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肯定是他建立的,那麽蜀呢?蜀是誰?
一個模糊的名字在他心底出現,周瑜想讓他困住他,魯肅反勸他寬待他,兩大謀士的意見此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分歧,而孫權也不得不遲疑。
得知自己最後完成了稱帝理想,諡號為大的年輕人此刻卻沒什麽特別的得意之情,反倒更添了幾分憂心忡忡的難色。
他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太多,他要解決的東西還有太多。
「將軍,馬備好了。」
【……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帝亦重之,大事諮訪。】
【又與肅善,嚐與肅共飲家中,會帝來訪。二人驚,而帝喜,笑而入座,諮之以軍國大事。其言甚密,時人及子弟莫知詳情。唯瑜知之,亦不肯語,故世不得盡聞也。】
【惟知二人雖適酒酣,然辯論應機,從容有度,為帝稱許,執二人手而笑曰:「正與孤同,此天賜我也!」】
【而吳之興自此始耳。】
【語出《吳書·諸葛瑾傳》】
—
「這就結束了嗎?」
劉啟有些不舍地收迴了自己留戀的目光,不無可惜地想著後世那個和他諡號同為景的皇帝。
「他還是不夠……」劉啟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卡殼了一會,總覺得用冷酷或者狠心都有點怪怪的。
劉啟:這麽說感覺像在罵我自己……
大漢的皇太子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對自己性格方麵的特色心知肚明,但是自己罵自己多少還是有些太奇怪了。
劉恆倒是點了點桌麵,給出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評價:「太耿介了。」
「但是既然他有選賢舉能的才能,就不必太過強求。」
更成熟從容的孝文皇帝感嘆了一聲:「如果他能正當繼位而沒有皇位傳承的動盪的話,就算是耿介之人又有何妨呢?」
「他能挑選出合適的臣子各取所長,培養引導正直的風氣而勸人向善。這難道不足以惠及民眾,德布四海嗎?」
「足夠了啊。」他溫文而半含著憐憫地說完最後一句。
皇帝哪裏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給處理了呢?
漢朝皇帝對明朝工作狂體製敬謝不敏。
「不過那些都太遙遠了。草原上的威脅都從匈奴變成什麽沒聽說過的瓦剌了。」
他把話題轉迴更為實際的東西,平靜的父親正襟危坐起來,那原本柔和不少的氣質一下子又凜然到讓劉啟下意識坐直了身。
「你覺得那明朝的藩王政策如何?」
劉恆隻不動聲色地發問,讓劉啟沒辦法從他的神色間窺出他真實的想法,隻能依據自己的本心辨析起來。
但劉啟莫名覺得這樣熟悉的父皇才讓他感覺安定不少,低下頭略一考慮,整理好大致的思路,他開口之時已然算得上一句流暢。
「有可取之處,但此時尚且不可學。」
「為何?」
劉恆心下頷首,但表麵依舊沒有什麽反應。
劉啟也沒在乎他的平靜,繼續迴答起來:「他們是藩王,而我們這裏,叫諸侯王。」
這當然不是什麽故意摳字眼的行為,劉啟進一步闡述著自己的想法。
「諸侯王們自受封以來,已經享有了多年的特權。驟然收迴而給予嚴苛的枷鎖,隻會遍地掀起反旗。」
「那明朝的藩王政策之所以可以實施起來,想必是因為一開始便沒有像我們這般坐大。主要的權力都集中在朝廷的手中,尚且引發了那所謂的奉天靖難——甚至,聽後世的口風,那建文皇帝竟然還被藩王推翻了。」
「那我們眼下的情形,自當更為小心。」
他想著自己未來遇到的七國之亂,悄悄地嗤了一聲:他其實看晁錯還挺順眼的,畢竟聽光幕的意思,這位老師好歹是從一開始就和他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的人,最後落得個那樣的下場,劉啟心裏也不是很好受。
「父皇如果也打算收緊對諸侯王的控製的話,還請做好與諸王刀劍相向的準備。等到心有不滿的諸侯王們被肅清,針對殘餘的勢力,我們倒是可以借鑑一二。」
然後他又想了想,跟著補充了一點:「那約束活動地域肯定是學不了的。」
就以漢朝諸侯王的囂張氣焰來看,能約束他們不要隨便出國就行。想要禁止他們出府,簡直稱得上一句荒謬了。
劉恆也跟著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原本故意平淡著的表情也鬆動下來,唇角也多出點笑意。
「說的不錯。」
他摸了摸劉啟的腦袋權做認可,望了眼外邊已然全黑的天,想想把兒子抱了起來,向內殿走去。
「走吧,這個點了,你就跟我在這將就一晚上吧。」
劉啟一愣,意識到這到底意味著什麽之後,整個人便歡喜起來,忙不迭嗯了一聲。
——他都能混到這個待遇了,這下看看後世誰還會懷疑他爹想廢太子!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後。】
【孝文在代時,前後及三子更死,即位初,以孝景年長,得立太子。】
【孝景為太子,材智高奇,馭射技藝過人。為孝文所愛,常侍從察事,屢有建言。】
