他。】
劉季麻了,是真的麻了。
「怎麽之前在項羽手下,他還能有那麽多耐心。」
他不可置信地握住了旁邊蕭何的手,欲哭無淚般的悲憤:「怎麽對我的耐心就那麽稀薄?怎麽就不肯在我手底下多熬幾個月啊?」
蕭何安撫地拍了拍他的肩頭,出聲的語氣是無奈的:「項羽那時候在打仗,隻要跟在項羽身邊,他有仗打,出人頭地的機會也就是有的。」
無情而犀利地,他直指關鍵要點一針見血:「可是你那時候呢?都說了蜀地容易消磨心誌。哪怕你多了漢中,也就是多出了幾條出蜀的道路,對麵卻依舊有著重兵把守。」
「你如果短時間內得以任用韓信,他估計是有本事能在你手下人心沒有散漫的時候帶出蜀地的。可是你如果長時間不任用他——」
蕭何想著之前講蜀地之時的地形圖,又想到後世那諸葛武侯的身影,敘述的言語停頓了半拍,繼而才接了下去:「他不敢賭,時間長了,漢軍還能不能有東出入關的心誌吧。」
這已經不是對於劉邦和項羽兩人誰的信任更高的問題了,而是純粹的,因為當時兩人麵對的形勢不同,韓信為了自身前途的審時度勢。
【我們後來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將目光聚焦在蕭何和韓信兩個人身上。這也不奇怪,畢竟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故事太經典了,經典到讓劉邦在其中隻成了個配角。
可是,如果細思一下,難道劉邦在這件事上所展現出來的魄力還不足夠嗎?
他對於蕭何數次的請求,最先往往敷衍過去,其實倒也不是沒有理由在的:韓信作為一個不久前才從項羽軍中逃亡過來的軍士,沒過多久就被提拔為將領,擔當治粟都尉這樣的重任(後勤保障,誰敢說不是重要地方呢?),再要重用,軍中的元功宿將又要放到哪裏呢?
等到蕭何為了韓信,來不及通知他就跟著跑了,讓他體驗了一把如失左右手的悵惘之後,麵對蕭何又一次發自內心,但對於毫不了解韓信的劉邦來說,無異於天花亂墜的演說時,他所表現出來的信任,就更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了。
一個好酒好色,向來喜歡先侮辱一下心高氣傲的人才繼而才好為他所用,甚至落得個傲慢無禮評價的人,竟然在壓根沒和韓信見麵並且交流過未來方針的前提下,完全出於對蕭何眼光的信任,願意選擇吉日、沐浴齋戒、周全禮節、設置將台以登台拜將。
這樣的胸襟,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嗎?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嗎?
——這分明是三個人的絕唱啊。】!
第59章
【而歷史證明,韓信的才能沒辜負蕭何對他的信任,也沒辜負劉邦重用的魄力。
他被拜為大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對他尚且持有保留態度的頂頭上司劉邦交談,並從戰略層麵上進行分析與策劃,提出了以「明出子午,暗度陳倉」的反攻計劃,和按照秦軍的規章製度對漢軍進行大規模整編與訓練為核心的漢中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由於韓信開了個學習效法秦製的頭,為秦人秦軍加入漢軍提供了製度保證和文化歸屬,基本盤在秦朝故地的漢軍,其戰鬥力才得到了可靠且延續性的保障。
日後以關中為核心爭奪天下的漢王,決意學習秦製的時候,估計多半也有嚐到這份甜頭的先例在。】
劉邦:管用能用就行啦,我們大漢特色就是實用主義。
不夠實際就魔改,反正總能拉扯出一套頂用的。
【這邊劉邦集團在積蓄力量,整備軍隊。而在東邊,項羽分封完諸侯王後,因為利益不均所爆發出來的好戲正接連上演著。
比如齊國的內亂與統一。田榮、田都、田安、田市這幾個田家人,在齊國打成了一鍋粥,最後以性格最為強硬,且嚴重不滿項羽的田榮取得了齊王之位,公開掀起了反楚的旗幟。
緊接著,陳餘、彭越等人紛紛相隨,一時之間,原本由項羽劃定的分封秩序眼見著就要分崩離析,齊國、舊魏國地區、常山國三地對項羽展開了全麵對抗。
於是趁著項羽被東邊的對抗牽扯住了心神,韓信果斷抓住了這個時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由漢中還定關中的戰例。
也就是後世人所稱唿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唯一一次嗎?」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