【嚐代筆為詔,詞理通順,頗有見解。孝文讀之,大悅,執詔而為誼、錯二人視之,撫掌而笑曰:「太子可托社稷。」,而二者皆為東宮輔臣,亦喜,誼為賀,做《西京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一個模糊的名字在他心底出現,周瑜想讓他困住他,魯肅反勸他寬待他,兩大謀士的意見此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分歧,而孫權也不得不遲疑。
得知自己最後完成了稱帝理想,諡號為大的年輕人此刻卻沒什麽特別的得意之情,反倒更添了幾分憂心忡忡的難色。
他要思考的問題還有太多,他要解決的東西還有太多。
「將軍,馬備好了。」
【……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帝亦重之,大事諮訪。】
【又與肅善,嚐與肅共飲家中,會帝來訪。二人驚,而帝喜,笑而入座,諮之以軍國大事。其言甚密,時人及子弟莫知詳情。唯瑜知之,亦不肯語,故世不得盡聞也。】
【惟知二人雖適酒酣,然辯論應機,從容有度,為帝稱許,執二人手而笑曰:「正與孤同,此天賜我也!」】
【而吳之興自此始耳。】
【語出《吳書·諸葛瑾傳》】
—
「這就結束了嗎?」
劉啟有些不舍地收迴了自己留戀的目光,不無可惜地想著後世那個和他諡號同為景的皇帝。
「他還是不夠……」劉啟不知道如何精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卡殼了一會,總覺得用冷酷或者狠心都有點怪怪的。
劉啟:這麽說感覺像在罵我自己……
大漢的皇太子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對自己性格方麵的特色心知肚明,但是自己罵自己多少還是有些太奇怪了。
劉恆倒是點了點桌麵,給出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評價:「太耿介了。」
「但是既然他有選賢舉能的才能,就不必太過強求。」
更成熟從容的孝文皇帝感嘆了一聲:「如果他能正當繼位而沒有皇位傳承的動盪的話,就算是耿介之人又有何妨呢?」
「他能挑選出合適的臣子各取所長,培養引導正直的風氣而勸人向善。這難道不足以惠及民眾,德布四海嗎?」
「足夠了啊。」他溫文而半含著憐憫地說完最後一句。
皇帝哪裏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給處理了呢?
漢朝皇帝對明朝工作狂體製敬謝不敏。
「不過那些都太遙遠了。草原上的威脅都從匈奴變成什麽沒聽說過的瓦剌了。」
他把話題轉迴更為實際的東西,平靜的父親正襟危坐起來,那原本柔和不少的氣質一下子又凜然到讓劉啟下意識坐直了身。
「你覺得那明朝的藩王政策如何?」
劉恆隻不動聲色地發問,讓劉啟沒辦法從他的神色間窺出他真實的想法,隻能依據自己的本心辨析起來。
但劉啟莫名覺得這樣熟悉的父皇才讓他感覺安定不少,低下頭略一考慮,整理好大致的思路,他開口之時已然算得上一句流暢。
「有可取之處,但此時尚且不可學。」
「為何?」
劉恆心下頷首,但表麵依舊沒有什麽反應。
劉啟也沒在乎他的平靜,繼續迴答起來:「他們是藩王,而我們這裏,叫諸侯王。」
這當然不是什麽故意摳字眼的行為,劉啟進一步闡述著自己的想法。
「諸侯王們自受封以來,已經享有了多年的特權。驟然收迴而給予嚴苛的枷鎖,隻會遍地掀起反旗。」
「那明朝的藩王政策之所以可以實施起來,想必是因為一開始便沒有像我們這般坐大。主要的權力都集中在朝廷的手中,尚且引發了那所謂的奉天靖難——甚至,聽後世的口風,那建文皇帝竟然還被藩王推翻了。」
「那我們眼下的情形,自當更為小心。」
他想著自己未來遇到的七國之亂,悄悄地嗤了一聲:他其實看晁錯還挺順眼的,畢竟聽光幕的意思,這位老師好歹是從一開始就和他站在同一個立場上的人,最後落得個那樣的下場,劉啟心裏也不是很好受。
「父皇如果也打算收緊對諸侯王的控製的話,還請做好與諸王刀劍相向的準備。等到心有不滿的諸侯王們被肅清,針對殘餘的勢力,我們倒是可以借鑑一二。」
然後他又想了想,跟著補充了一點:「那約束活動地域肯定是學不了的。」
就以漢朝諸侯王的囂張氣焰來看,能約束他們不要隨便出國就行。想要禁止他們出府,簡直稱得上一句荒謬了。
劉恆也跟著想到了這一點,於是原本故意平淡著的表情也鬆動下來,唇角也多出點笑意。
「說的不錯。」
他摸了摸劉啟的腦袋權做認可,望了眼外邊已然全黑的天,想想把兒子抱了起來,向內殿走去。
「走吧,這個點了,你就跟我在這將就一晚上吧。」
劉啟一愣,意識到這到底意味著什麽之後,整個人便歡喜起來,忙不迭嗯了一聲。
——他都能混到這個待遇了,這下看看後世誰還會懷疑他爹想廢太子!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後。】
【孝文在代時,前後及三子更死,即位初,以孝景年長,得立太子。】
【孝景為太子,材智高奇,馭射技藝過人。為孝文所愛,常侍從察事,屢有建言。】
【嚐代筆為詔,詞理通順,頗有見解。孝文讀之,大悅,執詔而為誼、錯二人視之,撫掌而笑曰:「太子可托社稷。」,而二者皆為東宮輔臣,亦喜,誼為賀,做《西京賦》。】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